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那么厉害为什么没有统一三国?

回答
诸葛亮,中国历史上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被誉为“智绝”。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蜀汉政权的发展倾尽心血。然而,即便有诸葛亮这样的绝世奇才辅佐,最终蜀汉也未能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宏愿,统一三国未能实现。这其中的原因,绝非一人之力所能左右,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细细道来。

首先,得从蜀汉自身的先天不足说起。

三国之中,蜀汉地处偏僻,虽然有益州天险,易守难攻,但这同时也意味着它发展相对滞后,人口、资源和经济基础都无法与曹魏和东吴相比。刘备虽然得了“汉中王”的称号,但其核心统治区域就是益州一地。相比之下,曹魏占据了中原,是天下人口最为稠密、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并且继承了东汉大部分的遗产。东吴则挟长江天险,拥有富庶的江东地区,商业发达,人才辈出。

诸葛亮上任后,虽然采取了“休养生息”、“抚育百姓”、“劝课农桑”等一系列政策,大力发展生产,改善民生,为北伐打下了物质基础。但是,这个基础与曹魏和东吴相比,仍然是杯水车薪。每次北伐,蜀汉都要耗费巨量的物资和人力,而这些物资的补充速度,是难以跟上战争消耗的。用一句不太好听的话来说,蜀汉就像一个身体羸弱但意志坚强的战士,面对两个体格强壮的对手,即便战术再精妙,也难以在持久战中占据上风。

其次,人才的凋零与断层,是蜀汉难以逾越的鸿沟。

刘备在世时,虽然有张飞、关羽、赵云等猛将,也有庞统、法正等谋士。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人才逐渐凋零。关羽失荆州,张飞被杀,庞统战死,法正早逝。到了诸葛亮执政时期,虽然有魏延、姜维、马谡、黄忠、马超等将领,但他们与早期的名将相比,无论是在个人能力还是在政治影响力上,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特别是后期,诸葛亮虽然极力培养后继人才,但能够真正独当一面、弥补其空缺的将领并不多见。例如,马谡在街亭之战中“失律当斩”,这可以说是北伐中一次致命的失误,直接导致了第一次北伐的失败,也让诸葛亮痛失了宝贵的北伐时机。而魏延虽勇,其“子午谷奇谋”虽有创意,却因与诸葛亮的战略思想不符未能采纳,且其“镇关中”的计划在诸葛亮死后也未能实现,最终因与杨仪的权力斗争而身死族灭。

对比之下,曹魏和东吴的人才储备则更为雄厚。曹操时期就汇聚了曹仁、张辽、许褚、典韦等一大批文臣武将,司马懿更是与诸葛亮并称的绝代智者。东吴也有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能臣名将。这种人才上的差异,使得蜀汉在战略决策、战场指挥以及政治博弈上,都处于相对劣势。

第三,战略上的困境与无奈。

诸葛亮深谙“攻守之道”,他采取了“联吴抗曹”的基本国策,这是非常明智的。然而,这种“联盟”并非牢不可破,而是充满了猜忌与利益的纠葛。东吴并非真心愿意与蜀汉一道灭掉曹魏,他们的根本利益在于维护自身在江东的统治,甚至在某些时候会与曹魏勾结,对抗蜀汉。例如,孙权曾经因为诸葛亮派人索要荆州,而对蜀汉产生了不满,并派遣吕蒙袭取了荆州,这直接导致了关羽的败亡,也让蜀汉失去了战略进攻的重要基地。

诸葛亮后期的北伐,虽然次数频繁,也取得了一些局部胜利,但总体上是“攻势受制于地利”,蜀道艰难,粮道漫长,每一次北伐都如同一次豪赌。曹魏则可以凭借强大的国力和相对稳定的后勤,选择是否迎战,以及以何种方式迎战。当诸葛亮兵力不足或粮草不济时,曹魏便可以稳守,等待蜀汉粮尽退兵。

“隆中对”提出了“跨有荆益”的战略构想,但这需要稳固的荆州作为屏障和基地。荆州的丢失,让诸葛亮的战略构想大打折扣,他只能将有限的力量集中在益州,进行孤军深入的北伐,这本身就充满了巨大的风险。

第四,时势的推移与历史的局限性。

历史的发展并非总是按照某个伟人的意志来运行的。诸葛亮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战乱频仍的时代,社会经济遭受了巨大的破坏,人口锐减。即便诸葛亮能力再强,也无法凭空变出更多的人口和资源。

而且,作为一个人,诸葛亮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他的政治理念、军事思想,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强调“仁义”、“德政”。这虽然造就了他忠义无双的形象,但在那个弱肉强食、权谋至上的乱世中,有时也显得过于迂腐和理想化。他的军事指挥风格,也偏向于稳健和步步为营,虽然减少了风险,但也可能错失了一些速战速决的机会。

