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演义》中的那个人物最像罗贯中(性格,经历,价值观等方面)?

回答
读《三国演义》,常常会有一个奇妙的念头在心头萦绕:这位罗贯中先生,他笔下的众多英雄豪杰,究竟有哪一个,能让他本人投射出几分自己的影子?不是说要找个和他长得一模一样的人,而是从性格、经历,甚至是他那些藏在字里行间的价值观里,能窥见一丝作者的模样。

经过细细琢磨,我总觉得,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之中,最能让罗贯中先生“相映成趣”的,恐怕是那位“辅佐四君,历事七朝”,有着“龙行虎步”之称的诸葛亮。

听起来或许有些意外。毕竟,诸葛亮是神机妙算、近乎圣人的存在,而罗贯中只是个凡人作家。但我们不妨剥开那些传奇的光环,从更接近人性的角度来审视。

一、 性格上的契合:智慧、隐忍与责任感

首先,从性格上说,罗贯中对诸葛亮的塑造,本身就倾注了对一种理想人格的推崇。这种推崇,很大程度上可能源于他自身内心深处的渴望和对现实世界的观察。

超凡的智慧与深邃的谋略: 罗贯中作为一位作家,其成就的基石便是非凡的文学才华和对历史事件的深刻洞察。他能将纷繁复杂的历史材料融会贯通,编织出波澜壮阔的史诗。这与诸葛亮“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罗贯中用他的笔,玩转着权谋、军事和人心,这本身就是一种“诸葛亮式”的智慧运用,只是舞台从战场变成了纸页。
隐忍与坚韧的品格: 罗贯中生活的时代,是元末明初,一个动荡不安、朝代更迭的时期。他经历了时代的风云变幻,深知世事的艰难和不易。而诸葛亮,在刘备死后,面对内忧外患、国力衰微的蜀汉,选择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道路。他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即便在北伐屡屡受挫,甚至在五丈原病逝前,也依然在为蜀汉的未来殚精竭虑。这种为了理想和责任,即使身处逆境也能坚韧不拔、默默付出的精神,罗贯中在创作中,必定也曾体会或欣赏过。一个能够写出《三国演义》这样鸿篇巨制,并对其进行细致打磨的作者,本身就具备了极大的耐心和毅力。
对“仁义”的坚守: 罗贯中虽然也描绘了许多残酷的战争和权谋,但贯穿全书的,依然是对“仁义”的推崇。他让刘备成为“仁德之君”的代表,也让诸葛亮始终以“兴复汉室”为己任,这种理想主义的色彩,在那个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诸葛亮恪守对刘备的承诺,以“仁”治国,以“义”待人,这种价值观的体现,很可能是罗贯中自己心中所坚持的。他选择将诸葛亮塑造成一个道德楷模,既是对历史人物的致敬,也是他内心深处价值观的一种投射。

二、 经历上的相似:时代的旁观者与书写者

虽然诸葛亮是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军事家,但我们从罗贯中的视角来看,他更像是一位“时代变革的亲历者兼记录者”,而诸葛亮在某种程度上,也扮演着类似的“时代见证者”角色。

时代的洪流中的“智者”: 罗贯中生活在一个从分裂到统一、从乱世到相对稳定过渡的时代。他看到了无数的英雄豪杰在这个大时代中沉浮,他也试图通过笔来解读这个时代的逻辑。诸葛亮,同样是在一个分崩离析的乱世中崛起,他试图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谋略,去改变历史的走向,去维系一个旧王朝的残存。他们的“智慧”,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对时代洪流的一种解读和应对。罗贯中用他的笔“书写”时代,诸葛亮则用他的行动“影响”时代。
“理想”与“现实”的博弈: 诸葛亮所追求的“兴复汉室”的理想,在当时的现实条件下,是何其艰难?但他依然执着地为之奋斗。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也是在“现实”的社会土壤中,植入了他对“理想”的构想——一个更加公正、更加有人情味的社会。他用诸葛亮的故事,传递出一种即使面对残酷的现实,也要坚持信念、努力奋斗的精神。这与罗贯中作为一个作家,在信息不对称、社会复杂多变的现实中,依然坚持创作出一部流传千古的作品,其中的坚持和投入,是何其相似。
“局外人”的视角: 尽管诸葛亮是蜀汉的核心人物,但在整个三国争霸的大格局中,蜀汉的实力相对较弱,诸葛亮很多时候也处于一种“力挽狂澜”的孤军奋战状态。他需要超越一时的胜负,从更宏观的角度去审视整个天下大势。罗贯中,作为一位作家,他虽然沉浸在三国历史的细节中,但他的视角,更多的是一个“书写者”的视角,一个“旁观者”的视角,他通过梳理、演绎,将整个三国历史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种“看得清大局,也能洞察细节”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诸葛亮和罗贯中共通的。

三、 价值观的共鸣:对秩序、智慧与“忠义”的尊重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但其核心价值观的传达,却始终围绕着几个关键词展开。

