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禅对诸葛亮的真实态度是怎样的?

回答
提起刘禅,很多人脑海中第一个蹦出来的词大概就是“扶不起的阿斗”。这个标签太深入人心了,以至于我们很少去认真思考,这位后蜀皇帝,在诸葛亮去世后,究竟是如何维系那个摇摇欲坠的政权的,以及他对那位鞠躬尽瘁的丞相,究竟有着怎样的真实情感。

说到刘禅对诸葛亮的态度,与其说是简单的“尊敬”或者“依赖”,倒不如说是一种更为复杂且深刻的融合,这种融合在许多史料的字里行间中,虽然不那么显眼,但仔细品味,却能发现它真实的脉络。

首先,我们不能否认刘禅对诸葛亮的绝对信任和依赖。这一点从他还是个孩子,诸葛亮就开始辅佐他执政时就已奠定。诸葛亮为他铺平了道路,几乎包办了他成为皇帝以来所有的政务和军务。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少年皇帝,突然被赋予了江山社稷的重担,而身边却只有一位能力超群、且对其关怀备至的“保姆”兼“导师”。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刘禅,将诸葛亮视为他整个世界的支柱,是稳定和秩序的象征,这是人之常情,更是帝王之道的无奈。

诸葛亮每次北伐,刘禅都会亲自送行,并且在朝堂上给予极高的礼遇,这绝非做作。当诸葛亮在前线奋战时,后方的朝廷大小事务,刘禅几乎是事无巨细都汇报给诸葛亮,寻求他的指示。即便是一些诸葛亮远在千里之外,根本无法了解细节的问题,刘禅也坚持按照他的规矩来处理,直到收到回复。这看似是刘禅的“无能”,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恰恰说明了他对诸葛亮智谋和决断力的绝对服从,以及对诸葛亮提出的“事无巨细,皆委之于丞相”的信任。他没有想过挑战诸葛亮的权威,没有想过自己去“乾纲独断”,因为在他看来,诸葛亮就是最佳的决策者。

这种依赖并非全是负面的。在那个乱世之中,尤其是在关羽、张飞等老将去世后,诸葛亮可以说是蜀汉唯一的定海神针。刘禅将国家命运系于诸葛亮一身,虽然有失君主应有的气魄,但也从侧面反映了他对诸葛亮能力的高度认可。他深知自己能力有限,而诸葛亮则能让他安享太平,抵御强敌。这种认知,对他而言,是一种安全感,也是一种责任的卸下。

更进一步说,刘禅对诸葛亮的感情,还夹杂着一种类似于“感恩”的情绪。诸葛亮不仅仅是他的臣子,更像是他的“监护人”,是他在家族衰落、国家飘摇之际,将他扶上皇位并一路保驾护航的人。从个人情感上讲,这种恩情是巨大的。刘禅并非完全的冷血之人,他一定知道诸葛亮为了蜀汉付出了多少,为了他这个皇帝又付出了多少。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的表现,也足够说明他的悲痛和怀念。

我们看看诸葛亮去世后的史料记载:

当听到诸葛亮去世的消息时,刘禅“号泣数日”。这可不是简单的“例行公事”的哀悼,能够让他“数日”沉浸在悲痛中,说明他对诸葛亮的情感是真实且深切的。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内部出现了一段权力真空期,有诸葛亮扶持的蒋琬、费祎等人逐渐接管了权力。但即使在他们主持政务的时期,刘禅也并没有因此而放松警惕,他对北伐的渴望,对蜀汉复兴的愿景,依然是存在的。只不过,他将这份希望寄托在了继任者身上,而这些继任者,也都是诸葛亮生前亲自提拔和培养的。可以说,诸葛亮的“意志”在某种程度上,依然影响着蜀汉的走向,而刘禅也一直在努力维系着诸葛亮为他打下的江山。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他任用了费祎为尚书令,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将国家大事都交给了费祎处理。而费祎,是诸葛亮生前就非常信任和看重的人。这说明刘禅并没有因为诸葛亮的离去而改变他用人的基本原则——即重用诸葛亮生前信任且有能力的臣子。他是在延续诸葛亮的路线,他相信诸葛亮的选择。

