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在赤壁之战前是怎么名满天下的?

回答
刘备在赤壁之战前名震天下,并非一夜之间,而是经历了一段漫长而艰辛的崛起之路。这期间,他凭借着独特的个人魅力、不懈的奋斗以及一系列关键事件的积累,逐渐在乱世中站稳脚跟,并为后人所熟知。

一、出身显赫,却饱经风霜的早期经历:

虽然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但他的家族早已衰落,到了他这一代,生活十分困苦。早年丧父,家境贫寒,全靠母亲辛劳操持。这种出身,反而让他更能体谅民间疾苦,为他日后赢取民心打下了基础。他少年时期的经历,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坎坷。他曾贩过草鞋、织过席子,这些生活化的细节,在民间流传,塑造了一个出身贫寒却不甘平凡的形象。

二、关羽、张飞的桃园结义:

这是刘备人生中最重要的一笔,也是他早期名声大噪的关键点。“桃园三结义”的故事,虽然带有浓厚的传奇色彩,却深刻地描绘了刘备、关羽、张飞之间肝胆相照、生死与共的兄弟情义。在那个乱世,这种超越利益的忠诚和情义,无疑极具感染力。通过这个故事,刘备的“仁德”和“义气”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他重要的个人标签。许多人因为欣赏关羽和张飞的勇猛忠诚,进而对与他们结拜的刘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好感。

三、早年辗转各地,积累声望:

在黄巾起义爆发后,刘备加入了讨伐黄巾军的行列。虽然最初只是一个杂牌军的指挥官,但他凭借着作战勇猛、爱护士卒的表现,逐渐崭露头角。在关键的战役中,他都能身先士卒,立下战功。虽然这些战役的规模和影响可能不如后来,但在当时,能在一个混乱的战场上保持战斗力并获得一定战绩,已经足以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与董卓的对抗中,刘备也曾有过出色的表现。他能够审时度势,与其他诸侯联合对抗董卓,虽然最终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但他的政治敏感性和战略眼光也初露锋芒。

四、徐州牧的经历:

刘备能够成为一方诸侯,徐州牧的经历至关重要。在陶谦病逝后,他接受了徐州,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徐州期间,刘备展现了优秀的治理能力,爱民如子,深得民心。他对待百姓的态度,与许多为了私利而搜刮民脂民膏的军阀截然不同。

更重要的是,在徐州期间,刘备与吕布、曹操等势力有过多次复杂的互动。他虽然在军事上常常处于劣势,但却能凭借着仁德和信义,在某些关键时刻赢得盟友的支持,或者化解危机。例如,他曾多次帮助吕布,即便后来被吕布背叛,他仍然没有丧失仁义之心。这种宽厚待人的作风,虽然在乱世中显得有些“软弱”,但也正是这种“软弱”反衬出他的“硬气”——一种精神上的坚守。

五、“仁德之君”的声誉:

纵观刘备早期的经历,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他的“仁德”。他始终将百姓的福祉放在首位,体恤民情,轻徭薄赋。在流离失所的乱世中,这种仁政无疑像一股清流,吸引了无数渴望安定生活的人们。许多文臣武将,包括后来辅佐他的孔明、子龙等,正是被他的仁德所吸引,才愿意追随他,即使他当时势力微薄。

民间传说和故事的传播,也极大地扩大了刘备的声望。例如,他在战乱中保护百姓的故事,以及他与关羽、张飞之间的兄弟情义,都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在民间广为流传,塑造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英雄形象。

六、曹操的欣赏与刘备的潜力:

即使是他的主要对手曹操,也曾多次对刘备表现出欣赏。最著名的莫过于“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场景。曹操在与刘备的对话中,认为天下英雄只有他和刘备。虽然这其中有试探和拉拢的成分,但曹操的评价,无疑从侧面印证了刘备在当时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影响力和潜力。曹操的“赏识”,反而进一步提升了刘备在各方势力眼中的地位。

