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禅任用诸葛亮不怕功高震主 更没有杀害忠臣 为何没人说他是明君?

回答
刘禅在位期间,确实表现出了一些与传统意义上“昏君”形象截然不同的特质,最显著的莫过于他对诸葛亮的绝对信任,以及在诸葛亮死后依然能稳固蜀汉政权。然而,尽管如此,历史评价中他鲜少被冠以“明君”的称号。这其中原因复杂,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

一、 “明君”的标准是什么?

在我们深入分析刘禅之前,首先要明确“明君”通常具备哪些特质:

政治清明: 能够选贤任能,排除奸佞,制定有效的政策,使国家安定,民生有所改善。
军事才能或善于用人: 要么自己有卓越的军事能力,要么能慧眼识珠,重用杰出的将领,带领军队取得胜利,抵御外敌。
战略眼光: 对国家发展有长远的规划和清晰的战略目标。
勤于政务: 能够亲自过问政事,处理国家大小事务。
仁爱之心: 能够关爱百姓,减轻赋税,稳定社会。
能够驾驭臣下,而非被臣下控制: 能够保持君主的权威,避免功臣尾大不掉。

二、 刘禅的优点:诸葛亮时期与诸葛亮之后

1. 对诸葛亮的绝对信任,不畏惧“功高震主”:

“政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这是史书中对刘禅与诸葛亮关系的经典描述。刘禅确实将国家大事几乎全部委托给了诸葛亮,包括军政大事、人事任免、法律制度的制定等等。
“我宁负诸葛亮,不负大汉”的决心: 许多人认为,刘禅对诸葛亮的信任并非被动,而是主动的政治选择。在诸葛亮出山初期,刘备就已经看到了诸葛亮的才能,并对其寄予厚望。刘禅继承了父亲的遗志,更加确信诸葛亮是能够辅佐他恢复汉室的关键人物。
对诸葛亮忠诚的肯定: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蜀汉政权的忠诚毋庸置疑。刘禅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并给予他充分的信任和支持,这本身也是一种政治智慧的表现。与历史上许多皇帝多疑猜忌、杀害忠臣形成鲜明对比,刘禅在这方面确实表现得可圈可点。
避免了内部政治斗争: 这种绝对的信任,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蜀汉内部因权力斗争而产生的动荡。尤其是在蜀汉国力相对薄弱的情况下,保持政治稳定至关重要。

2. 没有杀害忠臣:

相对温和的性格: 相较于许多雄才大略的开国君主,刘禅的性格可能更为温和内敛,不喜权谋斗争。
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的有效制衡: 在诸葛亮担任丞相期间,他本身就拥有极高的威望和权力。但在诸葛亮之后,蜀汉政权由蒋琬、费祎、董允等人共同辅佐。这几位大臣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政治上的制衡,也维持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刘禅能够容忍并善用这些贤臣,没有因为任何人的功劳而将其视为威胁,这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诸葛亮死后政权的稳定: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并没有因为失去主心骨而陷入混乱,而是顺利地将权力交接给了蒋琬,然后是费祎,再是黄皓。虽然后期的费祎遇刺和黄皓专权是蜀汉衰落的重要原因,但刘禅在诸葛亮去世后并未出现像曹操死后曹丕杀害曹植、曹操死后司马懿逐步架空曹魏政权那样的极端情况。

三、 为什么刘禅依然“不被称为明君”?

尽管刘禅在用人和政治稳定方面有可圈可点之处,但他之所以没有获得“明君”的称号,主要原因在于:

1. 政治上的“无为”与“庸碌”:

缺乏主动性和战略眼光: “明君”的含义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拥有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战略规划。刘禅将政务“悉以咨之”诸葛亮,固然是信任,但也显示了他缺乏主动作为的能力。他更像是一个“守成者”,而非一个开拓者或改革者。
对蜀汉命运的被动接受: 蜀汉政权的最终命运是“乐不思蜀”,这虽然是历史的无奈和个人情感的表达,但也折射出刘禅在关键时刻缺乏力挽狂澜的魄力。在国力日益衰弱,外部压力巨大的情况下,一个“明君”应该能够积极寻求对策,而不是仅仅依靠臣子的辅佐。
后期对黄皓的纵容: 尽管早期刘禅信任贤臣,但在诸葛亮、蒋琬、费祎相继去世后,他逐渐亲近宦官黄皓。黄皓专权,扰乱朝纲,蜀汉的政治逐渐败坏,而刘禅对此似乎无力或无心改变。这与“明君”的勤政爱民、辨明是非的标准相悖。

