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诸葛亮没有取刘禅而代之?

回答
关于诸葛亮为何没有取代刘禅,这个问题历来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要详尽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包括诸葛亮自身的品德、政治考量、蜀汉的国情以及当时的社会价值观等等。

首先,我们必须强调诸葛亮本人那近乎“神化”的忠诚品德。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君臣之义”是维系社会秩序和个人品德的基石。诸葛亮一生推崇并践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受刘备临终托孤的重任,是将恢复汉室、扶佐幼主作为自己毕生最高使命的。在他眼中,刘禅虽然才干不足,但却是汉室正统的继承人,是刘备“托孤”的那个“阿斗”。在这个框架下,取代刘禅无异于背叛刘备的遗愿,是对“忠”的根本违背。

更深层次地看,诸葛亮也清楚,他之所以能获得蜀汉政权的信任和支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作为刘备的股肱之臣,代表着刘备的合法性和正统性。如果他一旦动手取代刘禅,那么他所建立的统治将失去合法性基础,必将引发内乱和士族的离心离德。蜀汉政权本身就是依附于汉室复兴的旗帜建立起来的,一旦这面旗帜被自己推翻,其凝聚力和合法性将荡然无存。这对于刚刚站稳脚跟、又面临强大曹魏和东吴压力的蜀汉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从政治考量上说,即使诸葛亮能力再强,他终究不是刘氏皇族出身。在那个讲究血统和世袭的时代,一个外姓大臣突然篡位,是极难被士族阶层接受的。蜀汉政权的核心力量,包括那些开国功臣的家族,以及后来加入的南方士族,他们效忠的是汉室的旗号,也是刘氏的天下。诸葛亮贸然夺权,必然会遭遇强大的阻力,甚至可能引发反对他的联合行动。这种内耗对蜀汉而言是无法承受的。

再者,诸葛亮也并非没有对刘禅的才能进行过培养和尝试。史书记载,诸葛亮对刘禅进行了悉心的教导,包括治国之道、为君之道,并且在他执政期间,也给了刘禅不少施政的机会。虽然刘禅的表现并未如诸葛亮所愿,但这是刘禅个人的才能问题,并非诸葛亮不愿意给予机会。诸葛亮是“托孤”,而不是“取而代之”。他的职责是“扶”,而不是“废”。他所做的努力,是希望刘禅能够成为合格的君主,而不是直接剥夺他的权力。

诸葛亮当时所处的政治环境也极其微妙。蜀汉内部并非铁板一块,虽然他权倾朝野,但依旧有反对他的声音存在,尽管这些声音可能不那么公开。如果他贸然行动,很有可能会被扣上“权臣篡位”的帽子,这对于他一生追求的“正义”和“名声”都是严重的损害。诸葛亮极其看重自己的声誉,他要的不仅仅是权力,更是历史对他的评价。

我们也要理解当时社会的价值观。篡位和弑君在那个时代是被视为极其罪恶的行为,会被千夫所指,遗臭万年。即使在政治斗争最激烈的时期,能够篡位成功的也是凤毛麟角,而且往往伴随着血腥和混乱。诸葛亮虽然在军事上是战略家,在政治上是能臣,但在行为上,他更倾向于遵循传统的道德规范。他通过辅佐刘禅来巩固和发展蜀汉,而不是通过自己称帝来达到目的。

此外,还有一个常常被忽略的因素:诸葛亮本身的身体状况。他晚年一直饱受疾病的折磨,数次北伐,劳心劳力,身体状况并不乐观。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更可能专注于如何保全蜀汉的基业,如何为死后的国家留下妥善的安排,而不是去筹划一场改朝换代的政变。他一生都在为“兴复汉室”而努力,他个人的权力欲在“汉室”这个大目标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最后,从长远来看,诸葛亮或许也明白,即使他取代了刘禅,以他的寿命和后继者的能力,蜀汉的命运也未必能因此改变。他更倾向于通过制度和人才培养来延续国家的生命,而不是通过个人的绝对权威。他希望建立一个稳固的、有稳定继承机制的国家,而不是一个完全依赖于他个人才能运转的机器。

