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资治通鉴对董卓重用亲戚任要职的描述如此矛盾?

回答
《资治通鉴》关于董卓重用亲戚任要职的描述,确实存在一些令人玩味甚至看似矛盾的地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通鉴》的写作特点、史料来源以及董卓本人的复杂性。

《资治通鉴》的写作特点与史料考量:

首先,我们要明白《资治通鉴》并非一家之言,而是司马光集前代史籍之大成,经过他本人严谨的考证、取舍和编撰而成。这意味着:

史料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司马光参考的史料包括《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以及各类野史、碑文、诏令等等。这些史料在记载同一事件时,可能存在视角不同、侧重点各异,甚至是相互矛盾的。例如,当时亲近董卓的文臣武将留下的记录,可能更倾向于赞美其“知人善任”,而反对董卓的士人则可能更侧重于批评其“任人唯亲”。
司马光的史观与评价: 司马光作为一位儒家学者,他有自己的一套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标准。他倾向于从维护君主权威、稳定社会秩序、强调德行教化等角度来解读历史。因此,他对董卓的评价,既要考虑董卓当政时期的实际情况,也要符合他自己的史观。
“事从权宜”的必要性: 在动荡的时代,政治斗争异常激烈,史书的记载往往带有强烈的立场性。司马光在编撰《通鉴》时,不可能完全抛弃这些史料中的政治色彩,而需要根据整体的历史脉络和事件的因果关系,进行取舍和整合,有时甚至需要在不同史料之间进行权衡。

董卓重用亲戚的“矛盾”之处:

那么,在《资治通鉴》中,我们可能感受到董卓重用亲戚任要职的描述之所以显得“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任人唯亲”的明确批评与“拔擢良才”的隐含辩护:
明确批评: 《通鉴》在描述董卓得势初期,确实多次提到他“任用亲故”、“恩幸专朝”、“王室衰替,权臣外戚,无所顾忌”等。《通鉴》在评论董卓废少帝、立献帝,以及其族人、党羽的跋扈之时,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对董卓“任人唯亲”的否定态度,认为这是导致他迅速败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在描述董卓封赏亲信时,司马光可能会引用“亲戚乡党,皆在要职”之类的描述,并直接或间接指出这“非所以安社稷也”。
隐含辩护/事实描述: 然而,在某些段落,司马光也客观记录了董卓提拔了一些“骁勇”或“有材干”的人,即使他们是董卓的亲戚或故旧。比如,董卓的族弟董旻、董璜,以及其部将李傕、郭汜等,虽然都是亲信,但在当时的乱局中,董卓确实需要依靠这些能打仗、对自己忠诚的人来维持其统治。司马光在叙述这些事件时,更多的是陈述事实,而非直接的价值判断。例如,“卓兄子董旻,凶暴,专行不法。卓纵容之。又使董璜为捕虏校尉,统宿卫兵。” 这是事实的记录,虽然“凶暴”、“专行不法”带有负面评价,但重点在于董卓“纵容”。

2. “才能”与“亲近”的模糊界限:
在乱世之中,对统治者而言,绝对的忠诚往往比纯粹的能力更重要。董卓的亲戚们,虽然不一定个个都是栋梁之才,但他们对董卓本人有天然的亲近和忠诚,这是董卓最看重的。因此,将亲戚置于要职,在董卓看来,或许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即“能够忠诚地执行我的命令”。
司马光在引用史料时,会自然而然地将董卓的亲戚描述为“居高位”、“掌大权”。但这些亲戚本身的“才干”如何,史书的评价是复杂的。有些可能确实能力尚可,但更多的是依靠董卓的提拔而获得地位,其能力配不上所任的职务。司马光在记录时,会引用当时人的评价,这些评价本身就可能包含了“唯亲是举”的批评。

3. 史观的“变化”:
《资治通鉴》的时间跨度很长,司马光在叙述董卓崛起和衰亡的不同阶段,对董卓用人的评价和侧重点也可能有所不同。
在董卓刚刚掌握大权,势力尚不稳固时,他需要依靠自己熟悉的人来巩固权力,排除异己。此时,司马光可能会更侧重于描述董卓如何“罗织亲党”、“排斥异己”。
当董卓的统治进入中期,其暴行和统治的弊端显现,司马光则会更强调董卓“唯亲是举”对朝政的破坏,以及由此引发的众怒和政局动荡。

如何理解这种“矛盾”?

