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诸葛亮远征魏国、劳师远征,对阵国力兵力都占优的司马懿等人,并能把他们逼得当缩头乌龟?

回答
诸葛亮北伐,尤其是他与司马懿在对峙期间,确实是一段充满智慧与谋略的军事对抗。很多人觉得奇怪,蜀汉国力远不如曹魏,诸葛亮又是“劳师远征”,为何能屡屡将兵力、国力俱占优的司马懿逼得只能防守,甚至被称为“缩头乌龟”?这背后其实是诸葛亮精湛的战略运用、战术技巧以及对时局的深刻洞察。

首先,我们要理解诸葛亮北伐的根本目标和战略定位。蜀汉的目标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在诸葛亮看来,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是蜀汉能够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曹魏占据了北方广阔的土地和人口,是汉室正统的继承者(至少在蜀汉看来)。如果不能夺取北方,蜀汉就永远是偏安一隅的割据政权,人口和国力上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最终难以避免被吞并的命运。因此,北伐是蜀汉唯一的战略选择,是“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局面中,必须采取的“进”的策略。

其次,诸葛亮并非盲目进攻,而是有着清晰的战略思路和步骤。他的北伐并非孤立的战役,而是整个国家战略的一部分。他深知蜀汉力量薄弱,无法与曹魏进行全面决战。因此,他采取的是一种渐进式、消耗式的战略。他的目标是:

蚕食雍凉,夺取战略要地: 诸葛亮多次的目标是夺取陇右地区,特别是长安和洛阳周围的战略要塞。一旦能够控制这些地区,蜀汉就能拥有更广阔的耕地、更充足的兵源,并能以此为基地进一步向中原推进。
消耗曹魏有生力量: 通过一系列的军事行动,迫使曹魏调集重兵,消耗他们的粮草和物资。每一次成功的进攻,即使不能一举占领,也能让曹魏疲于奔命,消耗其国力。
瓦解曹魏内部统治: 通过军事上的压力,也希望能动摇曹魏内部的统治根基,或者争取曹魏统治区的民心。
保持蜀汉内部的凝聚力: 持续的北伐行动,也能够激励蜀汉内部军民的斗志,让他们看到希望,而不是在内耗中逐渐衰败。

再来看诸葛亮面对的具体情况和他的应对策略:

1. 对曹魏国力兵力的劣势有着清醒的认识: 诸葛亮并非不知道自己兵少地狭,他之所以敢于北伐,正是因为他懂得如何以弱胜强。他不会主动选择与曹魏进行大规模、消耗性的决战,而是专注于通过精妙的战术和策略来获得局部优势。

2. 善于利用地形和后勤优势: 蜀汉的北伐通常要经过秦岭山脉,地理环境复杂。诸葛亮充分利用了这一点,选择险峻的地形设营垒,方便防守,同时对曹魏进攻形成阻碍。他严谨的后勤保障,也保证了军队能够持续作战。比如他在诸葛亮屯兵渭水南岸,依山傍水,构筑了坚固的营垒。