再比如,当有人在朝堂上批评诸葛亮时,刘禅表现出了极强的维护态度。有一次,有人弹劾诸葛亮在北伐时期的某些决策,刘禅直接斥责那个人,并强调诸葛亮“受寄托而勤明,昼夜忧劳,赴告不时,何伤乎!”他甚至因此而对那个弹劾者进行惩罚。这种维护,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听话”,而是一种对诸葛亮品格和功绩的认可与捍卫。这才是一个“阿斗”能够展现出来的,最真实的担当。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刘禅的局限性。诸葛亮去世后,蜀汉的国力江河日下是客观事实,而刘禅在这其中扮演的角色,也不能完全说没有责任。他确实不像诸葛亮那样具备超凡的政治军事才能,他在某些决策上显得犹豫不决,对宦官黄皓的纵容也为蜀汉的灭亡埋下了隐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内心没有对诸葛亮的敬重和怀念。

你可以这样理解:诸葛亮给了刘禅一套完整的“成功学教程”和一个完美的“模板”,而刘禅则努力地按照这个教程和模板去执行,只是他的“学习能力”和“执行力”有限。他没有能力像诸葛亮一样开创局面,但他有能力去维护和延续诸葛亮的事业。在他看来,诸葛亮就是他的一切,他能够做到的,就是尽力不辜负诸葛亮的期望,不让他辛苦打下的江山落入他人之手。

所以,刘禅对诸葛亮的态度,是一种复杂而真实的情感交织:有根深蒂固的信任与依赖,有源自个人恩情的感恩与敬重,更有在乱世中对一位贤臣的绝对倚仗和对先贤遗志的维系。他可能不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但他绝对是一个对诸葛亮有发自内心敬意和依恋的君王。他用自己有限的能力,尽力去守护着那位将生命奉献给蜀汉和他的丞相所留下的遗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想象一下。

你爸是一个董事长

你爸手下有个总经理,论年龄你得叫他叔叔。这位叔叔在你爸身边鞍前马后兢兢业业了十六年,帮着他解决了好多竞争对手,从破产到发家致富,从寄人篱下到创建了一个总部位于成都市中心、市场份额占了云贵川三个省还多的大公司。

————————————————————

你爸在62岁的时候去世,那年夏天,年仅16岁连驾照都没有的你继任董事长。

刚继位的你对这份工作有的就只是大脑里的一片空白,可以说是年少无知,接近白痴;诚惶诚恐,啥都不懂。

好在这位经理叔叔教了你很多东西,替你揽下了所有你该做但完全没经验去做的业务却又忠心不二。正如你爸临终前嘱咐你的一样,你对待他像父亲一样敬重,他对待你也无可挑剔。

在你担任董事长期间,

他先是把几个乱搞事不服你的分公司经理和一堆普通员工收拾得服服帖帖,并且明确了公司的内部纪律

另外还注重人员培养,提升了员工整体素质;注重内部团结,居中调和某些员工的内部矛盾;发掘人才,知人善任

之后又进行了企业内部以及大环境下的规划;致力于公司生产,大大提升了企业业绩,抹平了你爸去世前亏损的一大笔账还赚了不少;力求垄断全国市场,有一天能把总部搬到西安或者洛阳

有他在,基础比你们更牢固、地理位置比你们更有利、市场份额比你们多两倍、员工数量比你们多两倍死对头公司居然没在和你们的竞争中占到便宜,对方众多高管都感到头疼,甚至还输了甘肃省两个县级市的市场经营权给你们。

有他在,曾经在背后捅刀子强占了你们湖北湖南分公司、气得你爸亲自上门理论却被打回来的、称霸两广和江浙闽沪市场的某公司,终于和你们重新签了合同,建立合作关系

有他在,你甚至可以不用每天坐在办公室里管理公司运营,只需要在一些文件上签几次字或者盖几个章然后派人送到总经理办公室,每年年底的年会上讲两句话,到日子了就带人去祭祖。剩下的时间都可以用来吃饭、K歌、打球、陪老婆出游:

和她 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呜哦~呜哦~)