对“智”的极致崇拜: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无疑是“智”的化身,他的谋略被描绘得神乎其神。罗贯中本人,能够写出如此充满智慧的作品,本身就说明了他对智慧的推崇。他通过诸葛亮,展现了智慧在历史进程中的巨大作用,也可能是在表达一种对“理性”和“策略”的肯定。
对“忠义”的推崇: 尽管三国时期乱世枭雄辈出,但罗贯中对“忠义”的歌颂,却始终是贯穿始终的主线。刘备对关羽、张飞的“义”,关羽对刘备的“忠”,以及诸葛亮对刘备父子的“忠”,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这种对“忠诚”和“情义”的看重,很可能也是罗贯中在那个时代,对社会伦理的一种期待和呼唤。他可能认为,在混乱的世道中,维系人与人之间的“情义”是极其重要的。
对“仁”的向往: 诸葛亮身上所体现的“仁爱”精神,是作者赋予他的重要特质。即便在战争年代,他也力求“仁政”,力求不伤百姓。这种对“仁爱”的追求,或许是罗贯中在描绘那个冷酷的时代时,所想要寄托的理想主义色彩。他希望通过诸葛亮,传递出一种“心怀苍生”的政治理想。

当然,我们不能将诸葛亮完全等同于罗贯中。毕竟,诸葛亮是历史人物,他的功过是非自有史书评说;而罗贯中,是透过历史的迷雾,用他的才华和心血,构建了那个让我们魂牵梦绕的“三国世界”。

但是,当我们读懂了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理解了他为什么如此钟爱这位“卧龙”,又为何如此细致地描绘他的智慧、隐忍和理想,我们或许就能窥见,这位伟大的说书人,是如何将自己对时代、对人性、对理想的理解,熔铸进了这位他最为钟爱的角色之中。

诸葛亮,就像是罗贯中在那个时代的“理想之镜”,他通过描绘这位“智圣”,来映照自己心中对智慧、对责任、对“仁义”的理解和期盼。而《三国演义》这部巨著,就是罗贯中以诸葛亮为载体,献给这个时代,也献给后世的一份深沉的思考和永恒的艺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三国演义》里面应该没有人是以罗贯中自己本人为原型的,但是有一个人是刘备的原型。看过《三国志》的都能发现,小说里刘备的形象和历史上的差别是有点大的。

刘备的真正原型是一个叫做张士诚的人,他是罗贯中的上司。张士诚是江浙一带的吴王,被朱元璋打败,由于罗贯中做过张士诚的幕僚,所以一辈子仕途上不会有什么发展了。罗贯中不甘心余生再无作为,于是就决定写书,他把张士诚的形象融入了刘备。罗贯中的老师施耐庵把张士诚的形象融入了宋江。施耐庵不喜欢张士诚,所以宋江不讨喜,罗贯中喜欢张士诚,宋江是伪君子,刘备不是。

