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董卓只是迁都长安关东联军就土崩瓦解了?

回答
董卓迁都长安,导致关东联军土崩瓦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重矛盾和利益纠葛集中爆发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详细分析:

一、 迁都并非联军瓦解的直接“原因”,而是“导火索”与“加速器”。

首先要明确,关东联军的脆弱性从一开始就存在。他们是基于共同的敌人董卓集结起来的,但彼此之间的政治立场、地缘关系、实力强弱以及最终目标都存在巨大的差异。迁都长安只不过是将这些潜在的裂痕,在特定环境下彻底地暴露和激化了。

二、 关东联军的核心诉求与董卓迁都的冲突:

联军最初的目标: 关东诸侯起兵讨伐董卓,其根本目的是“匡扶汉室”,打倒董卓这个“国贼”。他们认为董卓掌控朝政,废立皇帝,残暴不仁,是国家动乱的根源。
迁都长安的战略意图: 董卓将都城从洛阳迁往长安,其背后有着深远的战略考量:
巩固统治,远离关东诸侯的军事压力: 洛阳作为东汉的旧都,易守难攻,但同时也位于关东联军的势力范围之内。迁都长安,是将都城置于相对孤立但易于防御的地理位置,远离了关东联军的主要军事力量。
控制西北,整合兵源和资源: 长安及其周边地区拥有更稳定的兵源和更充裕的物资,董卓可以借此巩固他在西北的统治基础,并为将来的统治建立新的中心。
孤立和分化关东诸侯: 迁都行为本身就是对洛阳和中央政权的放弃,这让一部分原本希望“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势力感到失落,也让一些以保护汉室为己任的诸侯感到无所适从。
冲突点: 董卓迁都,意味着他放弃了洛阳这个名义上的“中央”所在地,也放弃了直接面对关东联军的战场。这让关东联军的主力失去了直接进攻的目标,失去了“讨伐”的直接理由和紧迫感。原本的“兵临城下”的态势不复存在,联军的战略重心被打乱。

三、 关东联军内部的矛盾与分化:

1. 战略目标的分歧:
彻底铲除董卓 vs. 拥兵自重: 孙坚等少数将领渴望一战而下,彻底消灭董卓。但更多的地方诸侯,如袁绍、袁术等,他们参与讨伐董卓,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借助“讨董”的名义,扩大自己的势力,巩固自己在地方上的统治。他们并不真正希望董卓被彻底消灭,因为这样会失去一个集结和壮大自己的“契机”。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幻灭: 一部分人,特别是袁绍,曾希望通过击败董卓,迎回汉献帝,并掌握其控制权,从而成为新的权力中心。董卓迁都长安,将汉献帝一同带走,使得“挟天子”的计划变得遥不可及,他们失去了行动的合法性和号召力。

2. 利益与地缘的冲突:
袁绍与袁术的矛盾: 袁绍和袁术这对堂兄弟,虽然同姓袁,但私下矛盾重重,争夺盟主地位和资源。袁术不满袁绍作为盟主,但实力不足以抗衡。
诸侯之间的地缘利益: 各个诸侯都希望在讨董战争中占据有利的地形和资源,甚至伺机吞并邻近地区。随着战事的胶着和董卓的撤退,他们之间的地缘摩擦和利益冲突便开始显现。
对缴获物资的争夺: 联军攻克洛阳后,虽然洛阳已遭董卓破坏,但仍然有一些物资。如何分配这些物资也引发了矛盾。

3. 指挥体系的混乱与盟主权威的不足:
松散的联盟: 关东联军是一个临时拼凑的联盟,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指挥机构和明确的军事统帅。袁绍虽然被推举为盟主,但其权威更多是名义上的,难以约束各路诸侯的行动。
各自为政: 各路诸侯都拥有自己的军队和决策权,各自为战,缺乏有效的协同作战。这种松散的联盟结构,使得在没有明确敌人的情况下,更容易分崩离析。

4. 军事上的失利与战略的被动:
孙坚的孤军深入与战死: 虽然孙坚一度攻破洛阳,但由于缺乏支援,最终在与董卓部将李傕等人的战斗中战死。孙坚的失败,不仅打击了联军的士气,也暴露了联军内部缺乏有效协调的致命弱点。
缺乏战略规划: 联军的军事行动更多是基于对董卓的仇恨和攻打洛阳的目标,缺乏一个长远的战略规划。董卓的迁都使得原有的战略目标落空,联军陷入了战略上的迷茫。

