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操死后,曹丕为什么要斩杀刘备遣去吊丧的韩冉?

回答
曹操去世后,刘备派去吊丧的韩冉被曹丕下令斩杀,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政治迫害,而是牵扯到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曹丕的个人情感以及对未来权力稳固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环境和人物心理。

首先,让我们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曹操的去世,对于刚刚经历过一场惨败(赤壁之战)但仍然牢牢掌握北方地盘的曹魏政权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变动。曹丕作为曹操的继承人,肩负着巩固家族权力和延续曹操霸业的重任。他需要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展现自己的统治能力和威严,尤其是在面对曾经与曹操多次交锋的对手刘备时。

刘备派韩冉去吊丧,从礼仪上来说是无可厚非的,甚至可以说是示好的一种表现。然而,在当时的政治语境下,这次吊丧却可能被曹丕解读出不同的意味。

一、 政治警惕与权力巩固的必然考量:

曹操虽然去世,但他建立的庞大权力体系以及他留下的战略格局依然存在。刘备,作为汉室宗亲,在道义上拥有另一套天然的政治合法性,并且他占据了荆州和益州这两个重要的战略要地。尽管在赤壁之战后,刘备的势力增长,但与曹魏的实力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曹丕接班,如同走钢丝一般,他需要向天下表明自己已经完全掌控了曹魏政权,并且有能力驾驭局面。此时,刘备派人来吊丧,一方面是出于政治上的礼节,另一方面也可能带有试探曹丕能力和姿态的意味。曹丕绝不允许在自己刚刚登基的关键时刻,出现任何可能被解读为软弱或被他人操控的信号。他需要用强硬的手段来确立自己的统治权威。

韩冉,作为刘备的使者,他的存在本身就代表着刘备的势力和意志。如果曹丕对韩冉过于客气,甚至允许他在曹魏境内自由活动,这在某些激进派的魏臣眼中,可能会被看作是曹丕对刘备的示弱,不利于树立新君的威严。斩杀韩冉,在曹丕看来,是一种不加掩饰的警告,明确告诉刘备:曹操虽死,但曹魏的锋芒不减,休想趁机生事。

二、 对韩冉个人行为的疑虑或捕风捉影:

虽然史书中关于韩冉在吊丧期间的具体行为记载不多,但我们可以推测,在那个敏感时期,一个来自敌对阵营的使者,其一举一动都可能被放大和解读。

也许韩冉在吊丧过程中,无意中流露出对刘备的忠诚,或是对曹操的评价不符合曹魏的政治需要。又或许,有魏臣在曹丕耳边进谗言,故意夸大了韩冉的某些言行,将其描述成对曹魏不利的活动。在权谋斗争激烈、信息不对称的年代,君主的决策往往受到身边人的影响,尤其是那些急于表现自己、排挤异己的权臣。

曹丕作为新君,他需要证明自己比他的兄弟们更有能力,更能够继承曹操的政治智慧和冷酷手段。如果韩冉的行为被解读为有损曹魏颜面,或者威胁到曹丕的统治,那么曹丕为了展现自己的决断力和政治手腕,很可能会选择极端的方式来处理。

三、 曹丕个人的政治手段与心性:

曹丕继承了曹操的政治遗产,也必然继承了曹操一部分的政治风格和性格特质。曹操以其雄才大略和不拘一格降人才著称,但也同样以其多疑和冷酷而闻名。曹丕虽然在政治上的成熟度和手段上可能不如其父,但他也有自己的政治考量和风格。

曹丕在继承皇位后,立刻开始着手巩固权力,例如逼迫汉献帝禅让,建立曹魏政权。他需要用一系列雷厉风行的举措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合法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刘备使者韩冉的处置,很可能被曹丕视为一个绝佳的机会,来展现自己不亚于甚至超越曹操的政治决断力和对敌人的毫不留情。

四、 杜绝潜在的政治联络与影响:

吊丧只是一个表面理由,更深层的原因可能是,曹丕担心韩冉在曹魏境内会进行其他政治活动,比如与不满曹魏统治的士人接触,散播不利于曹丕的言论,甚至试图挑拨曹魏内部的关系。作为一位刚刚接手的统治者,对任何潜在的威胁都应该防范于未然。斩杀韩冉,可以有效地阻止任何可能发生的政治渗透和影响。