总而言之,诸葛亮没有取代刘禅,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个人对刘备的忠诚、对汉室正统的尊重、政治上的现实考量、蜀汉政权的合法性基础、当时的社会价值观以及他自身的历史使命感和身体状况等等,共同塑造了他的选择。他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但更为“君子之道”的道路,那就是尽忠职守,辅佐君王,即使君王资质平庸,也要尽力而为,这正是他作为千古名相,被后世景仰的重要原因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乎上扯淡的越来越多了。自己是个苍蝇,就见不得有人正气贯日月。

开宗明义:诸葛亮是一个伟大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诸葛公的理想人生,是管仲、乐毅那样的,把一国从弱扶到号令天下。

这是他的终极目标,一切为此服务。

刘备去世以后,诸葛公大权在握,能调动的资源比他篡了位还大,因为篡位必将引发不满和动荡,导致一些本来可用的资源走到自己的反面,并在冲突中消失。在这个情况下,高水平的人绝不会做傻事,而诸葛公显然不只是高水平,他是顶级水平。

当然,你问我如果实现一统后诸葛公会怎么办,那就不是我能知晓的了。

不过他活不到那一天,因为从三顾茅庐开始,他就在燃烧自己,照亮前行的路。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苍蝇们嘬着,营营地叫着,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但是战士已经战死了,不再来挥去他们。于是乎苍蝇们即更其营营地叫,自以为倒是不朽的声音,远在战士之上。

