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演义中,郭嘉的事迹有哪些?

回答
要说三国演义里郭嘉的那些事儿,那可真是越品越有味。他跟曹操那份君臣相知,默契十足,简直就像是命中注定一样。

一开始,郭嘉可是个“不求闻达”的主,没人知道他这块璞玉。直到荀彧慧眼识珠,把他引荐给曹操,曹操那叫一个欢喜!就好像一下子得到了失散多年的宝贝。曹操当时正愁着如何统一北方,听了郭嘉那一番“十胜十败”的分析,那真是说到曹操心坎里去了。郭嘉把天下大势剖析得透透的,把曹操的优势,敌人的劣势,分析得头头是道,让曹操觉得,哎呀,这天下,我拿定了!

后来,曹操北征乌桓,那是经过一番犹豫的。一路兵疲粮乏,后方又有袁绍的儿子们捣乱,很多人都劝曹操撤兵。这时候,又是郭嘉站了出来,他跟曹操说,现在正是出奇兵的好时候!他看透了袁绍儿子们的性格,知道他们内部不合,不会形成什么大威胁。而曹操这一路打了胜仗,士气正盛,正是趁势追击的时候。他劝曹操轻装简行,出奇制胜。曹操一听,觉得有道理,就采纳了郭嘉的建议,果然大获全胜,一举荡平了北方。这事儿,可是把郭嘉的战略眼光展现得淋漓尽致。

还有赤壁之战前,曹操刚打下荆州,那叫一个意气风发。他想趁热打铁,一鼓作气灭掉东吴。可那时候,东吴那边有周瑜、黄盖这些猛人,水军更是了得。曹操这边虽然人多,但水战经验不足,而且疾病流行,将士们士气不高。很多人又劝曹操要稳一稳,别急着攻打东吴。

这时候,郭嘉又一次挺身而出,不过这次,他的分析可就没那么顺曹操的心意了。郭嘉认为,曹操虽然占据了中原,但他的军队经过长途跋涉,疲惫不堪,而且北方人擅长陆战,不擅长水战,加上军中流行瘟疫,士气低落。如果此时强攻东吴,很可能适得其反。他劝曹操不如先休整军队,稳定荆州局势,再图进取。

但曹操当时正值得意,一时没听进去郭嘉的劝谏,觉得郭嘉有点过于谨慎了。而且,他可能觉得郭嘉之前几次都料事如神,这次也应该听他的。结果呢?大家都知道了,曹操在赤壁大败,损失惨重。

其实,郭嘉这次的分析,虽然没被采纳,但从长远来看,他的眼光是毒辣的。他看到了曹操军队的根本弱点,也准确地预测了北兵不善水战的状况。可惜的是,他没能看到最终的结局。

说起来,郭嘉的命运也挺让人唏嘘的。他这么一个才华横溢、谋略过人的人,却在三十八岁就病逝了。曹操得知他去世的消息,那是伤心得不行,整个人都变了。他曾说过,如果郭嘉还在,他也不会在赤壁吃那么大的亏。可见,曹操对郭嘉的依赖和器重,已经到了什么程度。

郭嘉留给后世的,不光是那些精彩的谋略,还有他和曹操之间那份深厚的君臣情谊。他就像一颗流星,虽然短暂,但划破夜空,留下了耀眼的光芒。他的智慧,他的洞察力,他的忠诚,都让人回味无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志加上《傅子》的郭嘉就已经很强了,但是裴松之认为《傅子》的部分内容与魏书有矛盾,真实性存在一些疑问,所以不一定能与志里的郭嘉相等同。三国演义基本上对傅子里的郭嘉事迹全盘采用,再加上不少加戏,可以说成了曹操谋士集团一个集大成的代表了,的确有那么点作者说的范蠡甚至张良的感觉了(张良给刘邦献计基本上都是战略大局方面的)。

演义郭嘉与正史一个最大的区别时,《资治通鉴》认为郭嘉在建安元年才投靠曹操,而演义中在兖州时期就追随了,那个时候郭嘉实际上还在袁绍那儿。所以演义中的郭嘉甚至在早期就对曹操有很大功绩。以下逐一分析:

  1. 三让徐州时,郭嘉听到吕布袭取兖州后立刻建议曹操给刘备卖人情,火速退兵,这是非常重要的战略决策,可以说救了曹操一命。(演义加戏)
  2. 兵败濮阳时,郭嘉见曹操须发被烧伤,暗示可以此用计,曹操遂诈死后大败吕布,同样很重要,在曹操最艰难之时扭转了曹吕的力量对比。不过定陶之战基本是曹操自己打的,和谋士关系不大。于是直接帮助曹操平定兖州。(演义加戏)
  3. 在曹操北有袁绍东有吕布举举棋不定时,抛出十胜十败论,主张先集中全力灭吕,结果要了吕布的命。(此事出自《傅子》)
  4. 吕布被困下邳时,献计水淹下邳(正史中此计以荀攸为主,郭嘉附议,演义这里甚至荀攸的名字都没出现,改成了荀彧附议),计出城破,平定徐州。(正史确有其事,但有所夸大)
  5. 建议不要放走刘备未成,随后称袁绍多谋少决不足为虑,应集中全力打徐州,这里非常关键,甚至可以说是全书的转折点。(此事出自《傅子》)
  6. 称孙策轻而无备必死于小人之手,于是曹操放心决战袁绍,又使曹操避开多线作战。(正史确有其事)
  7. 建议曹操缓攻冀州,待袁氏内讧,结果二袁果然自相残杀,对平定河北做出关键贡献。(正史确有其事)
  8. 遗计平定辽东。(演义加戏)