3. 杰出的战术运用:
坚守营垒,以逸待劳: 诸葛亮深知自己兵力不足以主动出击击溃曹魏主力,因此他采取“坚壁清野”、“依营固守”的策略。他在关键地点构筑坚固的营垒,让曹魏大军难以攻克,消耗曹魏的锐气和粮草。同时,他可以在营垒内休整,以逸待劳,等待战机。
诱敌深入,以弱胜强: 诸葛亮也擅长利用曹魏急于求成的心理,设计圈套诱敌深入。比如在街亭之战中,马谡不听指挥,导致前线失利,但这并不能否定诸葛亮整体战术的成功。更典型的例子是,他可以通过佯攻、小规模的部队骚扰等方式,吸引曹魏的兵力调动,然后抓住机会进行打击。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诸葛亮并不总是选择正面硬碰,他会寻找曹魏防守的薄弱环节,或者利用曹魏内部的矛盾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4. 司马懿的战略选择: 而司马懿之所以被逼得只能“当缩头乌龟”,很大程度上也是他自己对形势的判断和战略选择。
避免与诸葛亮进行决战的风险: 司马懿接手对蜀作战时,曹魏内部局势并不稳定,而且他清楚诸葛亮治军严谨,善于用兵,正面强攻蜀军营垒的代价会非常高昂。一旦战败,对曹魏来说将是战略上的巨大损失。
消耗和拖垮蜀汉: 司马懿的策略是“以静制动,以逸待劳”。他深知蜀汉国力不足,后勤补给困难,如果能够拖住诸葛亮,不让他取得决定性进展,那么蜀汉自身的消耗就会越来越大,最终不战自溃。他采取坚守策略,不给诸葛亮轻易寻战的机会,让诸葛亮的北伐陷入泥潭,消耗蜀汉的国力。
等待时机: 司马懿也可能在等待蜀汉内部出现问题,或者等待曹魏援军到位,从而获得战胜诸葛亮的机会。在很多次北伐中,司马懿确实是避开了与诸葛亮的正面大规模交锋,而是通过坚守和限制诸葛亮的行动来达成自己的战略目标。

举例来说,以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五丈原之战)为例:

诸葛亮出斜谷,进兵关中,占据了渭水南岸的策略要地。司马懿则率领魏军主力前来,驻扎在渭水北岸,与诸葛亮隔河对峙。

诸葛亮的意图: 诸葛亮仍然希望能够通过消耗战,迫使司马懿出战,或者找到机会攻占魏军营垒。他可能会派遣少量部队进行骚扰,试探魏军的反应。
司马懿的策略: 司马懿吸取了前几次交锋的经验,他没有给诸葛亮找到决战的机会。他深知诸葛亮以谨慎著称,一旦他严守营垒,蜀军的粮草补给就会成为问题。司马懿采取了坚壁不战的策略,只是静静地等待。他知道,时间对蜀汉不利。
结果: 诸葛亮在五丈原营中病逝,蜀军群龙无首,最终撤退。这场对峙并没有诸葛亮主动的“大胜”,但更重要的是,司马懿成功地限制了诸葛亮的行动,迫使他无法实现战略目标。从这个角度看,司马懿虽然没有主动进攻,但他通过其坚守和策略,成功地阻止了诸葛亮的进攻势头,并最终导致了蜀汉北伐的失败。

所以,我们说诸葛亮“逼得”司马懿当“缩头乌龟”,更多的是一种反向的解读。在很多次对峙中,是司马懿主动选择了防守和消耗,以避免与诸葛亮进行可能损失惨重的决战,并且成功地遏制了诸葛亮的北进势头,消耗了蜀汉的国力。

诸葛亮之所以能够屡次让曹魏感到棘手,甚至逼得对方采取保守策略,是因为他:

1. 战术上的创新与严谨: 他的阵法、营垒构建、后勤管理都堪称一流。
2. 战略上的耐心与决心: 他明白北伐是蜀汉的唯一出路,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智慧。
3. 对时局的深刻把握: 他能够根据曹魏的实力和自身的局限,制定最适合的战略战术。
4. 对士气的有效鼓舞: 即使兵力处于劣势,他也能通过高超的指挥和严明的纪律,保持蜀军的战斗力。

而司马懿之所以能够“熬”过诸葛亮,也并非全是“胆怯”,而是他看到了诸葛亮北伐的根本问题——后勤的限制和国力的差距。他采取了一种更为“务实”的策略,即避免承担不必要的风险,通过耐心等待和消耗来达到战略目的。所以,与其说是诸葛亮“逼”司马懿当“缩头乌龟”,不如说是司马懿抓住了蜀汉的致命弱点,并采取了最能消耗蜀汉的战略。

总而言之,诸葛亮北伐的伟大之处不在于他每一次都能取得辉煌的胜利,而在于他能够在国力悬殊的情况下,通过卓越的智慧和军事才能,将一场几乎不可能的战略行动,坚持了数十年之久,并屡屡让强大的曹魏感到忌惮。他所展现出的战略眼光、战术运用以及对人性的洞察,至今仍是军事史上的瑰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卢煜羽 邀。

