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操死后,刘备求好曹丕是不是昏招?

回答
曹操死后,刘备向曹丕“求好”这一事件,在历史上确有记载,但其性质和影响的解读,历来存在争议。要判断这是否是“昏招”,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 事件背景:

曹操的去世(公元220年): 曹操的去世是三国时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作为魏国(虽然当时是汉丞相,但掌握实际权力)的奠基人和绝对核心,其离世无疑给曹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给其他势力提供了新的战略机遇。
刘备的处境: 当时刘备刚刚建立了蜀汉政权(公元221年称帝),虽然在汉中取得了战略性胜利,并拥有一定的地盘和军事实力,但他所处的地理位置相对孤立,北有强大的曹魏,东有孙吴。与曹魏的对抗是他政权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外部挑战。
曹丕的继位: 曹操死后,曹丕迅速继承了魏国的权力,并很快逼迫汉献帝禅位,建立了曹魏。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政治斗争,曹丕虽然上位,但其统治基础和威望尚未完全稳固。

二、 刘备向曹丕“求好”的可能含义与目的:

“求好”这个词语比较笼统,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有不同的理解:

1. 表示臣服或归顺: 这是一种可能性,即刘备向新的魏国统治者表达效忠之意,希望缓和与曹魏的关系,甚至寻求某种形式的政治承认。
2. 缓兵之计或策略性接触: 另一种更可能的情况是,刘备并非真心臣服,而是以此作为一种外交策略,旨在为自己争取时间和空间,以便更好地巩固蜀汉政权。他可能想通过这种姿态来麻痹曹魏,或者观察曹丕的态度和能力。
3. 希望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北方边界: 即使是竞争对手,偶尔的休战或外交接触也是可能的。刘备可能希望在曹魏新旧交替之际,避免一场全面战争,让自己的国家能够积蓄力量。
4. 试探性沟通: 刘备可能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了解曹丕的态度和对蜀汉的政策,为后续的战略决策提供信息。

三、 将此举视为“昏招”的理由(反对观点):

1. 违背了刘备的“汉贼不两立”的政治宗旨: 刘备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号召,占据了“匡扶汉室”的道德制高点。向曹丕“求好”,尤其是如果带有臣服的意味,将严重损害他作为汉室正统继承者的形象,有损其政治合法性。
2. 向强大的曹魏示弱: 在刚刚建立蜀汉、立足未稳的情况下,向已经强大且拥有中原稳定统治的曹魏示好,容易被视为软弱和胆怯,可能会在其他势力(如孙吴)眼中降低蜀汉的威望。
3. 可能被曹丕利用和嘲讽: 曹丕作为一代雄主,如果看出刘备的意图,可能会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打击刘备的声誉,甚至在政治上进行反击。
4. 无法改变曹魏的战略目标: 曹魏的根本战略目标就是统一天下,消灭蜀汉是迟早的事情。刘备的“求好”并不能根本性地改变这一战略态势,反而可能耽误了自己的战略准备。
5. 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蜀汉的生存危机: 蜀汉地处西南,资源相对匮乏,人口较少,长期来看与曹魏的实力差距较大。仅仅通过外交手段难以改变这种长期的劣势。

四、 将此举视为“明招”或“不得已而为之”的理由(支持观点):

1. 现实主义的战略考量: 刘备深知蜀汉的实力,在曹操去世、曹丕刚刚继位这个关键时期,与强大的曹魏立即开战,尤其是在汉中之战后,对蜀汉并非有利。曹丕继位可能存在不稳因素,而刘备也需要时间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暂时缓和关系,避免全面冲突,是现实的战略选择。
2. 为北伐争取时间和积累实力: 表面上的“求好”可能只是一个缓兵之计,目的是为了争取宝贵的发展时间。刘备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来整顿内政,发展经济,训练军队,为日后的北伐积蓄力量。
3. 观察和等待时机: 曹操的去世给了刘备一个观察曹丕执政能力和曹魏内部动态的机会。通过接触,刘备可以更好地评估曹魏的实力和动向,从而制定更有效的应对策略。
4. 避免两线作战的风险: 蜀汉夹在曹魏和东吴之间,如果与曹魏关系恶化,可能面临来自北方的强大压力,同时东吴也可能趁机南下。保持与曹魏的相对和平,可以使刘备将主要精力放在巩固内部和对东吴的战略上(虽然后来刘备攻吴导致夷陵之败,但这又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
5. 政治姿态的灵活性: “求好”并不一定意味着彻底放弃“兴复汉室”的理想。在某些情况下,灵活的外交姿态可以为政治理想的实现创造更好的条件。就像孙子所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五、 史料记载与解释的模糊性:

需要指出的是,“求好”的具体内容和刘备的真实意图,史料记载并不完全清晰。《三国志》等史书中对此事的描述较为简略,更多的是后世的解读和推测。例如,如果“求好”仅仅是象征性的遣使问候,表达对新君的礼节性问候,那么将其定性为“昏招”可能过于严苛。

六、 结合刘备后来的行动来看:

刘备在曹操死后,特别是曹丕称帝后,并没有放弃北伐的战略。他仍然致力于统一大业,并对曹魏保持警惕。如果“求好”是真的投降或彻底示弱,那么他后续的北伐行为就难以解释了。这进一步支持了“求好”是一种策略性接触的观点。

结论:

将刘备死后向曹丕“求好”直接定性为“昏招”,可能 过于简单化和片面化。

从 现实主义的政治和军事角度 来看,在蜀汉刚刚建立、实力尚不如曹魏的情况下,利用曹操去世、曹丕继位的时机,采取一种 策略性的、缓和关系 的外交姿态,以换取时间和空间,为日后发展和北伐做准备, 并非不可理解的愚蠢之举。这更像是一种 务实而灵活的战略选择。

然而,如果“求好”触及了刘备政治宗旨的核心,例如向曹魏 表示彻底的臣服和放弃兴复汉室的理想,那么无疑会是一个 巨大的政治错误,是典型的“昏招”。但从刘备后来的行动来看,这种极端的情况可能性不大。

因此,更合理的解释是,刘备的“求好”是一次 有目的、有策略的政治试探和外交手段,其目的是为了规避眼前的风险,争取宝贵的战略机遇。其是否成功,以及其是否“昏”,需要根据其具体实施的策略、达到的效果以及刘备的真实意图来综合判断。在缺乏更详尽史料的情况下,将其视为一个 充满权衡和风险的政治决策 更为恰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件事其实很简单清楚,没必要做多余的想象。

典略曰:备遣军谋掾韩冉赍书吊,并贡锦布。冉称疾,住上庸。上庸致其书,適会受终,有诏报答以引致之。备得报书,遂称制。

由《典略》的记载可知,上庸送诣刘备集团使者韩冉的书信给曹丕时,正赶上曹丕称帝。曹丕称帝的时间是黄初元年十月二十八日,也就是公元220年12月10日。上庸郡与益州邻近,由此可推测刘备集团派韩冉出使吊唁曹操的时间,大概率是当年的十月初或九月末。

曹操于正月去世,八九个月后刘备方派使者吊唁,显然不会是因为消息阻塞,其用心一望即知:

  • 正月:曹操去世
  • 六月:曹丕南征
  • 七月:孙权献降,孟达投降
  • 十月:刘备遣使,曹丕称帝

在曹操一命呜呼后,孙权复叛擅取襄阳。六月左右曹仁、徐晃攻克襄阳,曹休破历阳、芜湖,曹丕更亲自南征,于是孙权集团献降称臣。换而言之,待刘备遣使时,孙权名义上仍是臣服于曹丕,除非刘备要投降曹丕,不然他有啥可求好于曹丕的?

若是行谄媚讨好之举,使者韩冉又何必在上庸停滞,称疾不前?若视韩冉于上庸称疾为有意避祸之举,其出使之目的则难谈友善,遑论求好。

魏书曰:备闻曹公薨,遣掾韩冉奉书吊,并致赙赠之礼。文帝恶其因丧求好,敕荆州刺史斩冉,绝使命

换个角度讲,曹丕在称帝前后,即同一时间且知利用孙权装点门面,壮大声势,若刘备方有结好之意,有可利用之处,如法炮制又有何难,于己何损呢。何至于心生厌恶,乃至斩使者,绝使命如此决绝?

