问题

郭嘉到底有没有那么厉害?

回答
郭嘉,真的有那么神吗?

提到三国时期的谋臣,郭嘉的名字总是绕不开的。有人说他是曹操的“奇佐”,一人之力足以抵挡百万雄兵;也有人说他不过是史书溢美之词的受害者,其真实能力被过度神化了。那么,这位被誉为“五谋臣”之首的郭嘉,到底有多厉害?这背后是过人的才智,还是被后世添油加醋的传奇?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放下那些过于戏剧化的描写,回归到史料本身,仔细审视郭嘉在曹操集团中的实际作用。

早期崛起:与众不同的眼光

郭嘉出身名门,但早期并未得到重用,辗转于几位诸侯门下。直到投靠曹操,他才真正开始了他的高光时刻。当时曹操正挟天子以令诸侯,野心勃勃,但内部却并非铁板一块,外部强敌环伺。很多谋士可能更注重眼前的得失,但郭嘉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战略眼光。

他第一次让曹操眼前一亮,是在分析兖州之战时。当时袁绍趁曹操攻打徐州陶谦之际,偷袭了兖州。曹操损失惨重,在回师途中,不少人主张放弃兖州,退守洛阳。而郭嘉却力排众议,提出曹操应该固守兖州,并且分析了袁绍的弱点:袁绍看似兵多将广,但“有四败”,分别是:不善养士(兵)、不善用人、不明赏罚、亲近小人。这几点简直是打在了袁绍的七寸上,也为曹操在之后的官渡之战中如何对付袁绍提供了清晰的思路。

你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曹操正焦头烂额,手下谋士们或忧心忡忡,或主张退避,而郭嘉却能冷静地剖析局势,精准地指出对手的致命伤。这种洞察力,在混乱的战争年代,无疑是极其宝贵的。他没有提出什么惊天动地的计策,但他指出了最根本的问题,也给了曹操信心。

官渡之战:预判与决断的艺术

官渡之战是曹操一生中最重要的战役之一,也是郭嘉能力充分展现的舞台。

当时,袁绍集结了十万大军,号称二十万,气势汹汹地压向曹操。曹操的兵力处于绝对劣势,士气也不如袁绍。在这种关键时刻,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虽然“十胜十败”的说法可能带有后世的加工,但其核心思想却是郭嘉对袁绍性格和曹操优势的深刻洞察。他分析袁绍“外宽内忌,因人成事”,而曹操“外简内明,强干弱枝”,两者对比,高下立判。

更重要的是,在袁绍占据优势的情况下,郭嘉却坚信曹操能够取胜,并针对袁绍的战略失误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例如,当袁绍围攻曹操的下邳时,郭嘉认为袁绍必然会因为急于进攻而顾此失彼,曹操反而可以趁机攻打袁绍的后方。这种“逆向思维”,在战场上往往能收到奇效。

还有在官渡前线,曹操与袁绍对峙不下,士气有些低落。这时候,郭嘉又站了出来,对曹操说:“袁绍有百败之器,而我则有十胜之数。”他详细分析了袁绍在军事、政治、人心等方面的种种缺陷,以及曹操的优势,极大地鼓舞了曹操和将士们的士气。你可以想象,在士气低落的时候,听这样一番“预言”般的分析,对于主帅和士兵来说是多么重要的定心丸。

统一北方:关键的战略布局

官渡之战的胜利,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而郭嘉在接下来的战略布局中,依然扮演着关键角色。

袁绍死后,他的儿子袁尚和袁谭为了争夺权力而内斗。当时很多人认为曹操应该立刻趁机进攻袁绍的旧部,但郭嘉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认为,袁尚和袁谭虽然内斗,但他们毕竟是袁绍的儿子,如果曹操贸然进攻,可能会让他们联合起来对抗曹操。所以,郭嘉建议曹操先坐观虎斗,等他们两败俱伤,再一举收服。这个策略后来被证明是极其高明的,曹操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并且轻松地消灭了袁氏残余势力。