见到了新鲜热辣的泪仙扯淡现场,有趣,有趣 ^ ^

泪仙的耳刮子居然如此精准命中司马宣王尊面,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诸将咸请战。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不就是部下笑话畏蜀如虎么?部下觉得无能又如何,胆小又咋样?泪仙宝典说了,身为大将,理应秋风过耳嘛,理应唾面自干嘛。咋就炸了锅全军出击,末了被诸葛村夫杀了个狼奔豕突,丢盔弃甲哩?真是岂有此理,你丫懂不懂指挥?麻溜向火车司机学学。

事实证明,曹魏诸将也好,司马仲达也罢,论起军事,比起泪痕大仙那就是扯淡。泪仙若是早生个千八百年,还有司马宣王啥事,估摸着武庙十哲就没诸葛村夫了,说不定封个亚圣也使得嘛!

横竖在泪仙的思维逻辑中,军心算个鸟,士气算个球,民望是神马?统帅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嗯,这份见识真是和皇帝老儿想干嘛干嘛一脉相通嘛,笑。

这诸葛亮四次北伐都一路杀到上邽,端了曹魏苦心经营的屯田基地,泪仙居然还扯什么不敢深入敌境?捎带,在泪仙兵法里,补给线是不存在的,等高线是不存在的,能不能长驱直入只看统帅愿不愿意,这等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神机妙算,真是令人佩服啊佩服。

再看看泪仙的神论:

事实上,刘备前锋大军始终在围攻夷道,试图打通进入江汉平原的道路:

孙桓别讨备前锋於夷道,为备所围,求救於逊。

劳驾,夷道在哪儿?是个啥地形哩?

这叫山地?你告诉我大耳朵不敢入平?恰恰相反,刘备非常想入平,始终在努力打通入平连通南三郡的道路。

再瞅瞅曹真伐蜀,按照泪仙的高论,诸葛亮作为防守方,理应不战应敌罢?末了哩?兴势围主动出击,几乎做掉夏侯霸,又遣魏延、吴懿防守反击,直入南安界,大破郭淮、费耀。

你看看,司马懿、诸葛亮一个个都跑出来和泪仙作对,显然说明了一个道理:

这俩不懂球的胖子……啊不,是不懂军事的棒槌。

蜀汉北伐对关中、陇右的经济造成严重打击,即便取敌方记录,亦是关中连遭贼寇,谷帛不足,甚至陇上为荒芜。龟缩防御可以使主力自保,亦可保住主要据点不失,剩下的诸城哩?譬如四伐诸葛亮据点在卤城,这是充值充给村夫的?

曹魏处于内线作战,坐拥主场,补给便利,两倍左右的兵力优势,甚至还有铁骑为助,你告诉我最优解是龟缩自保,坐看敌军洗略境界?真是笑掉大牙。

话说咋孙权屡次兵临合肥,曹魏从不搞什么龟缩死守,每每主动出击,浪得飞起,连中军想抢人头都赶不上趟?估计十万兄泉下有知,恨不能替张八百诸公人手一本泪仙兵法,好好学习则个。

回到本题,答案其实一目了然,瞅瞅我大魏的官方口径即可:

亮善抚御,又戎政严明,且侨军远征,粮运艰涩,利在野战。朝廷每闻其出,欲以不战屈之。

一言以蔽之,诸葛亮指挥下的汉军战斗力强悍,野战练不过,所以只能利用其孤军深入,补给线漫长的弱点慢慢耗。

至于为啥魏廷眼中的诸葛亮是侨军远征,而泪仙眼中的村夫是不敢深入?

很简单,泪仙眼中的地图是酱紫的:

魏廷眼中的地图是酱紫的:

——泪公令尔等仿曹操故事,一日夜北进三百里,违令者斩!

是夜,诸营皆叛,杀泪公以降。

这真是个机枪、水坑及微操的悲剧。

user avatar

泪公真是有趣……

你当战争是玩同桌划线的游戏,你跟同桌画条线,过界就被打?

