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操死后,刘备发动收复荆州之战,是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曹操的死亡,他自信天下无敌了?

回答
曹操死后,刘备发动收复荆州之战,是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曹操的死亡,以及他自信天下无敌了?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刘备的战略目标和个人性格来理解。

总的来说,曹操的死亡是刘备发动收复荆州之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催化剂和有利条件,但并非唯一的原因,更不能简单地说刘备因此“自信天下无敌”了。 刘备的决策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以下是详细的分析:

一、 曹操死亡对曹魏政权的影响:

政治动荡与权力真空: 曹操是曹魏政权的灵魂人物,他的去世必然会在曹魏内部引起权力交接的动荡。虽然曹丕迅速接班并稳定了局面,但新君上位初期,内部必然存在不稳因素和人事调整。这种不稳定状态,对于刘备而言,是打破曹操生前形成的强大战略压迫的绝佳机会。
军事重心转移的可能性: 曹操在世时,对蜀汉形成了巨大的军事压力,其政权整体实力在三国中最强,军事重心长期放在南方,以图统一。曹操死后,虽然曹丕继承了其军事力量,但短期内,曹魏政权的战略重心可能会因为内部事务或者南征的惯性而有所调整,甚至可能出现短暂的军事力量松懈,这给了刘备可乘之机。
士气与战略的调整: 曹操虽然勇猛,但他的统治也存在一些矛盾,例如对部分旧臣的猜忌。他的离世,对曹军的士气可能产生一定影响。同时,曹丕是否能完全继承曹操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也存在未知数。

二、 刘备收复荆州的战略考量:

“隆中对”的战略蓝图: 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隆中对”战略,核心目标是“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东伐,君则从子午而西征,荆州既克,则中国可图也。” 这就清晰地表明,荆州是刘备实现其宏图霸业的关键一步。
荆州的重要性: 荆州地处要冲,连接南北,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夺取荆州,不仅可以巩固益州侧翼,更能为刘备北伐提供一个重要的战略基地和兵源补充。
东吴的挑战与结盟的脆弱: 刘备集团最初占据了荆州大部分地区,但后来由于关羽的失利,荆州大部分又被东吴夺取。赤壁之战后,孙刘联盟虽然存在,但双方在荆州归属问题上的矛盾日益尖锐,联盟本身就不稳固。关羽被杀后,刘备与东吴的矛盾彻底激化,收复荆州甚至对东吴展开报复,成为刘备必须面对的政治和军事任务。
收复失地,挽回颜面: 关羽是刘备的义弟,也是其重要将领,关羽的战死对刘备来说是巨大的打击,无论是情感上还是战略上。收复荆州,某种程度上也是为关羽报仇,挽回失去的士气和颜面。

三、 刘备当时的战略判断和“自信”程度:

并非“天下无敌”: 尽管曹操已死,但曹魏政权依然是三国中最强大的存在。曹丕继承了曹操的大部分实力,且不久后就建立了魏国,拥有全国最多的户口和军队。刘备此时虽然占据了益州,并掌握了汉中,但与曹魏相比,国力仍然有差距。因此,说刘备因此“自信天下无敌”是不准确的。
抓住了“有利时机”: 刘备发动收复荆州之战,更准确的说法是抓住了“有利时机”。曹操的死亡,为他提供了一个打破曹魏对蜀汉战略压迫的窗口期。他判断,曹魏内部可能需要时间来适应新的领导层,其军事行动可能会有所迟缓。
对东吴的误判: 刘备发动对东吴的战争,更多是出于对关羽之死的“报仇”和收复荆州的决心。然而,他对东吴的实力和决心可能存在一定的低估。他未能充分认识到东吴为了巩固其荆州地盘,将不惜一战。
个人性格与决断: 刘备以“仁德”和“坚韧”著称,但也表现出其在关键时刻的果断和有时甚至带点“意气用事”的成分。关羽的死,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情感和政治刺激,促使他下定决心发动战争。

四、 战争的实际结果与反思:

夷陵之战的惨败: 刘备对东吴发动的收复荆州之战,最终以夷陵之战的惨败告终,刘备本人也差点丧命。这场惨败,恰恰证明了当时刘备的实力并不足以“天下无敌”,也说明了他对东吴的军事实力和战略部署存在严重的误判。
曹操死亡的影响局限性: 曹操死亡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为刘备提供了一个战略上的“喘息”和“机会”,但这种机会的大小和持续时间,并不能让刘备直接认为自己已经“天下无敌”。

总结:

曹操的死亡无疑为刘备发动收复荆州之战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打破了曹操生前对蜀汉形成的巨大军事压力。但是,说刘备因此“自信天下无敌”则是一种夸大。刘备的决策更像是一种基于“隆中对”战略的积极推进,以及对时局的判断和对关羽之死的反应。他看到了曹魏可能出现的短暂虚弱期,并决心趁机收复失地,扩大势力范围。

