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在临终前能让诸葛亮不重用马谡,为什么没有让诸葛亮重用魏延?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许多人对《三国演义》和三国历史中一个颇为津津乐道之处。刘备在临终前对诸葛亮进行了“托孤”,并且对诸葛亮嘱咐了许多重要的事情。其中,关于马谡,刘备明确表示“马谡有何才而兼此重任?”,表达了对马谡的担忧和不信任,希望诸葛亮不要过分重用他。

然而,同样是诸葛亮麾下的大将,为什么刘备没有对魏延提出类似的“不重用”的告诫呢?这背后其实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扯。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前提:刘备的“托孤”与“嘱咐”,更多的是基于他自己的判断和对诸葛亮的信任。 刘备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蜀汉的未来,而诸葛亮就是他能想到的唯一能够支撑起这个国家的人。所以,他对诸葛亮的嘱咐,既是对诸葛亮的考验,也是对诸葛亮能力的充分相信,希望他能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最正确的判断。

接着,我们来分析一下马谡和魏延在刘备心中的不同定位。

关于马谡:

“言过其实,非独不能,乃杂识以取败。” 这是刘备对马谡最直接的评价。这里的“杂识”可能指的是马谡虽然博览群书,但多是纸上谈兵,缺乏实际的军事经验和对局势的深刻洞察。刘备见过马谡的哥哥马良,马良确实才华横溢,但马谡似乎并没有继承哥哥那份实干的精神,更多的是理论派,喜欢夸夸其谈。
刘备的担忧在于“大器晚成”还是“始终不济”: 对于马谡,刘备的判断可能更偏向于“始终不济”。他看到的是马谡身上的浮躁和对自身能力的高估,这在战场上是非常危险的。一旦给马谡重任,他可能会因为经验不足或判断失误而导致整个战局的崩盘,这对于刚刚经历“夷陵之败”的蜀汉来说,是无法承受之重。
马谡“非大器”的可能性: 刘备深谙用人之道,他能看出一个人是“大器晚成”还是“始终不济”。他可能觉得马谡就算经历磨砺,也难以达到独当一面的高位。所以,他宁愿提前给诸葛亮打个招呼,提醒他不要被马谡的“名声”或“理论”所迷惑。

关于魏延:

魏延的“勇猛”和“忠诚”是刘备看重的: 魏延是刘备亲自提拔起来的将领,在跟随刘备征战四方的过程中,一直表现出过人的勇猛和对刘备的忠诚。尤其是在刘备建立基业的过程中,魏延屡立战功,是刘备非常倚重的一员猛将。
“有勇,然无智”。 这是刘备对魏延的另一层面的评价。刘备知道魏延勇猛过人,但可能也察觉到魏延身上有一些“鲁莽”或“冲动”的成分,缺乏像诸葛亮那样周密的谋略和深远的眼光。
对魏延的“智”的期望: 刘备并没有完全否定魏延,他只是看到了魏延在“智”方面的不足。刘备可能认为,凭借魏延的勇武,加上诸葛亮的辅佐和调教,魏延依然可以在战场上发挥巨大的作用。他相信诸葛亮能够驾驭魏延,并将其能力发挥到最大化。
魏延的“功劳”与“根基”: 魏延跟随刘备时间更长,军中资历和拥有的部曲也相对较多。让诸葛亮完全“不重用”魏延,从现实层面来说,难度也很大,甚至可能引发军中不满。刘备在临终前,更希望的是蜀汉能够稳定,而不是因为他的一句话而导致内部出现不必要的动荡。
魏延的“异数”: 《三国志》中对魏延的评价,也提到他“性刚傲,屡有犯上之举”,这或许也是刘备对魏延的一个潜在隐忧。但这种隐忧,刘备可能认为诸葛亮能够处理,或者至少在可控范围内。

刘备“托孤”的逻辑:

刘备对诸葛亮的嘱咐,可以看作是一种“风险规避”。

对马谡,刘备看到了“能力不足”的风险: 这种风险是致命的,一旦发生,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他用最直接的方式提醒诸葛亮,避免在关键时刻犯错。
对魏延,刘备看到了“勇而无谋”的风险: 但他相信诸葛亮能够通过“谋”来弥补魏延的“勇”,并且认为魏延的“勇”本身就是蜀汉所急需的。他相信诸葛亮有能力引导魏延,而不是完全压制。

诸葛亮对马谡和魏延的处理,也印证了刘备的判断。

诸葛亮确实没有重用马谡: 虽然诸葛亮也认为马谡“言过其实”,但他并没有完全弃用马谡。这可能是出于对刘备遗命的尊重,也可能是想给马谡一个机会,让他通过实践来证明自己。然而,最终在街亭之战中,马谡确实辜负了诸葛亮的信任,也印证了刘备的担忧。
诸葛亮确实重用了魏延: 魏延在诸葛亮时期,一直是蜀汉重要的前线将领,多次参与北伐,并且在对魏作战中屡有建树。诸葛亮也给了魏延很多独当一面的机会,比如让他镇守汉中,甚至在他死后,也让魏延率军应对姜维的计划。这说明诸葛亮对魏延的“勇”是认可的,并且认为他能在自己的指挥下发挥作用。