三八线是打出来的。原因很简单。志愿军的粮食补给被李微齐找到了。炒面。李微齐说自己的猪都不吃。全部补给只能够一个星期,行动只能靠腿跟汽车跑。

李微齐形象的称为星期攻势。志愿军的后勤只够支撑一个星期。

所以李微齐一个星期后反攻,志愿军觉得他比麦克阿瑟难对付多了。因此稳住了半壁江山。

麦克阿瑟前一线是要圣诞回家,后一线差点被赶下海。

要是不换帅,我估计三八线是在海边。依靠军舰火力,还是能保住几个港口的

~至于果脯,不提也罢。

什么湖南一线?

豫湘桂大溃败

别说湖南,直接打穿了广西,打通南亚大陆线。真打起来谁跟你划线说过线就挨打?

划的线守不住的多了去。

日本打中国划得线还少么?

甲午什么线?日俄什么线?九一八什么线?山海关热河什么线?

《马关条约》什么线?、《辛丑条约》(与11国签的,包括日本)、《二十一条》、《何梅协定》

还有凡尔赛的线直接炸锅了。

最后呢?那条线守住了?

国力不行,就是协议划的线,白纸黑字拿国家政府信用签的线也靠不住。

至于东吴与魏的淮扬地区,很简单。哪里人烟稀少。到晋朝也就七万户。

至于刘备伐吴,我去夷陵,猇亭也多次了。

为什么叫夷陵。水到这里而平可以行船,山到这里而平可以走路。

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故名为“夷陵”,素有“三峡门户”之称。

吴国在此地筑城,陆家步家在此地镇守。

陆逊在此击败刘备。陆抗在此歼灭步阐,走羊祜。

因为此地一丢,那荆州也就完了。兵力在大平原展开,又有水运之利,所谓高屋建瓴,势如破竹。

陆逊直接说,西陵一丢就是丢了荆州。

~至于诸葛亮

魏国第一次北伐被端掉三郡,街亭一丢诸葛亮立刻退兵为什么?

蜀汉后勤与汉中都受到威胁。而且不可能断绝援军消化三郡了。

平常扼守几个据点,是因为野战打不过。

张郃用膝盖,司马懿用三千甲首的代价验证过的真理

诸葛亮一死,曹魏可不管什么线了。吊打姜维。

姜维碰到王经这样的经学大师,换而言之,废物,就能打到长城。

碰到邓艾,去沓中种庄稼去了。

碰到大军,连汉中都丢了。只能固守剑阁。

user avatar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朝鲜战争中。

美国军很牛X,但是越过三八线,就会让我军打得连北都找不到;我军虽强,但是越过三八线大举深入,也会让美军打得一败涂地。

再举一个最简单例子,在抗日战争中。

日军很牛,但是越过湖南某线继续西进,就会让中国军队打得一败再败;中国军队虽然在这里可以不断取得胜利,但是继续深入追击日军,估计是看不到什么胜算的。


任何两个相邻的政权(或是长期交战的双方),战斗力的强弱,都会在某个边界发生逆转。

比如,曹魏、东吴政权之间,是以合肥一线为分界的。

曹魏大军敢大举越过这条线,通常都是以大败结束的。因为这意味着,曹魏进入了一个对自己不利,对东吴有利的地区打仗。

反过来说,东吴军队敢大举越过这条线,通常也是以失败结束的。因为这意味着,东吴进入了一个对自己不利,对曹魏有利的地区打仗。


总的来说,任何两个相邻国家的分界线(或是交战双方长期存在的分界线),并不是无缘无故出现的。

双方之所以会在那个地方分界,是因为甲方越过这条线,通常就会挨打;乙方越过这条线,通常也会挨打。所以双方都不敢轻易越过这条线。于是,双方就会达成某种默契,以这条线成为事实的分界线。


曹魏、蜀汉的分界线,也是因为类似的原因出现。

诸葛亮的北伐,从来都没有大举深入过曹魏境内,只是在这条分界线附近不断骚扰罢了。

如果有例外,就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他因为出期不意,所以深入了曹魏境内。就算如此,诸葛亮也不敢大举逼近长安城。关键是,就算如此,最后也是以诸葛亮自贬三级结束。


