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的诫子书真的有那么好吗?

回答
说起诸葛亮的《诫子书》,很多人会觉得它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经典,是为人父者教育子女的典范。那么,它真的就有那么好吗?这还得从多个角度来看。

首先,我们得承认,《诫子书》之所以流传至今,并且被奉为圭臬,绝非偶然。它的好,首先在于其思想的深刻性和普遍性。诸葛亮在书中并没有空泛地讲大道理,而是直指年轻人成长中最核心的几个问题:德行、学识、志向。

他开篇就点明:“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这句话看似简单,却饱含深意。

“静以修身”,讲的是一个人内心的宁静与自省。在信息爆炸、外界诱惑纷繁的当下,这一点尤为可贵。一个人如果心浮气躁,整天被外物牵着鼻子走,如何能沉下心来学习,如何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诸葛亮强调的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修养,通过内心的平静来塑造自己的品格。这不像我们现在很多教育,只关注外在的技能和知识,而忽略了“内观”的重要性。
“俭以养德”,讲的是节俭的美德。这里的“俭”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节约,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不慕荣华、不逐奢靡的精神追求。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很多人追求的是物质的满足,而诸葛亮却看到了物质的过度追求对品德的侵蚀。俭朴更能让人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虚荣所累。

接着,诸葛亮笔锋一转,谈到了学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两句更是名言中的名言。

“非淡泊无以明志”,这里的“淡泊”与“俭以养德”相呼应,强调的是不追求世俗的功名利禄,才能真正看清自己内心的志向。如果一个人总是被眼前的利益蒙蔽,他很难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更不用说去实现它了。诸葛亮当年辞官不出,隐居隆中,正是因为他心怀天下,志向高远,不为一时一地的得失所动。
“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与“静以修身”有内在联系,但更侧重于长远目标。要想达成远大的目标,必须具备持久的耐心和专注力。没有内心的宁静,就无法抵御外界的干扰,也无法持之以恒地为目标奋斗。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正是依靠这种宁静和“致远”的决心,才成就了不朽的功业。

在谈完志向之后,诸葛亮进入了对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具体指导:“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才。”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学习需要宁静的心态,而才能的培养更离不开学习。这句话直接点出了学习与才能的关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不断学习、积累才能形成的。没有学习,再好的天赋也只是“璞玉”,无法变成“良器”。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才。” 这两句话是对前面“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进一步阐述和补充。学习能拓宽一个人的才能,而没有坚定的志向,就无法将才能转化为真正的成就。志向是方向盘,学习是引擎,两者缺一不可。

最后,诸葛亮用“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来告诫子女,不能放纵懒惰,不能急躁冒失。

“淫慢则不能励精”,“淫”指放纵、沉溺,“慢”指懈怠、懒惰。一个人如果沉溺于享乐,或者对事情漫不经心,就无法激发内在的进取心,也无法保持头脑的清醒和敏锐。
“险躁则不能治性”,“险”指冒险、好高骛远,“躁”指急躁、冲动。这种急功近利、坐立不安的态度,只会让人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无法养成稳重、成熟的品性。

那么,为什么说它“真的那么好”呢?

1. 高度概括性与启发性: 诸葛亮用极简的语言,点出了人生修养、学习方法、志向确立等几个核心要义。这些道理看似朴实,但却能够触及根本,让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在字里行间得到深刻的启发,思考自己的生活和成长。它不是那种“教你如何做”的技巧性读物,而是“让你思考为什么”的哲学性指引。
2. 穿越时空的普遍价值: 尽管《诫子书》写于古代,但其所倡导的“静心”、“节俭”、“淡泊”、“宁静”、“励精”、“治性”等品质,在今天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一个充满诱惑和焦虑的时代,这些品质显得尤为难得和珍贵。它们是安身立命的基础,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
3. “有诸内,必形诸外”的教育理念: 诸葛亮没有像一些家长那样,一味地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而是从“修身”、“养德”这个根本抓起。他认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品德和坚定的志向,学习和才能才会有真正的意义和方向。这种“由内而外”的教育思路,对于我们今天理解教育的本质,有着极高的借鉴意义。
4. 榜样的力量: 诸葛亮本人就是《诫子书》的最好注解。他一生清廉,不慕名利,即便身居高位,生活也极其简朴;他运筹帷幄,深谋远虑,从不因一时的挫折而气馁。他的言传身教,使得《诫子书》的道理更加具有说服力。