总结来说,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的态度,不是简单的一刀切,而是有着细致的考量:

对马谡,是“预防性提醒”,因为他看到了马谡“能力不足”的致命风险,担心他会拖累诸葛亮和蜀汉。
对魏延,是“信任和期望”,他看到了魏延的“勇”和“忠”,相信诸葛亮能够驾驭并发挥其长处,弥补其短处。同时,他也考虑到了魏延的实际地位和军中影响。

刘备的嘱咐,更多的是给诸葛亮“一个方向”,而不是“一个教条”。他相信诸葛亮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最符合蜀汉利益的决定。而诸葛亮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虽然最终魏延的结局有些悲剧,但那已经是后话,也涉及到了诸葛亮去世后的复杂政治格局。

所以,刘备没有让诸葛亮“不重用”魏延,恰恰是基于他对魏延的能力、忠诚,以及他对诸葛亮能力的充分信任。他知道,蜀汉需要像魏延这样的猛将,也相信诸葛亮有能力将他们运用到极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说不说都一样,反正诸葛亮也不会听。

不过你说诸葛亮没有重用魏延,这一点也站不住脚。诸葛亮时代,魏延被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而且授予假节,进封为南郑侯。在诸葛亮时代,魏延是唯一的一位假节的将领。

至于子午谷计划屡屡不被采纳,我只能说这是他们两人对工作的理解上有分歧,并不能说诸葛亮故意冷落魏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许多人对《三国演义》和三国历史中一个颇为津津乐道之处。刘备在临终前对诸葛亮进行了“托孤”,并且对诸葛亮嘱咐了许多重要的事情。其中,关于马谡,刘备明确表示“马谡有何才而兼此重任?”,表达了对马谡的担忧和不信任,希望诸葛亮不要过分重用他。然而,同样是诸葛亮麾下的大将,为什么刘备.............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刘邦政治智慧和情感考量的复杂交织,他之所以在临终前没有彻底解决吕雉这个潜在的威胁,而是采取了相对温和(对吕雉而言)的手段,背后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并且与戚姬母子的安危息息相关。首先,我们要明白刘邦临终前的政治局势和他所处的困境。1. 权力交接的敏感性与潜在的政治动荡: 嫡长子.............
  • 回答
    这阵容,我敢打包票,玩得转!而且玩好了,绝对是让你对手头疼不已的组合。别看这三个武将名字听着有点“单薄”,但一旦组合起来,那股子“劲儿”可不是盖的。咱们一个个拆开来看看:赵云(破阵催坚,所向披靡)这赵云,妥妥的站场输出核心。你想想,他自带的战法“破阵催坚”,那是硬碰硬的代表。上了战场,先给你来个“破.............
  • 回答
    刘备临终前对刘禅说“汝父德薄,勿效之”,这句遗言的解读历来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究竟是谦虚之语,还是另有深意?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探讨:一、 字面理解与直接含义:从字面上看,“德薄”意为德行浅薄,不足以承担重任。“勿效之”则是告诫刘禅不要效仿自己。“汝父德薄,勿效之”直接表达了刘备对自己道德、能.............
  • 回答
    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那番“若阿斗不堪大用,君可自立成都之王”的话,历来是三国故事中最引人遐想的片段之一。如果刘备真的抱持此意,其出发点绝非单一的“大蜀国”三个字就能概括,而是出于一种更为深邃和复杂的考量,牵涉到他一生所背负的理想、对诸葛亮的信任,以及对天下大势的审慎判断。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刘备是那.............
  • 回答
    马谡在街亭之战中的失利,乃至最终被诸葛亮挥泪斩首,一直是三国故事中令人扼腕叹息的一笔。这其中的缘由,绝非一言可以蔽之,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说清楚此事,我们得把目光投向几个关键点:马谡自身的判断失误、诸葛亮对刘备遗嘱的理解与执行,以及当时战略形势的复杂性。首先,马谡之错,错之在“不当”。街亭.............
  • 回答
    刘备在临终前将兵权交给李严,而非诸葛亮,这一决策历来是三国历史中颇受争议的话题。要理解这一决策的深层原因,我们需要从当时的政治、军事局势以及刘备对二人能力的认知和对蜀汉未来的考量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一、 当时蜀汉的军事与政治背景: 夷陵之战的惨败: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大败,亲率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蜀.............
  • 回答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时,确实说了“君可自取”。这句话并非字面意思的“你自己拿去”,而是包含着深厚的政治考量和对诸葛亮个人品德的信任。要详细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刘备的处境以及他对诸葛亮的深刻认识之中。一、历史背景与刘备的处境 蜀汉内忧外患: 刘备一生戎马倥偬,虽然建立了.............
  • 回答