还有在 赤壁之战前夕,当曹操面对即将到来的孙权刘备联军时,也正是郭嘉,再次站了出来。面对将士们对南方水军的不适应和对周瑜黄盖联合的忧虑,郭嘉表现出了惊人的自信。他分析了孙权集团内部的矛盾,认为孙权虽然年轻,但其内部并非铁板一块,而且曹操的强大兵力足以震慑。他甚至提出了“不须拘也,但有破其军,则威名已立矣”的论断,对曹操的军事能力充满信心。虽然历史的走向并非如此,孙刘联军最终在赤壁大胜,但郭嘉在当时那种士气并不算特别高涨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做出如此自信的判断,并且分析出一些道理,这本身就说明了他的过人之处。虽然他预判错误,但他的分析思路和勇气,是值得肯定的。

郭嘉的能力,到底体现在哪里?

将郭嘉的能力归结为“神”,或者仅仅是因为史书的赞美,都是片面的。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他的厉害之处:

精准的战略洞察力: 郭嘉最出色的地方在于他能够透过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抓住对手的关键弱点,并为曹操指明战略方向。他不是一个只知道献计献策的军师,更像是一位拥有深邃战略思维的“战略家”。
深刻的政治和人性分析: 很多时候,郭嘉的建议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更是对人性和政治形势的精准把握。他能看穿袁绍内斗的必然性,也能预见到曹操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知人善任”的辅助: 郭嘉不仅为曹操指明了方向,也间接帮助曹操更好地“知人善任”。例如,他“奇佐”的身份本身就表明他能为曹操发现和推荐人才。
对曹操的“忠诚”与“理解”: 郭嘉与曹操的关系,与其说是君臣,不如说是知己。他深刻理解曹操的抱负和性格,也敢于直言不讳,甚至有时会用略带夸张的语气来激励曹操。这种默契,在古代君臣关系中是极其难得的。
有限的史料,无限的想象: 我们必须承认,关于郭嘉的史料并不算特别丰富,很多描述带有“溢美”的成分。但是,在有限的史料中,郭嘉展现出的能力依然是令人印象深刻的。那些被后世放大和演绎的故事,往往是基于他对局势的准确判断和对曹操的深刻理解。

被神化的成分,是真实的?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神化”的成分。比如一些野史或演义中对郭嘉的描写,比如他能未卜先知,或者在某些细节上过于神乎其神。这些很可能是为了突出人物形象而加入的艺术加工。毕竟,在那个时代,成功者往往会被赋予更多的光环。

但是,抛开这些过于戏剧化的描写,郭嘉在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确实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不是一个拥有“十八般武艺”的全面型人才,但他在战略分析、判断局势、把握人心方面,的确是顶尖的。他的价值在于他的“点拨”和“预判”,为曹操扫平了前进道路上许多看不见的障碍。

结论:

郭嘉是否“那么”厉害?用一个比较温和的说法是,他是一位在战略层面有着非凡天赋的杰出谋士。他的厉害之处在于他的眼光、他的判断力,以及他对曹操集团的贡献。他可能不像诸葛亮那样面面俱到,也不像荀彧那样在内政上功勋卓著,但他作为曹操最信赖的战略顾问之一,在关键时刻的点拨和预判,其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与其说是他“神”,不如说他是一位真正懂得如何观察局势、分析对手、并给予最精准建议的智者。他不是一个凭空出现的“救世主”,而是与曹操一同创造历史的伟大人物。他的名字能够流传千古,也证明了他在历史长河中,确实留下了属于他自己的独特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按照时间顺序,客观回顾郭嘉出山的11年7大事,只说事实,不夹吹黑。读完之后,相信您自己便可以得出答案。

当然首先我们要知道,郭嘉的走红和这位中文教授真的无关,不要凭空污了读书人的清白:


一,弃袁投曹,先见之明

公元191年(献帝初平二年),四世三公的袁老板那会还没成为三国杀里的逗比大嘴,还是实力最强的军阀,没有之一。21岁的郭嘉一开始也跑去投靠。然而他很快就眼光毒辣地看出袁绍是个那啥啥,于是辞官回乡了:

初,北见袁绍,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於是遂去之。 ——《三国志·郭嘉传》

直到196年(建安元年,以下类推,不再单列年号),曹老板的谋士戏志才早亡,荀彧将郭嘉推荐给了曹操。俩人一番侃大山之后,郭嘉说“真吾主也”,曹操也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在互相吹捧了对方一番后,曹操专门为郭嘉开设一职——司空军祭酒,没有实权,但可以随时见到曹老板,为他提建议。