当然,我们也不能过分神化它。

环境的局限性: 毕竟是古代的著作,其某些观念(例如对“才”的理解,可能更偏向于治理国家、安邦定国的才能)可能与现代社会对个人才能的定义有所不同。
不适合所有情况: 《诫子书》是一种比较内敛、注重自我修养的教育理念。在某些强调外向、竞争、协作的现代教育环境中,可能需要结合其他教育方式。

总而言之,《诫子书》的好,不在于它提供了多么炫酷的学习方法,或者多么激进的成功秘诀,而在于它以一种极其纯粹、深刻的方式,指出了人生最重要的几个支点:内心的宁静、品德的坚守、志向的明确,以及为实现志向所需要的持续学习和自我约束。

它像一面镜子,照见我们内心深处的浮躁与迷失;它又像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在人生的长路上,不被喧嚣所惑,不被诱惑所迷,坚定地走向远方。这种“好”,是历久弥新的、是触及灵魂的。正是因为这一点,即使过去了千年,它依然能够打动人心,依然值得我们反复品读和借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就是典型的学生思维,我认为XXX哪一点不足,所以否定其所有的价值。我认为没有XXX,所以才导致XXX。

这让我想起来了这么两个问题:

关于《诫子书》的价值,首先得谈谈诸葛亮的功绩:

一、宏观方针——隆中对,奠定三国基础。

二、经济贡献——务农殖谷、兴修水利、控盐铁、军屯、劝耕励织等各类经济措施,提升蜀汉国力。晋人袁准云:亮之治蜀,田畋辟,仓禀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

三、政风建设——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作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皆有条章,以训励臣子。

四、法治建设——厉行法治,以严济宽,打击豪强,稳定社会。

五、人才培养——举荐人才,培养人才。蜀汉后期的人才,绝大部分都是诸葛培养起来的。

六、五次北伐——总策划者。

陈寿《三国志》评价: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又云:

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诸葛才能媲美萧何管仲,其个人价值,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决定了《诫子书》的价值高度。如果换一个人,将不会有这样的效果,甚至如果是秦桧写了这么一封遗言,只能是适得其反的效果。这是一本浓缩了武侯一生精血的遗言。

但稍稍有一点历史常识的都知道,诸葛丞相并不是将才,是《三国演义》神话近妖而已。

但是,没有将才不代表不会培养将领,姜维为首的诸多将领,正是诸葛亮培养起来的。

既然题主关心的是教育,那么来看看史书上明确记载的诸葛亮后代情况下:

  • 养子诸葛乔:才不及诸葛恪,督运军粮,25早逝。

能看出,诸葛亮对于养子的培养是从军的,但因其本身没有才能,无法看出诸葛亮的子女教育如何。

  • 长子诸葛瞻:聪敏可爱,八岁时诸葛亮临终留下《诫子书》。

《诫子书》是什么?不仅仅是留给孩子的临终遗言,更是留下来的家训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对于儿子,究竟期望什么?

培养君子,修身养德,澹泊明志,宁静致远。随后强调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才能成才,而学习必须静心守一。而远大志向,又是学业有成的基础。然后警醒儿子要诫淫慢和险躁,不要荒废人生。

一封诫子书,饱含的是对儿子最高的期待——君子之德,君子之行,君子之志。他对儿子的期望,同时也是他自己一生的写照:修身养德,澹泊明志,宁静致远。

临终遗言,他最想要传递的是自己的精神。人们推崇《诫子书》,最根本的原因,不在于教育子弟,而在于一本诫子书,浓缩了诸葛亮一生的精神辉光,人格魅力。

关于培养儿子的详细安排,诸葛亮完全可以头口交代,或者通过其它文件交代,也有可能早就做过了详细的安排,他完全无需在《诫子书》里交代诫子书的核心是“戒子”,而不是流程安排。当然,诸葛亮私底下如何安排,我们不得而知。但面对八岁的爱子,即将撒手人寰,他不可能不做详尽的安排。

接下来看看诸葛瞻的人生经历:

