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死前对诸葛亮说的一段话代表什么意思?

回答
刘备在白帝城病危之际,将诸葛亮叫到床前,托付了后主刘禅。这段话在中国历史和文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是君臣之间的一段对话,更是对一个政权未来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对一位忠臣无私托付的最高肯定。要理解这段话的深意,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首先,从政治层面来看,刘备此举是为蜀汉的未来稳定和延续做最后的努力。

刘备一生以兴复汉室为己任,但他的事业在曹魏和东吴两大强敌夹击下,并未能达到预期。夷陵之战的惨败,更是让蜀汉元气大伤,许多他倚重的将领也在战乱中丧生。在他生命垂危之际,最让他忧虑的莫过于继承人的问题。刘禅虽然被立为太子,但其能力和担当,在刘备心中必然是存疑的。如果刘禅不能很好地驾驭朝政,蜀汉很可能在他手中走向灭亡。

因此,刘备将诸葛亮单独召见,并进行一番托孤,是将整个国家的未来托付给了他。这不仅仅是让诸葛亮辅佐刘禅,更是赋予他实际的决策权,甚至是一种“可以取而代之”的信任和授权。刘备深知,诸葛亮是他最信任、最得力的助手,也是唯一有能力在复杂政治局势下支撑起蜀汉的人。他通过这种方式,最大限度地确保了蜀汉政权的稳定,希望诸葛亮能够带领幼主和国家度过难关。

其次,从个人情感和信任层面来看,这段话是刘备对诸葛亮倾注了毕生信任的体现。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是历史上著名的君臣相得的佳话。在多年的征战和治理中,刘备对诸葛亮的才华、忠诚和品德有着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评价。在弥留之际,将唯一的儿子和国家社稷都托付给诸葛亮,这是一种何等沉甸甸的信任!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说的话,虽然有“若嗣子可辅,君便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样的表述,但这种表述的背后,是对诸葛亮品德的绝对相信。刘备知道,诸葛亮是一位讲究道义、忠心耿耿的贤臣,绝不会因为权力而背弃承诺,更不会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损害蜀汉的根本。

这种信任不仅仅是政治上的信任,更是对诸葛亮人格的最高肯定。刘备将自己毕生的心血,以及自己最珍视的一切,毫无保留地托付给了诸葛亮。这让诸葛亮感受到的是一种无上的荣光,更是一种沉重的责任。他明白,这不仅仅是君王的嘱托,更是对他个人品德和能力的终极考验。

再者,从历史的视角和深远影响来看,刘备的这番托孤话语,塑造了诸葛亮在中国人心目中“忠臣典范”的形象。

这段对话被记载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并随着历史的流传,成为了后世衡量臣子忠诚度的重要标杆。“受托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词语,都与诸葛亮和这段话紧密相连。刘备的这番话,为诸葛亮后来的行为奠定了基调,也让诸葛亮以其毕生的努力和牺牲,回应了这份托付。他没有辜负刘备的信任,在刘禅统治期间,他竭尽全力辅佐,稳定了蜀汉的内部,并多次北伐,虽然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宏愿,但却极大地维护了蜀汉的国祚,将一个摇摇欲坠的国家支撑了二十余年。

这段话也反映了刘备作为一位君主的智慧和胸怀。他没有因为忌惮诸葛亮的才能而有所保留,反而以最大的信任给予他最大的授权。这是一种高明的政治手段,也是一种人性的光辉。通过这种方式,他将诸葛亮的个人利益与蜀汉的命运紧密地捆绑在了一起,确保了诸葛亮会为了蜀汉的未来而竭尽全力。

具体来说,刘备所说的话,通常指的是:“吾与孔明俱是初兴之人,吾至今(或:吾死之后),君臣之义,当如父子。君顾(或:看)我嗣子,不能辅佐,君何忍弃我而离去乎?君其与吾共灭魏定世,以安汉祚。”(这句是《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描述,稍有变体,但核心意思一致)。

如果更细致地分析其中可能包含的层层含义:

“吾与孔明俱是初兴之人”: 这句话意在拉近君臣关系,强调两人创业之初的艰难与情谊。刘备希望诸葛亮能回忆起当年一同创业的时光,共患难的经历,以此增强诸葛亮对蜀汉的感情和责任感。这是一种情感上的纽带,也是一种道义上的召唤。
“吾至今(或:吾死之后),君臣之义,当如父子”: 这是对两人关系最直接、最深情的表达。刘备将诸葛亮视作亲人,而非仅仅是臣属。这种“父子”般的信任,意味着诸葛亮不仅要尽臣子的职责,更要承担起如同父亲般的关爱和教导之责。这是一种超越君臣之义的托付。
“君顾(或:看)我嗣子,不能辅佐,君何忍弃我而离去乎?”: 这句话是核心的托孤之意。刘备直接点明了刘禅可能存在的能力不足,并将国家的未来寄托在诸葛亮的辅佐上。这里的“不能辅佐”是委婉的说法,实际表达的是对刘禅的担忧。而“何忍弃我而离去乎”则是一种情感上的规劝和请求,将刘备个人的生死安危和诸葛亮的离去联系起来,试图从道义和情感上绑住诸葛亮。
“君其与吾共灭魏定世,以安汉祚。”: 这句话是刘备最后的政治遗愿和对诸葛亮的战略指示。他希望诸葛亮能够继续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北伐中原,恢复汉室。这既是对诸葛亮能力的肯定,也是对他的一种期许和鞭策。