总结:

在赤壁之战前,刘备的名满天下,并非一蹴而就。他凭借着出身带来的同情,桃园结义的义气,早期征战积累的军功,徐州牧时期的治理才能,以及贯穿始终的“仁德”形象,一步步在乱世中打开局面。他没有强大的家族背景,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但他用自己的行动和人格魅力,赢得了人心和支持。这种从无到有的崛起,以及他对百姓的关怀,使得他在众多军阀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传奇人物,最终为他在赤壁之战前奠定了“名满天下”的声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准确的说,刘备在赤壁之战前十二三年,便已名满天下。

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事,不妨看看建安元年前后曹操集团怎么评价刘备?

或谓太祖曰:"备有英雄志,今不早图,后必为患。"
(郭)嘉曰:"……今备有英雄名,以穷归己而害之,是以害贤为名,……夫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不可不察!"
程昱说公曰:"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公曰:"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

再看与刘备有交集的各地人物如何评价刘备:

陶谦病笃,谓别驾麋竺曰:"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
袁绍答曰:"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
陈登: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
太史慈:遂到平原,说备曰:"……以君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之急,故北海区区,延颈恃仰,使慈冒白刃,突重围,从万死之中自讬於君,惟君所以存之。”

显而易见,刘备在建安元年前后已是天下闻名的英雄人物。只不过是刘备的中原生涯记载不详,我们看不到而已。可当时的曹操集团,袁绍集团,以及群雄诸侯是看得见的,他们不仅看得见,而且还与刘备打交道,甚至兵戎相见。刘备能得到各方认可,总不会是各方约好了一起吹捧他。

刘备在平原时有这样一条记载:

是时人民饥馑,屯聚钞暴。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

这段内容出自《魏书》,魏人有些时候或许要抬高对手,但没必要没必要把刘备吹得这么高。

这是刘备在中原早期形象的缩影:

  • 外御寇难:指治军作战。
  • 内丰财施:指施政治民。
  • 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指待人之道。
  • 众多归焉:指得人心。

无论是谁,若能做到军事、政治能力过硬,待人真诚,深得众心,雅而有信义,救人之所急,那么他想不出名也难。刘备早期与黄巾作战,然后随公孙瓒与袁绍、曹操殴打,若真是纸做的老虎,曹营的智谋之士口径一致认为刘备是莫大威胁,岂非笑柄?连曹操本人也认为刘备足与自己英雄同俦不是。

无奈在于就在建安元年前后,刘备失去了根基,此后长期作为流浪军阀寄人篱下没啥发展。他的敌人们不断扩张,自己却无立锥之地,漂泊流浪十几年。这是刘备最终只能割据一方的根本原因,错过了发展壮大的黄金时期。