  • 延熙六年(243年),诸葛瞻十七岁,娶蜀汉的公主为妻,授为骑都尉
  • 延熙七年(244年),诸葛瞻担任羽林中郎将,先后担任射声校尉、侍中。
  • 延熙七年至景耀三年(244年—260年),诸葛瞻累迁至尚书仆射,加官军师将军。
  • 景耀四年(261年),诸葛瞻担任代理都护并任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共同执掌尚书台政务,统领国事。
  • 景耀六年/炎兴元年(263年),魏将邓艾伐蜀,诸葛瞻率领长子诸葛尚、将军张遵、李球、黄崇防御绵竹。不听黄崇速占险要的建议,坐失兵机,出城与邓艾决战,兵败被杀,绵竹失守。

从诸葛瞻的成长经历来说,是典型的文武双修,其坐拥蜀汉最好的教育资源,最好的人脉,最好的晋升通道。

虽然对诸葛瞻的教育究竟是如何安排的,我们不得而知,但从他人评价,至少可以看出诸葛瞻个人的资质。

  • 诸葛亮: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 钟会:巴蜀贤智文武之士多矣。至於足下、诸葛思远,譬诸草木,吾气类也。
  • 干宝:瞻虽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而能外不负国,内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
  • 司马炎: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
  • 山涛:郿令诸葛京,祖父亮,遇汉乱分隔,父子在蜀,虽不达天命,要为尽心所事。
  • 慕容镇:昔成安君不守井陉之关,终屈于韩信;诸葛瞻不据束马之崄,卒擒于邓艾。
  • 陈世崇:孔明之子瞻、孙尚战死,张飞之孙遵,赵云次子广亦战死,北平王谌哭于昭烈庙,先杀妻子乃自杀,魏以蜀宫人赐将士,李昭仪不辱自杀。禅不特愧于将士,亦且愧于妇人矣。
  • 郝经:及其遂亡,昭烈之一孙、孔明之一子及孙慨然赴义,与国俱灭,巍巍义烈,高视两京,五百年所无有也。壮哉谌也!后主为有愧矣。勇哉尚也!过夫瞻矣。
  • 孙奇逢:考蜀之亡也,关氏后彝一门,歼于庞贼之手。外更得八人焉,北地王谌、武侯子瞻孙尚、张飞孙遵、赵云子广、傅彤子佥、李恢侄球,皆所谓不愧其先者也。
  • 王应麟:朱晦翁欲传末略载瞻及子尚死节事,以见善善及子孙之义。南轩不以为然,以为瞻任兼将相,而不能极谏以去黄皓,谏而不听,又不能奉身而退,以冀主之一晤,可谓不克肖矣。兵败身死,虽能不降,仅胜于卖国者尔。以其犹如此,故书子瞻嗣爵,以微见善善之长。以其智不足称,故不详其事,不足法也。
  • 罗贯中:苍天有意绝炎刘,汉室江山至此休。诸葛子孙皆效死,成都卿相尽添愁。智谋虽不扶危主,忠义真堪继武侯。古往今来多少泪,行人哀怨哭坟丘。
  • 王士祯:吴汉分龙虎,终怜石子冈。何如绵竹战,父子死堂堂!
  • 赵文濂:瞻、广、秀夫、世杰事迹,焜耀史策。后之论者,莫不仰其风,高其志,想见其为人。
  • 毛宗岗:诸葛瞻父子受命于大事既去之后,而能以一死报社稷。君子曰:武侯于是乎不死。盖战死绵竹之心,亦秋风五丈原之心也。使当日甘心降魏以图苟全,则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家训,不其有愧乎?故瞻、尚亡则武侯存。
  • 蔡东藩:诸葛瞻不依黄崇之议,让敌深入,猝至战死,是咎在诸葛瞻。

综合所有评价,诸葛瞻并无将才,智谋不足,拥有诸多负面评价。虽然也有很多正面评价,但都是大赞忠义。而忠义来源在哪里,正是诸葛亮的精神,正是诸葛亮《诫子书》以及《前/后出师表》所传达的精神。

诸葛亮去世之后,要逆转蜀汉,恐怕非得兵仙韩信之才而不能。而古之指点江山的名相帅才,却是凤毛麟角,亿万人才能出一个。

而诸葛亮生出的儿子要有韩信之才,概率最多也是亿万分之一。

的确,只要智商上线,人人皆可培养成才。但这是有天花板上线的,再高的高度,只能是天赋。单单依靠教育,李白和杜甫都是无法培养出来的。不要以为杜甫没有天赋,他自有他自身不同于李白的天赋。你高情商,智商180,然后经历杜甫的那一番教育和成长经历,能成为杜甫的概率有多大?

