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为什么没有杀了诸葛亮?

回答
刘备为何没有杀诸葛亮?这个问题,说来话长,里面藏着很多学问,也很有意思。咱们不看那些冷冰冰的史书,就聊聊这其中的门道,讲得明白点,也尽量别让你们觉得这是机器写出来的。

首先,我们得明白,刘备这个人,他最看重什么?是仁义,是名声,是天下大业。这三样东西,对他来说,是骨子里的东西,是立足的根本。

第一,仁义和名声,这是刘备的立身之本。

刘备从一个卖草鞋的,愣是打出了“汉室宗亲”的旗号,靠的就是他那股子“仁义”劲儿。你想啊,天下百姓,谁不想跟着一个仁德的君主?你要是到处滥杀无辜,就算你武力再强,也得落个“暴君”的名声。而诸葛亮,在当时,那是何等的人物?“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诸葛亮就像一颗定海神针,他身上的光环,不仅仅是他自己的才华,更是代表着一种“贤德”的象征。

如果刘备因为猜忌或者一点点小事就杀了诸葛亮,那他还能剩下什么?他的“仁义”二字就彻底成了空谈。百姓怎么看?他的追随者怎么看?别说统一天下了,他自己都会被口水淹死。他就算是为了自己的名声,也不能随便杀一个这样举足轻重的人物。

第二,诸葛亮的才华,是刘备求之不得的倚仗。

刘备一生,都在为“匡扶汉室”这个理想奋斗。但说实话,他自己虽然有勇有义,但在谋略、治国等方面,总归是有些欠缺的。你看他早期颠沛流乱,几次差点身死,靠的都是别人提携,比如关羽、张飞、赵云这些猛将,还有早期的徐庶、田豫等等。

但自从遇到诸葛亮,一切都变了。《隆中对》一出,直接给刘备指明了方向,规划了统一天下的蓝图。诸葛亮不仅有战略眼光,更有治国理政的才能。赤壁之战后,他帮助刘备建立了荆州、益州基业,稳定了内部,发展了经济,训练了军队。可以说,没有诸葛亮,就没有后来的蜀汉政权。

刘备是个聪明人,他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里。他太需要一个像诸葛亮这样,能帮他出谋划策,能帮他打理内政,能帮他招揽人才的人了。杀了诸葛亮,无异于自断臂膀,让他这个“汉室宗亲”的理想彻底化为泡影。

第三,刘备和诸葛亮的“君臣相得”,是他们成功的关键。

这两人之间的关系,可不是一般的君臣。刘备三顾茅庐,这是何等的尊重?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更是“事无大小,皆决于亮”。这种信任,这种倚重,不是随便就能建立起来的。

刘备知道诸葛亮忠心耿耿,他从没怀疑过诸葛亮会背叛自己。诸葛亮也知道刘备的理想和胸怀,他愿意将自己的才华毫无保留地献给刘备。这种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是很多君臣之间可遇不可求的。

你想,如果刘备怀疑诸葛亮,那他肯定会处处设防,这两人之间还能像之前那样合作无间吗?而且,诸葛亮也不是那种喜欢争权夺利的人。他的目标是辅佐刘备完成大业,而不是自己当皇帝。

第四,当时的政治环境和刘备的处境。

当时天下大乱,曹操、孙权都在,刘备刚起步,实力并不强。他需要的是稳定和团结,而不是内部的纷争和猜忌。杀了诸葛亮,对他的实力和士气都是巨大的打击。

而且,诸葛亮不仅是刘备的臣子,他本身也有很高的声望。如果刘备动了杀心,说不定会引起其他人的不满,甚至引发内部的动荡。他需要的是收拢人心,而不是赶走人才。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刘备这个人,他骨子里就没有那种“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狠辣。

刘备虽然也经历过很多生死关头,但他始终保持着他的仁德。他不像曹操那样,有多疑且善于用权术的人。刘备更多的是靠情感、靠人格魅力去笼络人心。他对诸葛亮,更多的是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

他不会因为一点小小的风吹草动,就去怀疑一个他如此倚重的人。即使诸葛亮有犯错的时候,刘备也更倾向于去理解和包容,而不是直接动杀心。

总而言之,刘备不杀诸葛亮,不是因为他傻,也不是因为他没能力。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刘备的聪明、他的仁义、他对大业的执着,以及他对诸葛亮才华和忠诚的认可,才让他们能够并肩作战,共同创造出蜀汉的辉煌。杀了诸葛亮,那对他来说,绝对是得不偿失,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

所以啊,这个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在说刘备这个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他和诸葛亮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君臣关系。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说完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章武二年,夷陵之战失利,刘备退守白帝城。

章武三年二月,刘备召诸葛亮至白帝城。

三月,刘备斩孔明于白帝城,满朝皆惊。

不久,刘备给刘禅发出遗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丞相有不臣之心,已伏诛……汝父德薄,勿效之。

