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董卓历史上真的像三国演义里面描述的那么坏吗?

回答
关于董卓,历史上的评价确实比《三国演义》中描绘得更为复杂,而“坏”这个字,或许过于简单化了他。让我们抛开演义的滤镜,看看史书里这位西凉猛将的真实面貌。

首先,得承认,董卓在历史上留下的恶名,很大程度上是有根源的。他确实做了许多令人发指的事情,而且这些事情直接导致了东汉王朝的彻底崩塌。

野心勃勃,以权谋私:

董卓这个人,出身并不是寒门。他的父亲董君雅是护羌校尉,家境尚可,也让他有机会接触到军事,并且在羌族地区积累了很高的声望和人脉。董卓本人也长得人高马大,勇猛过人,早年因军功被封为河西校尉,后来又官至并州牧、伏波将军。

然而,随着朝政腐败、外戚宦官专权,汉灵帝死后,少帝刘辩即位,何太后临朝,而大将军何进掌握实权。此时,董卓作为一方诸侯,拥兵自重,看到了权力真空的机会。他以“勤王”为名,率领他的西凉军阀势力进驻洛阳。这里就要划重点了:他不是被邀请来平定宦官的,而是自己找了个理由闯进来的。

进入洛阳后,董卓的野心立刻暴露无遗。他先是逼迫何太后废黜少帝刘辩,另立汉献帝刘协。这一举动,在当时的伦理和法理上都是极其僭越的。废立皇帝,那是天子才能做的事情,董卓一个臣子,就这么轻易地办了,可见他根本不把汉室天子放在眼里。随后,他还派兵杀死了何太后,这更是丧尽天良。

暴虐无道,搅乱京城:

一旦掌握了朝政大权,董卓的暴虐本性便显露无遗。《三国志》里记载了不少他的劣迹:

滥杀无辜,恐惧统治: 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他大肆杀戮异己,朝臣们稍有不从,就可能招来杀身之祸。很多有能力的官员,比如袁绍、曹操等人,因为看透了他的野心,都纷纷逃离洛阳,这反而让董卓更加肆无忌惮。他设立了“严刑峻法”,以恐怖手段来统治,这无疑加剧了社会的动荡。
劫掠民财,民不聊生: 董卓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和犒劳军队,对洛阳城里的百姓进行了残酷的搜刮。他拆毁民宅,搜掠财物,甚至将洛阳城中富裕人家的墓穴挖开,抢夺其中的陪葬品。这种行为,已经不能用“贪婪”来形容,简直是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
迁都长安,制造浩劫: 董卓为了逃避各路诸侯的讨伐,并且将全国的财富和人口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决定将都城从洛阳迁往长安。迁都的过程,他命令百姓搬迁,但实际上是以一种掠夺的方式进行的。洛阳城中的宫殿、府库、甚至百姓家中的财物,都被他洗劫一空,然后付之一炬。这把大火,不仅摧毁了东汉王朝的最后一点象征,也让无数无辜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历史学家认为,董卓这一把火,直接宣告了东汉王朝的政治生命彻底终结。
私德败坏,侮辱汉室: 《三国志》等史料中也提到了董卓的个人生活作风问题,比如他强占名门闺秀,甚至霸占儿子的妻子等等,虽然这些细节在演义里被夸张了不少,但足以说明他个人的品行也极其低下,毫无君子风度可言。

为何说复杂?因为他的“统治”曾带来短暂的“稳定”:

尽管董卓劣迹斑斑,但他并非完全是个只会破坏的疯子。当他刚刚进入洛阳并掌握权力的时候,确实在某种程度上“稳定”了局势。

平息了宦官的余党: 在他到来之前,洛阳的政治是混乱的,宦官的势力虽然被清除了一部分,但余党依然存在。董卓的到来,以一种强硬的手段,终结了这部分势力,也暂时压制了其他地方军阀的蠢蠢欲动。
恢复了部分官僚体系: 虽然他杀了不少人,但他确实也重新启用了一些官员,试图重建朝廷的运作。只是,这些官员很多是他的亲信,或者被他挟持,所以这种“稳定”是建立在恐惧之上的。

和演义的区别:

《三国演义》为了突出人物形象,往往会将某些特质放大。

吕布的形象: 演义中将吕布描绘成董卓的义子和忠心耿耿的部下,直到最后被貂蝉所惑。实际上,吕布是董卓的部将,后来因为董卓调戏了自己的妻子(据说是她的婢女,但演义写成女儿了),才被王允策反,最终刺杀了董卓。他并不是什么忠诚的义子。
貂蝉的作用: 貂蝉的美貌和离间计在演义中是关键。虽然王允确实利用了美人计,但董卓的死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吕布的直接刺杀,还有之前各路诸侯讨伐,以及他自己的暴虐统治导致众叛亲离。

