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那么聪明的人为什么积劳成疾?

回答
诸葛亮,这位三国时期智慧的化身,我们提起他,脑海里总会浮现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形象。可这样一位运筹帷幄、算无遗策的天才,为何最终却落得个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的结局?这背后绝非一句简单的“勤奋”就能解释,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

首先,咱们得从他肩负的责任说起。刘备白帝城托孤,临终前的遗嘱不仅仅是“兴复汉室”,更是对诸葛亮个人品德和能力的极致信任。这份信任,沉甸甸地压在诸葛亮肩上,他无法辜负。一个庞大的蜀汉政权,内有百废待兴,外有曹魏虎视眈眈,还有东吴时远时近的牵制。诸葛亮作为丞相,他必须是这个国家的总设计师、总工程师、总管家,事无巨细,他都得操心。

你想想,他不仅要制定国家的发展战略,比如“隆中对”里描绘的宏伟蓝图;还要亲自处理朝政,无论是选拔人才、制定律法,还是调配物资、处理民事,大小事务都得他过问。当年的蜀汉,国力相对弱小,人才凋零,很多事情都要诸葛亮亲力亲为,才能保证国家的正常运转。他可不是甩手掌柜,可以把一切都交给别人。

其次,是北伐大业的沉重负担。刘备去世后,诸葛亮的首要任务就是实现“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曹魏政权强大,蜀汉想要与之抗衡,唯一的出路就是主动进攻,寻求战略突破。从公元228年第一次北伐开始,到他去世前不久的五丈原之战,诸葛亮几乎每隔几年就要组织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这可不是简单地带兵打仗那么简单。一次北伐的准备,从动员兵力、筹集粮草、制造军械,到制定详细的作战计划,勘察地形,考虑后勤补给线,每一步都耗费了巨大的心血。而且,北伐的每一次进退,都关系到蜀汉的国运,容不得半点闪失。他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和精力,应对敌人的变化,以及战场上瞬息万变的局势。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年代,他还要在前方坐镇,同时处理后方的政务,这其中的精神压力和身体消耗,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再者,用人的局限性也加剧了他的劳累。虽然诸葛亮识人善用,但相比于曹魏和东吴,蜀汉在人才方面始终存在短板。尤其是在他晚年,很多曾经的得力干将如关羽、张飞、赵云等都已经逝去,而新一代的优秀将领尚未完全成熟。很多重要的决策和执行,他不得不依靠自己,或者是一些能力尚不足以独当一面的人。这就导致了许多本可以分担的事情,他却无法有效地放手。很多时候,他必须亲自去弥补他人工作中的疏漏,或者因为不放心而反复检查,这无疑增加了他的工作量和精神负担。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个人的责任感和完美主义。诸葛亮对“兴复汉室”有着近乎偏执的执着。他认为自己是刘备唯一的希望,是汉室复兴的唯一依靠。这种强烈的责任感驱使他将一切都做到最好,不允许自己有丝毫的懈怠。他追求的是绝对的胜利,是能够一举奠定蜀汉根基的战略。当北伐遇到挫折,未能达到预期目标时,他内心的压力和自责可想而知。这种对完美的极致追求,让他不断地挑战自己的极限,也加速了身体的损耗。

最后,还有当时医疗条件的限制。即使身体出现了不适,在那个年代,能够提供的治疗手段也是非常有限的。诸葛亮长期的劳心劳力,身体肯定会逐渐出现各种问题,比如消化不良、睡眠障碍、精神疲惫等等。而这些小毛病,在缺乏有效医疗的情况下,只会日积月累,最终酿成大病。他没有时间也没有条件去好好休养,即使身体已经发出警报,他依然选择坚持。