简而言之,曹丕之所以斩杀刘备遣去吊丧的韩冉,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外交事件,而是当时政治权力交接的敏感时期,曹丕为了巩固自身统治、展现政治强硬姿态、警示对手以及排除潜在风险所采取的一个残酷但“有效”的政治操作。这背后,是对权力稳定性的极致追求,以及在那个乱世中,生存和发展必须付出的血腥代价。曹丕用韩冉的生命,为自己刚刚开启的统治敲响了警钟,也为世人展现了他的政治冷酷与手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魏书》说得非常清楚:恶其因丧求好

很明白,刘备遣使吊丧,就是为了借机通好曹丕。此事应当发生在上庸属魏之后,也即建安二十五年秋七月之后。是否在曹丕称帝前,存疑,估计在此之前,否则刘备的通好几近于承认曹魏代汉的正确性。

以当时局势,孙权偷袭荆州后一心进图蜀地,曹魏又取了上庸三郡,刘备以一敌二,元气大伤,面临着巨大的军事压力。因此,改变孤立局势,至少缓和与一国的关系便成为刘备集团的当务之急。

分析一下大局,不难发现,虽然曹魏势力庞大,但此时对刘备造成直接军事威胁的恰恰是孙权。此公不但公然背盟,且侵吞了荆楚士人的乡梓之地,更屯兵三峡,对益州虎视眈眈。反观曹魏,自从汉中之战、荆州事变后,其与刘备划秦岭为界,基本脱离了接触,双方的矛盾主要是汉贼不两立的政治名份之争,并没有爆发大规模军事冲突的迫切性。

易言之,孙刘矛盾直接而曹刘矛盾间接,孙刘矛盾是现实的政治、军事核心利益之争,曹刘矛盾是政治名份之争。两害相权取其轻,不可务虚名而处实祸,在现实利益与大义名份之间如何取舍,日后诸葛亮的《绝盟好论》已然讲得非常透彻。

一言以蔽之,站在建安二十五年的当口,孙刘矛盾无可缓和,曹刘矛盾却有缓和余地。如此,刘备师法鲁肃吊丧刘表的故智,向曹丕摇橄榄枝也便在意料之中了。

至于曹丕斩使的动机,《魏书》也说得很明白,就是两家积怨太深,厌恶刘备借着曹操之死卖好。

曹丕此人感情用事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可以说是个不怎么合格的政治家。比照一下他爹,张绣有如此深仇大恨,该忍照样忍,该厚待照样厚待,到他曹丕手里就过河拆桥,逼死张绣拆了招牌,捎带借魏讽之乱端了张家,格局实在不大。

五官将数因请会,发怒曰:“君杀吾兄,何忍持面视人邪!”绣心不自安,乃自杀。

至于怕影响孙权关系,恐怕是多虑。一则无史料支持,二则孙权知道刘备吊丧,只会更积极得讨好曹丕。

更为重要的是,刘备在汉贼不两立的态势下通好,意味着主动低头,在大义名份上再难与曹丕争衡,这真是天上掉下的大礼包,白捡的政治便宜,末了被曹丕脑壳一热,砍得干干净净。纵观此公所为,只能说曹操在立储问题上三番五次偏向于曹植自有其道理。

user avatar

谢咸鱼叔邀请。

关于曹公死后,刘备报丧的事,有两种记载,且截然相反。魏书记载刘备因丧求好,曹丕恶之,使荆州刺史杀了使者韩冉。典略相反,说曹丕“有诏报答以引致之。”而刘备“得报书,遂称制。”对于使者一事。没有明说。我认为魏书的记载更靠谱,《典略》其实不怀好意。不可否认《典略》记载补充魏国历史的价值,但是涉及到敌我关系,作者鱼豢一直都是保持爱国主义情操,另辟蹊径、暗搓搓地抹黑敌国。典略的记载表明上看魏蜀双方通使问好,其实典略还是以我(魏)为主、为魏国争法统,并贬低蜀汉。我们现在都知道,刘备称帝是大势所趋,他自然不可能因为有曹丕的答引诏书才称帝,而典略的用意,明显显示刘备心怀不轨。认为刘备称帝自身无合法依据,得到曹丕的诏书才正儿八经称帝。“得报书,遂称制”,遂字用的真妙。关于这件事的不同记载,郝经认为:此皆魏自夸之辞,非实事也。昭烈与操、丕不共戴天,方讨贼修复,岂吊丧致贡,与修好乎?