四、 迁都的心理与象征意义:

失去目标感: 董卓迁都长安,仿佛是从关东联军的眼前消失了。这使得联军的“讨伐”行为,从直接面对敌人,变成了一种漫无目的的滞留。
失去道义制高点: 董卓虽然残暴,但他占据了洛阳,名义上是“中央政权”。迁都长安后,他虽然带走了天子,但在一些人看来,他至少还在“旧都”附近。而他迁都到更西边,某种程度上也减轻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现实威胁,让一些原本“忠君”的诸侯觉得事不关己。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董卓的这一战略调整,打乱了关东联军的既定部署和心理预期,迫使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处境和目标。

总结来说,董卓迁都长安并非直接导致关东联军“土崩瓦解”的唯一原因,而是:

触发了联军内部已有的裂痕: 战略目标不一致、地缘利益冲突、个人恩怨等矛盾,在没有共同敌人的情况下被放大。
打乱了联军的战略部署: 原本的讨伐目标失去,联军陷入被动和迷茫。
削弱了盟主的权威和凝聚力: 缺乏强有力的领导和协同,使得联盟难以维持。
使得一些诸侯的“政治算盘”落空: 那些希望“挟天子”的人失去了机会。

因此,董卓迁都长安后,关东联军内部的矛盾迅速激化,大家不再愿意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继续前行,而是各自考虑自己的利益,最终“分崩离析”,各自退兵回营,回归到各自为政的状态。这为董卓在长安巩固统治,以及后来汉末群雄割据的局面奠定了基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跟董卓迁都关系不大,主要还是曹操的锅,当时他还太天真。

董卓先后兼并了何进和丁原的部曲,实力强大,虽然联军总人数多,但是单独拎出来不是董卓的对手。大伙是来分好处的,谁会去做舍己为人的出头鸟呢?连袁绍这个盟主也没这个觉悟。

卓兵强,绍等莫敢先进。

这时候曹操制订了一个计划,让袁绍率领河内诸军进至孟津,酸枣地区的张邈、刘岱、桥瑁、袁遗进至成皋,控制这要地区。再让袁术率领南阳的军队进入武关,威逼关中。各地屯兵深沟高垒,不和敌人交锋,只做疑兵。

这个计划的核心就是让袁绍带着其他诸侯拖住董卓的精锐,然后让袁术从南阳走武关到进攻长安,计划确实不错,很有可行性。

不过等一等,这个计划怎么有点眼熟呢?

对了,这不就是秦末的翻版吗。

项羽带着诸侯在河北歼灭了秦军主力,然后刘邦走武关道灭秦,曹操历史很不错。

可是这样最大的得利者就成了袁术,你叫袁绍这个盟主情何以堪呢?

大家劳心劳力在东面和董卓拉锯,最后便宜了袁术,他们能答应这个计划就怪了。

袁绍这时候恐怕还得想,曹操这是想干啥,真当自己是楚怀王了?别再是和袁术有什么勾结吧。

于是联军瓦解也就不奇怪了。

user avatar

即便董卓不迁都长安,联军也会很快瓦解。

通常人们认为联军的目的是报效王室,诛除国贼,联军确实存在这个倾向,却不意味着没有其它内容——通俗易懂的说,就是割据分裂。

这种联合本质上就是通告天下,我们不再服膺于朝廷的统治,各地的地方长官直接成为大小割据势力,成为所辖领土中代行君权的执政者。

这是一场大秀,有人真情实意要推动,有人追逐利益要加入,更不乏随波逐流的角色,它关乎立场,名望、地位以及实际利益。

只不过,没人能让联军态势维持太久,捞到政治资本,割据大势已定,就要考虑切身利益。军队是非常烧钱的,长期拿来对抗董卓,自家地盘谁去守卫,周遭地区谁去征服蚕食?眼看你表奏个刺史,他推荐个太守,隔壁作战全军覆没少了喊话的资本,再看自家一亩三分地那真是风雨飘摇。

割据时代毫无争议的降临,这是野心家们的舞台,联军内部的倾轧攻杀会先收割一波,崩盘是早晚之事。董卓迁走天子只是给了联军可以体面交代的一个台阶,实际是加速推动割据态势的发展,因为董卓和汉天子已经不能威胁到野心家们的中原舞台,不妨碍野心家们的生存和发展,更别说有没有这台阶联军也不怎么在意。

把讨董执行到底,不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只有极少数人才在意联军要推进到一个什么程度。

董卓退一步,中原地区就是“狗咬狗”,谁还关心董卓和汉天子如何。即便有人心系汉室,从混乱的中原地区组织力量西征长安,就能做到?最多是输送部分兵力资源,等争霸之火烧到自家门前,谁还管得了千里之外的董卓如何?