二,劝杀刘备,史书矛盾

公元198年,刘备投奔曹操,而在如何处理来投奔的大耳朵时,史书记载的郭嘉建议是有矛盾的。《魏书》记载是有人劝曹操刘备有英雄志,应该尽早宰了他。而郭嘉以收天下人之心而劝阻了曹操:

刘备来奔,以为豫州牧.或谓太祖曰:“备有英雄志,今不早图,后必为患.”太祖以问嘉,嘉曰:“有是.然公提剑起义兵,为百姓除暴,推诚仗信以招俊杰,犹惧其未也.今备有英雄名,以穷归己而害之,是以害贤为名,则智士将自疑,回心择主,公谁与定天下?夫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不可不察!”太祖笑曰:“君得之矣.“

《傅子》记载是郭嘉劝谏曹操:刘备有雄才又能得人心,终究不肯屈居人下,应该尽早图之。但是当时老曹正在奉天子以令天下,招揽英雄,于是没有听从。后来大耳朵跑了,曹操很后悔没听郭嘉的建议:

初,刘备来降,太祖以客礼待之,使为豫州牧。嘉言于太祖曰:“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嘉观之,备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宜早为之所。”是时,太祖奉天子以号令天下,方招怀英雄以明大信,未得从嘉谋。

三,荀郭合谋,生擒吕布

《三国志·荀彧传》记载:“是时荀攸常为谋主”。可惜公达太低调+钟繇只顾着生钟会,现在曹魏谋主反而没啥名气(荀攸的刺董还被罗大大移到了他老板身上)。

公元198年9月,征伐吕布,吕布败退到下邳,学大晋宣帝龟缩不出。老曹多次进攻都打不下来,士卒疲惫,于是有意退兵。这时候荀攸和郭嘉跳出来嘴炮了:吕布有勇无谋,陈宫有智谋却又太迟缓,应该趁现在急攻,吕布就可以擒获!一顿嘴炮让老曹改变了主意,于是挖开沂水、泗水,水淹下邳,生擒吕布。

《三国志·荀攸传》:攸与郭嘉说曰“吕布勇而无谋,今三战皆北,其锐气衰矣。三军以将为主,主衰则军无奋意。夫陈宫有智而迟,今及布气之未复,宫谋之未定,进急攻之,布可拔也”乃引沂、泗灌城,城溃,生禽布。

四,料策身死,自非上智

公元200年,老曹与袁绍正在官渡刚正面,突然传闻孙策想趁机捅老曹菊花,偷袭他大本营许昌。只有郭嘉站出来预测:孙策吞并江东时诛杀的都是能得人死命的豪杰,但是他却轻而无备,虽统兵百万犹如孤身一人。必定会死于匹夫之手后来孙策果然被许贡食客所杀。

裴松之在《郭嘉传》评论说“诚为明于见事。然自非上智,无以知其死在何年也”。意思是说郭嘉确实有见识,但不能说是上智,因为不能准确预知孙策何时死。万一孙策是偷袭完许昌之后才被刺客杀了呢?那老曹大本营可就全乱了。但是这次老天站在了曹操这边,孙策死于偷袭之前。

另外,荀彧一张嘴将袁绍集团一网打尽,张嶷(蜀汉平南中那个)连续预测费祎、诸葛恪之死,还有威武的宣帝掐指一算,葛贼“震怖而死”。其实也都是姿势水平很高的。

五,四胜四败,十胜十败,官渡隐身

对于与袁绍的对决,荀彧围绕“度胜、谋胜、武胜、德胜”为曹操提出了四胜四败”,贾诩也提出了类似的四胜论。后来在曹操问计郭嘉时,郭嘉更是扩充为十胜十败。不过无论四胜四败还是十胜十败,内容都是曹操各种牛逼,袁绍各种傻逼,主要作用就是给曹操打气,真到了战场上又是另一回事了:

公亦分营与相当,合战不利。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绍射营中,矢如雨下,行者皆蒙楯,众大惧。时公粮少,与荀彧书,议欲还许。 ——《三国志·武帝纪》
太祖与绍相持日久,百姓疲乏,多叛应绍,军食乏。——《三国志·袁绍传》