    刘备在古人眼中的形象,可以从正史、野史以及民众口耳相传的传说等多个层面来理解。总的来说,他被塑造成为一个集仁德、雄才、坚韧和政治智慧于一身的复杂人物,但不同的时代和受众,对他有着不同的侧重。一、 正史中的刘备:汉室宗亲,仁德君主与枭雄并存正史,尤其是陈寿的《三国志》,是了解刘备最可靠的来源。在陈寿眼.............
  • 回答
    刘备之所以在白门楼劝曹操杀掉吕布,这背后绝不是简单的“兔死狗烹”的政治算计,更不是什么冷血无情的背叛,而是刘备在那个生死关头,基于对当时局势、吕布本人以及他未来可能带来的威胁的深刻洞察所做出的一个艰难但必要的决定。这其中包含了多层考量,也体现了他作为一名乱世枭雄的远见与决断。首先,我们得把时间线拉回.............
  • 回答
    刘备在徐州时,确实展现了卓越的个人能力和政治智慧,赢得了部分人心和资源,但最终未能在此地发展成为真正的大军阀,原因错综复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 地缘政治的先天劣势与不稳定基础 徐州的特殊地位: 徐州地处中原腹地,战略位置极其重要,但也因此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曹操、袁术、吕布等强.............
  • 回答
    刘备这个人,在中国历史上算是个奇特的存在。你说他是“封建帝王”,这话说得没错,但他跟那些坐拥天下、生来富贵的皇帝又不太一样。他从一个卖草鞋的出身,一路摸爬滚打,最后成了蜀汉的开国皇帝,这本身就是个了不起的成就。那么,要给他找个“档次”差不多的帝王,其实挺难的。因为刘备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的“仁德”和“.............
  • 回答
    刘备在我心中,怎么说呢,他是一个挺奇妙的存在。就好像我们身边那个总能让人忍不住去关注,但又未必能完全看透的人。首先,得承认,他不是那种天生就自带光环,一眼看过去就知道“此人必成大事”的类型。历史上那么多枭雄,曹操那叫一个霸气侧漏,孙权少年老成,都被描绘得棱角分明。刘备呢?他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从泥土里一.............
  • 回答
    刘备在汉中之战击败曹操,这无疑是刘备军事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含金量”相当高。这场胜利不仅为刘备集团赢得了汉中这一战略要地,更是打破了曹操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提升了刘备的政治威望和集团凝聚力。要评价这场战役的含金量以及两位主帅的用兵能力,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细致分析双方的战略意图.............
  • 回答
    刘备在官渡之战背刺曹操,与襄樊之战中孙权背刺关羽,这两件事都发生在三国时期,而且都牵涉到诸侯之间的联盟与背叛,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要判断哪个战略失策更大,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战略意图、具体操作、直接后果以及长远影响。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两件事:1. 刘备在官渡之战前后的“背刺”曹.............
  • 回答
    刘备在赤壁之战前名震天下,并非一夜之间,而是经历了一段漫长而艰辛的崛起之路。这期间,他凭借着独特的个人魅力、不懈的奋斗以及一系列关键事件的积累,逐渐在乱世中站稳脚跟,并为后人所熟知。一、出身显赫,却饱经风霜的早期经历:虽然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但他的家族早已衰落,到了他这一代,生活十分困苦。早年丧父.............
  • 回答
    刘备在前往东吴准备与孙权的妹妹完婚之际,确实给诸葛亮留下了不少嘱托和安排,这些安排的出发点,不仅是为了巩固孙刘联盟,更是刘备作为一个政治家审时度势、运筹帷幄的体现。与其说是“密令”,不如说是深思熟虑的战略部署。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当时的大背景是什么?赤壁之战刚刚结束,曹操虽然败退,但北方实力犹存,曹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设问。如果刘备,这位汉室宗亲、仁德之君,真的在某个关键节点,放下脸面,向曹操称臣,他又能混到个什么地位?这可不是简单一句“屈居人下”就能概括的。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从当时的政治格局、曹操的性格以及刘备自身的条件来分析。一、 称臣的时机与背景:决定了起点的高低首先,刘.............
  • 回答
    公元200年,许昌。那是个有些阴沉的日子,东风起时,带来了初春的微凉。刘备,这位被曹操视作心腹大患的“汉室宗亲”,此刻正端坐在曹操下首,桌案上摆着几个小菜,几杯酒。殿外,守卫森严,但殿内,却是一番君臣相得的景象。曹操端起酒杯,眼中带着几分戏谑,也有几分真心实意的欣赏,缓缓说道:“玄德啊,今日与你对饮.............
  • 回答
    刘备若能穿越到梁山水泊,面对108位好汉,以他仁德、知人善用、志向远大的性格,必然会从这群草莽英雄中精挑细选,为他复兴汉室的大业寻找最合适的助力。他不会仅仅看重武力,更会关注个人的品德、才能、以及与他志向的契合度。以下是刘备可能挑选的几位梁山好汉,以及他们能否帮助刘备光复汉室的分析:刘备可能挑选的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