然而,这场战争的最终失败也警示我们,刘备当时并未达到“天下无敌”的程度,他对对手的实力和政治格局的判断存在失误。因此,曹操的死亡是重要的 “有利条件”,但不是刘备 “自信天下无敌” 的唯一原因,也不是收复荆州之战发动战的唯一动机。这是一场多重因素交织下的战略决策,其中包含了对历史机遇的把握,也包含了对自身实力的潜在误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预设逻辑没有意义,逻辑和历史事实是两码事。

夷陵之战蜀军不乏降兵降将,吴人想了解刘备的真实态度并不缺少渠道,甚至可以对不同口径的说法互相印证。那么陆机作为当时吴军主帅陆逊的后人,其所作《辩亡论》中的说法可信度颇高:

汉王亦冯帝王之号,巴、汉之民,乘危骋变,结垒千里,志报关羽之败,图收湘西之地。

刘备的目的无非二点,一是报关羽荆州毁败之仇,二是夺回荆州,并没有表现出要灭吴的意图。

孙权背弃同盟,向北方俯首称臣,为曹操偷袭荆州,袭杀关羽,解襄樊之围,还谋划吞并刘备集团,占据益州。刘备东征进行反击乃理之自然,后人强行给刘备加戏,搞什么曹操死后刘备自认天下无敌,只能说非蠢即坏。

刘备与曹操殴打半生,长期处于绝对劣势,依然无所畏惧,屡败屡战,打一个孙权需要考虑啥曹操死不死,谁无敌不无敌,力量对比又或量力与否。人家连曹操集团都不怵,打孙权需要考虑这些无聊的设定?

不要把自己的中二逻辑代入给历史人物。历史人物什么想法,怎样态度首先取决于史料,立足于史料基础,再结合史料进行符合时代背景,当时处境,人物性情等等的揣摩和推论。

刘备想不想灭吴,第一步都是要夺回荆州,然后根据形势做出判断。倘作战顺利,形势大好,有啥必要搞什么给孙权施压的脑补,顺势灭吴便是。若多有阻碍,形势复杂,做出相应的调整也不会拘泥于后人的框架。