另外,把十胜十败捧上天说全面概括了官渡之战的,其实郭嘉说这话的时候离官渡之战还有几年呢(吕布死于198,官渡是200),这段话重点其实是先狠夸老曹一番,再说打吕布。既给暂时打不过袁绍的老曹面子,又提出正确建议:

又曰:”绍方北击公孙瓒,可因其远征,东取吕布.若绍为寇,布为之援,此深害也.” ——《傅子》

而遗憾的是,郭嘉在官渡之战全程隐身:荀彧战前准确预言审配、逢纪逼反许攸,颜良文丑临阵授首,战时坐镇后方,力劝曹操不要退兵,把握天下之大机;荀攸画策,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烧千乘粮车;贾诩与荀攸力劝曹操信任许攸,火烧乌巢,收降张郃;程昱以七百兵守鄄城,不惧南渡的数万袁绍大军,并募精兵数千人支援曹操于黎阳。官渡之战,俨然成为曹魏四大谋士秀操作的场合,唯独不见郭嘉。郭嘉在这场关乎曹操生死之战中未闻一策,与郭嘉诸葛亮未曾交手一样,成为历史遗憾。

六,北征乌丸,毁誉参半

公元207年,曹操想要征讨袁绍儿子袁尚和三郡乌丸,众人都反对,认为关外不足为虑,反而北征时大耳朵刘备会偷袭后方。只有郭嘉说:此次征讨肯定是出其不意,必胜。且袁氏与乌丸交好,不除必为大患。主公放心,刘表就是个草包,肯定不会任用刘备的”。行军到易城时,郭嘉又提议兵贵神速,不如扔掉辎重,轻兵前进,曹操同样予以采纳。

然而悲剧的是,7月发大水,大军行进受阻,还好有当地人田畴当向导才走出去。行进到离柳城还有约200里的时候,对方就已经发觉了,派出几万骑兵迎击。

引军出卢龙塞,塞外道绝不通,乃堑山堙谷五百馀里......未至二百里,虏乃知之。尚、熙与蹋顿、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抵之等将数万骑逆军。 ——《三国志·武帝纪》

8月,曹操登上白狼山,突然与敌兵遭遇,而当时曹操的物资都在后面,穿战甲的人很少,还好曹操临危不乱,先锋张辽张郃超神,最终击溃了敌军。

八月,登白狼山,卒与虏遇,众甚盛。公车重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惧。公登高,望虏陈不整,乃纵兵击之,使张辽为先锋,虏众大崩,斩蹋顿及名王已下。 ——《三国志·武帝纪》

曹操班师途中,被恶劣环境活寡了一身皮。回朝后,将劝谏他出兵的人都予以重赏:

时寒且旱,二百里无复水,军又乏食,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入三十馀丈乃得水。既还,科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公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徼幸,虽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裴注引《曹瞒传》

七,曹操二哭郭奉孝

公元207年,郭嘉病逝于柳城(历史上遗计定辽东是曹操本人的计策,就不赘述了),时年38岁。曹操一哭郭奉孝,因为郭嘉最年轻(38岁),年老的自己(52岁)本想托以后事,如今却不可得了。

及薨,临其丧,哀甚,谓荀攸等曰“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 ——《三国志·郭嘉传》

后来曹操赤壁战败,二哭郭奉孝,叹息说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对于赤壁之哭,近代某著名军事家评论道“赤壁之败,将抵何人之罪?”认为曹操一方面承认了失败,另一方面也是借此甩锅:下属给力点,也就不会败了。


