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演义》中最被美化和最被丑化的是谁?

回答
在浩瀚的三国史诗《三国演义》中,人物塑造是其灵魂所在。作者罗贯中以其高超的笔法,将历史人物的形象浓墨重彩地描绘出来,其中不乏被极度美化和被极度丑化的人物。

最被美化的人物:诸葛亮

毫无疑问,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最被美化的人物,他的形象几乎达到了“神化”的程度。罗贯中赋予了他超凡脱俗的智慧、深不可测的算计和近乎妖的政治军事才能。

近乎妖的智慧与算计: 诸葛亮被描绘成一个能掐会算、运筹帷幄之中的全能智者。从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到七擒孟获、六出祁山,每一次的计策都显得天衣无缝,神乎其神。他仿佛能预知一切,洞悉人性,并总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最正确的决策。他的智慧甚至超出了凡人的范畴,常人难以理解其深邃的思想。
完美无缺的品德: 诸葛亮被塑造为一个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典范。他对刘备的忠诚是毋庸置疑的,甚至到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程度。他清廉自守,生活简朴,对名利淡泊。他的道德操守被拔高到几乎无可挑剔的地步,成为后世文臣武将的楷模。
“多智而近妖”的形象塑造: 罗贯中在描写诸葛亮时,经常使用“如神仙一般”、“鬼神莫测”等词语,并且常常通过他人的惊叹和崇拜来衬托他的不凡。例如,周瑜在赤壁之战后,对诸葛亮的才能感到恐惧,认为“此人若非天命,何以能神机妙算至此?”就连他死后,他的计策和遗命依然能够影响战局,这种“生前身后皆有神助”的描写,极大地增强了他的传奇色彩。
历史真实与小说虚构的结合: 尽管历史上的诸葛亮本身就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但《三国演义》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加工和夸张。一些本是集体智慧的成果,被归功于他一人;一些史书上记载的并非如此神奇的事件,也被赋予了神奇的色彩。例如,“火烧赤壁”并非诸葛亮一人之功,而是孙刘联军共同努力的结果,且火攻的策略可能更多来自于周瑜的谋划。

最被丑化的人物:曹操

与诸葛亮的“神化”相对应,曹操则成为了《三国演义》中最被丑化的人物。罗贯中将他塑造成一个奸诈残忍、权欲熏心、不择手段的“奸雄”。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解读: 曹操性格复杂,历史上的他是一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个为了实现政治抱负而不择手段的人物。然而,《三国演义》着重放大了他“奸诈”的一面。最典型的莫过于“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句话(虽然这句话在史书中不一定完全是曹操所言,但被罗贯中用来概括其行事风格),通过“杀吕伯奢全家”、“献刀刺董卓未遂,反诬董卓”等情节,将他描绘成一个为达目的不惜牺牲他人生命和道德底线的人。
残暴嗜血的形象: 诸如“屠城”是罗贯中给曹操经常贴上的标签。尤其是在官渡之战后,他被描绘成为了报复袁绍的士兵,屠杀了大量的许都百姓,这在史书中并未有如此明确的记载。而对汉献帝的控制和挟持,也被极度放大,成为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铁证,突显其篡位之心。
虚伪与无情: 罗贯中还通过一些情节展现曹操的虚伪和无情。例如,他曾对华佗施以酷刑,导致华佗死亡,而历史上的记载是曹操病重去世,并未提及对华佗的残害。对关羽的爱才与猜忌并存,但小说中更强调了他的“见利忘义”,以及对关羽的无情迫害。
“望梅止渴”的负面解读: 即便是一些流传的典故,在《三国演义》中也带有负面色彩。例如“望梅止渴”虽然表现了曹操的急智,但在小说中,更多的是为了强调他带领士兵行军的艰辛和自身的困境,以及他解决问题的手段并非完全光明正大。
“拥汉”与“篡汉”的矛盾: 尽管曹操在小说中常常表现出对汉朝的忠诚姿态,比如“奉天子以令不臣”,但其行为和最终的目标却被描绘成篡夺汉室江山。这种表面的忠诚与内在的野心之间的反差,进一步加深了他“奸雄”的形象。

需要强调的是:

艺术加工而非完全虚构: 《三国演义》并非完全脱离史实,很多情节都有历史依据,只是罗贯中在其中加入了大量的个人解读和艺术加工,以服务于他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故事主题。
“拥刘反曹”的倾向: 《三国演义》整体上带有“拥刘反曹”的倾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物的塑造。刘备被描绘成仁义的君主,而曹操则被塑造成其对立面。这种叙事倾向使得曹操的负面形象更加突出。

总结:

在《三国演义》这部不朽的文学作品中,诸葛亮以其近乎神化的智慧和完美的品德被极度美化,成为忠诚、智慧和奉献的化身。而曹操则被极度丑化,他的奸诈、残暴、权欲被放大,成为一个复杂而极具争议的“奸雄”形象。这些鲜明的人物塑造,不仅让故事更加引人入胜,也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对三国人物的认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被丑化的是刘备

狙击过袁术,阻挡过曹操,击杀过蔡阳,伏击过夏侯敦、曹仁,突击过黄巾,不为官位委曲求全鞭策督邮的能征惯战豪迈之士居然变成了只会流泪的甩手英雄。


明褒暗贬的关羽

万军之中刺颜良是真,武勇是真,送了个文丑无关痛痒;

千里走单骑,报恩后寻旧主是真,忠勇大义主旋律已定,送来过五关斩六将,擂鼓咚咚杀蔡阳不过锦上添花,并非雪中送炭;

助公瑾破江陵,绝北道,变成了私放对手的华容道;

大意失荆州,固然有被陆逊吕蒙二重唱麻痹,但最主要原因是国舅爷糜芳管理不善,导致军资被烧畏罪投敌。要不然新修的江陵城哪儿有那么好攻破,十万为什么等到闰十月才下手,就是等仕仁,糜芳的工作做通了。所以所有责任全归于关羽大意也是坑。


褒多贬少的公瑾

经典战役火烧赤壁IDEA原创是黄盖,变成了周郎的主意;

从攻皖,抢民女变成了小乔初嫁了;

最后征讨曹仁,压阵被流矢所伤,创甚去世成了嫉妒诸葛亮而死。


美化的子龙

四五十岁的子龙,在贯水笔下成了少年将军。

灌、滕的定位变成了可以统领一方的帅才。


最被美化的应该是这位

《后汉书·陶谦传》:初平四年,曹操击谦,取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睢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人迹。

但是你看三国演义觉得这人可惧吗?


借汝人头一用。汝妻子吾养之,汝勿虑也!这种话说出来,你看演义会觉得毛骨悚然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