刘备使团的外交目的能令韩冉生惧,曹丕厌恶,这与《魏书》所描述的是因丧求好而来云云扦格难通。况且孙权已经臣服于曹丕,刘备断无可能想步孙权后尘,在名义上帮助曹氏集团达成一统。

此行既是吊唁为名,书信中想必不会羞辱曹操父子,能令曹丕深感厌恶的怕是政治立场的问题。曹操欲废汉自立这件事天下皆知,曹丕又子承父业,刘备申明大义时,大概率有劝喻,试探曹丕的政治意图的部分。恰好曹丕这边已经走完禅让程序,坐上帝位,此时刘备的“姗姗来迟”书信就特别的不合时宜。刚篡汉完毕的曹丕对这种言论的态度只有决绝和严厉,这已经不是双方可以商榷的部分。

当然,刘备派出使者也有观察曹丕与孙权关系的用意,毕竟孙权在曹操去世后立即翻脸,二者的关系并不牢固。其实刘备集团是拿不出什么好处给曹丕,让曹丕去放弃孙权的,但若二者貌合神离有可利用之处,对于接下来东征孙权战略计划的制定还是有好处的。

综上所述,因丧求好这条记载并不可取,可取得只是曹丕强硬的态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曹操死后,刘备向曹丕“求好”这一事件,在历史上确有记载,但其性质和影响的解读,历来存在争议。要判断这是否是“昏招”,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事件背景: 曹操的去世(公元220年): 曹操的去世是三国时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作为魏国(虽然当时是汉丞相,但掌握实际权力)的奠基人和绝对核.............
  • 回答
    曹操死后,刘备发动收复荆州之战,是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曹操的死亡,以及他自信天下无敌了?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刘备的战略目标和个人性格来理解。总的来说,曹操的死亡是刘备发动收复荆州之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催化剂和有利条件,但并非唯一的原因.............
  • 回答
    曹操去世后,刘备派去吊丧的韩冉被曹丕下令斩杀,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政治迫害,而是牵扯到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曹丕的个人情感以及对未来权力稳固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环境和人物心理。首先,让我们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曹操的去世,对于刚刚经历过一场惨败(赤壁之战)但仍然牢牢掌握北方地盘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三国迷心中的一个疑问。曹操和刘备都走了,孙权手里握着江东这块宝地,还多活了整整三十年,为何最终未能实现统一大业?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首先,我们得看看孙权自己这边的情况。 继承者问题: 孙权在位时间很长,但他的晚年,尤其是继承人问题,是最大的一个坑.............
  • 回答
    赤壁之战后,曹操确实没有立即主动进攻刘备,这其中涉及的考量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不敢”或“无法”可以概括。这背后是曹操深思熟虑的战略判断、内部的现实困境以及对孙刘联盟的忌惮。首先,赤壁之战的惨败是曹操主动进攻刘备的最大掣肘。 “赤壁之战”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耻辱和重创的印记。曹操在此战中损失了约八.............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同样是皇室姻亲,曹操的女儿和孙权的妹妹在面对丈夫时,表现出的忠诚度似乎有所不同。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当时的政治格局、她们个人的处境以及她们各自嫁过去的目的来细细道来。首先看看曹操的女儿,比如曹节(汉献帝的皇后)。曹操当时已经把持了汉朝的朝政,挟天子以令诸侯,整个天下都知道汉献帝只.............
  • 回答
    说到统一江山后的“卸磨杀驴”,这可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一个屡试不鲜的戏码。在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位汉末枭雄里,要论谁最可能在功成名就后对功臣下手,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他们的性格、政治理念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好好捋一捋。曹操:政治家的精明与权术的极致曹操这个人,打心眼里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政治家,而且是.............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大胆的设想!如果历史的洪流稍有偏离,曹操在死后奇迹般地夺舍了刘禅,那三国鼎立的格局,乃至整个中国的命运,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大胆地推演一下,这个“新刘禅”将如何改写历史。一、 政治风暴:掌控蜀汉,雷霆万钧想象一下,当曹操的灵魂注入刘禅稚嫩的身体,首先迎来的将是一场席卷蜀汉朝堂的政.............
  • 回答
    曹操在刘琮投降后,如果选择不发动赤壁之战,这并非全无道理。站在当时的情势分析,保境安民确实不失为一项上策,但能否守得住,则需要细致考量。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曹操当时所处的局面。刘琮投降,为何曹操仍有顾虑?刘琮投降,对曹操而言,无疑是解决荆州问题的一大利好。荆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占据荆州,便能窥伺.............