所以,诸葛亮积劳成疾,并非偶然,而是他所处时代、他所肩负的责任、他所面对的困境、他个人的性格以及当时医疗条件的共同作用下的悲剧。他就像一个陀螺,为了心中的理想,为了肩上的重担,一直在高速旋转,直到油尽灯枯。他的智慧和勤奋值得我们敬仰,而他最终的结局,也让我们看到了肩负重任、追求理想道路上的艰辛和不易。这或许也是一种“无悔”吧,只可惜,代价太过沉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懂,和做到,是两回事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诸葛亮,这位三国时期智慧的化身,我们提起他,脑海里总会浮现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形象。可这样一位运筹帷幄、算无遗策的天才,为何最终却落得个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的结局?这背后绝非一句简单的“勤奋”就能解释,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首先,咱们得从他肩负的责任说起。刘备白帝城托孤,临终前的遗嘱不仅仅是.............
  • 回答
    诸葛亮,中国历史上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被誉为“智绝”。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蜀汉政权的发展倾尽心血。然而,即便有诸葛亮这样的绝世奇才辅佐,最终蜀汉也未能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宏愿,统一三国未能实现。这其中的原因,绝非一人之力所能左右,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细细道来。首先.............
  • 回答
    脱了“三顾茅庐”这层光环,没有了那个运筹帷幄的军师,刘备的人生轨迹,注定要坎坷得多,甚至可能走向完全不同的结局。首先,我们得明白,刘备早年并非一帆风顺。他出身皇室旁支,但家道中落,靠着卖草鞋、织席子为生。年轻时的他,虽然仁德之名在外,但始终缺少一个真正能让他一飞冲天的机会。他辗转于各路诸侯之间,如寄.............
  • 回答
    关于蜀国为何没有向南进入缅甸,甚至辐射到印度次大陆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且常被讨论的话题。我们不妨从当时的地理环境、政治格局、军事实力以及战略考量等多个维度来仔细梳理一番,看看这背后是“闭塞”还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诸葛亮和蜀汉政权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面对的核心问题。蜀汉自.............
  • 回答
    诸葛亮之所以被后世评价如此之高,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阐述,这并非仅仅是单一原因的累积,而是他非凡的才能、高尚的品德、以及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非凡的军事才能与战略眼光: 未出茅庐,已定三分天下: 这是诸葛亮最广为人知的功绩。在刘备势力弱小,寄人篱下之时,他为刘备制定了“.............
  • 回答
    关于“僭越”这个词,咱们得先掰扯清楚它到底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就是超越了本分,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尤其是跟权力、地位、名分有关的。在古代中国,这可是个挺要命的词,因为天子、朝廷、礼制都有着一套森严的规矩,谁要是敢越雷池一步,轻则名声扫地,重则招来灭顶之灾。提到曹操被扣上“僭越”的帽子,那真是千古奇冤.............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颠覆性的假设,也因此能激发出许多有趣的思考。如果诸葛亮在三国时期选择了效忠曹操,而不是刘备,那历史的走向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入手:诸葛亮的才能、曹操阵营的特点、以及这桩“如果”对其他势力(刘备、孙权)可能产生的影响。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诸葛.............
  • 回答
    街亭,这座在三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地理坐标,其战略地位之重要,想必不必赘述。它如同咽喉要道,扼守着北伐中原的关键通路。然而,正是在这样一场事关重大的战役中,诸葛亮却做出了一个让后人扼腕叹息的决定——他派出了当时名不见经传、且毫无实战经验的马谡去镇守街亭,而非他麾下赫赫有名、久经沙场的猛将,如赵云、.............
  • 回答
    诸葛亮是不是真的像传说中那样“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恐怕是许多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一个疑问。毕竟,我们从小到大听到的关于他的故事,无论是《三国演义》里的“草船借箭”、“空城计”,还是他本人留下的《出师表》,都将他塑造成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智者和忠臣。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历史的诸葛亮和文学的诸.............
