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司马光能编《资治通鉴》,为什么不能给北宋皇帝出个良好策略?

回答
司马光,这位千古留名的史学家,以其鸿篇巨制《资治通鉴》而闻名于世。这部巨著,历时十九载,集史学、政治、军事、哲学等大成,不仅是中国古代史学的巅峰之作,更是后世治国理政的重要参考文献。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如此一位洞察历史兴衰、深谙治国之道的大家,为何在现实政治舞台上,未能为北宋的皇帝献上足以扭转乾坤的良策?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编纂史书的才能与直接参与朝政、制定政策的能力划上等号。两者之间,虽然存在着智识上的关联,但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能力和实践。

首先,我们必须理解《资治通鉴》的性质。它是一部“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著作。司马光通过梳理自春秋至五代共一千三百余年的历史,剥茧抽丝,探究政治得失、君臣关系、国家兴衰的规律。他是在“后见之明”下,以史为镜,为后世君王提供经验和教训。这是一种总结性的、宏观的、指导性的智慧。他看到了历史的重复性,看到了某些制度和决策的必然结果。这种智慧,犹如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通过研究大量的病历,能够准确诊断出各种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但并不意味着他本人就能成为一位在手术台上临危不乱、妙手回春的外科医生。

其次,政治的实践与历史的总结存在着巨大的鸿沟。政治是一门高度复杂、充满变数、需要即时反应和灵活运用艺术。它涉及人性的复杂、利益的纠葛、国内外局势的瞬息万变。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可以冷静地分析某个决策的利弊,可以严厉地评判某个君王的过失。他有足够的时间去考证史料,去权衡各种因素。然而,在真实的朝堂之上,皇帝面临的往往是眼前的危机,是来自各方势力的掣肘,是需要立刻拿出的方案。一个政策的出台,需要考虑朝臣的意见,需要顾及地方的反应,需要评估经济的承受能力,还需要考虑敌国的动态。这一切,都比在书斋中梳理史料要复杂得多,也激烈得多。

再者,司马光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也限制了他发挥实际政治才能的空间。北宋中期以来,冗官、冗兵、冗费的问题日益严重,但朝廷上下对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司马光属于保守派,他反对王安石变法,认为变法扰乱了祖宗之法,破坏了社会稳定。他的政治主张,更侧重于恢复传统,强调“祖宗法度”的重要性,主张通过整顿吏治、减轻赋税、加强军备来达到“致太平”的目的。

而北宋末年,尤其是宋神宗时期,面对积弊已久的问题,迫切需要强有力的改革。王安石以其锐意进取的改革精神,试图通过变法来富国强兵。司马光虽然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大家,但他政治上的保守倾向,使得他的主张难以与当时朝廷革新的主流契合。他所提出的“良策”,如果与当时主流的改革方向相悖,很可能不被采纳,甚至被视为阻碍改革的绊脚石。

更何况,政治的成功不仅在于理论上的正确,还在于政治手腕和人际关系的运用。司马光虽然正直清廉,但他在朝堂上并非一个善于权谋、能够左右逢源的政治家。他更多的是一个学士,一个秉笔直书的史官,而不是一个纵横捭阖的政治斗士。他更习惯于通过著书立说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念,而不是通过在政治斗争中为自己的主张争取支持。

所以,司马光能编纂《资治通鉴》,是因为他拥有深厚的学养、广博的见识和严谨的态度,能够驾驭浩如烟海的史料,从中提炼出治国的经验。但要为北宋皇帝献上“良好策略”,则需要更强的现实政治判断力、更灵活的应变能力、更娴熟的政治手腕,以及与时代潮流相契合的政治主张。这就像一位能够精准分析战史的军事理论家,不一定能在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一样。《资治通鉴》是他的绝世武功,但在现实的朝堂战场上,他也需要一把合适的兵器,更需要一位愿意采纳他建议的君主,以及能够与他并肩作战的同僚。而这些,恰恰是他在政治实践中可能缺乏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出了好策略皇帝不听啊