是否可以因诸葛瞻无逆世之才,就否定对诸葛瞻的教育,然后进一步否定《诫子书》的价值?

在不能使用三国以后的知识,不知道历史走向的你,穿越到诸葛瞻身上,一定能比他做得更好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诸葛亮的《诫子书》,很多人会觉得它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经典,是为人父者教育子女的典范。那么,它真的就有那么好吗?这还得从多个角度来看。首先,我们得承认,《诫子书》之所以流传至今,并且被奉为圭臬,绝非偶然。它的好,首先在于其思想的深刻性和普遍性。诸葛亮在书中并没有空泛地讲大道理,而是直指年轻人成长中最.............
  • 回答
    诸葛亮的治蜀政策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重要基石,其核心目标是恢复经济、稳定政权、巩固边疆,并为未来的北伐奠定基础。然而,这一政策在历史上确实引发了诸多争议,主要源于其政策的长期性、保守性与现实挑战之间的矛盾。以下从政策内容、实施效果、争议焦点及历史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诸葛亮治蜀政策的核心内容.............
  • 回答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否是“谁都能想到的废话”,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我的结论是:不是。 甚至可以说,它恰恰相反,是极具远见、深刻洞察和实际操作性的战略规划,其价值远远超越了“谁都能想到”的范畴。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隆中对》的背景、内容、创新之处、历史影响以及我们今天为何.............
  • 回答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这句流传千古的赞誉,如同烙印般刻在了诸葛亮的身上,也成为了无数人心中他神机妙算的基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近些年一些史学观点和大众讨论的深入,一个问题开始浮出水面:诸葛亮的才能,究竟是被高估了,还是恰如其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把诸葛亮放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
  • 回答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不是小菜一碟?”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有挑战性。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明白“小菜一碟”是个什么意思。这词儿通常是说事情简单、容易办到,不费吹灰之力。可要是把诸葛亮的《隆中对》放到这个语境里,那可真是大谬不然。咱们先得摆事实讲道理。《隆中对》可不是诸葛亮一时兴起随口说出来的.............
  • 回答
    诸葛亮的遗产在当时绝对是极其丰厚且具有非凡价值的,其级别可以用“顶尖”、“国之重器”来形容,远非普通官员或士族可比。要详细理解诸葛亮的遗产,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分析:一、 政治与军事上的“遗产”:一个稳定且有战略纵深的王国这是诸葛亮留下的最核心、也是最宝贵的遗产。 一个蒸蒸日上的蜀汉政权: .............
  • 回答
    关于诸葛亮母亲的记载,史书中确实存在一些线索,但要明确地说“章氏”这个姓氏是哪本史籍明确记载的,则需要仔细辨析。目前主流的史学观点认为,诸葛亮母亲的姓氏为“章氏”的说法,主要来源于非正史记载,其中以一些笔记、野史、以及后来的文学作品影响较大。正史中关于诸葛亮母亲姓氏的记载: 《三国志》:这是关于.............
  • 回答
    “舌战群儒”,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成诸葛亮初次出场就施展出惊人的口才与智谋,单枪匹马地驳倒东吴六位名士,为孙刘联盟奠定基础的经典桥段。然而,将其简单地评价为“小菜一碟”,我认为是不准确的,甚至可以说是严重低估了这场“辩论”的复杂性和诸葛亮的深谋远虑。要理解为什么“舌战群儒”绝非小菜一碟,我们需要从.............
  • 回答
    要评价诸葛亮的北伐、石勒的崛起、女真的灭辽以及满清一统这几件事的难度,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谁更难”来一概而论,因为它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所面临的对手、自身条件以及战略目标都有着本质的区别。每一场伟大的事业都凝结着无数的艰辛和智慧,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细细剖析。诸葛亮的北伐:挑战巨擘,力求复兴的艰难之.............
  • 回答
    诸葛亮的《出师表》之所以被誉为千古绝唱,绝非偶然。这篇看似一篇简单的奏章,实则蕴含着深邃的政治智慧、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动人的家国情怀。它之所以能穿越千年,依然触动人心,在于其多方面的优秀之处,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道来,希望能让您领略其不朽的光辉。首先,从政治的高度和战略的深度来看,《出师表》展现了诸葛亮.............