2. 军事上的“无能”与“低效”:

蜀汉北伐的失败: 在诸葛亮生前,多次北伐虽然未能成功统一,但也维持了蜀汉的国力和声望。然而,诸葛亮之后,蜀汉的军事实力逐渐衰退,北伐的规模和成效也大不如前。虽然这并非完全是刘禅的责任,但作为最高统治者,他未能有效地整合资源,制定有效的军事战略来抵御强大的曹魏。
姜维的困境: 诸葛亮去世后,姜维继承了北伐的志业,但他孤身一人,难以承担重任。刘禅虽然支持姜维北伐,但这种支持是有限的,并没有能够给予姜维足够的力量和资源,使得北伐逐渐变成了一种消耗战,最终未能取得战略性胜利。
“扶不起的阿斗”的刻板印象: 虽然“扶不起的阿斗”这个成语是对刘备的贬低,但其背后反映的是大众对刘禅能力的普遍认知。尽管这其中可能存在历史的偏见和演义的夸张,但这种印象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对他的评价。

3. 缺乏雄才大略和政治手腕:

与曹操、孙权、刘备的对比: 将刘禅置于同时代其他君主(即使是曹操这样的“奸雄”,或是孙权、刘备这样的创业者)的比较中,就能看出刘禅在政治敏感度、决断力、政治手腕和个人魅力上的差距。一个明君通常需要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游刃有余,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
对“乐不思蜀”的解读: 虽然“乐不思蜀”有其历史背景,但后世许多人将其视为刘禅懦弱、没有家国情怀的表现。即便是在亡国之后,一个明君至少应该展现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而非仅仅沉溺于个人享乐。

4. 历史评价的累积和成见:

演义的塑造: 《三国演义》作为在中国流传最广的关于三国历史的文学作品,对刘禅的形象塑造影响巨大。虽然演义也肯定了刘禅对诸葛亮的信任,但整体上将其塑造成了一个相对软弱、依赖他人、缺乏主见的君主。这种文学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固化了人们对刘禅的认知。
“昏君”与“明君”的二元对立: 在中国传统的历史评价体系中,君主往往被置于“明君”或“昏君”的二元对立之中。刘禅虽然没有达到“昏君”的极端程度,但他的“庸碌”和“缺乏作为”,使得他难以被归入“明君”的行列。

总结:

刘禅在任用诸葛亮、不杀忠臣方面确实有其可取之处,表现出了一定的政治成熟和对贤臣的珍视。然而,评价一位君主是否为“明君”,不能仅仅依靠这两点。一个明君需要具备主动的政治抱负、卓越的战略眼光、强大的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能够带领国家走向强盛。

刘禅在这些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尤其是在诸葛亮之后,他未能有效地应对内外部挑战,对黄皓的纵容更是加速了蜀汉的灭亡。因此,尽管他没有成为一个十恶不赦的昏君,但他缺乏成为一个伟大的“明君”所必需的特质。后世对其评价的相对平淡或负面,更多的是因为他在国家治理和应对危机时的“庸碌”和“无为”,而非他曾经信任过诸葛亮或没有迫害过忠臣。他的故事,更像是一个普通人如何在一个极其特殊的历史时期,在强大的臣子阴影下,勉强维持着一个摇摇欲坠的王国,最终走向终结的悲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有没有,再问为什么。


事实上,还真有。


司马炎灭吴,觉得自己功高盖世,于是得意洋洋的问臣下:我可以和汉朝的哪位帝王相比?群臣唯唯诺诺,有的说可比汉高祖,有的说可比汉武帝。这时候有个不长眼的鸟人刘毅跳出来说:陛下不如桓灵。

司马炎问为什么,刘毅不慌不忙,说出一番话来,气的司马炎七窍生烟。这厮说道:桓灵卖官,钱入官库,陛下卖官,钱入私门,可见陛下不如桓灵。

一席话说的司马炎面红耳赤,无言以对。他只好悻悻然自我解嘲道:你说出这番鸟话,老子却没有宰了你,可见我比桓灵还是要好些吧!