四月,刘备病逝,享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帝。

南中诸郡闻刘备已死,皆叛乱。刘禅以新遭大丧,正欲立威,乃率大军深入不毛之地。孟获将兵据守,七败蜀军。

建兴二年,诸葛瞻起兵反叛,马谡、蒋琬、费祎、向朗等皆应之。刘禅不得已退军。

建兴三年,魏延平叛成功,官拜大将军。庆功宴上,魏延斩杨仪,刘禅竟不能制。

建兴六年春,魏延统军北伐,自率一军出奇兵由子午谷直取长安。赵云攻祁山,被姜维击败,退军。

夏,魏延军团退军返,未至长安,未见敌军,未立战功。

同年冬,魏延趁魏军东下,关中虚弱,乃率军出散关,围陈仓,为魏将郝昭所拒。终因粮草不济,魏延退军。

建兴七年,魏延率军北伐。老臣赵云劝阻,延不听,乃斩子龙。蜀国诸郡皆叛,刘禅遣陈式平叛。

夏,东吴大将军陆逊攻蜀,蜀汉诸郡咸应之。魏延闻之退军。

冬,魏国雍州刺史郭淮率军攻汉中,南郑陷落。

建兴八年春,陆逊在成都击败魏延,刘禅投降,蜀汉灭亡。

东吴黄龙六年,孙权见刘禅欢乐,乃问之。禅答:此间乐,不思蜀。孙权惮之。不久,刘禅身死,享年二十七岁。

所以说为什么要杀诸葛亮啊你看看没了诸葛亮的蜀汉成什么样了啊这个你要怎么陪我啊八嘎牙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备为何没有杀诸葛亮?这个问题,说来话长,里面藏着很多学问,也很有意思。咱们不看那些冷冰冰的史书,就聊聊这其中的门道,讲得明白点,也尽量别让你们觉得这是机器写出来的。首先,我们得明白,刘备这个人,他最看重什么?是仁义,是名声,是天下大业。这三样东西,对他来说,是骨子里的东西,是立足的根本。第一,仁义.............
  • 回答
    说起刘备和诸葛亮,很多人都知道他们君臣情深,刘备临终前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也鞠躬尽瘁。但历史并非总是这么“偶像剧”般美好,尤其是当关羽、张飞这两位刘备最亲近、最倚重的兄弟相继离世,刘备的内心必定是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复杂的煎熬。在这种背景下,为什么刘备没有对诸葛亮动杀心,甚至没有表现出对诸葛亮的猜忌?.............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历史评价中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角度:为什么秦始皇被普遍认为是残暴的,而刘邦在杀死功臣的阴影下,却常被后世冠以“仁义”之名?这背后其实是历史叙事、政治考量和人们对“功业”与“人性”的复杂解读交织的结果。首先,让我们梳理一下事实: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大秦帝国,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
  • 回答
    张良之所以能够善终,安然度过汉朝初年的政治风波,最终功成身退,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考量和机缘巧合。与其说刘邦“没杀”张良,不如说张良凭借其卓越的智慧和对时局的精准把握,将自己置于了一个安全且不可或缺的位置,使得刘邦最终无法也无意去加害于他。首先,我们得明白张良的地位和作用。张良并非是刘邦集团中那种.............
  • 回答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曹操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础,而其他人却未能模仿,这其中固然有曹操个人的能力和时势的配合,也隐藏着许多复杂的历史原因。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并看看当时刘备在做什么。为什么只有曹操挟天子成功了?曹操挟天子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而是.............
  • 回答
    很多人觉得刘备这个人特别奇怪。你说他吧,挟持汉献帝,那是个名正言顺的皇帝,他能把皇帝攥在手里,这本身就是一种政治优势,一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号召力。可他偏偏要把皇帝送回去,还搞得跟个圣人似的,你说这让人怎么理解?更奇怪的是,他明明有机会,比如赤壁之战后,曹操元气大伤,天下大乱,这是他打破僵局、扩张.............
  • 回答
    刘备打督邮却没被朝廷追查,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头掰扯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当时是个什么光景。东汉末年,朝廷早就不像汉初那样万邦来朝、国力强盛了。宦官当道、外戚专权,地方官吏也层层盘剥,民不聊生。官场上黑白不分,谁说了算,那得看谁手里有权有势。刘备当时只是个小小的安喜县尉,官职不高,但也算是个正经的朝廷.............
  • 回答
    要理解汉武帝刘彻为何能稳坐皇位多年,甚至在得罪了无数人的情况下依然屹立不倒,我们得深入剖析当时大汉王朝的政治生态、皇权运作以及刘彻本人的手段。这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古代皇权的稳固程度远超我们的想象,尤其是汉武帝时期,皇权已经高度集中,形成了强大的国家机器。一、.............
  • 回答
    汉朝光武帝刘秀,能让那些曾经和他一同出生入死的将领、谋士们得以善终,这在历代开国皇帝中堪称一股清流。他之所以没有像其他一些皇帝那样,在王朝稳固后对功臣大肆剪除,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细品下来,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着刘秀深沉的政治智慧和独特的个人品格。首先,我们要明白,刘秀建立东汉的过程,本身就不是一场血腥.............