吃到 所有的川味回锅肉 与龙抄手~


而事业能力这么强的经理,却

从来没想过扔下你然后跑出去单干,

从来没想过占有你们公司,

从来没想过跳槽,

从来对你毕恭毕敬,

从来公正严明,

从来不以权谋私,

从来不贪污挪用公款,

从来不搞裙带关系来安排亲戚上位,

决策失误还知道给自己降职减薪,

公司生意这么大,作为二号人物的他,手里的不动产只有十五顷地和一座有八百棵树的桑树园。

忙碌到四十六岁才抽时间生了个儿子,

敬业到积劳成疾最后病死在出差地,

临出差前和临终前还把公司里能任用的和能接替自己位置的人才都给你发邮件列了出来。

从意气风发熬到年过半百,就为了报答你爸的尊重和信任,和他自己的心中理想。

————————————————————

这位经理死后,

死对头公司里长期负责跟他打交道的某位高管说他是“天下奇才”

业内重磅新闻的标题是“死去的**吓跑了活着的**”,说的是精明强干的经理去世后仍然吓得这位高管放弃了对你们公司的收购谈判。

而你也给了他一种很高的正面评价。

你把你们公司总经理的职称永远留给了他一个人,让他的接班人用其他称呼。

你很生气地派人把说他坏话的某位姓李的员工做掉了,下手相当利落。

很多员工怀念他,向你提议盘下来一块地来给他单独盖一座纪念堂。

因为考虑到有史以来各大公司的老板几乎都没有这样对待过自己的下属,所以碍于业内惯例,你拒绝了。

但在他死后三十年,你还是开了这个先例。

而这三十年间,

没有严厉禁止员工自发的一系列纪念活动

你牢记了他生前的话,任用了他看好的干部

你因为他对你们这份家业的贡献,主动让他的儿子继承了他所有的工资待遇,让他的儿子在职位上得到了火箭似的提拔,还让他的儿子娶了你的千金

直到有一天,他的儿子和孙子,也就是你的女婿和外孙,也同样为了挽救你的家业献出了一切。

你在商战中输光了资产,得到了闲职。

经理一家在理想中输光了自己,得到了永恒。



到将死之时,你回想起来,可能会问自己:

“那你,这一辈子,有没有像他们一样为谁拼过命?”

————————————————————

所以现在,

题主能明白了吗?



————————————————————

1K更新(2021.02.18):

作为一个知乎小透明,能得到认同我当然是很开心的,但是没想到用碎片化的闲暇时间写的答案居然第一次破了千赞,还有几位小伙伴追更。

那我就说说对题主这个问题本身的看法吧。

当天晚上看到这个问题,我的第一反应是:确认是不是在钓鱼,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太显而易见了。结果不是。

只能说确实存在一部分群体从人性阴暗面的角度来揣度刘禅和诸葛亮的关系吧。

从刘禅的角度来说。刘备46岁时中年得子,而且一生在外征战,与童年的刘禅聚少离多,刘禅还未成年就撒手人寰,而母亲和继母死得更早。相比之下,比刘禅大26岁、亲手抄课本当家教、鞠躬尽瘁帮刘禅搞事业的诸葛亮,对刘禅来说可能更像一个真正的父亲。即使没有刘备的嘱托,刘禅可能仍然会“事之如父”

在这种情况下,刘禅内心会有敬重,除此之外是诸葛亮强大的事业能力、忠诚的品格、恭敬的态度、很近的距离给刘禅带来的巨大的安全感

所以个人认为根本就不可能存在所谓的强烈的逆反心理,毕竟他们俩和曹操刘协的性质完全不同。

刘禅虽然不是明君圣主,但也不是个不明是非的傻子,他明白相父的忠心和贡献。

厚待诸葛瞻,恰恰说明他对诸葛亮是感恩的,思念的

而诸葛亮本身也不同于张居正,

在相似的位置上,

他给刘禅的感觉不会像张居正给万历的那样不适。

他的生活作风不会像张居正那样奢侈糜烂。

他的人际关系理念不是像张居正那样背后捅人一刀。

这不仅决定了诸葛亮和刘禅的和谐关系,也决定了诸葛亮是当之无愧的千古楷模。

诸葛亮从未辜负刘禅,刘禅也从未辜负诸葛亮。

————————————————————

2K更新(2021.02.18):