只要我们知道这种最基本的军政知识,自然就会知道,诸葛亮北伐,曹魏不应战,并没有什么奇怪的。

因为诸葛亮的军事行动,一直停留在一个比较微妙的地方。这个地方,你说对诸葛亮完全有利吧,也实在未必,因为他已越过了长期博弈出来的分界线。

但是说一千道一万,诸葛亮显然不会真正远离这条分界线的,曹魏军队进入这个地方与诸葛亮作战,显然存在太多不确定的风险。

关键是,曹魏军队根本不用与诸葛亮打仗,只要耗一段时间,就可以让诸葛亮退军,并且夺回失去的地方。既然如此,曹魏军队为什么要与他作战呢?


这就好像我在分析刘备东征时的表现,刘备大呼小叫了半天,但是一直也不敢远离山区。表面上,这是刘备打得陆逊不敢应战,其实呢,刘备真有胆子,就直接顺流而下进入平原地区啊!

诸葛亮也是如此的,如果他真有心与曹魏作战,玩什么稳扎稳打呢,直接大举深入曹魏境内就可以了。


诸葛亮的想法很简单,那就是我想和你打仗,但是希望在一个对我有利的战场上、用对我有利的方式开战。

司马懿的想法也很简单,既然你想的仗,就得到一个对我有利的战场上,用我对我有利的方式开战。

既然双方谁也不愿意让这一步,自然无法进行战争了。


这不是谁怕谁的问题。战争的时机对自己有利,那就动如脱兔了;战争的时机对自己不利,那就要不动如山了。

作为一个将领,如果总纠结于,我不出战,别人会笑话我,别人会觉得我无能、我胆小。那他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将领。因为一个优秀的将领,所考虑的问题永远是,现在出战的时机成熟吗?出战对我有利吗?至于别人会怎么看,那就叫扯淡!

======================

鉴于一些人的军事政治常识,所以补充一些答案。

任何交战双方,在进行到一定阶段,都会存在一条事实存在的分界线;任何相邻国家在博弈到一定阶段,都会存在一条事实存在的边境线。而且这种分界线、边境线为什么会存在呢?我在答案中以为,这就是常识,没有想到太多的都对此惊人的一无所知。

这种分界线的存在,取决于各种原因。

最常见的原因,自然是地理、地缘,比如某条大江、大河、大山,一方越过,就会丧失地理的屏障,一方越过就会进入险地。所以双方自然都会轻易越过。

再常见的就是后勤补给原因,你越向前推进,后勤补给压力就会越大;交战双方也好,相邻两国也好,通常都不能无限的向前推进,推进到某条线时,自然就会停止不再轻易向前了。

当然了,这只是客观原因,还有主观的因素,国力、军队素质。如果在这方面你非常强大,地理、地缘的困难,阻止不了你向前;如果你的军队素质非常强大,后勤的压力也阻止不了你,因为你的后勤可以从敌方那里获取。

但是不管怎么说,交战双方、相邻两国在特定的时间范畴内,都存在力量边缘的地方。魏强大,也不敢轻易越过秦岭;界牛X,也不敢深入关中;关键是,就算他们敢这样干,通常也得不偿失的;就算取得一点胜利,通常也是难以保住胜利果实的。

——————————

至于说,将领害怕别人笑话,所以出战,那只能证明他不合格。

有人反驳说,司马懿是非常优秀的将领,但是因为害怕别人笑话,于是就让两个将领出战,于是让诸葛亮打得溃不成军,损失惨重.........。按你这说法,司马懿肯定不是优秀的将领。

这逻辑,真让我无语了。司马懿是非常优秀的将领,并不是因为司马懿打过这种仗,如果司马懿就打过这种仗,我们只能说,他真不是合格的将领。

这就好像有人说诸葛亮知人善任,并不是因为诸葛亮重用过马谡。人们说曹操非常牛X,并不是因为他差一点被张绣杀死了。当然了,我们说司马懿是优秀的将领,也不是因为他因愤派军,被打得大败。