  • 回答
    关于刘备没有留下诗句这件事,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你别看他后来成为三国鼎立的一极,创下赫赫功业,但他的出身和早年的经历,跟他后面那位“才气”的刘郎,其实是有点区别的。首先,咱们得明白“刘郎才气”这说法是哪儿来的。这句夸人的话,其实是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
  • 回答
    刘备在徐州时,确实展现了卓越的个人能力和政治智慧,赢得了部分人心和资源,但最终未能在此地发展成为真正的大军阀,原因错综复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 地缘政治的先天劣势与不稳定基础 徐州的特殊地位: 徐州地处中原腹地,战略位置极其重要,但也因此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曹操、袁术、吕布等强.............
  • 回答
    刘备在公元221年称帝建立蜀汉政权,而诸葛亮直到刘备去世,即公元223年才被封为武乡侯。关于刘备称帝时诸葛亮为何没有被封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封侯制度的考量与时机选择: 封侯并非随口而出的恩赐,而是有其制度和政治意义的。 在中国古代,封侯通常意味着授予特定的食邑(领地)和爵.............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许多人对《三国演义》和三国历史中一个颇为津津乐道之处。刘备在临终前对诸葛亮进行了“托孤”,并且对诸葛亮嘱咐了许多重要的事情。其中,关于马谡,刘备明确表示“马谡有何才而兼此重任?”,表达了对马谡的担忧和不信任,希望诸葛亮不要过分重用他。然而,同样是诸葛亮麾下的大将,为什么刘备.............
  • 回答
    曹操手下汇聚了众多人才,这确实是他能够成就霸业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些人很多都是从其他势力投奔而来,甚至是从敌对阵营中脱颖而出被曹操网罗。之所以他们没有选择再投刘备,或者说曹操之所以能吸引他们,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曹操所具备的独特吸引力与个人魅力1. 卓越的政治智慧与战略眼光: .............
  • 回答
    刘备在汉中称王,对于诸葛亮而言,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然而,若仔细探究当时的情况,不难发现,刘备之所以在此时没有给诸葛亮“升官”,并非不重视,而是有着更为深远的考量和实际的需要。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诸葛亮当时已经担任的职务。在刘备入蜀之前,诸葛亮就已经被封为“军师中郎将”,这一职务本身就代表着他.............
  • 回答
    赤壁之战后,曹操确实没有立即主动进攻刘备,这其中涉及的考量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不敢”或“无法”可以概括。这背后是曹操深思熟虑的战略判断、内部的现实困境以及对孙刘联盟的忌惮。首先,赤壁之战的惨败是曹操主动进攻刘备的最大掣肘。 “赤壁之战”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耻辱和重创的印记。曹操在此战中损失了约八.............
  • 回答
    孙权这人,年轻有为,继承父兄基业,在乱世之中站稳脚跟,并且干出了几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比如赤壁之战,那是真真切切地以少胜多,把曹操这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北方霸主打得屁滚尿流,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后来,他又在夷陵之战中,凭借陆逊的才能,把曾经在赤壁联手抗曹的盟友刘备,打得大败亏输,蜀汉元气大伤。这么.............
  • 回答
    汉武帝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由帝国扩张和巩固主导的时代。与后来刘备阵营中诸葛亮那样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军师形象不同,汉武帝的时代,战争的指挥模式有着显著的差异。与其说是“不需要”军师谋士,不如说是这种角色在当时有着不同的呈现方式,而且战争的性质和权力结构也使得皇帝本人能够直接深入地参.............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颇为费解的问题。曹操待关羽,那真是够得上“黄金十年”,恩情厚重,甚至达到了“厚待”的极致。封官、赐金、赠袍、骑赤兔马,这些物质上的优厚待遇姑且不论,更难得的是曹操对关羽的知遇之恩,是那种发自内心的赏识和尊重。他看重的不是关羽的出身,而是他的才能和忠义。在许都,关羽受尽了显赫的礼遇,这对.............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汉朝末年的政治格局、宗室制度以及刘备个人魅力和历史叙事的塑造。要详细解答为什么整个三国时代没有人质疑刘备的出身,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历史背景:汉朝宗室制度的复杂性与衰落 宗室的庞大与分散: 汉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长寿王朝,其宗室(刘氏皇族成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