以上八条,正史确有其事2条,正史确有其事但抢了荀攸功劳1条,裴注《傅子》改编2条,演义加戏3条。这八条都加起来,演义郭嘉在曹操战略上确实起了极为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出一条计就平一个州,从打地盘角度比较是非常惊人的。

在演义中的战术、会战用谋方面,郭嘉贡献不是很大,可能是因为作者认为这方面更多是荀攸的优势,例如白马、官渡期间,献计的基本上都是荀攸,郭嘉这一段的确几乎隐身。


最后再说说作者自己的评价,嘉靖本对郭嘉有个赞诗“若是当时存奉孝,难容西蜀与东吴”,毛宗岗可能是觉得吹得太过了,所以毛本删除了,如果照这个意思,似乎表面上真就是宇宙战神了。

我认为这里作者的意思可以多加解读一下,首先演义里郭嘉是很神,但也没到算无不中的程度,比如陈宫、贾诩用计,他就没有识破。但是演义前期曹操如有神助,容错率很高,即便濮阳、宛城等数次大败,都给了郭嘉扭转形势最终助曹统一北方的机会。那么吞河北后曹操坐拥八十万大军,对郭嘉而言容错率只会更高,而以演义里郭嘉的超强战略能力,曹操可能就可以避开之后南征冒进、四越巢湖、得陇不望蜀、汉中惨败等一系列失误,如此看作者也就确实有理由相信“难容蜀吴”。