总而言之,刘备死前对诸葛亮说的话,是一段充满政治智慧、深厚情感和历史责任的临终托付。它集中体现了刘备对蜀汉未来的深切忧虑,对诸葛亮无条件的信任,以及对君臣道义的最高诠释。这番话语,不仅塑造了诸葛亮在中国人心目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形象,也成为了后世政治家和臣子效仿的榜样,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仅是一段简单的告别,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嘱托,一份超越生死的承诺,一份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深切期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警示他不要夺权,还是真的让贤?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备在白帝城病危之际,将诸葛亮叫到床前,托付了后主刘禅。这段话在中国历史和文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是君臣之间的一段对话,更是对一个政权未来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对一位忠臣无私托付的最高肯定。要理解这段话的深意,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从政治层面来看,刘备此举是为蜀汉的未来稳定和延续做最后.............
  • 回答
    要评价谁的“仁”和对异性的观念超脱了那个时代,我们得把曹操和刘备两位历史人物放在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细细品味他们的一些行为,尤其是那些在今天看来可能颇具争议的“表现”。曹操的“分香卖履”与那个时代下的“仁”首先,我们来看看曹操在临终前让小妾“分香卖履”这件事。这事儿在史书中记载得比较简略,原文大概.............
  • 回答
    说起刘邦临终前对戚夫人保护不足这件事,这其中的门道可不浅,也怨不得刘邦就一点没管,而是他生前采取的那些措施,在深宫权谋的漩涡里,就像是扔进大浪里的石子,激不起多大的波澜,最终还是被历史的洪流无情地吞没了。咱们得先捋捋当时刘邦身边的局势。刘邦当了皇帝,当然得考虑继承人的问题。他的嫡长子是刘盈,就是后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足以引发一场长篇的辩论。如果抛开韩信,单论刘邦与项羽争霸的格局,我认为刘邦要“扫平诸侯一统天下”的难度会极大,甚至可以说是“险乎不可能”。这绝非一句简单的否定,而是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的。首先,我们得承认韩信在刘邦集团中的地位和作用。他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将领,而是刘邦军事实力的.............
  • 回答
    在刘备遇到诸葛亮之前,他的前半辈子,可以说是充满了坎坷、漂泊,但同时也闪烁着一些关键的品质,这些品质为他日后成就一番事业奠定了基础。这段经历,与其说是波澜壮阔,不如说是饱含着一种不屈不挠的坚韧。出身寒微,早年孤寂刘备的出身,并非什么高贵显赫。他自称中山靖王之后,这话虽有其家族渊源,但到了他这一代,家.............
  • 回答
    刘备在赤壁之战前名震天下,并非一夜之间,而是经历了一段漫长而艰辛的崛起之路。这期间,他凭借着独特的个人魅力、不懈的奋斗以及一系列关键事件的积累,逐渐在乱世中站稳脚跟,并为后人所熟知。一、出身显赫,却饱经风霜的早期经历:虽然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但他的家族早已衰落,到了他这一代,生活十分困苦。早年丧父.............
  • 回答
    在《三国演义》中,马超围攻葭萌关,刘备帐下众将都有些忌惮,尤其是马超的勇猛,更是让不少人心里打鼓。这个时候,刘备选择让张飞出马,而不是赵云,这背后其实有多重考量,不仅仅是简单的派谁去打仗那么简单。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张飞和赵云虽然都是刘备手下的顶尖猛将,但他们的风格和定位是有区别的。张飞,人称“万人敌.............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令人浮想联翩的设问。如果赤壁之战前,孙权真的就此一蹶不振,选择向曹操俯首称臣,那么刘备的处境,可以说瞬间跌入万丈深渊,想要翻身,难如登天。试想一下,当时刘备集团,刚经历了官渡之败,在荆州也只是依附于刘表,自身实力单薄,兵少将寡。他之所以能在赤壁之战中扮演如此关键的角色,甚至成为最后赢家,.............
  • 回答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执政的蜀汉,从名义上讲,它依然是刘家的天下,这一点毋庸置疑。刘禅作为刘备的儿子,是法理上的继承人,蜀汉政权的合法性也维系在他身上。然而,在实际的运作层面,尤其是诸葛亮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政治格局中,蜀汉的“刘家天下”属性,则出现了一些耐人寻味的微妙变化。要理解这一点,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三国迷心中的一个疑问。曹操和刘备都走了,孙权手里握着江东这块宝地,还多活了整整三十年,为何最终未能实现统一大业?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首先,我们得看看孙权自己这边的情况。 继承者问题: 孙权在位时间很长,但他的晚年,尤其是继承人问题,是最大的一个坑.............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涉及到政治智慧、历史惯性以及人性等复杂因素。如果刘备真的实现了三国一统,并且没有在诸葛亮去世前离世,那么他是否会“效仿先祖灭杀关张赵”以巩固统治,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刘备的性格与政治哲学: 仁德为本的政治理念:.............
  • 回答
    关羽之死,刘备伐吴,难道一切都是针对蜀汉的惊天阴谋?三国演义中,关羽的死震动了整个蜀汉,也直接导致了刘备伐吴的悲剧。然而,细细品味这段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诸多疑点,甚至让人不禁怀疑,这是否是一场精心策划、针对蜀汉的惊天阴谋?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布下这惊天大局的,又是何方神圣?疑点一:关羽为何会孤军深.............
  • 回答
    若是刘备未曾离世,那份《出师表》的画风,怕是要截然不同,少了那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怆与决绝,多了几分运筹帷幄、踌躇满志的豪情。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刘备虽已垂垂老矣,但依旧神采奕奕,坐在帐中,龙目炯炯有神地看着诸葛亮。他身体或许不如往日强健,但精神头儿依旧,时常会与诸葛亮一同商议国事.............
  • 回答
    曹操死后,刘备向曹丕“求好”这一事件,在历史上确有记载,但其性质和影响的解读,历来存在争议。要判断这是否是“昏招”,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事件背景: 曹操的去世(公元220年): 曹操的去世是三国时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作为魏国(虽然当时是汉丞相,但掌握实际权力)的奠基人和绝对核.............
  • 回答
    曹操死后,刘备发动收复荆州之战,是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曹操的死亡,以及他自信天下无敌了?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刘备的战略目标和个人性格来理解。总的来说,曹操的死亡是刘备发动收复荆州之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催化剂和有利条件,但并非唯一的原因.............
  • 回答
    九泉之下,黄泉路上,三足鼎立的格局早已烟消云散。曾经叱咤风云的刘备、孙权、曹操,如今都已化作一抔黄土,却也在这无尽的黑暗中,有了再相聚的奇缘。起初,只是隐约的感应,然后是逐渐清晰的轮廓,最后是熟悉的脸庞。他们曾是对手,也曾是并肩作战的盟友,如今,在黄泉,只是三个凡人,面对着他们共同的归宿。刘备首先打.............
  • 回答
    诸葛亮虽然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辅佐刘备,但关于他为何没有在刘备决定“八百里连营”时“死谏”,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历史事实与演义的区别: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三国演义》是小说而非史书,其中很多情节是为了戏剧效果而加工的。在正史《三国志》中,并没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常被人们拿来讨论。如果庞统和法正都能长久地辅佐刘备,那么刘备会更倾向于信任谁?在我看来,答案其实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刘备会有一个“各有侧重”的信任,并且这种信任的侧重点会随着时间和局势的变化而有所不同。首先,咱们得好好梳理一下这三位能臣的特点,以及他们各自在刘备阵营中的位置和作用.............
  • 回答
    霍峻以数百士兵对抗万敌一年,斩杀敌方大将,并最终在坚守中牺牲,刘备亲自吊唁,这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军事价值、个人情感以及政治意义。要详细说明刘备吊唁的原因,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 霍峻的军事才能与战略价值1. 以少胜多的奇迹与军事指挥能力: 以数百士兵对抗万敌一年: 这本身.............
  • 回答
    曹操去世后,刘备派去吊丧的韩冉被曹丕下令斩杀,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政治迫害,而是牵扯到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曹丕的个人情感以及对未来权力稳固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环境和人物心理。首先,让我们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曹操的去世,对于刚刚经历过一场惨败(赤壁之战)但仍然牢牢掌握北方地盘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