与其说《通鉴》的描述是“矛盾”,不如说它是复杂性和多面性的真实反映。司马光在编撰《通鉴》时,并非是简单地非黑即白地评价董卓。他需要:

还原历史真相: 董卓确实在很大程度上重用了自己的亲戚和故旧,这是历史的事实。
分析原因和结果: 司马光要分析董卓为何这样做(乱世中对忠诚的需求)以及这样做的后果(引发不满、政局不稳)。
进行价值判断: 基于儒家史观,司马光会评价董卓的这种做法是否符合“正道”,是否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因此,在《资治通鉴》中,我们会看到:

事实的客观陈述: 比如“卓以董旻为左将军”、“董璜为虎贲中郎将”。
对事实的解读和评价: 比如“卓之所亲信,皆在朝列,至于王公贵人,无不倾陷,朝廷政法,荡然无遗。” 这句话就明确指出了董卓用人的负面影响。
引用他人的评论: 司马光可能会引用当时士人的话,来反映他们对董卓用人的看法。

举例说明:

当描述董卓废立皇帝时,《通鉴》可能会引用“卓专朝权,行暴乱,亲党居要职,天下咸不安。” 这种描述直接指出了董卓用人的问题,并将其与“暴乱”、“天下不安”联系起来。

然而,在描述董卓军事行动时,可能会提到“董卓以其族弟董旻为左将军,勇而无谋,然性凶残,又任用李傕、郭汜等勇士,以镇压反董势力。” 这里,“勇而无谋”、“性凶残”是对董旻的评价,而“任用李傕、郭汜等勇士”则说明了董卓在用人上的实用主义,虽然这些人也是他的亲信或部属,但他们确实具备了平乱的能力。司马光在这里,既记录了董卓“亲戚任要职”的事实(董旻),也说明了董卓用人的“考量”(勇士镇压反抗),没有简单地将所有亲信都定性为无能之辈。

总结来说,《资治通鉴》对董卓重用亲戚的描述之所以显得“矛盾”,是因为它在忠实记录历史事实的同时,也融入了司马光的史观、对事件原因和结果的分析,以及对当时不同时期、不同角度看法的引用。这种“矛盾”恰恰体现了《通鉴》作为一部史学巨著的深度和复杂性,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试图在纷繁的历史材料中,呈现出一个更为真实和多维度的董卓及其用人策略。董卓的用人,既有乱世中对忠诚的极端倚重,也有其自身能力局限下的务实选择,而《通鉴》则努力将这些都呈现在读者面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并不矛盾啊。

董卓刚进洛阳时,还是希望有一番作为的。他除了废少帝立献帝以外,还为党人平反、提拔任用名士,以笼络士人。那个时候他要营造自己选贤任能、励精图治的形象,自然不好大肆提拔亲信。