但是说来说去,郭嘉就是死了,然后演义里曹操的表现就如有个知乎er说的如同”丧失了军事家资格“,拿着百万大军反而不会用了,到处撞墙,所以郭嘉偏偏在这个时间点死了,就是全书中心”虽然天数三分定“的直接体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三国演义里郭嘉的那些事儿,那可真是越品越有味。他跟曹操那份君臣相知,默契十足,简直就像是命中注定一样。一开始,郭嘉可是个“不求闻达”的主,没人知道他这块璞玉。直到荀彧慧眼识珠,把他引荐给曹操,曹操那叫一个欢喜!就好像一下子得到了失散多年的宝贝。曹操当时正愁着如何统一北方,听了郭嘉那一番“十胜十败.............
  • 回答
    咱们聊聊郭嘉。说实话,这小伙儿在《三国演义》里出场的机会,跟诸葛亮、周瑜比起来,那真是少得可怜。但就是这么个“戏份不重”的角儿,愣是俘获了一大批“粉丝”,你说奇不奇?这事儿啊,得好好掰扯掰扯,不能简单一句“他很厉害”就带过去了。一、 点石成金的“神算子”光环:初见即惊艳,实力派的魅力你想啊,《三国演.............
  • 回答
    《三国志》中的谋士们,他们的才能如群星璀璨,各有千秋,但若要论一个高低,着实是件引人入胜又颇费思量的事情。历史上名士云集,各有其道,将他们一概而论地排名,总会有人觉得稍有偏颇。不过,我们可以尝试着根据他们在《三国志》中记载的功绩、影响以及后世的评价,来梳理一个大致的脉络。这不仅仅是数字的堆砌,更是一.............
  • 回答
    想要做到像三国时期的贾诩、郭嘉那样洞悉人性、洞察人心,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也非某个绝招就能速成。这是一种根植于生活、体悟于实践的智慧,更是一种需要长期磨砺的洞察力。模仿他们,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循序渐进地去体悟和学习。一、 广博的见闻与深刻的思考:筑牢认知的根基贾诩与郭嘉之所以能有惊人之语、妙.............
  • 回答
    《三国演义》之所以能流传千古,除了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和智计百出的谋略博弈,更在于其中塑造了众多鲜活而令人扼腕的人物和瞬间。这些人物的悲剧性命运,或者某些关键时刻的无奈选择,都深深触动着读者的心弦,引发无尽的感慨和叹息。以下列举几个尤其令人扼腕的人物和瞬间,并尽量详细讲述:令人扼腕的人物:1. 周瑜.............
  • 回答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其魅力在于将真实历史事件与虚构情节巧妙融合,塑造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然而,正如所有文学作品一样,《三国演义》中的许多情节为了戏剧效果、突出人物性格、或烘托主题,进行了艺术加工,甚至完全是虚构的。以下是一些在《三国演义》中被认为“骗人”(即虚.............
  • 回答
    《三国演义》这部巨著,读来酣畅淋漓,英雄辈出,谋略无穷,但细细品味之下,却藏着不少让人不寒而栗的细节,它们如同埋藏在繁华景象下的暗流,一旦触碰,便会感到一阵彻骨的寒意。这些细节并非直接的惊悚描写,而是通过人物的行为、命运的走向、以及作者不经意间透露的逻辑,来揭示那个时代更深层次的残酷和复杂。一、人性.............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宏大的历史长卷中,无数英雄豪杰的生生死死牵动人心。要说最让我难过的人物,虽然有许多令人扼腕的时刻,但最终指向的,往往是那位常怀仁德、一生坎坷却依旧坚守理想的刘备。我最难过刘备的死,不仅仅是因为他作为蜀汉的开创者,更在于他一生所展现出的那种悲壮、坚持和不易。他的死,标志着那个充满理想.............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伟大的历史小说中,两军交战时,一开始往往不是全军压上,而是以大将单挑作为开场,这种设定有其深刻的文化、军事和戏剧性原因。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文化与精神层面的原因:1. 英雄主义的崇尚与个人荣耀的追求: 《三国演义》的核心是围绕着众多英雄人物展开的。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战乱时期.............
  • 回答
    在浩瀚的三国史诗《三国演义》中,人物塑造是其灵魂所在。作者罗贯中以其高超的笔法,将历史人物的形象浓墨重彩地描绘出来,其中不乏被极度美化和被极度丑化的人物。最被美化的人物:诸葛亮毫无疑问,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最被美化的人物,他的形象几乎达到了“神化”的程度。罗贯中赋予了他超凡脱俗的智慧、深不可测的算.............
  • 回答
    《三国演义》中,谁死的时候最让人心碎,这是一个非常主观的问题,因为每个读者都有自己偏爱的角色和看重的情感。然而,如果论及普遍的感人程度和引发的观众悲痛,那么有两位人物的死亡场景最为刻骨铭心,他们的离去触动了无数读者内心最柔软的部分:1. 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这位集智慧、忠诚、品德于一身的.............
  • 回答
    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关羽,当时在场且具备斩杀华雄实力的武将,除了关羽,还有几位。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回顾当时的情境和这些武将的实力。当时在场的人物以及他们斩杀华雄的可能性:首先,我们要明确“斩华雄”的语境。在《三国演义》中,这是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关键时刻,华雄作为董卓手下的一员猛将,屡屡击败联军.............
  • 回答
    《三国演义》之所以能成为不朽的经典,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深刻的人物塑造和对历史洪流中个体命运的细腻描绘。在波澜壮阔的战争和政治斗争背后,隐藏着无数令人扼腕的悲剧细节,这些细节如同划破夜空的流星,短暂却光芒万丈,让我们看到英雄们的无奈、理想的破灭,以及人性的复杂和脆弱。以下是一些《三国演义》中令人可悲的细.............
  • 回答
    《三国演义》中,吕布以“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名,被誉为三国第一猛将,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细究原著,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吕布在书中确实没有直接斩杀过哪怕一位真正有名有姓的、能与他抗衡的敌方大将。这似乎与他“第一猛将”的称号有些许出入,但恰恰是这种“没能如愿”的遗憾,反而成就了他独一无二的猛将.............
  • 回答
    《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史诗,除了刀光剑影、政治谋略,还少不了那些让人捧腹又印象深刻的绰号。这些绰号,与其说是简单的称呼,不如说是人物性格、经历甚至命运的浓缩,带着浓浓的江湖气息和市井智慧。它们往往一出口,就自带三分气势,五分嘲讽,将对方的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要说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辱骂性绰号,那绝.............
  • 回答
    《三国演义》这部鸿篇巨著,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让人印象深刻的片段实在太多了。但如果非要选一个最深刻的,那无疑是 “三顾茅庐”。这个片段之所以让我如此难忘,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招聘故事,更是一个充满了智慧、诚意和人格魅力的经典展现,它奠定了刘备集团坚实的基础,也塑造了诸葛亮“隆中对”的宏伟.............
  • 回答
    在波澜壮阔的《三国演义》中,人才济济,每个人物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然而,如果抛开那些脍炙人口的“名场面”不谈,有些人物虽然在小说中占据重要地位,甚至对故事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却缺乏像“桃园结义”、“赤壁之战”这样令人印象深刻、反复被提及的“名场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样一位人物:.............
  • 回答
    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何与隆中对的战略设想相悖?诸葛亮六次北伐,其核心目标都是为了实现《隆中对》中为蜀汉设定的战略方向——“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然而,细究《隆中对》的整体部署,诸葛亮执着于“六出祁山”的军事行动,却在某种程度上与《隆中对》中更为侧重于“跨有荆益,保其岩阻”的战略方针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背离.............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关于赵云与文丑厮杀六十回合,以及关羽三刀解决文丑的描写,确实存在着一些让读者感到疑惑的地方。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小说的艺术加工与人物塑造首先要明确,《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而非历史记录。作者罗贯中为了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凸显他们的个人武勇.............
  • 回答
    在《三国演义》中,糜夫人投井身亡后,赵云推倒井边的墙,这一个举动背后蕴含着多重意义和情感,也反映了赵云当时的处境、心境以及对大局的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保护和抢救的本能与失落的痛苦: 最初的本能: 当赵云听到糜夫人落井的声音时,他作为一名忠诚的将领,第一反应一定是去救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