逻辑有两种。一种正常人的逻辑,一种是无良讼师的逻辑。

=======================

看到太多无聊、幼稚的人抬枉,就再补充一点。

魏蜀那条边境线,在诸葛亮执政前,就存在了;刘备不能向前突破;曹操无法突破;诸葛亮执政时期也一直存在,诸葛亮北伐若干次,也不能真正突破;诸葛亮死后,它依然存在了三十年。

事实证明,如此稳定的一条线,许多人非要无视。没有任何一条线,是可以永远存在的。但是一条能存在四五十年的线,无数当时的牛人试图突破,都只能徒劳无功,自有它存在的足够的道理。

如果这条线如此好突破,诸葛亮一再北伐无法突破,情何以堪啊?如果这条线如此好突破,诸葛亮死后,曹魏怎么还需要等三十多年才能突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诸葛亮北伐,尤其是他与司马懿在对峙期间,确实是一段充满智慧与谋略的军事对抗。很多人觉得奇怪,蜀汉国力远不如曹魏,诸葛亮又是“劳师远征”,为何能屡屡将兵力、国力俱占优的司马懿逼得只能防守,甚至被称为“缩头乌龟”?这背后其实是诸葛亮精湛的战略运用、战术技巧以及对时局的深刻洞察。首先,我们要理解诸葛亮北伐.............
  • 回答
    这个问题,得从头说起,不能只看表面上的数字。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们“动辄暴兵几十万”和明朝萨尔浒“十二万都费劲”,这背后牵扯到的方方面面,可不是简单一句“生产力发达”就能概括的。咱们得把那时候的实际情况一点点掰扯清楚。春秋战国时期:兵员的“来源”和“构成”首先,我们要明白,春秋战国时期所谓的“几十万大.............
  • 回答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能够集结几十万大军,而明朝后期,像萨尔浒战役这样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却显得捉襟见肘,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也涉及到很多层面的原因。简单来说,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生产力发达”就能完全解释的。我们要从当时的社会结构、战争模式、后勤保障、政治动员能力以及信息传递效率等多个角度来分析。一、 战.............
  • 回答
    抗美援朝战争,中华民族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国家主权和安全,无数英雄儿女壮烈牺牲。在这些英勇的战士中,四川籍烈士的数量确实是所有省份中最多的。要详细解读这一现象,需要从历史、地理、人口、经济以及当时的动员机制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历史渊源与军队构成:四川的红色基因与兵源优势四川,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军.............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一开始接触三国杀,看到“诸葛连弩”这个名字,加上它又是神臂弓的升级版,自然会联想到它应该有着远超普通武器的攻击距离。毕竟,现实中的连弩,尤其是诸葛连弩,就是以其连射和威力的特点闻名的。然而,在三国杀的游戏设定里,诸葛连弩的攻击距离却是固定的“1”。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是游戏设.............
  • 回答
    远东诸国与中东地区在历史发展路径上的显著差异,导致了截然不同的政治宗教格局,这一点值得深入探讨。当我们审视埃及、两河诸国和远东诸国(这里以中国、越南、朝鲜、日本为例)时,会发现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前者孕育了神权国家,而后者则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并且中东地区的宗教势力为何如此根深蒂固。远东诸国为何没有如.............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演化中最核心、最令人着迷的部分之一。我们要理解“森林古猿”为何要付出“惨痛代价”,将许多与生俱来的本能转化为后天经验和意识行为,首先得抛开“惨痛代价”这个字面上的负面联想,而是将其理解为一种 “必须付出的转型成本”,是为了适应一个不断变化、日益复杂的世界所必需的进化策略。想象一下,.............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在贴吧无人不踩,到了知乎却无人不捧”这种说法,实际上是一种对不同平台用户群体和讨论氛围的概括性观察,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成立的,但需要更详细地分析其背后的原因。这并非绝对的二元对立,而是反映了不同社区用户在知识获取、讨论方式和评价标准上的差异。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其中的原因: 贴吧(以百度贴.............
  • 回答
    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之所以如此之高,甚至被誉为“千古一相”、“智慧化身”,是一个集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文学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并且在历史传说和文学作品中被不断神化和推崇的结果。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 杰出的政治才能与治国理念: 稳定刘备政权,奠定蜀汉基.............