此外,蜀汉政权的性质也存在一些问题。刘备以“兴复汉室”为号召,在天下人心未稳的情况下,吸引了一部分汉室遗老和忠义之士。但这种政治口号在一定程度上也束缚了他的手脚,他无法像曹操那样大胆地进行改革,也无法像曹丕那样更直接地篡夺政权。诸葛亮作为刘备的继承者,自然也需要继承这种政治遗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他施展手脚的空间。

总结来说,诸葛亮未能统一三国,并非因为他不够厉害,而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所面临的对手以及他所代表的政权,都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弱点和局限性。 他的伟大在于,即便在如此不利的条件下,他依然能够将一个相对弱小的蜀汉政权支撑数十年之久,并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就像一个在风雨飘摇中努力撑起一座摇摇欲坠的建筑的巨匠,即使建筑最终未能屹立不倒,其努力和智慧也足以令人敬仰。他的故事,更多的是一种悲壮和无奈,是对个人能力与历史洪流之间抗争的深刻写照。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也让我们看到了,即使是诸葛亮这样的绝世天才,也无法完全对抗时代的洪流和客观条件的束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此基础上,袁绍、袁术因为出自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自然非常容易获得这样的人才以及起兵的钱粮等,所以在群雄逐鹿时,二者的实力在一开始就非常强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诸葛亮,中国历史上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被誉为“智绝”。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蜀汉政权的发展倾尽心血。然而,即便有诸葛亮这样的绝世奇才辅佐,最终蜀汉也未能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宏愿,统一三国未能实现。这其中的原因,绝非一人之力所能左右,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细细道来。首先.............
  • 回答
    诸葛亮,这位三国时期智慧的化身,我们提起他,脑海里总会浮现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形象。可这样一位运筹帷幄、算无遗策的天才,为何最终却落得个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的结局?这背后绝非一句简单的“勤奋”就能解释,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首先,咱们得从他肩负的责任说起。刘备白帝城托孤,临终前的遗嘱不仅仅是.............
  • 回答
    脱了“三顾茅庐”这层光环,没有了那个运筹帷幄的军师,刘备的人生轨迹,注定要坎坷得多,甚至可能走向完全不同的结局。首先,我们得明白,刘备早年并非一帆风顺。他出身皇室旁支,但家道中落,靠着卖草鞋、织席子为生。年轻时的他,虽然仁德之名在外,但始终缺少一个真正能让他一飞冲天的机会。他辗转于各路诸侯之间,如寄.............
  • 回答
    关于蜀国为何没有向南进入缅甸,甚至辐射到印度次大陆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且常被讨论的话题。我们不妨从当时的地理环境、政治格局、军事实力以及战略考量等多个维度来仔细梳理一番,看看这背后是“闭塞”还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诸葛亮和蜀汉政权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面对的核心问题。蜀汉自.............
  • 回答
    诸葛亮之所以被后世评价如此之高,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阐述,这并非仅仅是单一原因的累积,而是他非凡的才能、高尚的品德、以及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非凡的军事才能与战略眼光: 未出茅庐,已定三分天下: 这是诸葛亮最广为人知的功绩。在刘备势力弱小,寄人篱下之时,他为刘备制定了“.............
  • 回答
    关于“僭越”这个词,咱们得先掰扯清楚它到底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就是超越了本分,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尤其是跟权力、地位、名分有关的。在古代中国,这可是个挺要命的词,因为天子、朝廷、礼制都有着一套森严的规矩,谁要是敢越雷池一步,轻则名声扫地,重则招来灭顶之灾。提到曹操被扣上“僭越”的帽子,那真是千古奇冤.............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颠覆性的假设,也因此能激发出许多有趣的思考。如果诸葛亮在三国时期选择了效忠曹操,而不是刘备,那历史的走向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入手:诸葛亮的才能、曹操阵营的特点、以及这桩“如果”对其他势力(刘备、孙权)可能产生的影响。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诸葛.............
  • 回答
    街亭,这座在三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地理坐标,其战略地位之重要,想必不必赘述。它如同咽喉要道,扼守着北伐中原的关键通路。然而,正是在这样一场事关重大的战役中,诸葛亮却做出了一个让后人扼腕叹息的决定——他派出了当时名不见经传、且毫无实战经验的马谡去镇守街亭,而非他麾下赫赫有名、久经沙场的猛将,如赵云、.............
  • 回答