师徒两人一人创作了一本名著,里面分别有一个角色竟然是以同一个人为历史原型的。我觉得罗贯中应该是希望自己成为诸葛亮,在刘备的身上则是寄托了对张士诚的怀念与爱戴之情。他塑造了明朝百姓心中理想的君主,刻画表现了蜀汉这个理想的政权,这跟当时朱元璋统治下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我经常在想,罗贯中和施耐庵这两个人是有多苦大仇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读《三国演义》,常常会有一个奇妙的念头在心头萦绕:这位罗贯中先生,他笔下的众多英雄豪杰,究竟有哪一个,能让他本人投射出几分自己的影子?不是说要找个和他长得一模一样的人,而是从性格、经历,甚至是他那些藏在字里行间的价值观里,能窥见一丝作者的模样。经过细细琢磨,我总觉得,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之中,最.............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一下子就把《红楼梦》和《三国演义》这两部经典拉到了一起,也触及到了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经典化和接受度的问题。要说林黛玉和薛宝钗为何没能像貂蝉那样成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原因其实相当复杂,涉及到她们在文学作品中的定位、形象塑造,以及“四大美人”这一概念的形成和流传过程。咱们得先捋清.............
  • 回答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之所以能说出“我观云长将星陨落”,并非是基于什么科学仪器或观测方法,而是作者罗贯中所赋予的一种文学上的、带有神秘色彩的推断。在那个时代,尤其是在古典小说中,这种“观星”之说,更是一种象征手法和情感的寄托,用来表现人物的智慧、预知能力,以及事件的重大性。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中,曹操之死无疑是后期剧情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而伴随他离世的,是一首名为《邺中歌》的诗,这首诗在书中也引起了不少读者的好奇:究竟是谁写下这首饱含苍凉与不甘的《邺中歌》呢?关于《邺中歌》的作者,书中并没有直接点明。但是,通过对诗歌内容、写作风格以及曹操当时心境的分析,我们.............
  • 回答
    “文不胜武,计不压兵” 这句话或许可以很好地概括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与真实历史中的区别。《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无疑是作者罗贯中笔下集智慧、忠诚、道德于一身的“完人”,他的形象深入人心,几乎成为了中国智慧的代名词。然而,真实历史中的诸葛亮,虽然同样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但终究是血肉之躯,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常常是奇幻爱好者和三国迷们热衷的讨论话题。将《权力的游戏》中的“魔山”格雷果·克里冈,与《三国演义》中的“人中吕布”吕布放在一起比较,就好比用现代的坦克去对战古代的骑兵,本身就充满了跨越时空的想象。不过,咱们不妨就当一次“跨界武力评测”,从他们的“战绩”、“体格”、“武艺”和“战.............
  • 回答
    乐不思蜀这牌,三国杀玩家们都知道,用不好就是一场灾难,容易惹得队友跳反,自己也成了孤家寡人。但要是完全没用,那也对不起这牌的面子。咱们就来聊聊,怎么把乐不思蜀这牌,做得既不那么“毁社交”,又能保持它的“杀伤力”。核心思路:让“乐”的代价可控,让“不思蜀”的体验更丰富。传统的乐不思蜀,就是简简单单让你.............
  • 回答
    问这个问题,就像在问是清茶好喝,还是烈酒够劲,各有各的韵味,也各得一众拥趸。硬要说谁“更好”,其实有点难度,因为《明朝那些事儿》和《三国演义》走的路线,面向的读者,以及它们想要传达的东西,都大相径庭。不过,如果从写法的精妙、历史的还原度、以及对人性的洞察这几个角度来聊聊,或许能描绘出它们各自的精彩之.............
  • 回答
    关于董卓,历史上的评价确实比《三国演义》中描绘得更为复杂,而“坏”这个字,或许过于简单化了他。让我们抛开演义的滤镜,看看史书里这位西凉猛将的真实面貌。首先,得承认,董卓在历史上留下的恶名,很大程度上是有根源的。他确实做了许多令人发指的事情,而且这些事情直接导致了东汉王朝的彻底崩塌。野心勃勃,以权谋私.............
  • 回答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骂死王朗”的桥段,绝对算得上是全书中最脍炙人口、也最富争议的经典场景之一。这不仅是一次军事上的智谋较量,更是一场语言艺术的巅峰对决,它将诸葛亮的智慧、口才和王朗的迂腐、不堪一击展现得淋漓尽致,也因此被后世津津乐道,甚至被改编成了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要评价这段对话,我们得从几个层.............
  • 回答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遗言,与其说是他临终时的真实想法,不如说是作者罗贯中借曹操之口,灌输给读者的政治观点和治国理念。这几句遗言,字字珠玑,却也处处透露着作者想要表达的“忠君爱国”的政治基调,以及对曹操这样一个“奸雄”形象的复杂情感。首先,我们得从曹操临终前的身体状况说起。在《三国演义》的描写中,曹操.............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聊起《三国演义》啊,感觉它就是历史演义界的“顶流”,好些年过去了,热度依旧不减。要说为什么它能高出其他历史演义一大截,我觉得得从好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你得看它的故事内核和人物塑造。《三国演义》讲的是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群雄逐鹿,最后三分归晋的历史进程。这个时期本身就充满.............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三国演义》这部鸿篇巨制的核心,也触及到了读者心中对于这部小说的情感和解读。如果非要说“灵魂人物”,那注定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因为《三国演义》的魅力恰恰在于其多线条的人物群像,以及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相互作用。不过,如果我们要寻找那个最能贯穿全书,最能牵动情节发展,最能引发读者共鸣和.............
  • 回答
    .......
  • 回答
    说起诸葛亮,人们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智慧化身,是那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神机妙算。然而,如果仔细梳理《三国演义》中他从出山到去世的历程,我们或许会发现,他的能力并非一个直线型的上升或者停滞不前,而是一个复杂且带有递进色彩的演变过程,其中夹杂着外界环境的变化、个人心境的起伏以及客.............
  • 回答
    .......
  • 回答
    《三国演义》中的庞德:忠勇悲壮的末路英雄庞德,《三国演义》中的一位重要将领,以其忠诚、勇猛和悲壮的结局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爱好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并非历史上的核心人物,但在罗贯中的笔下,他被塑造成为一个极具魅力的“末路英雄”,其形象丰满,情感充沛,足以让我们深入探讨。一、 忠诚的化身:对曹魏的尽职.............
  • 回答
    刘备这个人,在咱们老百姓心里头那可是仁义的代表,是匡扶汉室的明君胚子。这在《三国演义》这部书里头,那更是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可要是真较起真来,把《三国演义》里的刘备跟史书里头记载的那个刘备一对比,嘿,那差异可就大了去了。咱们今儿就掰扯掰扯,这小说里的刘备和历史上的刘备,到底有啥不一样。《三国演义》里的.............
  • 回答
    (我,孔秀,是这函谷关的把守者,平日里也算是尽忠职守,不敢有半分懈怠。怎奈今日,竟遇到了这等硬茬!)“来者可是大名鼎鼎的关将军?”我拱手问道,心中已是警铃大作。倒不是我怕了关羽,而是这函谷关乃是朝廷重地,规矩森严,无凭无证,擅闯关卡,那是何等罪名?我孔秀若因此连累了全家,岂不冤枉?关羽果真点了点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