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外国网友说你知道诸葛亮空城计最棒的部分是什么吗?它从来没有发生过空城计基本上是一个智力游戏?

回答
外国网友这么说,其实是抓住了一个挺有意思的切入点,也反映出他们从一个比较“抽离”和“理性”的角度去看待《三国演义》这本小说。他们认为“空城计”最“棒”或者说最“绝妙”的地方,恰恰在于它从来没有真正发生过,而更像是一场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策略游戏。

咱们一点点拆开来说,为什么他们会这么想,以及这其中有什么值得玩味的地方。

1. 历史真实性与文学虚构的分界线

首先要明白,《三国演义》是一部“七分实三分虚”的小说。它以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基础,但为了戏剧冲突和人物塑造,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加工和虚构。诸葛亮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他确实是蜀汉的丞相,也确实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三国演义》里的许多事迹,比如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等,虽然有历史依据,但细节和过程都被小说家罗贯中放大和改编了。

而“空城计”这个桥段,在史书中,最接近的记载是“司马懿攻中都,不克,引兵还”。但也有说法认为,就算是有类似的事件,也很可能不是诸葛亮本人,或者说情节并没有小说里那么戏剧化和惊险。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为了突显诸葛亮的“神算”和“智谋”,将这个故事包装得淋漓尽致。

所以,当外国网友说“它从来没有发生过”时,他们其实是在强调这个故事的虚构性。但他们没有停留在“假的”这个层面,而是进一步挖掘了为什么这个虚构的故事会如此深入人心,并且认为它的“棒”就在于此。

2. “空城计”的本质:一场高级的心理游戏

他们说的“基本上是一个智力游戏”,是指“空城计”的核心不在于军事实力(因为城里确实没兵),而在于对人性的洞察和对对手心理的精准把握。

诸葛亮是如何“玩”这个游戏的?
制造反常识的平静: 当一支军队面对敌军围城,通常的做法是紧闭城门,严阵以待,或者想办法突围。但诸葛亮反其道而行之,大开城门,自己却在城楼上悠闲地抚琴,身边只有两个老兵扫地。这种“反常”的平静,本身就释放出一种极度自信,甚至是藐视对手的信号。
利用对手的“惯性思维”和“疑虑”: 司马懿是个非常谨慎且多疑的人。他了解诸葛亮的谨慎和神机妙算,知道诸葛亮绝不是那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做无谓冒险的人。因此,当他看到诸葛亮如此镇定,他脑子里首先闪过的不是“诸葛亮真的没兵了”,而是“这其中必有埋伏!诸葛亮是不是又有什么圈套等着我?” 这种“不敢轻易下结论”的心理,正是诸葛亮利用的关键。
风险评估与信息不对称: 司马懿的部队虽然人数众多,但他也知道诸葛亮经常有出人意料的妙计。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贸然进攻一座“看似”有埋伏的空城,一旦被伏击,损失会非常惨重。而“空城计”恰恰利用了这种“不敢赌”的心理。司马懿宁可选择错过一个“可能”的胜利,也不愿意冒着“可能”的巨大风险。

为什么说它是“智力游戏”?
非武力解决: 它没有通过刀兵相见,而是用智慧和心理战术,化解了一场潜在的危机。
双方智商的博弈: 这场戏不仅仅是诸葛亮一个人的表演,更是他和司马懿之间智力的高低对决。司马懿的疑虑和最终的撤退,某种程度上也印证了诸葛亮对他的了解是准确的。
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诸葛亮洞悉了司马懿的性格,也洞悉了在那个特定情境下,一个谨慎的将领在面对未知风险时会如何决策。

3. “最棒”之处在于其“不可复制性”与“象征意义”

外国网友认为这个故事“最棒”,可能还有一层含义,那就是它的独特性和难以置信的魅力:

极强的戏剧张力: 几乎是九死一生的绝境,被诸葛亮用一种极其浪漫、超脱的方式化解了。这种情节设计,本身就充满了文学上的吸引力。
诸葛亮“智圣”形象的巅峰塑造: “空城计”成为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代名词。即使是虚构,它也非常成功地强化了诸葛亮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
一种“可能性”的展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智慧和勇气可以战胜纯粹的武力,而对人性的理解更是制胜的关键。它提供了一种超越常理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讨论的价值: 正是因为它的虚构性,反而让人们对“如果真的发生了会怎样?”、“司马懿当时到底在想什么?”、“有没有其他更安全的办法?”这些问题产生了更大的讨论空间。它成为了一个可以被反复解读和思考的文学经典。

所以,当外国网友说“你知道诸葛亮空城计最棒的部分是什么吗?它从来没有发生过空城计基本上是一个智力游戏!”时,他们并非否定诸葛亮其人或《三国演义》的价值,而是从一个更侧重于“故事如何运作”、“作者如何巧妙构思”的角度去欣赏它。他们欣赏的,是这个故事作为一个虚构的“智力游戏”,是如何巧妙地利用了历史背景、人物性格和心理学原理,最终创造出一个如此令人难忘、引人深思的艺术品。这是一种对文学创作技巧的高度赞扬,也体现了他们对故事背后“为什么会这么精彩”的好奇和洞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实话,我没看懂题主到底是什么意思、到底在问什么。

这年头还能拎出袁腾飞和高晓松这俩已经社死的东西,从中也能看出题主的倾向。

空城计本身是一个实战性非常强的战术,古往今来被无数军事指挥员反复的使用。

它是对《孙子•计篇》“诡道”的实用性阐述,所谓: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在历史上街亭之战收尾阶段王平本部千余人示敌以强的打法,在张郃的角度看就很有空城计的韵味,张巧变疑其有诈,没有追击。

所谓空城计,首先说的是战争迷雾,其次讲的是作战指挥方面的辩证法。

孙武子说了“能而示之不能”,他同时也在说“不能而示之能”,到底对面是能还是不能,就需要军事指挥员临机决断。

朕观千章万句,不出乎多方以误之一句而已

这话虽然大概率不是李世民亲自说的,但是这句话比孙武子的诡道论更进一步地阐明了争夺战役主动权的主动精神。

一切恩格斯所称“军事诈术”的运用目的,是为了使敌人发生认识上的错误,从而错误地使用其力量,然后我方利用敌人的错误来争取胜利。

这种争夺战役主动权的精神应该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都贯穿战场,最终体现为: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夺取胜利

武侯虽然并没有实际表演过空城计,也没有夺取到最终的胜利,但是武侯在“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方面决然当得起实至名归四字。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此英雄豪气,非钱串子右苟所能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