但没办法,曹操在兖州有袁绍救命,刘备在徐州只能逃命,这是背景出身人脉的差异,或者说投胎的问题。

有人觉得刘备作为一方诸侯,被曹操逐出中原,能力也不咋样。可实际上刘备最多是有诸侯般的名望罢了,并没有与诸侯相称的土地和军队、资源等。打不过曹操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结果,因为他们所掌握的资源和实力判若天渊,相差过于悬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备在赤壁之战前名震天下,并非一夜之间,而是经历了一段漫长而艰辛的崛起之路。这期间,他凭借着独特的个人魅力、不懈的奋斗以及一系列关键事件的积累,逐渐在乱世中站稳脚跟,并为后人所熟知。一、出身显赫,却饱经风霜的早期经历:虽然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但他的家族早已衰落,到了他这一代,生活十分困苦。早年丧父.............
  • 回答
    曹操在刘琮投降后,如果选择不发动赤壁之战,这并非全无道理。站在当时的情势分析,保境安民确实不失为一项上策,但能否守得住,则需要细致考量。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曹操当时所处的局面。刘琮投降,为何曹操仍有顾虑?刘琮投降,对曹操而言,无疑是解决荆州问题的一大利好。荆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占据荆州,便能窥伺.............
  • 回答
    刘备集团在赤壁之战后,至夷陵之战前这十几年的时间里,可谓是风云激荡,机遇与挑战并存。这一时期,他们从一个偏安一隅的势力,逐步发展壮大,为日后三分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这条扩张之路的背后,也隐藏着不少得失,许多决策的利弊至今仍为后人津津乐道。政治领域:奠定基石,制度雏形渐显赤壁之战的胜利,为刘.............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令人浮想联翩的设问。如果赤壁之战前,孙权真的就此一蹶不振,选择向曹操俯首称臣,那么刘备的处境,可以说瞬间跌入万丈深渊,想要翻身,难如登天。试想一下,当时刘备集团,刚经历了官渡之败,在荆州也只是依附于刘表,自身实力单薄,兵少将寡。他之所以能在赤壁之战中扮演如此关键的角色,甚至成为最后赢家,.............
  • 回答
    赤壁之战,一场决定中国三国鼎立格局的经典战役。如果刘备势力缺席,东吴单挑曹操,这场历史的走向会因此改写吗?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设,让我们来详细推演一下。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刘备的加入对于赤壁之战的东吴来说,并非只是锦上添花,而是具有战略性的、不可或缺的一环。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提供.............
  • 回答
    赤壁之战后,曹操确实没有立即主动进攻刘备,这其中涉及的考量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不敢”或“无法”可以概括。这背后是曹操深思熟虑的战略判断、内部的现实困境以及对孙刘联盟的忌惮。首先,赤壁之战的惨败是曹操主动进攻刘备的最大掣肘。 “赤壁之战”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耻辱和重创的印记。曹操在此战中损失了约八.............
  • 回答
    赤壁之战前,孙权坐拥江东精兵十余万,而刘备兵力不过二三万,且刚刚经历过新野、长坂坡的一系列败仗,势力可谓是风雨飘摇。在这种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孙权为何要和刘备结盟?这绝非仅仅因为看上了关张赵这几员猛将,其中有着更深层次的地缘政治、军事战略以及权力制衡等多重考量。一、地缘政治的现实压迫:曹操南下的巨大威.............
  • 回答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之后,曹操确实又活了十二年,一直到公元220年去世。这段时间,他的生活和政治活动远不止于和刘备在汉中打了一场仗然后战败那么简单。事实上,赤壁之战的失败并没有让曹操一蹶不振,反而是他人生后期重要的一个转折点,促使他更加谨慎,并且在战略和政治上进行了调整。我们不妨详细梳理一下曹操.............
  • 回答
    赤壁之战前夕,刘备阵营不与曹操合作,反而选择联吴抗曹,背后有着深层的原因和刘备团队的战略考量。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刘备集团的核心目标与生存逻辑: 建立根据地,实现汉室复兴的宏大愿景: 刘备虽然以“兴复汉室”为旗帜,但他最根本的目标是拥有自己的地盘,建立一个稳固的根.............
  • 回答