个人认为:郭嘉于曹操,更重要的是知己关系,曹操最听的就是郭嘉的话(郭嘉也确实很会说话,如虽言曹袁十胜十败给足老板面子,而意在东取吕布)。但关于他的历史功绩,由于早亡的关系,在曹魏内部也不能算顶尖。陈寿将二荀贾诩同传,程昱郭嘉等一传,可见曹魏前期五大谋士之一,应该是郭嘉最准确的定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郭嘉,真的有那么神吗?提到三国时期的谋臣,郭嘉的名字总是绕不开的。有人说他是曹操的“奇佐”,一人之力足以抵挡百万雄兵;也有人说他不过是史书溢美之词的受害者,其真实能力被过度神化了。那么,这位被誉为“五谋臣”之首的郭嘉,到底有多厉害?这背后是过人的才智,还是被后世添油加醋的传奇?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
  • 回答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这句耳熟能详的说法,并非出自《三国演义》原文,而是民间流传甚广、后人根据情节推断、再结合历史和演义中对两位人物的描绘而总结出来的一句经典语录。它之所以深入人心,在于它精准地抓住了三国后期人才格局的关键节点,以及诸葛亮出山前那段“隆中对”之前的隐居生涯。要详细了解这句话的来龙去脉.............
  • 回答
    这场乱世七雄大逃杀,若是真的摆在眼前,那可真是一场令人血脉贲张的谋略盛宴。单看这七位的名字,就足以让人心头一紧。这可不是普通江湖恩怨,这是智慧、权术、野心,甚至还有一点点命运的较量。如果要我猜,谁能笑到最后,那我的答案是——贾诩。你可能会惊讶,为什么不是那个雄才大略的曹操?为什么不是足智多谋的郭嘉?.............
  • 回答
    郭嘉与诸葛亮,两位三国时期璀璨的星辰,即便隔着时空,也总有人会拿来比较。这并非简单的好胜心作祟,而是他们身上都承载着那个乱世中,谋臣能够达到的极致光辉。要说谁更胜一筹,这实在是个难以简单盖棺定论的问题,因为他们的侧重点、所处的环境以及成就的风格都有着鲜明的不同。咱们先从郭嘉说起。郭嘉:曹操的“奇佐”.............
  • 回答
    郭嘉未能预言孙策的死亡,这是一个历史上流传的误解,或者说是后人将一些巧合或推测与郭嘉的能力联系起来的说法。在正史《三国志》和《三国志注》中,并没有明确记载郭嘉预言了孙策的死亡。然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流传下来,以及人们为何会认为郭嘉可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郭嘉作为曹操的.............
  • 回答
    要说郭嘉和荀彧在曹操阵营中谁的地位更高,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他们俩都是曹操麾下举足轻重的人物,但他们的“地位”体现在不同的维度上,所以直接比高低,就像比较一柄倚天剑和一本九阴真经,各有其价值,也各有其侧重点。地位的维度:是“职权”还是“影响”?如果我们纯粹从“官职”和“权势”来.............
  • 回答
    这郭嘉和孔明啊,一个叫“鬼才”,一个叫“卧龙”,那可都是三国时期响当当的人物。说到谁更强,这问题就跟问是吃饺子香还是包子好吃一样,各有千秋,难以一概而论。不过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看看这二位“鬼才”和“卧龙”,到底谁的本事更胜一筹。一、战略层面:长远的目光 vs. 临时的妙计咱们先说诸葛亮。他.............
  • 回答
    说到郭嘉和马谡,这两人虽然都曾为曹操和诸葛亮效力,也都是各自阵营中备受瞩目的谋士,但他们的才能,在我看来,是处于截然不同层级的。郭嘉,那真是曹操心中不可或缺的那颗“定海神针”。他的才能,更多体现在一种洞察人心的精准和预判未来的深刻。他看事情,总是能直击要害,一眼就能看穿对手的意图和弱点,并且还能预见.............
  • 回答
    要讨论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和诸葛亮的“隆中对”哪个更强,需要我们深入理解这两份战略思想的核心内容,以及它们各自的时代背景、针对的对手和最终的实际效果。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郭嘉的“十胜十败论”。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十胜十败论”是郭嘉在曹操讨伐吕布之前,向曹操分析战局时提出的一个论断。它不是一个详细的.............
  • 回答
    这个问题一直是个热门话题,也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如果郭嘉不死,历史会走向何方?“三分天下”的局面是否还会出现,抑或被彻底改写?我认为,郭嘉的早逝确实是曹操统一大业中的一大损失,但即便他仍在,也未必能百分之百保证曹操一定能“统一天下”,更不意味着“三分天下”的局面就一定不会出现。我们得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值得玩味。如果郭嘉不死,三国会不会最终被曹操统一?我认为,郭嘉不死,曹操统一三国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但也不能绝对地说就会百分之百发生。 历史的走向是无数因素交织的结果,即便郭嘉这样的顶尖谋士在世,也仍会受到很多其他变量的影响。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剖析一下:一、郭嘉在曹操统一进程.............