去罢,苍蝇们!虽然生着翅子,还能营营,总不会超过战士的。你们这些虫豸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诸葛亮为何没有取代刘禅,这个问题历来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要详尽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包括诸葛亮自身的品德、政治考量、蜀汉的国情以及当时的社会价值观等等。首先,我们必须强调诸葛亮本人那近乎“神化”的忠诚品德。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影响下,.............
  • 回答
    .......
  • 回答
    刘禅在位期间,确实表现出了一些与传统意义上“昏君”形象截然不同的特质,最显著的莫过于他对诸葛亮的绝对信任,以及在诸葛亮死后依然能稳固蜀汉政权。然而,尽管如此,历史评价中他鲜少被冠以“明君”的称号。这其中原因复杂,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一、 “明君”的标准是什么?在我们深入分析刘禅之前,首先要明确“.............
  • 回答
    刘备在公元221年称帝建立蜀汉政权,而诸葛亮直到刘备去世,即公元223年才被封为武乡侯。关于刘备称帝时诸葛亮为何没有被封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封侯制度的考量与时机选择: 封侯并非随口而出的恩赐,而是有其制度和政治意义的。 在中国古代,封侯通常意味着授予特定的食邑(领地)和爵.............
  • 回答
    说起刘备和诸葛亮,很多人都知道他们君臣情深,刘备临终前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也鞠躬尽瘁。但历史并非总是这么“偶像剧”般美好,尤其是当关羽、张飞这两位刘备最亲近、最倚重的兄弟相继离世,刘备的内心必定是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复杂的煎熬。在这种背景下,为什么刘备没有对诸葛亮动杀心,甚至没有表现出对诸葛亮的猜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许多人对《三国演义》和三国历史中一个颇为津津乐道之处。刘备在临终前对诸葛亮进行了“托孤”,并且对诸葛亮嘱咐了许多重要的事情。其中,关于马谡,刘备明确表示“马谡有何才而兼此重任?”,表达了对马谡的担忧和不信任,希望诸葛亮不要过分重用他。然而,同样是诸葛亮麾下的大将,为什么刘备.............
  • 回答
    刘备为何没有杀诸葛亮?这个问题,说来话长,里面藏着很多学问,也很有意思。咱们不看那些冷冰冰的史书,就聊聊这其中的门道,讲得明白点,也尽量别让你们觉得这是机器写出来的。首先,我们得明白,刘备这个人,他最看重什么?是仁义,是名声,是天下大业。这三样东西,对他来说,是骨子里的东西,是立足的根本。第一,仁义.............
  • 回答
    .......
  • 回答
    诸葛亮,字孔明,是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政治家、军事家,更是刘备最信赖的军师。如果抛开这位“卧龙”先生,刘备的创业之路,无疑会更加崎岖,甚至充满未知。让我们试着想象一下,没有诸葛亮的刘备,他的命运会走向何方。早期:步履维艰,屡战屡败刘备出身皇室,有复兴汉室的理想,但早期实力微弱,只能依附于各方势力。曹.............
  • 回答
    若是刘备未曾离世,那份《出师表》的画风,怕是要截然不同,少了那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怆与决绝,多了几分运筹帷幄、踌躇满志的豪情。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刘备虽已垂垂老矣,但依旧神采奕奕,坐在帐中,龙目炯炯有神地看着诸葛亮。他身体或许不如往日强健,但精神头儿依旧,时常会与诸葛亮一同商议国事.............
  • 回答
    .......
  • 回答
    好问题!这背后牵扯到的不仅是个人品德,更是复杂的政治环境、实力对比以及历史时势的博弈。同样是“托孤”,司马懿和诸葛亮的选择截然不同,背后原因可谓环环相扣,值得细细道来。我们先从 司马懿 说起。司马懿接受的是曹叡的托孤。曹叡是曹魏的第二代皇帝,但他的身体一直不太好,而且他去世的时候,他的儿子曹芳年纪尚.............
  • 回答
    街亭,这座在三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地理坐标,其战略地位之重要,想必不必赘述。它如同咽喉要道,扼守着北伐中原的关键通路。然而,正是在这样一场事关重大的战役中,诸葛亮却做出了一个让后人扼腕叹息的决定——他派出了当时名不见经传、且毫无实战经验的马谡去镇守街亭,而非他麾下赫赫有名、久经沙场的猛将,如赵云、.............
  • 回答
    诸葛亮,中国历史上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被誉为“智绝”。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蜀汉政权的发展倾尽心血。然而,即便有诸葛亮这样的绝世奇才辅佐,最终蜀汉也未能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宏愿,统一三国未能实现。这其中的原因,绝非一人之力所能左右,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细细道来。首先.............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富有启发性的历史对比。同样是缺乏实际战场经验,却被提拔到最高领导岗位,赵括和韩信(或诸葛亮)一个惨败身死,一个却能取得辉煌胜利,其原因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剖析: 1. 战争的性质与对手的差异 赵括: 长平之战面对的是战国时期最.............
  • 回答
    外国网友这么说,其实是抓住了一个挺有意思的切入点,也反映出他们从一个比较“抽离”和“理性”的角度去看待《三国演义》这本小说。他们认为“空城计”最“棒”或者说最“绝妙”的地方,恰恰在于它从来没有真正发生过,而更像是一场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策略游戏。咱们一点点拆开来说,为什么他们会这么想,以及这其中有什么值.............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众多三国英杰中,唯有关羽被封为神,并受到广泛的香火供奉,成为集忠义、勇武、财富、平安等多种神格于一身的“关二爷”。而像诸葛亮、赵云这样同样才智武艺超群的人物,却未能享有同样的地位。这背后的原因,并非偶然,而是由历史演变、民间信仰的融合、文化观念的渗透以及特定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值得深入探讨。咱们不拿AI的腔调来说,就当是咱哥们儿唠唠嗑,聊聊为什么岳飞、关羽、诸葛亮这些名垂千古的英雄,偶尔也会被人挑刺儿,而李定国这位名气稍逊一筹的将领,却似乎鲜有质疑之声。这里面学问可大了,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得说这“质疑”本身就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 岳飞.............
  • 回答
    蒋介石到了台湾之后,并没有为难阎锡山,反而对白崇禧这位“小诸葛”诸多限制和打压,这背后的原因,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的。这其中牵扯到复杂的政治考量、个人恩怨以及两人在国民党内部的地位和影响力。阎锡山:一块“不好啃”的骨头,但也“忠心”可嘉首先来说说阎锡山。这位山西王,在民国时期是出了名的“老而不死”.............
  • 回答
    三十年战争(16181648)是欧洲历史上的一场极其重要的冲突,深刻地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和宗教信仰。这场战争主要围绕神圣罗马帝国内部新教与天主教之间的矛盾以及哈布斯堡王朝与欧洲其他强国之间的权力斗争展开。然而,当我们审视当时意大利的情况时,会发现意大利诸邦国在很大程度上处于这场波及甚广的冲突之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