    诸葛亮是不是真的像传说中那样“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恐怕是许多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一个疑问。毕竟,我们从小到大听到的关于他的故事,无论是《三国演义》里的“草船借箭”、“空城计”,还是他本人留下的《出师表》,都将他塑造成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智者和忠臣。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历史的诸葛亮和文学的诸.............
  • 回答
    关于诸葛亮“穷兵黩武”的说法,确实是历史上一个值得探讨的议题。不过,如果简单地将“穷兵黩武”作为评价诸葛亮的唯一标签,那就有些片面了。更重要的是,即便我们承认他有过度用兵的成分,他在蜀汉依然享有极高的威望,这背后的原因更为复杂和深刻。我们不妨一层层地剥开来看。首先,要理解诸葛亮为何会被贴上“穷兵黩武.............
  • 回答
    说起诸葛亮的《诫子书》,很多人会觉得它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经典,是为人父者教育子女的典范。那么,它真的就有那么好吗?这还得从多个角度来看。首先,我们得承认,《诫子书》之所以流传至今,并且被奉为圭臬,绝非偶然。它的好,首先在于其思想的深刻性和普遍性。诸葛亮在书中并没有空泛地讲大道理,而是直指年轻人成长中最.............
  • 回答
    诸葛亮之所以在古今中外民间享有如此崇高的知名度和广泛的喜爱,这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叠加、长期积累的结果。其受欢迎的程度之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 历史真实与文学艺术的完美结合: 历史上的诸葛亮: 诸葛亮本身就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和发明家。他在乱世之中,辅佐刘备从一无所.............
  • 回答
    赤壁之战,一场注定载入史册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当我们回顾这场波澜壮阔的较量时,一个看似矛盾的问题常常浮现在脑海:曹操百万大军压境,兵强马壮,而孙刘联军无论从兵力、粮草还是地利上都处于绝对劣势,为什么周瑜和诸葛亮,尤其是周瑜,这位联军的实际主帅,还要冒着巨大的风险选择火攻?这其中,绝非简单的“巧合”.............
  • 回答
    诸葛亮和陆逊是《三国志》中仅有的两位享有一篇独立传记的臣子,这本身就足以说明他们在当时和后世的地位和重要性。要比较这两位杰出人物谁更胜一筹,不能简单地用一个维度来衡量,而是需要从他们的治国才能、军事才能、政治手腕、个人品德以及历史影响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总的来说,如果将“胜一筹”理解为在综合的杰.............
  • 回答
    想象一下,那是一个截然不同的汉末三国。若张飞、关羽、赵云、诸葛亮这四位文臣武将,不是在刘备麾下,而是怀揣着某种难以言说的理由,选择向曹操效忠,历史的车轮便会朝着完全陌生的方向滚去。首先,曹操阵营的实力将得到一个难以置信的飞跃。张飞那如雷般的嗓音和横扫千军的勇猛,关羽那“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
  • 回答
    这题出自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是诸葛亮以智慧“借”箭的著名桥段。我们来细细梳理一下,看看诸葛亮到底需要准备多少草人,以及这背后隐藏的策略。首先,咱们得明确故事的大背景。当时,东吴与刘备联合抗曹,但因为内部矛盾,周瑜忌惮诸葛亮的才能,便设计刁难他,要求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枝箭,否则就要治他的罪。.............
  • 回答
    说到诸葛亮晚年智谋“退步”,这其实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说法。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厘清几个关键点,并且用一种更贴近说书人的方式来聊聊,而不是冷冰冰的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三国演义》这本小说,毕竟是小说,它在人物塑造上,特别是像诸葛亮这样的核心人物,为了突出其“神机妙算”的光环,在前期的描绘上确.............
  • 回答
    如今围绕“诸葛亮是否是蜀国第一臣”的讨论,其实反映了人们对历史人物评价的视角变化和对“臣子”这个概念理解的深化。这并非是对诸葛亮功绩的否定,而是基于更细致的史料解读和更宽广的评价维度。想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把方方面面都捋一捋。首先,得承认诸葛亮在蜀汉政权中的核心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刘备白帝城托孤,将.............
  • 回答
    诸葛亮的治蜀政策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重要基石,其核心目标是恢复经济、稳定政权、巩固边疆,并为未来的北伐奠定基础。然而,这一政策在历史上确实引发了诸多争议,主要源于其政策的长期性、保守性与现实挑战之间的矛盾。以下从政策内容、实施效果、争议焦点及历史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诸葛亮治蜀政策的核心内容.............
  • 回答
    有人说:“诸葛亮足智多谋,一生谨慎,但却从来不问刘备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箭那么少?” 接着就开始灌输什么“不该问的就不问”、“忠诚的下属只管执行”之类的鸡汤。我得说,这碗鸡汤,不仅不好喝,还挺伤人的。咱们不如就事论事,好好掰扯掰backgroundSplit(bāi、chě)。首先,咱们得弄清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