  • 回答
    关于诸葛亮“穷兵黩武”的说法,确实是历史上一个值得探讨的议题。不过,如果简单地将“穷兵黩武”作为评价诸葛亮的唯一标签,那就有些片面了。更重要的是,即便我们承认他有过度用兵的成分,他在蜀汉依然享有极高的威望,这背后的原因更为复杂和深刻。我们不妨一层层地剥开来看。首先,要理解诸葛亮为何会被贴上“穷兵黩武.............
  • 回答
    说起诸葛亮的《诫子书》,很多人会觉得它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经典,是为人父者教育子女的典范。那么,它真的就有那么好吗?这还得从多个角度来看。首先,我们得承认,《诫子书》之所以流传至今,并且被奉为圭臬,绝非偶然。它的好,首先在于其思想的深刻性和普遍性。诸葛亮在书中并没有空泛地讲大道理,而是直指年轻人成长中最.............
  • 回答
    诸葛亮之所以在古今中外民间享有如此崇高的知名度和广泛的喜爱,这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叠加、长期积累的结果。其受欢迎的程度之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 历史真实与文学艺术的完美结合: 历史上的诸葛亮: 诸葛亮本身就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和发明家。他在乱世之中,辅佐刘备从一无所.............
  • 回答
    赤壁之战,一场注定载入史册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当我们回顾这场波澜壮阔的较量时,一个看似矛盾的问题常常浮现在脑海:曹操百万大军压境,兵强马壮,而孙刘联军无论从兵力、粮草还是地利上都处于绝对劣势,为什么周瑜和诸葛亮,尤其是周瑜,这位联军的实际主帅,还要冒着巨大的风险选择火攻?这其中,绝非简单的“巧合”.............
  • 回答
    诸葛亮和陆逊是《三国志》中仅有的两位享有一篇独立传记的臣子,这本身就足以说明他们在当时和后世的地位和重要性。要比较这两位杰出人物谁更胜一筹,不能简单地用一个维度来衡量,而是需要从他们的治国才能、军事才能、政治手腕、个人品德以及历史影响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总的来说,如果将“胜一筹”理解为在综合的杰.............
  • 回答
    想象一下,那是一个截然不同的汉末三国。若张飞、关羽、赵云、诸葛亮这四位文臣武将,不是在刘备麾下,而是怀揣着某种难以言说的理由,选择向曹操效忠,历史的车轮便会朝着完全陌生的方向滚去。首先,曹操阵营的实力将得到一个难以置信的飞跃。张飞那如雷般的嗓音和横扫千军的勇猛,关羽那“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
  • 回答
    这题出自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是诸葛亮以智慧“借”箭的著名桥段。我们来细细梳理一下,看看诸葛亮到底需要准备多少草人,以及这背后隐藏的策略。首先,咱们得明确故事的大背景。当时,东吴与刘备联合抗曹,但因为内部矛盾,周瑜忌惮诸葛亮的才能,便设计刁难他,要求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枝箭,否则就要治他的罪。.............
  • 回答
    说到诸葛亮晚年智谋“退步”,这其实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说法。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厘清几个关键点,并且用一种更贴近说书人的方式来聊聊,而不是冷冰冰的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三国演义》这本小说,毕竟是小说,它在人物塑造上,特别是像诸葛亮这样的核心人物,为了突出其“神机妙算”的光环,在前期的描绘上确.............
  • 回答
    如今围绕“诸葛亮是否是蜀国第一臣”的讨论,其实反映了人们对历史人物评价的视角变化和对“臣子”这个概念理解的深化。这并非是对诸葛亮功绩的否定,而是基于更细致的史料解读和更宽广的评价维度。想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把方方面面都捋一捋。首先,得承认诸葛亮在蜀汉政权中的核心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刘备白帝城托孤,将.............
  • 回答
    诸葛亮的治蜀政策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重要基石,其核心目标是恢复经济、稳定政权、巩固边疆,并为未来的北伐奠定基础。然而,这一政策在历史上确实引发了诸多争议,主要源于其政策的长期性、保守性与现实挑战之间的矛盾。以下从政策内容、实施效果、争议焦点及历史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诸葛亮治蜀政策的核心内容.............
  • 回答
    有人说:“诸葛亮足智多谋,一生谨慎,但却从来不问刘备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箭那么少?” 接着就开始灌输什么“不该问的就不问”、“忠诚的下属只管执行”之类的鸡汤。我得说,这碗鸡汤,不仅不好喝,还挺伤人的。咱们不如就事论事,好好掰扯掰backgroundSplit(bāi、chě)。首先,咱们得弄清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