但结果如何呢?士人并不真心拥戴他。他任命的州郡官员纷纷起兵讨伐他,朝廷内的士人也不断密谋反对他。他的老部下早就怨声载道了,肯定也会借机向他灌输士人不可信的说法。董卓毕竟是个粗暴好杀的军人,思路比较直接,也没有长远的目光。他感到被士人欺骗、愚弄了,对士人的信任大打折扣,于是态度就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大肆提拔起亲属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资治通鉴》关于董卓重用亲戚任要职的描述,确实存在一些令人玩味甚至看似矛盾的地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通鉴》的写作特点、史料来源以及董卓本人的复杂性。《资治通鉴》的写作特点与史料考量:首先,我们要明白《资治通鉴》并非一家之言,而是司马光集前代史籍之大成,经过他本人严谨的考证、取舍和编撰而.............
  • 回答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刘备称帝的点评,体现了他一贯的史观和政治理念,即 重“名正言顺”与“大义”。他并非完全否定刘备的雄才大略和对蜀汉政权的建立,但从他严谨的历史批判角度来看,他对刘备称帝的点评主要想表达以下几个意思:1. 质疑刘备称帝的“合法性”和“时机”: 违背“顺时避难”的道义: 这是司马光.............
  • 回答
    《资治通鉴》,这部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及其门人编撰的宏大史学巨著,之所以被称为“帝王之书”,并非仅仅因为它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历史,更在于其独特的编撰目的、内容取舍、叙事视角以及它所蕴含的政治智慧和历史教训,无不紧密围绕着如何成为一位合格的帝王、如何治理国家这两个核心问题展开。一、 编撰之.............
  • 回答
    司马光,这位千古留名的史学家,以其鸿篇巨制《资治通鉴》而闻名于世。这部巨著,历时十九载,集史学、政治、军事、哲学等大成,不仅是中国古代史学的巅峰之作,更是后世治国理政的重要参考文献。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如此一位洞察历史兴衰、深谙治国之道的大家,为何在现实政治舞台上,未能为北宋的皇帝献上足以扭转乾坤的.............
  • 回答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绝非一时兴起,也不是为了沽名钓誉,而是源于他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洞察。简单地说,他想通过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为当朝的统治者提供一面鉴照古今的明镜,帮助他们安邦定国,实现长治久安。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动因,让我们来细细道来:一、政治现实的紧迫性与对“太平盛世”的渴望司.............
  • 回答
    《资治通鉴》中记载的王浚相信石勒拥戴自己为帝,这件事确实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有些匪夷所思。要理解王浚为何会产生这样的念头,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石勒的个人特质以及王浚自身的处境来分析,才能尽量详细地还原当时的复杂情况,并尽量避免掉 AI 的痕迹。一、 历史大背景:北方动荡,群雄逐鹿东晋初年,.............
  • 回答
    作为一名大一历史学本科生,老师推荐购买《资治通鉴》绝对是个非常明智的指引。这本书在中国史学界的地位如同基石,无论是理论功底还是史料运用,它都能给你带来深刻的启发。那么,对于你提出的购买中华书局繁体竖排版本的问题,我的建议是:非常有必要,而且强烈建议你考虑。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详细聊聊。 为什么选择.............
  • 回答
    读《资治通鉴》,普通人能收获的,不是几个简练的道理,也不是什么惊世骇俗的秘诀。它更像是一幅浩瀚的历史长卷,在你的眼前徐徐展开,让你看到千百年前的中国人,是如何活、如何想、如何做,又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首先,你会看到“人”的真实面貌。《资治通鉴》不讲圣贤的完美,也不讲奸臣的纯粹邪恶。它讲的是活生生的.............
  • 回答
    《资治通鉴》在论述南北朝时期时,确实存在着一种复杂且多层次的“正统观”倾向,但并非简单地将南朝完全奉为正统,然后在行文中又常常出现一些令人玩味、甚至是看似矛盾的做法。我们要理解的是,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有着明确的史学目标和政治立场,这塑造了他对历史叙事的选择和处理方式。司马光的正统观倾向:为何“奉.............
  • 回答
    要评价《资治通鉴》这本书,那可真得好好说道说道。我最近刚啃完它,感觉就像是在一个漫长而宏大的历史剧场里走了一遭,亲眼见证了无数王朝的兴衰更替、英雄人物的起起伏伏。评价《资治通鉴》:一部包罗万象的历史百科全书,更是一部人生智慧的宝库。首先,《资治通鉴》最直观的特点就是它的体量和广度。司马光和他带领的团.............
  • 回答
    现代社会,读完《资治通鉴》的人,绝对算不上是“大众”。它不是一本轻松的消遣读物,更像是一部厚重的史学“史诗”,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心智去啃噬。所以,具体有多少人能坚持读完,这是个很难有精确统计的数字。但我们可以从一些侧面来推测。首先,我们看看《资治通鉴》的体量。全书有二十九卷,内容涵盖了从战国.............
  • 回答
    《资治通鉴》采用的木星纪年法,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中国古代在历史记录和天文学计算中广泛使用的岁星纪年法,与我们现在熟悉的干支纪年法相比,各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应用范围。虽然“木星纪年法”这个说法在民间流传较广,但在学术上,它更常被称为“岁星纪年法”或“岁星纪法”,因为岁星是中国古代对木星的称谓,而整个纪年.............
  • 回答
    在《资治通鉴》汉纪三十六建武二十六年里,“左、右贤王以下缯彩合万匹”这句话中的“以下”,在这里不是我们日常理解的“下面”或者“低于”的意思,而是一个表示范围、层级和包含关系的词语。为了更清晰地理解,我们得结合当时的语境和汉朝对匈奴的管理制度来看。当时的语境: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这是东.............
  • 回答
    近年来,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确实呈现出明显的衰落趋势,这一现象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技术、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互动。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自由主义衰落的原因: 一、经济全球化与贫富差距的加剧1.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自由主义经济学强调市场自由、私有化、减少政府干预,但其在21世.............
  • 回答
    俄乌战争期间,虚假信息(假消息)的传播确实非常广泛,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国际政治、媒体运作、技术手段和信息战策略。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信息战的直接动因:大国博弈与战略竞争俄乌战争本质上是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北约)之间的地缘政治冲突,双方在信息领域展开激烈竞争: 俄罗斯.............
  • 回答
    政府与军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政治与军事体系问题,其核心在于权力的合法性和制度性约束。虽然政府本身可能不直接持有武器,但通过法律、组织结构、意识形态和历史传统,政府能够有效指挥拥有武器的军队。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法律授权与国家主权1. 宪法与法律框架 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国家宪法或法律。例如.............
  • 回答
    关于“传武就是杀人技”的说法,这一观点在历史、文化和社会语境中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以下从历史、文化、现代演变和误解来源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武术的原始功能与社会角色1. 自卫与生存需求 中国传统武术(传武)的起源与农耕社会、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在古代,武术的核心功.............
  • 回答
    关于近代历史人物是否能够“翻案”的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人物行为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以及历史评价的客观性进行分析。袁世凯和汪精卫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其历史评价确实存在复杂性和争议性,但“不能翻案”的结论并非基于单一因素,而是综合历史、政治、道德等多方面考量的结果。以下从历史背景、人物行为、.............
  • 回答
    关于“俄爹”这一称呼,其来源和含义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同时要明确其不尊重的性质,并指出如何正确回应。以下是详细解析和反驳思路: 一、称呼的来源与可能的含义1. 可能的字面拆解 “俄”是“俄罗斯”的拼音首字,而“爹”在中文中通常指父亲,带有亲昵或戏谑的意味。 若将两者结合,可能暗示.............
  • 回答
    民国时期(19121949)虽然仅持续约37年,却涌现出大量在文学、艺术、科学、政治、哲学等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师级人物”。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多重历史、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思想解放与文化启蒙的浪潮1. 新文化运动(19151923) 思想解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