有部分知友在评论里指出了文章中的几个历史细节问题。多谢补充和指正。

有些细节我在当天随手作答时并未深究(也真的没想过会有这么大的阅读量),在一些事实上主要偏向一种便于行文,便于读者理解的写法,所以从历史的角度上可能并不十分精确。空闲时间会对内容做部分修正,请多担待。感谢认同。(′▽`〃)

————————————————————

3K更新(2021.02.19):

为防止恶意盗用,保护自己与他人的脑力成果,如想要或需要在任何平台上转载引用本人回答,请提前进行私信告知。禁止侵权。(′▽`〃)

————————————————————

8K更新(2021.02.25):

自从写了这篇回答之后,我就收到了一类莫名其妙的邀请:假如给诸葛亮十万xxx,北伐能不能成功。具体对象千奇百怪,但总而言之觉得挺无聊的,所以也就没答。随便翻翻别人的答案当做消遣。

最近注意到有不少小伙伴在评论区发表了对刘禅的评价。

个人感觉,刘禅就是很平庸的一位君主。

谈不上睿智,也谈不上无道,就是一个很平常的人。如果真的像文中那样把他放在现代社会,或许他会幸福得多。

user avatar

他的葬礼上,说他坏话的大臣被素来仁慈的皇帝活活打死。这个皇帝一辈子大赦多达十二次,只杀过两个大臣,另一个是因为涉嫌诽谤皇帝嫡母把大臣的夫人骗进宫供皇帝淫乐。

第一年,他所推荐的继承人、他亲手征辟并带在身边十一年的丞相长史蒋琬被任命为尚书令、假节、益州刺史。后来又大将军录尚书事、开府、加大司马。

第三年,他亲手提拔的参军、司马费祎接班尚书令,后又接任大将军,接替蒋琬主政。

第六年,他府中的门下督马忠进位镇南大将军,后又入都平尚书事。

第九年,他17岁的儿子迎娶了公主。政治生涯第一步就是禁军的骑都尉,一般来说从这起步的都是皇帝们的小舅子或嫡系重臣的后辈。

第十年,他最信任的,掌管禁卫的亲信董允接班尚书令,这是一个狠人,他在时敢拦着皇帝找女人,他不在了还敢对受宠的太监指着鼻子骂。

第十二年,他手下最得力的军需官吕乂接班尚书令。

第二十二年,他的铁杆嫡系、亲手征辟的降将姜维受任大将军。

第二十五年,他的令史、主簿董厥接班尚书令。

第二十七年,他的儿子在被一手由中郎将、侍中、尚书仆射一路扶到卫将军,与主簿共同执掌尚书台。

第二十九年,皇帝为他立庙公祭。当朝皇帝为当朝逝去的臣子立庙,有汉一朝极其罕见殊荣。

羽翼其子孙,信任其旧部,重用其嫡系,中华上下,寰宇左右,有权臣亡三十年政不息者,唯此一例。

user avatar

下属能力如此全面卓越,领导身边又满布下属的死党(见出师表“宫中府中”段),这领导当的,真憋屈。

如果领导和这种下属尿不到一壶去,领导哪天跪了可能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被搞掉的。毕竟玄德老板当年可是开了“如其不才,可取而代之”口子的。虽然玄德老板这句话解读方式千千万万,但相信如果诸葛丞相有这个小心思的话,凭他的能力和威望,绝对会把这句话改造成最符合自己利益的护身符。

对二把手这种碾压性的存在,一把手放平心态是不可能的。但刘禅已经拿出了最好的策略:只要诸葛在一天,言听计从放开手,让你为事业献出全部光和热,别来霍霍我。而且一把手越放权,二把手越找不到一把手的过错,更没有推翻一把手取而代之的理由。

从另一个角度讲,蜀汉是小鱼,被大鱼吞掉说白了是时间问题。这种情况下打下多少都是白赚着,领导与有荣焉。一旦被吞了,还可以把所有责任推给二把手,“当初都是他策划他干的”。