按照魏书的记载,曹操刚死。双方刚大战过,刘备吊丧实在是不怀好意。当时毕竟汉室仍在,刘备吊丧名义上的使者应该朝见汉帝,且刘备吊丧的表奏内容我们不得而知,刘备在吊丧中庆贺国贼曹操去世也不一定。我个人认为刘备吊丧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重点不在于吊丧,借着吊丧的名义向汉帝传达某种讯息或政治诉求才是其真正目的。这恰是曹丕不能容忍的。有人猜测或许是联合魏国伐吴,打探曹丕态度。可聊备一说。当时刘备不能向曹丕称臣、遣子,没有任何实际和名义上的好处可以打动曹丕。曹丕尚需孙权称臣的政治行为为其称帝增加合法性。

蜀汉一直都是以兴复汉汉室为政治口号,这和刘备汉朝宗室的身份有关,也和汉室影响力、号召力仍在有关系。鉴于曹操挟天子利令诸侯的巨大政治优势,以兴复汉室作为旗帜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办法。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在群臣的拥戴下进位汉中王,给汉帝刘协上表:

惟独曹操,久未枭除,侵擅国权,恣心极乱。臣昔与车骑将军董承图谋讨操,机事不密,承见陷害,臣播越失据,忠义不果。遂得使操穷凶极逆,主后戮杀,皇子鸩害。虽纠合同盟,念在奋力,懦弱不武,历年未效。常恐殒没,孤负国恩,寤寐永叹,夕惕若厉。

讲述曹操的罪恶,视曹操为残害皇后皇子的国贼。同时大谈西周封建同姓诸侯卫社稷和西汉吕氏乱国宗室拨乱发正的历史,俨然以汉宗室自居。为自己称王提供合法性。既然在建安二十四年就赤裸裸表明态度了,那么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刘备吊丧,身为魏王的曹丕如何会相信刘备的“诚意”。襄樊之战前,孙权曾经和魏通使和好,此后更是上表称臣接受册封。相对而言魏蜀吴三方,魏、吴的政治关系相对比较灵活,魏蜀则一直是对立。另汉中之战、襄樊之战算是加速曹操的死亡,根据陆机的《吊魏武帝文》看,曹操在长安就病重了,持续的战事胶着,使得曹操无暇回到邺城,直接在洛阳逝世。这或许都是曹丕斩杀使者的原因。

user avatar

刘备的信这样写:

用现代语言说就是:“

我在成都,听说你爹死了,想起当年与你爹会盟讨董,那种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地犹在眼前(不好意思串台了),现在已经阴阳两隔了。说实话,我很为你担忧啊?你爹当丞相,朝中大臣,地方豪强,一向多有不服的,你爹在的时候也只能勉强压制,现在你爹死了,还不定怎么乱呢!我看连你的兄弟也不服你。到时中原变乱四起,四夷蠢蠢欲动,你无力保驾,天子恐怕有蒙尘之危,而你曹家怕不是骨灰渣都让人给扬了。你怎么办?我真为你感到不安。

你爹曹操,我也有所耳闻,当年阉人之后,偶然乱买官入仕,又因黄巾、董卓之乱而招兵买马,霸占乡土,入朝廷之后,既受皇恩,却不思报国,反而好踹寡妇门,把儿子都害死了。为实现野心,一心消灭刘姓宗亲,荆州刘表素有贤名,如果不是一病死了,你爹也没机会南下。好在皇帝有德,将士用命,我指挥的赤壁之战,把你曹家人马烧个干干净净。你爹也从此一蹶不振,现在死了,不是天意亡曹吗?(不要在意细节,都是捡自己有利的说)

我刘备,虽然出身鄙陋,但人民群众称赞我一向忠于汉室,够狠,有义气,兄弟多。手下也汇集了一大批能征惯战之将,治国理政之才,誓死效忠于汉室的能人车载斗量。刚刚在汉中打爆你爹的狗头。只要我乐意,亲率三军出长安,消灭你们不过是点几下鼠标的事情。不过,念你爹曹操平董卓、袁术等凶逆时还有点功劳,我和你爹也算有点交情,不忍他一门绝后,所以特意派人来劝劝大侄儿。