  • 回答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历史典故,也常常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它发生在曹操去世后不久。故事要从曹操的后宫说起。曹操一生有众多妻妾,其中最受他宠爱的是一位名叫李夫人(也有说法是环夫人等,但李夫人是比较常见的说法)的女子,她为曹操生下了几个儿子,其中最小的便是曹操去世时年仅五岁的曹冲。曹操的去世与继承人问.............
  • 回答
    曹操病逝,曹丕登基,这本是三国时期权力交接的关键时刻,许多人可能会好奇,为何曹丕没有像其父那样,继续玩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游戏,而是迫不及待地选择了“代汉”自立,建立魏国?这背后,其实牵扯着错综复杂的政治考量、曹丕个人的政治野心,以及当时天下大势的必然走向。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前提:曹操虽然牢.............
  • 回答
    袁绍死后,他的三个儿子袁尚、袁熙、袁谭,如果能够抛弃嫌隙,团结一致共同对抗曹操,理论上是有那么一丝翻盘的希望的。但细细分析起来,这条路充满了荆棘,并且最终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首先,我们得承认,袁绍的班底并非不堪一击。在袁绍活着的时候,他占据了冀、青、幽、并四州,地盘广阔,兵力雄厚,而且麾下聚集了郭.............
  • 回答
    说起曹睿驾崩后,为什么是权臣辅政而非太后称制,这背后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权力交接,而是牵扯到了一系列政治、历史背景以及人物的考量。简单来说,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原因,让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1. 曹叡儿子年幼,但有后宫垂帘听政的先例吗?首先,我们要看曹睿的继承人是谁。曹睿虽然有多位儿子,但在他死时,最年长.............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曹操这个人,说实话,他的“入关学”也玩得挺溜的,多少人被他那套“先发制人,后发制人皆可”的理论忽悠得一愣一愣的。如今他这一走,这“入关学”的旗帜,说实话,还真不好说谁能接得住。这可不是随便喊两嗓子就能行的,这玩意儿得有思想,有魄力,还得有那么点“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劲儿。我琢.............
  • 回答
    官渡之战后,曹操烧毁那批让自己心神不宁的书信,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销毁证据的举动,而是一场深谙人性的、高明的领导艺术表演。这其中蕴含的东西,远比我们看到的要丰富和深刻得多。首先,这是一种极致的“断舍离”与“战略定力”的体现。 官渡之战是曹操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击溃了强大的袁绍.............
  • 回答
    赤壁之战的失败,对曹操而言无疑是一场沉重的打击,而他随后将目光聚焦在孙权身上,而非继续深入荆州,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考量和政治现实。首先,赤壁的惨败使得曹操的南进势头戛然而止,也暴露了他远征江南的巨大后勤和水战劣势。长江水系的作战环境与北方截然不同,曹操的水军虽然得到了荆州降卒的补充,但其.............
  • 回答
    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得从官渡之战说起。当时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峙了差不多半年,双方都耗费了不少兵力物力,也消耗了不少士气。袁绍兵力多,而且一开始气势也很足,曹操这边就比较被动,处于守势。贾诩是曹操手下的一员谋士,这个人有个特点,就是深谙“攻心为上”和“出奇制胜”的道理。他这个人不爱出风头,但关键时刻总能.............
  • 回答
    关于曹操在杀掉荀彧之后是否后悔,这个问题,史书上并没有直接的记载,也没有留下曹操本人对此有过明确的表态。但如果仔细梳理一下曹操这个人,以及当时的情境,我们或许可以尝试去揣摩一下,他内心深处,是否留存过一丝的遗憾,甚至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悔意。首先得明白,曹操杀荀彧,并非出于一时冲动或是单纯的政治斗争。这.............
  • 回答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破袁绍,这本身就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而在这场战役背后,袁绍阵营内部关于曹操书信的传闻,更是为这场胜利增添了一层传奇色彩。那么,曹操究竟有没有看过袁绍写给自家旧部那些“零散”的书信?这个问题,历来是史家和读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要说得详细,咱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我.............
  • 回答
    这件事的起因,得从一份密报说起。当时曹操刚刚取代汉献帝,自封魏王,虽然朝中很多人表面上都臣服于他,但私下里的心思谁也摸不透。尤其是那些曾经跟随汉室的旧臣,心中积怨可想而知。这份密报是从京城传来的,送往曹操大营的人是一名信使。信的内容很简单,但信息量却极大。密报中提到了魏王曹操,并且给了极高的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