所以,刘禅是藏着一肚子的郁闷和不满,做的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提起刘禅,很多人脑海中第一个蹦出来的词大概就是“扶不起的阿斗”。这个标签太深入人心了,以至于我们很少去认真思考,这位后蜀皇帝,在诸葛亮去世后,究竟是如何维系那个摇摇欲坠的政权的,以及他对那位鞠躬尽瘁的丞相,究竟有着怎样的真实情感。说到刘禅对诸葛亮的态度,与其说是简单的“尊敬”或者“依赖”,倒不如说是.............
  • 回答
    要说刘禅心里对诸葛亮和姜维是怎么评价的,这事儿可就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了。毕竟,这两位辅佐他的大臣,一个是“如父如师”,另一个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蜀汉的兴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首先,咱们得说说诸葛亮。对诸葛亮:父辈般的敬重与依赖,兼有君臣之道刘禅对诸葛亮,那绝对是发自内心的敬重,这份敬重远超一般的.............
  • 回答
    马谡在街亭之战中的失利,乃至最终被诸葛亮挥泪斩首,一直是三国故事中令人扼腕叹息的一笔。这其中的缘由,绝非一言可以蔽之,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说清楚此事,我们得把目光投向几个关键点:马谡自身的判断失误、诸葛亮对刘备遗嘱的理解与执行,以及当时战略形势的复杂性。首先,马谡之错,错之在“不当”。街亭.............
  • 回答
    刘备在白帝城病危之际,将诸葛亮叫到床前,托付了后主刘禅。这段话在中国历史和文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是君臣之间的一段对话,更是对一个政权未来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对一位忠臣无私托付的最高肯定。要理解这段话的深意,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从政治层面来看,刘备此举是为蜀汉的未来稳定和延续做最后.............
  • 回答
    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诚,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人称道的君臣关系典范之一。这种忠诚并非简单的雇佣关系或一时兴起,而是建立在深厚的政治理念、个人品德以及对刘备本人人格魅力的认同之上。要详细讲述诸葛亮的忠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出山前已心系汉室,刘备成为其实现理想的载体: 隆中对的政治抱负: 在刘备.............
  • 回答
    要论诸葛亮对刘备的感情,若说是“对父亲一样的感情”,这个说法虽有几分道理,但若要深入探究,却又显得有些简单化了。用“亦师亦友,忠心耿耿,如父如子”这样的表述来形容,或许更为贴切,也更能展现出这段千古佳话的复杂与深沉。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诸葛亮在刘备生命后期,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刘备在创业早期.............
  • 回答
    鲍鹏山教授的《风流去》一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对三国人物,特别是刘备和诸葛亮,进行了深入且常带争议的解读。他并非简单地赞美这些被后世神化的英雄,而是试图剥去历史的表象,挖掘人物背后更复杂、更人性化的动机和行为逻辑。整体评价思路:鲍鹏山在《风流去》中,对三国人物的评价有一个核心的出发点:历史的.............
  • 回答
    诸葛亮对刘备那份深切的忠诚,绝非一时的冲动或简单的利益交换所能概括。这是一种根植于心底的认同,一种对理想共同体的矢志不渝的追求,更是一种对知遇之恩的深刻回报。首先,刘备的“仁德”是打动诸葛亮最核心的因素。在那个乱世之中,诸葛亮饱览群书,深谙治国之道,也看到了当时政治的腐败与黑暗。他渴望施展自己的政治.............
  • 回答
    刘禅对诸葛亮的情感,与其说是爱多还是恨多,不如说是复杂交织、难以简单归类的。若非要追究一个倾向性,我认为“敬畏与依赖”构成了他情感的主体,而“恨”则是在这种主体之下,因现实压力和自身局限而产生的微弱杂音,甚至谈不上真正的恨。让我们来细致地梳理一番:一、 敬畏与依赖:主导情感的基石刘禅即位时年幼,且在.............
  • 回答
    诸葛亮若有子能承其志,且有雄才大略,足以比肩甚至超越其父,那么蜀汉的历史轨迹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诸葛亮本人的地位和形象,也将因此蒙上一层截然不同的色彩。这并非一篇简单的YY文,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历史的逻辑,以及人物性格的延展性,去构建一个可能存在却又充满戏剧性的新篇章。首先,我们得假设这位“诸葛.............
  • 回答