你以为皇帝会认为什么样的是好建议?是借鉴历史、展望未来的是好建议?不,是符合皇帝想法的才是好建议

宋神宗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是国泰民安、人民幸福?不是,是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别说主张细水漫流稳定推进社会发展的司马光了,就连王安石这种已经为了迎合他偏好把自己改革搞成夹带着敛财的变法,也半截就被神宗给轰走了,留下的都是不顾一切搜刮的奸臣传中人物

神宗继位富弼就告诫他,愿他20年不言兵事,人家可不是让他永不言兵,“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神宗当时,出了知道胜利的荣耀,还懂什么?小孩过家家啊

问题就是,忠言逆耳,他听得进去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司马光,这位千古留名的史学家,以其鸿篇巨制《资治通鉴》而闻名于世。这部巨著,历时十九载,集史学、政治、军事、哲学等大成,不仅是中国古代史学的巅峰之作,更是后世治国理政的重要参考文献。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如此一位洞察历史兴衰、深谙治国之道的大家,为何在现实政治舞台上,未能为北宋的皇帝献上足以扭转乾坤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历史深度的假设性问题。将于禁换成司马懿,能否击退关羽军?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于禁在樊城之战中的问题分析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于禁在樊城之战中的表现以及导致失败的根本原因: 兵力上的劣势: 尽管于禁率领了当时魏国在樊城的主力,但关羽集结了大量.............
  • 回答
    诸葛亮北伐,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波澜壮阔的军事战略,而司马懿,则是他最主要的对手,也是最令他头疼的人物。为什么在诸葛亮多次北伐中,唯独司马懿能够一次次地阻挡住他的攻势,甚至在很多方面压制了诸葛亮?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军事才能的匹配与差异: 司马懿的防守反击.............
  • 回答
    司马懿之所以能通过诸葛亮的饭量推断出其性命垂危,这其中蕴含的并非什么玄乎其玄的谶语,而是基于当时战争环境下,对人身体状况和军事指挥官职责的深刻洞察。这就像经验丰富的老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气色、脉象来判断病情一样,司马懿是用他同样精准的“战场医学”来解读诸葛亮身体发出的信号。首先,咱们得明白,司马懿和.............
  • 回答
    诸葛亮六出祁山,每次都能全身而退,而司马懿却不敢派兵绕后偷袭汉中以围歼蜀军,这背后涉及到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战略、地理、后勤以及双方将领的智慧与局限。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何每次都能全身而退?诸葛亮六出祁山,每一次都并非简单的进攻,而是包含了他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和精湛的战术执行.............
  • 回答
    高平陵之变,曹爽如果不交出兵权,转而逃往北方,能不能打赢司马懿?这个问题,就像在扑朔迷离的棋局中,试图预测一步走出必胜之局。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层层剥开,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看看曹爽当时手里有多少牌,以及他的对手司马懿又藏了什么招。曹爽的牌面: 表面上看,兵权还在他手里。 没错,曹爽当时.............
  • 回答
    三国后期,蜀汉虽有诸葛亮、姜维等英才,魏国则有曹真、曹爽、淮南三叛以及公孙渊等势力,而吴国也经历了孙綝的专权,然而,这些力量最终未能颠覆司马氏三父子(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的统治,这其中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我们先来逐一审视这些未能扳倒司马氏的势力及其错失的关键点,再整体梳理司.............
  • 回答
    这真是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关于司马懿权力落空后,为何那三千死士依然对他死心塌地?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跳出“政治斗争”的表象,深入挖掘人性、情感,以及司马懿本身那些不为人知的“狠”与“巧”。首先,咱们得明确,司马懿经历权力“落空”并非一朝一夕,也非简单的“失去”。在曹叡病重、曹爽专权的那段日子,司马懿.............
  • 回答