悲催的是董卓被内部人士干掉了,之后曹操能迎天子,也要归功于李傕、郭汜等内部人士的矛盾,导致献帝能够出逃。若李、郭矛盾没到这种地步,还能管控住天子,你当曹操真会撇下基本盘,千里迢迢去长安迎天子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董卓迁都长安,导致关东联军土崩瓦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重矛盾和利益纠葛集中爆发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详细分析:一、 迁都并非联军瓦解的直接“原因”,而是“导火索”与“加速器”。首先要明确,关东联军的脆弱性从一开始就存在。他们是基于共同的敌人董卓集结起来的,但彼此之间.............
  • 回答
    说起来,董卓和刘巴这俩人,虽然一个是大名鼎鼎的乱臣贼子,一个是要留名青史的能臣良将,但他们在货币铸造这事儿上,竟然捣鼓出了个类似的结果,这事儿可真是有点意思。要说这效果一样,倒也不是完全复制粘贴,而是在最终造成的经济紊乱程度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咱们得先把这俩人的背景捋清楚,才能明白他们是怎么走到一.............
  • 回答
    这问题可有意思了。要说董卓为何输给了袁绍那帮关东群雄,这事儿啊,得从头捋。不是说董卓没本事,他早年在边塞打仗,那是真刀真枪的汉子,手下能征善战的将领也多,像吕布、华雄、董越这几个,都不是善茬。可偏偏就这么栽在了袁绍这帮人手里,这背后原因,可复杂着呢。首先,你得看董卓的根基和战略失误。董卓这个人,他能.............
  • 回答
    董卓废立皇帝,模仿霍光,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和个人野心,绝非一时冲动。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东汉末年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再回溯到西汉时期的权臣霍光。先说说霍光霍光是西汉时期一位权倾朝野的大臣,他是汉武帝晚年托孤大臣之一,后来更是辅佐了汉昭帝,并在昭帝去世后,一手操办了皇帝的废立。他的核.............
  • 回答
    董卓当年进京,那可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势之大,一时无两。然而,他却并没有趁机自立为王,这其中的缘由,并非单单一个“不想”就能解释清楚的。首先,我们要看董卓当时所处的历史大环境。汉灵帝驾崩,少帝即位,宦官和外戚斗争激烈,整个朝廷就已经处在一种风雨飘摇的状态。董卓作为一方诸侯,他能够带兵进洛阳,说到底,.............
  • 回答
    董卓能够一入京就号令群臣百官,甚至废立皇帝,绝非仅仅因为他“兵特别多”,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当时政治格局、权力真空、个人能力以及时势造化的综合体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穿越回那个风雨飘摇的东汉末年。一、 权力真空与政治失序:何进的愚蠢和宦官的覆灭要说董卓为何能如入无人之境,首先要看.............
  • 回答
    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的时代,袁绍联合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这在当时无疑是震动朝野的大事。然而,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是,在举兵讨董的同时,袁绍为何没有接走身在洛阳的族父袁隗和家人?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家族利益以及袁绍本人的性格和处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袁隗在当时所处的地位。袁隗是袁绍的族.............
  • 回答
    关于“古人祭祀董卓”的说法,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或者说是一种误传。严格来说,历史上不存在“古人普遍祭祀董卓”的现象。 董卓作为东汉末年一位权臣,他的一生充满了争议和负面评价,其最终下场也是身败名裂。在那个时代,尤其是在他死后,即便有他生前的部下或依附者出于某种原因进行祭祀,也绝不会被后世的正史所记.............
  • 回答
    话说这董卓,原是西凉人,家大业大,素来以勇武闻名。但你想想,一个地方刺史,纵然家产万贯,武艺高强,要说能召集得了全国的百官,这可就不是寻常事了。这里头,门道可就多了去了。首先,得说这董卓本身是个有“底子”的人。你别看他只是个西凉刺史,但别忘了,西凉是什么地方?那里地广人稀,民风彪悍,骑射之术更是无人.............
  • 回答
    反董卓联盟,顾名思义,是东汉末年,由部分割据一方的诸侯共同发起的,旨在讨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董卓的军事行动。这场声势浩大的联盟,集结了来自关东地区的十八路诸侯,其初衷是恢复汉室正统,驱逐国贼。然而,细究当时的势力格局,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号称“十八路诸侯”的反董卓联盟中,并没有出现几位在当.............