    关于“诸葛亮之死对刘禅是好事,对蜀汉是坏事”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且值得深究的观点。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这句话的合理性。对刘禅而言,诸葛亮死“是好事”?首先,我们得明白刘禅当时是个什么样的君主。他并非庸碌无能,只是在治国理政的魄力、眼界和能力上,确实远不及他的父亲刘备和丞相诸葛亮。刘禅更多.............
  • 回答
    要说诸葛亮和刘禅的关系,那可真是中国古代君臣关系中的一绝,既有“托孤寄命”的深情,也有“扶佐幼主”的责任,更夹杂着一些难以一概而论的复杂性。至于诸葛亮对刘禅的评价,是不是客套话,这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一、 托孤寄命,情同父子首先,两人关系最核心、最广为人知的一点,就是诸葛亮接受了刘备临终前“汉贼不.............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设想!如果历史的齿轮偏转了几个关键的轴点,司马懿竟然成了刘禅麾下最得力的股肱,而诸葛亮则在北方的魏国朝堂上辅佐曹丕、曹叡,那局面将会是何等波澜壮阔,又充满难以想象的变数。想象一下,在蜀汉的汉中,不再是刘备晚年诸将老迈、国力日衰的凄凉景象。取而代之的是,中原的栋梁之才司马仲达,.............
  • 回答
    关于诸葛亮是否“架空刘禅的权臣”这一问题,历史学界存在不同的解读,但主流观点认为,诸葛亮虽然集大权于一身,辅佐刘禅,但他并非“架空”刘禅,而是在尽心尽力地辅佐一位年幼且能力有限的君主,承担起国家重任。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何为“架空权臣”?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架空权臣”.............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问题。如果诸葛亮先生能多活三十年,并且将刘禅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刘璿(或者其他可能的继承人,根据历史记载,刘禅的儿子们并未如同诸葛亮一般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记)培养成一代英主,那么季汉的命运,乃至整个汉室的复兴,确实存在着不小的变数。首先,我们需要厘清“复兴汉室”的真正含.............
  • 回答
    关于诸葛亮是否有“取刘禅而代之”的野心和实力的问题,这是一个在三国历史研究中经久不衰的讨论话题,它触及了政治权谋、个人品德以及历史人物的复杂性。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一、 诸葛亮的“忠诚”之说:历史的定论与时代的背景首先,从主流的历史记载和后世的普遍认知来看,诸葛亮是刘备集团的.............
  • 回答
    诸葛亮北伐成功,一统三国,这无疑会彻底改写历史的走向,也必然会让刘禅的命运和评价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仔细推敲。首先,从“守成之主”到“开国之君”的身份转变:如果诸葛亮北伐成功,刘禅将不再是那个在蜀汉苟延残喘的“幼主”,而是晋升为统一天下的开国之君。他的地位将从一个相对被动、依赖臣.............
  • 回答
    这说法听起来挺刺耳的,对诸葛亮一向推崇备至的人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但细细想来,还真有点意思,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话题,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故事的起点:诸葛亮为何不还政?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诸葛亮是刘备托孤的重臣,他承担的是一个近乎“摄政”的角色。刘备白帝城托孤时,那个场景大家都耳熟.............
  • 回答
    诸葛亮之所以说刘备对季汉众臣有“殊遇之恩”,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刘备在创业初期和建立蜀汉过程中,对麾下文臣武将展现出的非同寻常的厚待和倚重。这种“殊遇”体现在多个层面,既有物质上的赏赐,更有精神上的尊重和信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创业初期的不离不弃与知遇之恩: 从布衣起家到三分.............
  • 回答
    刘禅在位期间,确实表现出了一些与传统意义上“昏君”形象截然不同的特质,最显著的莫过于他对诸葛亮的绝对信任,以及在诸葛亮死后依然能稳固蜀汉政权。然而,尽管如此,历史评价中他鲜少被冠以“明君”的称号。这其中原因复杂,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一、 “明君”的标准是什么?在我们深入分析刘禅之前,首先要明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