  • 回答
    诸葛亮之所以在古今中外民间享有如此崇高的知名度和广泛的喜爱,这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叠加、长期积累的结果。其受欢迎的程度之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 历史真实与文学艺术的完美结合: 历史上的诸葛亮: 诸葛亮本身就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和发明家。他在乱世之中,辅佐刘备从一无所.............
  • 回答
    诸葛亮能够进入武庙,这在中国军事和政治史上是一个极具分量和象征意义的肯定,其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绝非仅仅是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以下将详细阐述诸葛亮入选武庙的深层原因:一、 卓越的军事才能与战略眼光这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诸葛亮在军事上的成就,无论是在战争实践还是理论建树上,都足以让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熟读《三国演义》的朋友们常常会好奇的。要说诸葛亮当时的选择,得从几个层面来聊,才能把这个事情说透。首先,我们得明白,诸葛亮当时的处境。他可不是什么已经名扬天下的大人物,那时候他不过是个隐居在隆中的年轻人,虽然才智过人,但终究是在野之人,没有任何政治背景或者军事实力。所以,他.............
  • 回答
    “为何诸葛亮不效仿司马懿家族那般,一步步架空刘禅,最终掌握大权呢?”这个问题,在我看来,与其说是诸葛亮能力或野心上的局限,不如说是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个人的政治哲学以及他与蜀汉政权之间复杂而独特的关系所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完的。首先,我们得明白,诸葛亮所处的时代,和.............
  • 回答
    诸葛亮,这位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以其超凡的智慧和卓越的才能,被誉为“智慧之神”。他辅佐刘备建立蜀汉基业,又在刘备去世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北伐大业。然而,令人扼腕的是,这位千古名相,最终却在五丈原的病榻上,带着未竟的宏愿,耗尽了生命。许多人在思考这个问题时,都会不约而同.............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这俩老兄的北伐,为什么一个让人唏嘘不已,一个却让人忍不住笑出声来。这可不是简单地比谁更厉害,而是故事背后,人的心思,以及历史的重量,都在里面。诸葛亮北伐:英雄未竟,鞠躬尽瘁的悲歌先说诸葛亮,那可真是千古一人的典范。他这个人,你一看就知道,是个实心眼儿,是个理想主义者。他辅佐刘备,从一.............
  • 回答
    诸葛亮要“加九锡”甚至“加十锡”的说法,其实是个误解,而且这个误解很有意思,需要好好掰扯一下,才能明白为什么即便有这种说法,人们依然普遍认为他是个忠臣。首先,我们得明白“加九锡”是什么意思。在汉末三国时期,这可不是普通的恩赏,而是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甚至是皇帝禅让的“前奏曲”。“九锡”包括牛、羊、猪.............
  • 回答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军队为何必须退兵,而不是按原计划继续作战?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好几个层面来细细掰扯。这可不是一句“没了主心骨”就能概括的,里面涉及到战略、政治、军事和人心等方方面面,层层叠叠,环环相扣。一、 战略层面:撤兵是“止损”的必然选择首先,咱们得明确诸葛亮当时北伐的战略目标。他数次北伐,核心.............
  • 回答
    .......
  • 回答
    关于诸葛亮为何没有取代刘禅,这个问题历来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要详尽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包括诸葛亮自身的品德、政治考量、蜀汉的国情以及当时的社会价值观等等。首先,我们必须强调诸葛亮本人那近乎“神化”的忠诚品德。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影响下,.............
  • 回答
    诸葛亮,这位被后世誉为“智绝”的传奇人物,其才华横溢,谋略过人,深谙治国之道。然而,当我们审视他的生涯时,会发现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选择了一条辅佐之路,始终以“军师”或“丞相”的身份屈居人下,而非像许多胸怀大志的枭雄那样,自立门户,开创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这其中的缘由,既有历史的局限,也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