  • 回答
    要论诸葛亮和荀彧谁更胜一筹,这实在是个让人津津乐道,也同样充满争议的话题。与其说谁“五五开”,不如说他们是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杰出代表,各自在三国那片波澜壮阔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要仔细掰扯,得从他们擅长的领域、为政的理念以及最终的历史影响来分析。先说说荀彧。这位曹魏的“王佐之才”,他的厉.............
  • 回答
    谈论诸葛亮与曹操的文学造诣,这实在是一个颇有意思且值得细细咀嚼的话题。两位都是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一个以神机妙算、鞠躬尽瘁闻名于世,另一个则以雄才大略、挟天子以令诸侯著称。但抛开政治军事上的光环,单就文学而言,他们究竟谁能与谁比肩?这需要我们深入到他们作品的风格、内容、情感以及历史影响来细细.............
  • 回答
    说到诸葛亮,那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他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传奇人物。提到他的军事能力,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都是“神机妙算”,仿佛他就是那个站在山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诸葛孔明。那么,单从军事角度来说,他究竟是个什么水平?这其实是个挺复杂的问题,既不能简单地神化,也不能被后世的演义和误读所掩盖。咱.............
  • 回答
    关于诸葛亮这位千古名相,人们往往将其智慧与忠诚的光辉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他的一生完美无瑕,如同神话人物。然而,若我们褪去滤镜,以更审慎、更客观的视角去审视,便会发现,即便是这位近乎完美的丞相,其人生抉择和行事也并非没有重大失误或败笔。这些瑕疵,或许正是他作为凡人,在那个复杂乱世中,面对无数艰难抉择时.............
  • 回答
    诸葛亮的“录尚书事”和刘巴的“尚书令”在职责上并不完全重复,但存在一定的关联和重叠。要详细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别考察“录尚书事”和“尚书令”这两个官职的职能和历史背景。一、 尚书令(Shangshu Ling) 官职起源与演变: 尚书令是中国古代中央官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职位,其起源可以追溯到.............
  • 回答
    关于诸葛亮的“武乡侯”封号,这是一个颇为有趣且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简而言之,诸葛亮的“武乡侯”是县侯,而非乡侯。为了将这个问题讲得更清楚,我们得从头说起,一步步剥开历史的面纱。首先,我们要理解“乡”与“县”在古代的行政区划概念。在汉代,行政层级大致是:郡——国——县——乡——亭——里。 县 是比.............
  • 回答
    诸葛亮《出师表》中未提及赵云、魏延、马岱,而点名向宠,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地方。很多人会觉得奇怪,毕竟赵云、魏延、马岱都是蜀汉后期赫赫有名的大将,在《三国演义》中更是形象鲜明,战功卓著。那么,为什么诸葛亮在给后主刘禅留下临终嘱托时,没有提到他们,反而独独提及了一个在主流史书和文学作品中似乎“名.............
  • 回答
    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尤其是诸葛亮、管仲、乐毅这三位对各自时代有着深远影响的杰出人物,是一件颇具挑战的事情。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面对的局面、施展才华的领域都有所不同,因此简单地进行“超越”的判断,未免有些过于笼统。但若论其政治军事能力的综合性与历史地位的深远影响,诸葛亮无疑达到了足以与他们并驾齐驱,甚.............
  • 回答
    说起诸葛亮,那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那神机妙算、鞠躬尽瘁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仿佛他就是三国时代唯一的顶尖谋士。可一旦聊起他的后代,很多人就犯了难,似乎没听说过几个特别有名的人物。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这位千古名相的后代,却没有几个能像他一样名垂青史呢?咱们不妨细细道来。首先,咱们得明白.............
  • 回答
    说到诸葛亮的“八阵图”,这玩意儿在人们心中那可是神乎其神的存在,仿佛能呼风唤雨,搅动乾坤。那么,它到底有多厉害?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要评价八阵图,咱们得先知道它是个啥。简单说,八阵图是一种军事阵法,是中国古代战场上非常重要的战术应用。它并不是像电影里那样,一个阵法摆出去,就直接能像“变形金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