自己构思一个阴谋或计划很简单,又与人家刘备何干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曹操死后,刘备发动收复荆州之战,是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曹操的死亡,以及他自信天下无敌了?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刘备的战略目标和个人性格来理解。总的来说,曹操的死亡是刘备发动收复荆州之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催化剂和有利条件,但并非唯一的原因.............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大胆的设想!如果历史的洪流稍有偏离,曹操在死后奇迹般地夺舍了刘禅,那三国鼎立的格局,乃至整个中国的命运,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大胆地推演一下,这个“新刘禅”将如何改写历史。一、 政治风暴:掌控蜀汉,雷霆万钧想象一下,当曹操的灵魂注入刘禅稚嫩的身体,首先迎来的将是一场席卷蜀汉朝堂的政.............
  • 回答
    曹操在刘琮投降后,如果选择不发动赤壁之战,这并非全无道理。站在当时的情势分析,保境安民确实不失为一项上策,但能否守得住,则需要细致考量。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曹操当时所处的局面。刘琮投降,为何曹操仍有顾虑?刘琮投降,对曹操而言,无疑是解决荆州问题的一大利好。荆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占据荆州,便能窥伺.............
  • 回答
    曹操死后,刘备向曹丕“求好”这一事件,在历史上确有记载,但其性质和影响的解读,历来存在争议。要判断这是否是“昏招”,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事件背景: 曹操的去世(公元220年): 曹操的去世是三国时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作为魏国(虽然当时是汉丞相,但掌握实际权力)的奠基人和绝对核.............
  • 回答
    曹操去世后,刘备派去吊丧的韩冉被曹丕下令斩杀,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政治迫害,而是牵扯到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曹丕的个人情感以及对未来权力稳固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环境和人物心理。首先,让我们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曹操的去世,对于刚刚经历过一场惨败(赤壁之战)但仍然牢牢掌握北方地盘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三国迷心中的一个疑问。曹操和刘备都走了,孙权手里握着江东这块宝地,还多活了整整三十年,为何最终未能实现统一大业?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首先,我们得看看孙权自己这边的情况。 继承者问题: 孙权在位时间很长,但他的晚年,尤其是继承人问题,是最大的一个坑.............
  • 回答
    赤壁之战后,曹操确实没有立即主动进攻刘备,这其中涉及的考量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不敢”或“无法”可以概括。这背后是曹操深思熟虑的战略判断、内部的现实困境以及对孙刘联盟的忌惮。首先,赤壁之战的惨败是曹操主动进攻刘备的最大掣肘。 “赤壁之战”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耻辱和重创的印记。曹操在此战中损失了约八.............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同样是皇室姻亲,曹操的女儿和孙权的妹妹在面对丈夫时,表现出的忠诚度似乎有所不同。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当时的政治格局、她们个人的处境以及她们各自嫁过去的目的来细细道来。首先看看曹操的女儿,比如曹节(汉献帝的皇后)。曹操当时已经把持了汉朝的朝政,挟天子以令诸侯,整个天下都知道汉献帝只.............
  • 回答
    说到统一江山后的“卸磨杀驴”,这可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一个屡试不鲜的戏码。在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位汉末枭雄里,要论谁最可能在功成名就后对功臣下手,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他们的性格、政治理念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好好捋一捋。曹操:政治家的精明与权术的极致曹操这个人,打心眼里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政治家,而且是.............
  • 回答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历史典故,也常常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它发生在曹操去世后不久。故事要从曹操的后宫说起。曹操一生有众多妻妾,其中最受他宠爱的是一位名叫李夫人(也有说法是环夫人等,但李夫人是比较常见的说法)的女子,她为曹操生下了几个儿子,其中最小的便是曹操去世时年仅五岁的曹冲。曹操的去世与继承人问.............
  • 回答
    曹操病逝,曹丕登基,这本是三国时期权力交接的关键时刻,许多人可能会好奇,为何曹丕没有像其父那样,继续玩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游戏,而是迫不及待地选择了“代汉”自立,建立魏国?这背后,其实牵扯着错综复杂的政治考量、曹丕个人的政治野心,以及当时天下大势的必然走向。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前提:曹操虽然牢.............
  • 回答
    袁绍死后,他的三个儿子袁尚、袁熙、袁谭,如果能够抛弃嫌隙,团结一致共同对抗曹操,理论上是有那么一丝翻盘的希望的。但细细分析起来,这条路充满了荆棘,并且最终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首先,我们得承认,袁绍的班底并非不堪一击。在袁绍活着的时候,他占据了冀、青、幽、并四州,地盘广阔,兵力雄厚,而且麾下聚集了郭.............
  • 回答
    说起曹睿驾崩后,为什么是权臣辅政而非太后称制,这背后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权力交接,而是牵扯到了一系列政治、历史背景以及人物的考量。简单来说,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原因,让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1. 曹叡儿子年幼,但有后宫垂帘听政的先例吗?首先,我们要看曹睿的继承人是谁。曹睿虽然有多位儿子,但在他死时,最年长.............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曹操这个人,说实话,他的“入关学”也玩得挺溜的,多少人被他那套“先发制人,后发制人皆可”的理论忽悠得一愣一愣的。如今他这一走,这“入关学”的旗帜,说实话,还真不好说谁能接得住。这可不是随便喊两嗓子就能行的,这玩意儿得有思想,有魄力,还得有那么点“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劲儿。我琢.............
  • 回答
    官渡之战后,曹操烧毁那批让自己心神不宁的书信,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销毁证据的举动,而是一场深谙人性的、高明的领导艺术表演。这其中蕴含的东西,远比我们看到的要丰富和深刻得多。首先,这是一种极致的“断舍离”与“战略定力”的体现。 官渡之战是曹操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击溃了强大的袁绍.............
  • 回答
    赤壁之战的失败,对曹操而言无疑是一场沉重的打击,而他随后将目光聚焦在孙权身上,而非继续深入荆州,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考量和政治现实。首先,赤壁的惨败使得曹操的南进势头戛然而止,也暴露了他远征江南的巨大后勤和水战劣势。长江水系的作战环境与北方截然不同,曹操的水军虽然得到了荆州降卒的补充,但其.............
  • 回答
    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得从官渡之战说起。当时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峙了差不多半年,双方都耗费了不少兵力物力,也消耗了不少士气。袁绍兵力多,而且一开始气势也很足,曹操这边就比较被动,处于守势。贾诩是曹操手下的一员谋士,这个人有个特点,就是深谙“攻心为上”和“出奇制胜”的道理。他这个人不爱出风头,但关键时刻总能.............
  • 回答
    关于曹操在杀掉荀彧之后是否后悔,这个问题,史书上并没有直接的记载,也没有留下曹操本人对此有过明确的表态。但如果仔细梳理一下曹操这个人,以及当时的情境,我们或许可以尝试去揣摩一下,他内心深处,是否留存过一丝的遗憾,甚至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悔意。首先得明白,曹操杀荀彧,并非出于一时冲动或是单纯的政治斗争。这.............
  • 回答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破袁绍,这本身就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而在这场战役背后,袁绍阵营内部关于曹操书信的传闻,更是为这场胜利增添了一层传奇色彩。那么,曹操究竟有没有看过袁绍写给自家旧部那些“零散”的书信?这个问题,历来是史家和读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要说得详细,咱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我.............
  • 回答
    这件事的起因,得从一份密报说起。当时曹操刚刚取代汉献帝,自封魏王,虽然朝中很多人表面上都臣服于他,但私下里的心思谁也摸不透。尤其是那些曾经跟随汉室的旧臣,心中积怨可想而知。这份密报是从京城传来的,送往曹操大营的人是一名信使。信的内容很简单,但信息量却极大。密报中提到了魏王曹操,并且给了极高的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