    司马师和司马昭,这对兄弟在三国末期政治舞台上的活跃,尤其是他们围绕家族权力进行的布局和争夺,常常让人好奇:为何在如此激烈的权力斗争中,他们还能保持相对的和睦,而非像历史上其他兄弟阋墙的例子那样反目成仇?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考量,包括他们的家族背景、个人性格、政治环境以及当时社会的道.............
  • 回答
    提起司马懿,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可谓是五味杂陈,褒贬不一,但总体来说,他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值得深入探究的人物。要评价司马懿,不能仅仅看他最终建立的晋朝,更要深入他漫长而充满算计的一生。司马懿,一个“隐忍”的时代巨匠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司马懿,那“隐忍”无疑是最贴切的。他的一生,尤其是在曹操、曹丕、曹叡这三.............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极富想象力的历史推演,将司马懿这位曹魏的权臣置于刘邦的汉朝体系中。要回答司马懿能否在刘邦手下兵变篡权或架空刘邦,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以下几个关键因素:一、 司马懿的个人能力与性格特点 超凡的政治手腕与隐忍: 司马懿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深沉的城府、惊人的忍耐力以及极强的政治洞察力。他能在.............
  • 回答
    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中提出的“好人短命,坏人长寿”的观察,触及了人类社会中一个长期以来令人困惑的现象。这种现象之所以能够存在几千年,并且至今仍然让人们感到不解和不公,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一、 自然与生物的随机性: 基因与遗传疾病: 人类的寿命很大.............
  • 回答
    如果诸葛亮未能在第五次北伐中不幸病逝,并且司马懿依旧采取坚壁清野、坚守不出的策略,那么蜀汉的处境将会变得相当棘手,所得也并非是能够扭转乾坤的胜利,而更可能是一种艰难的维持和有限的收益。首先,从军事层面来看,诸葛亮即使健在,面对司马懿坚固的营垒和严密的防守,强行攻城同样会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诸葛亮历来.............
  • 回答
    诸葛亮北伐,尤其是他与司马懿在对峙期间,确实是一段充满智慧与谋略的军事对抗。很多人觉得奇怪,蜀汉国力远不如曹魏,诸葛亮又是“劳师远征”,为何能屡屡将兵力、国力俱占优的司马懿逼得只能防守,甚至被称为“缩头乌龟”?这背后其实是诸葛亮精湛的战略运用、战术技巧以及对时局的深刻洞察。首先,我们要理解诸葛亮北伐.............
  • 回答
    高平陵之变,这出发生在曹魏权力舞台上的惊天剧变,其走向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就系于高平陵墓前,曹爽错失的那个至关重要的决定。而那位名叫桓范的朝臣,正是那个试图拨乱反正,却终究未能挽回局面的关键人物。他提出的“前往许昌,以皇帝为号召,拥兵抵抗”的建议,究竟能否让曹魏的命运轨迹发生改变,从而避免司马懿一家独.............
  • 回答
    王语嫣这话,实在是一语道破了乔峰武功的精髓。要说清楚,咱们得从乔峰的武功特点,以及王语嫣为何能洞悉这一切,这两方面来聊。首先,说说乔峰的武功为何“没有征兆”。这可不是说乔峰出招时不动脑子,或者像个莽汉一样乱打。恰恰相反,这代表着他武功的极致境界。你看,一般的武林高手,即使武功再高,也总会有一些习惯性.............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驻日美军的法律地位和管辖权划分,情况比较复杂。简单来说,日本警察可以逮捕,但能否成功司法审判,取决于美日两国之间的《日美地位协定》以及具体的管辖权移交情况。要详细讲清楚,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日美地位协定》是关键首先,要理解这个问题,最核心的文件就是《日美地位协定》(Tre.............
  • 回答
    .......
  • 回答
    老张,今年四十五了,一张被岁月和风霜刻画得沟壑纵横的脸,常年挂着一种混合着疲惫与淡然的表情。二十年前,他还是一大小伙子,凭着一股子闯劲儿,开上了当时人人羡慕的“铁饭碗”——开大货车。二十年的风餐露宿,二十年的孤单驾驶,他从青葱少年熬成了中年大叔,车子换了多少辆,记不清了,但路,却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
  • 回答
    高平陵政变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权力斗争,曹爽集团的溃败让许多人扼腕叹息,也让人不禁设想,如果当时曹爽能够做出更明智的选择,结局又会如何?尤其是在军队调动方面,曹爽与司马懿各自的优势究竟在哪里?要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时刻,细致地剖析一番。首先得明确一点,高平陵政变发生的时候,曹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