割割割————————————————割割割

又有一次,在朝堂上,司马炎的大臣张华问李密(对,就是写陈情表那位,他的祖母刘终老了,被征来做官):“刘阿斗水平怎么样啊?”李密也是个不怕死的,直接说“斗帝可次齐桓公”。为什么呢?因为“齐桓公任管仲而兴,宠竖刁而亡;斗帝用诸葛亮而抗魏,用黄皓而失国,正如齐桓公一般。”

有分教:

晋武不及桓灵帝,阿斗略逊齐桓公。

天下兴亡多少事,尽在逼乎笑谈中。


说个题外话:李密又刚直,又啥话都敢说,最终被司马炎赶回家种地等死了。刘毅呢,算是善终,但也一度被免官。可见大嘴巴们,真的很难有好下场。你敢打领导的脸,就别怪领导砸你的饭碗。

user avatar

诸葛亮上表,废另一个托孤大臣李严为庶人,刘禅就盖章了。刘禅不学历史,不懂搞制衡吗?形势是:刘备的荆州嫡系,成了诸葛亮的嫡系。荆州系已经拿稳了局势,可以对李严的东州系下手了。而对益州系来讲,刘备、刘禅就是外来户。所以,刘禅连个基本盘都没有,还谈啥任用不任用。刘禅叫识时务者为俊杰,搞个衣带诏出来,是找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禅在位期间,确实表现出了一些与传统意义上“昏君”形象截然不同的特质,最显著的莫过于他对诸葛亮的绝对信任,以及在诸葛亮死后依然能稳固蜀汉政权。然而,尽管如此,历史评价中他鲜少被冠以“明君”的称号。这其中原因复杂,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一、 “明君”的标准是什么?在我们深入分析刘禅之前,首先要明确“.............
  • 回答
    汉武帝晚年,在挑选继承人这件事上,确实展现出了几分“用人不察”的意味,而霍光正是其中的一个缩影。首先得说,汉武帝选择霍光接替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的位置,并非全然的“不明”。卫青和霍去病先后去世后,汉武帝急需一位能够独当一面、支撑起帝国军事机器的重臣。在当时的情况下,霍光凭借其家族的显赫背景(霍.............
  • 回答
    成都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刘强任成都大学党委书记,这一人事任命是成都教育系统内的一次重要变动,背后可能蕴含着多方面的信息和值得关注的焦点。下面我将从几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刘强书记的背景与履历: 教育领域深耕者: 刘强长期在教育系统工作,担任过成都市委教育工委书记,这意味着他对成都的教育发展规划、.............
  • 回答
    欧珀在4月20日进行了一次颇为重要的组织架构调整,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任命刘列为全球营销总裁,而此前担任这一职务的沈义人则卸任。这一人事变动背后,绝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换帅”,它更像是一个信号,预示着欧珀在品牌战略、市场打法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上,可能正在经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和调整。要理解这次人事调整的意义.............
  • 回答
    关于“刘邦把全军交给韩信”和“萧何认可韩信”,这其中涉及的史料和考量,确实值得我们细细道来,也更能理解历史人物的决策背后逻辑。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概念:刘邦并没有“把全军交给韩信”。史书上并没有这样的记载,说刘邦将整个汉朝的军队指挥权,或者说所有兵力,一次性、毫无保留地全权委托给韩信。这是一个流传.............
  • 回答
    经济学家刘胜军“抨击”任泽平,称其“忽悠”了许家印,恒大的激进受其影响,这一事件在财经圈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要详细地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双方的观点、恒大事件的背景、对经济学界和市场的影响等等。一、 刘胜军“抨击”任泽平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刘胜军的主要论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任.............
  • 回答
    刘备若能穿越到梁山水泊,面对108位好汉,以他仁德、知人善用、志向远大的性格,必然会从这群草莽英雄中精挑细选,为他复兴汉室的大业寻找最合适的助力。他不会仅仅看重武力,更会关注个人的品德、才能、以及与他志向的契合度。以下是刘备可能挑选的几位梁山好汉,以及他们能否帮助刘备光复汉室的分析:刘备可能挑选的几.............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很能触及三国历史的关键节点。您问的是“不要脸”的问题,但实际上,这恰恰是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因为它涉及到政治、军事、个人情感和历史大势的复杂交织。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个重要的历史事实:孙权并没有任命刘备为州牧级官员。历史上的刘备在赤壁之战后,确实获得了荆州的部分.............
  • 回答