  • 回答
    关于郭嘉不死能否助曹操一统天下,这绝对是个引人入胜的设想。我一直觉得,郭嘉这个人,就像曹操手边的那把最锋利的倚天剑,一出现,总能劈开眼前的迷雾,直指核心。我们都知道,历史这个东西,就像一个巨大的棋盘,每一个落子都有其必然和偶然。郭嘉之死,毫无疑问是曹操命运中的一个重大变数。如果他还在,曹操统一北方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代表性。很多人读《郭嘉传》或者关于郭嘉的记载,都会觉得他是一个“完美”的谋士,智计无双,洞察人心,而且对曹操忠心耿耿。确实,在正史里,郭嘉留下的形象是光彩夺目的,几乎找不到明显的“黑点”。那么,为什么在一些读者,尤其是在网络上,会出现“黑”郭嘉的现象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
  • 回答
    “奉孝不死,卧龙不出”这句话,在三国迷里也算是一句挺有意思的梗了。我能理解为什么有些郭嘉粉丝会特别喜欢这句话,毕竟郭嘉确实是曹操阵营里少有的能谋善断、深受器重的谋士。在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他的确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不过,要说“奉孝不死,卧龙不出”,这句论调总觉得有点太过于强调个人英雄主义,也太过.............
  • 回答
    收到!你遇到有人对郭嘉持有负面看法,想知道怎么有理有据地反驳,而且希望回复听起来真实、不生硬,对吧?没问题,这绝对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首先,我们得明白,“郭嘉黑”这种说法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情绪色彩。当我们说一个人“黑”另一个人的时候,通常意味着他们抱有偏见,或者仅仅是片面地放大对方的缺点。所以,反驳的.............
  • 回答
    马谡失街亭,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典的战例,也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中一个令人扼腕的错误决策。提到“郭嘉守街亭”,这无疑是一个引人遐想的“如果”,也充满了许多值得探讨的空间。要回答郭嘉能否守住街亭,我们需要从郭嘉的个人能力、当时的具体情况以及街亭战略位置等多方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看看郭嘉是个什么样的人。.............
  • 回答
    提起郭嘉“征乌丸”的建议,那可是曹操北征乌桓这场关键战役中,一个闪耀着智谋光芒的节点。要评价这个建议,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战乱频仍的三国时期,看看当时曹操面临的局面,郭嘉又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这个建议的,以及这个建议最终带来了什么。当时曹操面临的严峻形势:曹操在赤壁之战前夕,刚刚统一了北方,但内.............
  • 回答
    要客观地评价郭嘉,我们需要抛开对三国演义中“神机妙算”的滤镜,回到史书所记载的真实。郭嘉,名曰嘉,字奉孝,三国时期曹操麾下一位极其重要的谋士。他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他为曹操出谋划策,更在于他所提出的战略思想和对曹操政治格局的深刻影响。1. 超群的战略眼光和判断力郭嘉最令人称道的便是他卓越的战略眼光。在曹.............
  • 回答
    这真是个引人入胜的问题,仿佛打开了一个巨大的脑洞。如果给诸葛亮或者郭嘉三十年的阳寿,谁能最终一统天下?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加法题,而是牵扯到无数变量、历史走向和个人特质的复杂推演。我来试着从不同角度掰扯掰扯,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冷冰冰的AI分析。先说诸葛亮。如果孔明先生能多活三十年,这三十年大概是从他公元.............
  • 回答
    要说三国演义里郭嘉的那些事儿,那可真是越品越有味。他跟曹操那份君臣相知,默契十足,简直就像是命中注定一样。一开始,郭嘉可是个“不求闻达”的主,没人知道他这块璞玉。直到荀彧慧眼识珠,把他引荐给曹操,曹操那叫一个欢喜!就好像一下子得到了失散多年的宝贝。曹操当时正愁着如何统一北方,听了郭嘉那一番“十胜十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