结论:

董卓的历史形象,确实不是《三国演义》里那个面目狰狞、凶残至极的“反派”。但同时,他的暴虐、专权和对汉室江山的破坏,也是毋庸置疑的。他不是一个“完美的坏人”,而是一个野心勃勃、手段残酷的军阀,他利用了汉末的政治混乱,窃取了权力,并以极端的手段来巩固和滥用这种权力,最终成为了加速东汉王朝灭亡的重要罪魁。

可以说,董卓比演义里描绘的更“真实”,而他的真实,恰恰就是他造成的深重罪孽。他是一个历史的悲剧人物,也是一个时代的罪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补充回答,针对评论区里和该题目之下某些回答中的言论:

唯成王败寇的历史阴谋论者全是傻逼。

————以下原回答————

三国演义里的董卓:为人霸道,傲慢,残暴,弑杀且无道,愚蠢,好色,几乎没有什么正面形象。

历史上的董卓,相比之下只能说有几分正面形象和才干,但三国演义里董卓的缺点,历史上的董卓也有一大半。

先说总起,史书中董卓的形象:广交朋友,武勇过人,为人傲慢,狡猾,有政治头脑,但后期逐渐变得私欲极重,坐视冲动,好色,弑杀,残暴。

下面我对这些特点一一举例:

广交朋友,武勇过人:

董卓擅长骑术,弓术,在马上能左右开弓。

在西凉时,无论汉人豪杰还是羌族豪帅,董卓都尽心尽力与其结交,曾经接待羌族豪帅时,因为家里没有招待,直接将耕牛宰杀,羌族豪帅得知后,敢了千头牲口送给董卓作为回礼,可见青年时期的董卓在西凉深得人心。

早年攻匈奴大破,斩获千级,在张奂麾下进攻羌人大胜,俘获万人,但张奂却厌恶董卓的为人。

为人傲慢,报复心强:

在西北平羌时,董卓放了上司张温的鸽子,对张温的职责不管不顾,甚至顶嘴,于是时任张温司马的孙坚认为,应当杀董卓以正军威,张温碍于董卓在凉州的威望而没有答应。

当权之后,张温被董卓抓到长安集市上鞭打致死。

征讨王国叛军期间,皇甫嵩曾两次否决董卓,事后证明皇甫嵩是对的,董卓怀恨在心,当权之后多次故意羞辱皇甫嵩,因为皇甫嵩之子皇甫坚寿的求情,才没有将其杀害。

做事冲动:

入洛之后仅仅三天,董卓就强行废立,不顾卢植,袁绍等威望极高之人的反对,导致他在士人心中的形象飞速下降,之后更有不顾自己心腹幕僚伍琼,周宓劝告,强令迁都,还一怒之下将伍、周二人杀死,事后却又反悔。

发现吕布和自己的婢女私通之后,一怒之下将手戟丢出去攻击吕布,加之之前对吕布所部的苛刻待遇,使得吕布对董卓暗生不满。

狡猾且有政治头脑:

十常侍之乱前夕,汉庭将董卓调任并州牧,而董卓强行带着自己的士兵前往赴任,并且在河东就停下不走。

在何进身死之后,董卓立刻进京,并且在北邙山接到少帝与献帝,明明自己只是跑路过来,却将自己说成劳苦功高,并斥责众大臣。

进入洛阳之后,迅速接管同样被杀的何苗的兵马,掌控局势,而后大量提拔名士,并且与公然反抗自己的袁绍,王匡等人表面和解。

私欲过重:

趁着何皇后下葬,开掘汉灵帝陵墓,掠夺珍宝。迁都时命令吕布大量开掘陵墓挖掘财宝。

放纵士兵在洛阳内奸淫掳掠。

弑杀:

侍御史扰龙宗拜见董卓时忘了解除佩剑,董卓借题发挥,下令将其活活打死。后来又派兵劫杀大司农之子。

指使人将何太后的母亲舞阳君杀害,甚至将何苗的遗体从坟墓中挖出来肢解扔在园林之中。

屠杀参与二月社祭的百姓,充当军功。

好色:

奸淫公主,妃子,夜宿龙床。

关于董卓的恶行还有很多,被董卓以各种手段虐杀的公卿大臣,平民百姓数不胜数。

总的来说,早年间的董卓是一个相对而言比较普通的地方豪杰+军队武将的形象,武勇过人,但在步入官场之后私欲极重且一旦得势便无法无天的个性逐渐暴露出来,最早察觉的或许是他的老上司张奂,后来的张温,以及提拔过董卓的袁氏应该都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因为时局问题,始终没有有效抑制董卓,最终导致董卓上位。

而上位之后,董卓虽然短暂地表现出了政治头脑,但最终还是压抑不住自己爆棚的个人欲望,导致逐渐失去他仅有的一点人心。

在决定迁都长安之后,董卓可能开启了破罐子破摔模式,完全放弃了所谓政治野心,开始发泄私欲,因为史书记载的大部分董卓恶行都发生在迁都期间和迁都长安之后,在此前,董卓除了奸淫宫女之外,并没有做过太出格的恶性。

结尾总结:

董卓有野心,有能力,具备成大事的很多条件,如善于结交,有头脑,狡猾等等,但最终权力膨胀之后,私欲也逐渐膨胀,其狭隘冲动,贪财好色,残忍弑杀的阴暗面开始显现,并完全占据了他正常的头脑,最终他也亡于自己的阴暗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董卓,历史上的评价确实比《三国演义》中描绘得更为复杂,而“坏”这个字,或许过于简单化了他。让我们抛开演义的滤镜,看看史书里这位西凉猛将的真实面貌。首先,得承认,董卓在历史上留下的恶名,很大程度上是有根源的。他确实做了许多令人发指的事情,而且这些事情直接导致了东汉王朝的彻底崩塌。野心勃勃,以权谋私.............
  • 回答
    关于袁绍袁本初是否建议引入西凉董卓勤王的说法,历史上确有此事,而且细节颇为复杂,并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概括。这件事的发生,是当时乱局下各方势力博弈和判断失误的产物,也成为了董卓专权乃至日后东汉王朝走向灭亡的重要转折点。要详细讲述这件事,我们需要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公元189年。背景:汉.............
  • 回答
    董卓之于洛阳,就像一场无法挽回的劫难。要说他“该不该”烧洛阳,这个问题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沉重与无奈。没有人会认为烧毁一座繁华了几百年的都城是一件“应该”做的事情,但历史的车轮一旦滚动,往往裹挟着许多身不由己的因素,将人们推向看似疯狂的选择。我们得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东汉末年,外戚专权,宦官乱政,.............
  • 回答
    咱这话说清楚了,你问的这光荣《三国志》系列的“讨董”和“群雄割据”剧本,还有Total War: Three Kingdoms(全战三国)里那些在剧本开始时“名义上”属于空城,但历史上却有实际控制者的情况,得这么看。首先要明确一点:游戏里的“空城”有两种概念。一种是确实在剧本开始时,没有任何势力占领.............
  • 回答
    董并生的《虚构的古希腊文明—欧洲“古典历史”辩伪》是一部极具争议且大胆的学术著作。其核心论点在于挑战学界普遍接受的关于古希腊文明的历史叙事,认为我们现在所认知和推崇的“古希腊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是后世,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为了构建欧洲文化根基和民族认同而“虚构”出来的。这本书的出现,无疑给沉浸在千.............
  • 回答
    董卓死后,汉献帝之所以未能直接下令全国统一并避免各地战乱,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当时的政治格局、权力真空、地方势力、以及汉献帝自身地位的脆弱性。这绝非一个简单的“下令”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深入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一、 权力的真空与各方势力争夺 董卓之死是混乱的开端: 董.............
  • 回答
    董卓被杀前长安流传的童谣“李氏灭,董氏绝,鸡鸣兆,丁卯灭”确实令人费解,仿佛预言般准确地描述了董卓覆灭的走向。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童谣如此精准?是巧合、艺术夸张,还是有更深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一、 童谣的内容分析与对应: “李氏灭,董氏绝”: 李氏: 这里可能指的是汉灵.............
  • 回答
    要说董卓怎么就这么完蛋了,那事儿可复杂着呢。要是我跟你说,就是他坏事做太多,老天爷看不过眼了,那也太简单了。这背后啊,有政治、有人性,还有一些阴差阳错,凑到一块儿了。首先得从他自己身上找原因。董卓这人,说白了,就是个粗野莽夫出身,带兵打仗可以,玩政治那真是一窍不通。他当年趁着何进跟十常侍斗得你死我活.............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解析“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这句话的注音及其背后的含义。一、 注音解析首先,我们来逐字逐句地注音: 吾 (wú) 这个字在古代汉语中是“我”的意思,发音为第二声(阳平)。 它属于声母 w,韵母 u,声调为阳平。 为 (wèi) 在这里,“.............
  • 回答