    关于刘学洲的悲剧,这是一个令人心痛的故事,也引发了社会对“被卖”的孩子长大后如何面对原生家庭、社会支持系统是否到位以及亲生父母责任等一系列问题的深刻反思。简单地说,刘学洲的父母并非可以“不用负任何责任”。 只是,现实中对这种复杂情况的追究和界定,往往会触及法律、道德以及社会观念的多个层面。我们不妨一.............
  • 回答
    在《流浪地球》这部电影中,王磊、刘培强和李一一(尽管他更像是个核心技术人员,但其角色在关键时刻的决策也至关重要)都承担着非常重要的领导或支撑性角色。将这些关键角色中的任何一个替换成女性,会为电影带来怎样不同的色彩和解读,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有趣议题。我们不妨逐一分析: 如果王磊的角色是女性:王磊是.............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 Evans Wong 这个观点。首先得明确,Evans Wong 是谁,他提出这个观点的背景和动机是什么,这是理解这个说法的前提。不过,既然你问的是“怎么看待”,那就从这个观点本身展开,看看它触及到了哪些核心问题。Evans Wong 的说法核心在于 “公道” 这个词。他认为江歌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放在三国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如果真能看到刘禅、袁绍、孙权巅峰对决的场面,那绝对是比现在任何一部史诗级大片都要精彩。不过,要在这三位君主里选一个支持对象,那可得好好权衡一番了。我个人会比较倾向于支持孙权。咱们一个一个来看他们的实力和潜力。先说说袁绍。袁绍这个人,早年确实是群雄之首,地.............
  • 回答
    要详细比较刘禅和孙权的综合能力,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并尽可能客观地分析历史事实。结论先行:总体而言,刘禅的综合能力并未达到孙权的水平。 孙权在政治、军事和战略眼光上展现出了更强的能力和更长远的规划,而刘禅的能力更多体现在守成和政治稳定上,但缺乏孙权那种开创和掌控局面的魄力。下面我们从几个关键.............
  • 回答
    要评价刘禅是否“聪明”,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且要注意我们所说的“聪明”指的是什么。如果用“智谋过人、善于权术、雄才大略”的标准来衡量,那么刘禅可能不符合,甚至会被认为“愚钝”。但如果我们将“聪明”理解为一种在特定环境下能够保持稳定、善于学习、懂得放权、以及具备一定政治智慧的生存和管理能力,那么.............
  • 回答
    提起刘禅,很多人脑海中第一个蹦出来的词大概就是“扶不起的阿斗”。这个标签太深入人心了,以至于我们很少去认真思考,这位后蜀皇帝,在诸葛亮去世后,究竟是如何维系那个摇摇欲坠的政权的,以及他对那位鞠躬尽瘁的丞相,究竟有着怎样的真实情感。说到刘禅对诸葛亮的态度,与其说是简单的“尊敬”或者“依赖”,倒不如说是.............
  • 回答
    关于刘禅为何两任皇后都是张飞的女儿,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政治格局、军事实力以及婚姻联姻的传统。咱们得把这个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才能说清楚。首先,得从张飞的身份和他在蜀汉的地位说起。张飞啊,那可是刘备的“桃园三结义”兄弟,是从起兵就开始跟着刘备打天下的核心人物。他为蜀汉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
  • 回答
    问出“刘禅为什么不去南蛮?”这个问题,这其实触及到了三国时期一个挺有意思的史实,也反映了很多人对历史人物定位的一些普遍想象。我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咱们得明确,刘禅,就是那个被后世称为“扶不起的阿斗”的蜀汉后主。他真要去南蛮,那历史进程就得改写了,因为历史上实际上去南蛮的是谁?是他的父亲,汉昭烈.............
  • 回答
    刘禅不抵抗而降,这桩历史公案,长久以来都引发着人们无尽的揣测与争论。究竟是刘备留下的“勿忘先帝创业之艰难,泪血泪史”,还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托孤,抑或是一个普通人在极端压力下的正常选择?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细细剖析隐藏在“降”字背后的种种考量。从“贪生怕.............
  • 回答
    要评价刘禅“没血性”,首先得摆脱一些固有的标签化认知。咱们聊历史人物,最忌讳的就是一上来就戴个帽子,然后所有事情都往这帽子上套。刘禅这个名字,大家最熟悉的大概就是“乐不思蜀”了。可这四个字,到底有多少是事实,又有多少是后人的解读和演绎,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明白,刘禅接手的是个什么摊子。他爹刘.............
  • 回答
    刘禅在公元263年投降曹魏,这无疑是三国时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关于他投降是否保全了百姓和官民,以及成都是否发生了屠杀,史书的记载和后世的解读存在一些值得探讨之处。刘禅投降的直接目的与效果:从刘禅本人的角度来看,他投降的首要目的很可能是为了避免蜀汉政权在与魏国长期的战争消耗下彻底崩溃,以及进一步加剧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