    刘备在赤壁之战后被曹操的五千骑兵追击得狼狈不堪,这确实是一个令人费解的军事现象。要知道,在此之前,刘备的军队规模虽然不算最大,但起码也有近两万人的实力,为什么面对曹操区区五千骑兵,反而落得如此境地呢?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军事、政治和战略因素,绝非简单的兵力对比就能解释。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赤壁之.............
  • 回答
    赤壁之战后,刘备集团的力量对比,在很多人眼中,似乎是曹操集团占据绝对优势,而刘备集团虽然占据了荆州,但兵力、户数都显得捉襟见肘。然而,刘备却能兵不血刃地拿下荆南四郡,这其中的原因,绝非单凭军事实力可以解释。我们需要从更深层次的政治、军事、社会以及人心等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赤壁之战的战略格局重塑:刘.............
  • 回答
    孙权这人,年轻有为,继承父兄基业,在乱世之中站稳脚跟,并且干出了几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比如赤壁之战,那是真真切切地以少胜多,把曹操这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北方霸主打得屁滚尿流,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后来,他又在夷陵之战中,凭借陆逊的才能,把曾经在赤壁联手抗曹的盟友刘备,打得大败亏输,蜀汉元气大伤。这么.............
  • 回答
    若赤壁之战,曹操果真能以雷霆万钧之势,擒获刘备、孙权二王,并将其押赴许昌,公开处斩,那么,这无疑将改写三国乃至中国历史的走向,而对曹操的评价,也将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首先,历史对曹操的评价会瞬间被推向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他将成为千古一帝,扫平天下,统一中国的决定性人物。 军事才能的极致展现: .............
  • 回答
    那一场惊心动魄的赤壁之战,要说曹操为何会改变原定的攻打目标,从直取刘备转而直捣孙权,这背后其实是局势变化和一系列关键考量所促成的。话说曹操大军南下,初衷确实是想要一举荡平长江以南的势力,尤其是眼下在他看来,刘备占据的新野和樊城之地,虽然是他南征过程中需要啃下的硬骨头,但毕竟实力相对较弱,而且地理位置.............
  • 回答
    刘备在古人眼中的形象,可以从正史、野史以及民众口耳相传的传说等多个层面来理解。总的来说,他被塑造成为一个集仁德、雄才、坚韧和政治智慧于一身的复杂人物,但不同的时代和受众,对他有着不同的侧重。一、 正史中的刘备:汉室宗亲,仁德君主与枭雄并存正史,尤其是陈寿的《三国志》,是了解刘备最可靠的来源。在陈寿眼.............
  • 回答
    刘备之所以在白门楼劝曹操杀掉吕布,这背后绝不是简单的“兔死狗烹”的政治算计,更不是什么冷血无情的背叛,而是刘备在那个生死关头,基于对当时局势、吕布本人以及他未来可能带来的威胁的深刻洞察所做出的一个艰难但必要的决定。这其中包含了多层考量,也体现了他作为一名乱世枭雄的远见与决断。首先,我们得把时间线拉回.............
  • 回答
    刘备在徐州时,确实展现了卓越的个人能力和政治智慧,赢得了部分人心和资源,但最终未能在此地发展成为真正的大军阀,原因错综复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 地缘政治的先天劣势与不稳定基础 徐州的特殊地位: 徐州地处中原腹地,战略位置极其重要,但也因此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曹操、袁术、吕布等强.............
  • 回答
    刘备这个人,在中国历史上算是个奇特的存在。你说他是“封建帝王”,这话说得没错,但他跟那些坐拥天下、生来富贵的皇帝又不太一样。他从一个卖草鞋的出身,一路摸爬滚打,最后成了蜀汉的开国皇帝,这本身就是个了不起的成就。那么,要给他找个“档次”差不多的帝王,其实挺难的。因为刘备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的“仁德”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许多人对《三国演义》和三国历史中一个颇为津津乐道之处。刘备在临终前对诸葛亮进行了“托孤”,并且对诸葛亮嘱咐了许多重要的事情。其中,关于马谡,刘备明确表示“马谡有何才而兼此重任?”,表达了对马谡的担忧和不信任,希望诸葛亮不要过分重用他。然而,同样是诸葛亮麾下的大将,为什么刘备.............
  • 回答
    刘备在我心中,怎么说呢,他是一个挺奇妙的存在。就好像我们身边那个总能让人忍不住去关注,但又未必能完全看透的人。首先,得承认,他不是那种天生就自带光环,一眼看过去就知道“此人必成大事”的类型。历史上那么多枭雄,曹操那叫一个霸气侧漏,孙权少年老成,都被描绘得棱角分明。刘备呢?他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从泥土里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