    董卓废立皇帝,模仿霍光,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和个人野心,绝非一时冲动。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东汉末年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再回溯到西汉时期的权臣霍光。先说说霍光霍光是西汉时期一位权倾朝野的大臣,他是汉武帝晚年托孤大臣之一,后来更是辅佐了汉昭帝,并在昭帝去世后,一手操办了皇帝的废立。他的核.............
  • 回答
    董卓的灭亡,绝非一蹴而就,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环环相扣的结果,堪称一出充满政治权谋、军事对抗和人性弱点的悲剧。要讲透彻,咱们得从头说起。一、 德不配位,失尽人心:董卓上位的“不正宗”首先,董卓这个人,打从一开始上位就站不住脚。 趁火打劫,乱中取栗: 当时是什么局面?何皇后死,少帝在位,宦官和外戚斗.............
  • 回答
    董卓能够一入京就号令群臣百官,甚至废立皇帝,绝非仅仅因为他“兵特别多”,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当时政治格局、权力真空、个人能力以及时势造化的综合体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穿越回那个风雨飘摇的东汉末年。一、 权力真空与政治失序:何进的愚蠢和宦官的覆灭要说董卓为何能如入无人之境,首先要看.............
  • 回答
    要回答“董卓是不是被丑化了”这个问题,得先看看我们脑海里那个经典的董卓形象是怎么来的,以及历史上的董卓究竟是怎样的。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因为“丑化”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且历史记载往往带有时代的烙印和作者的立场。我们脑海里的董卓形象:来自何方?相信很多人对董卓的印象,主要来自于《三国演义》这部.............
  • 回答
    董卓手下的这支令人生畏的“羌胡兵”,并非一支简单的杂牌军,其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渊源和董卓巧妙的策略。要理解这支军队的来历,我们得先跳出“董卓就是一个坏人,他的兵都是胡乱招募的”这种脸谱化的认知,而是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董卓个人的发迹过程来细细梳理。首先,得说清楚“羌胡兵”这个称呼本身带有的指向性。它.............
  • 回答
    说起董卓,这位以残暴和野心著称的权臣,很多人都会疑惑:既然他已经掌握了大权,为何还要多此一举,废掉少帝另立献帝?这岂不是给自己增添了不必要的麻烦吗?其实,董卓的这一举动,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考量,并非仅仅是简单的“找麻烦”。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董卓的政治策略以及他自身的局限性这几个.............
  • 回答
    董卓迁都长安,导致关东联军土崩瓦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重矛盾和利益纠葛集中爆发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详细分析:一、 迁都并非联军瓦解的直接“原因”,而是“导火索”与“加速器”。首先要明确,关东联军的脆弱性从一开始就存在。他们是基于共同的敌人董卓集结起来的,但彼此之间.............
  • 回答
    反董卓联盟,顾名思义,是东汉末年,由部分割据一方的诸侯共同发起的,旨在讨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董卓的军事行动。这场声势浩大的联盟,集结了来自关东地区的十八路诸侯,其初衷是恢复汉室正统,驱逐国贼。然而,细究当时的势力格局,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号称“十八路诸侯”的反董卓联盟中,并没有出现几位在当.............
  • 回答
    说起来,董卓和刘巴这俩人,虽然一个是大名鼎鼎的乱臣贼子,一个是要留名青史的能臣良将,但他们在货币铸造这事儿上,竟然捣鼓出了个类似的结果,这事儿可真是有点意思。要说这效果一样,倒也不是完全复制粘贴,而是在最终造成的经济紊乱程度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咱们得先把这俩人的背景捋清楚,才能明白他们是怎么走到一.............
  • 回答
    董卓当年进京,那可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势之大,一时无两。然而,他却并没有趁机自立为王,这其中的缘由,并非单单一个“不想”就能解释清楚的。首先,我们要看董卓当时所处的历史大环境。汉灵帝驾崩,少帝即位,宦官和外戚斗争激烈,整个朝廷就已经处在一种风雨飘摇的状态。董卓作为一方诸侯,他能够带兵进洛阳,说到底,.............
  • 回答
    要探讨董卓若有诸葛亮和荀彧两位顶级谋士,是否能一统天下,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要给出详尽的分析,我们需要深入考察当时的历史背景、董卓本身的特质、以及这两位谋士的才能在董卓阵营中的具体应用。历史背景下的董卓:首先,我们要明白董卓所处的时代——东汉末年,一个礼崩乐坏、群雄并起的乱世。汉灵帝死后,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