  • 回答
    《资治通鉴》关于董卓重用亲戚任要职的描述,确实存在一些令人玩味甚至看似矛盾的地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通鉴》的写作特点、史料来源以及董卓本人的复杂性。《资治通鉴》的写作特点与史料考量:首先,我们要明白《资治通鉴》并非一家之言,而是司马光集前代史籍之大成,经过他本人严谨的考证、取舍和编撰而.............
  • 回答
    董卓的灭亡,绝非一蹴而就,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环环相扣的结果,堪称一出充满政治权谋、军事对抗和人性弱点的悲剧。要讲透彻,咱们得从头说起。一、 德不配位,失尽人心:董卓上位的“不正宗”首先,董卓这个人,打从一开始上位就站不住脚。 趁火打劫,乱中取栗: 当时是什么局面?何皇后死,少帝在位,宦官和外戚斗.............
  • 回答
    袁绍这番“我的剑未尝不利”的豪言壮语,可不是一时脑热的吹牛,而是深思熟虑,有着充分的底气和周密的考量的。要理解他为何敢如此叫板董卓,得从他当时的地位、实力、战略以及他对局势的判断这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看袁绍当时的身份和声望。别看当时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风头一时无两,但袁绍也并非泛泛之辈。他是.............
  • 回答
    何进之所以召董卓进京,是一个复杂决策,背后牵扯到当时东汉末年政治格局的错综复杂,以及何进个人的野心、困境和错误判断。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1. 背景:宦官专权与何进的权力争夺 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朝政被宦官集团把持,十常侍等宦官权势熏天,架空了皇帝的权力。这是导致政治黑暗、民怨沸腾.............
  • 回答
    关于王允在诛杀董卓前后“智商判若两人”的说法,其实是一种对史书记载解读和戏剧化演绎的偏差。在正史中,王允的智商并没有发生如此剧烈的变化。然而,这种“判若两人”的感受,更多地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记载的侧重点与局限性: 《三国志》的冷静叙述: 《三国志》作为正史,对王允的记载相对简练且注重.............
  • 回答
    同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董卓和曹操的结局为何天差地别?这绝非偶然,而是二人在策略、手段、政治嗅觉以及时代背景下的深刻差异所致。要细说起来,得从好几个层面剖析。一、 挟持的“天子”与“挟持”的性质不同首先,他们挟持的“天子”虽同为汉献帝,但当时的具体情境和献帝本人的地位,以及朝廷内部的权力结构,是不同的。.............
  • 回答
    曹操的刀,为何指向董卓?一场豪赌,一场悲壮的孤军深入千古风流人物,数不胜数,但能让历史长河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无一不是身处乱世,以非凡的胆识和智慧,书写自己传奇篇章的英雄。曹操,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星。而他那一声惊天动地的“我为汉室,刺杀董贼!”,更是将他推到了风口浪尖,也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猜想:.............
  • 回答
    董卓死后,汉献帝之所以未能直接下令全国统一并避免各地战乱,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当时的政治格局、权力真空、地方势力、以及汉献帝自身地位的脆弱性。这绝非一个简单的“下令”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深入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一、 权力的真空与各方势力争夺 董卓之死是混乱的开端: 董.............
  • 回答
    说起董卓,这位以残暴和野心著称的权臣,很多人都会疑惑:既然他已经掌握了大权,为何还要多此一举,废掉少帝另立献帝?这岂不是给自己增添了不必要的麻烦吗?其实,董卓的这一举动,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考量,并非仅仅是简单的“找麻烦”。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董卓的政治策略以及他自身的局限性这几个.............
  • 回答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编造曹操刺杀董卓的情节,其目的并非要全然扭曲历史真相,而是在于塑造一个更为立体、更具传奇色彩的曹操形象,同时服务于小说整体的叙事和思想导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小说家的创作手法以及《三国演义》所要传达的核心价值观来分析。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虚构首先要明确,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