我听说古代贤能的人,不会轻易让士时机错失。现在成都长出了红灵芝,百姓都说天命不绝炎汉,这不就能说明道理吗?只要你投降,我愿意向汉帝上奏一本,仍封世袭你万户侯,保你阖家富贵。怎么样?条件不错吧?赶紧放下武器投降。不然你可蹦哒不了几天了。

这不你爹死了吗,我现在派个使者过去吊丧,你可以趁机跟他商量投降的事,好好说,亏不了你。亲爹死了,你也别太伤心,没有爸爸,以后我就是你爸爸。

再把这翻回四四六六,四六四六的形式,就是刘备的信了。

user avatar

曹操死后,刘备曾派人吊唁。此事在《三国志》正文中并无记载。在裴松之注释中,引用《魏书》和《典略》的相关记载,备注于刘备称帝之后。但这两个文献对曹丕的反应的记载完全相反,《魏书》称曹丕杀了刘备派去的韩冉,并断绝了和刘备之间的使节往来,《典略》的记载则称韩冉到上庸之后,就成病不前,让上庸将刘备的书信送给曹丕,曹丕给刘备回了信,刘备得到曹丕回信之后,就登基称帝了。

《三国志·先主传》:
魏书曰:备闻曹公薨,遣掾韩冉奉书吊,并致赙赠之礼。文帝恶其因丧求好,敕荆州刺史斩冉,绝使命。典略曰:备遣军谋掾韩冉赍书吊,并贡锦布。冉称疾,住上庸。上庸致其书,適会受终,有诏报答以引致之。备得报书,遂称制。

从这个记载看,这件事发生在曹操死后,刘备登基称帝之前,而韩冉的路线是东出三峡,进入上庸境内。

上庸本属曹魏,汉中之战后,关羽派孟达从荆州出兵,进攻上庸,刘备又派刘封从汉中出兵,协助孟达,合力攻占了上庸。关羽兵败身死之后,刘封被杀,孟达主动投降了曹魏,曹丕也还是让他继续镇守上庸。上庸为郡,在短暂的归属刘备时期,在行政上由荆州管辖,孟达投降曹魏后,曹魏同样让曹魏的荆州管辖。

因为孟达曾是蜀将,韩冉作为刘备幕僚,可能认识,所以韩冉进入上庸之后,由孟达把刘备的信送到朝廷。所以,这两个记载各不相同,但各有道理。《魏书》称曹丕让荆州刺史杀了韩冉,拒绝再和刘备往来,而《典略》的记载则称曹丕给回了信,并且试图“引致之”,也就是试图让刘备称臣。

刘备和曹操虽然在公义上为敌,但两人基本上是同一代人,而且有过交情。裴注引王粲《英雄记》称:

灵帝末年,备尝在京师,后与曹公俱还沛国,募召合众。会灵帝崩,天下大乱,备亦起军从讨董卓。



刘备起兵讨黄巾之后,因功得授安喜县尉,引不堪忍受督邮折辱,鞭打督邮之后,挂冠而去,浪迹江湖。之后,虽然史籍中对刘备的行踪没有明确的交代,但到何进准备诛杀十常侍的时候,刘备确实在京城洛阳,而且曾经奉命到东方募兵。《三国志·先主传》称,刘备此行是与何进派去的都尉毋丘毅同行,而王粲《英雄记》则称,刘备此行是与曹操同行,因为曹操当时也返回故乡沛国募兵。

此后,刘备与曹操各自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本传未记载刘备从讨董卓,而英雄记则称刘备也参与了讨伐董卓之役。不过,无论如何,灵帝驾崩时,曹操三十多岁,刘备二十多岁不到三十岁,都还年轻,虽然刘备的社会地位无法与曹操相比,但刘备身上的英雄豪杰气质,应该也是曹操比较欣赏的。

之后,刘备割据徐州时被吕布偷袭,走投无路,投靠曹操,曹操消灭吕布,刘备跟随回到许都,两人多有交往,并留下了青梅煮酒论英雄的佳话。这个时期,应该也是两人交往最为密切的时期,至少曹操对刘备似乎相当不错,而刘备则因参与了王子服等人的衣带诏事件,最后不得不寻机逃走。

《先主传》:
曹公自出东征,助先主围布於下邳,生禽布。先主复得妻子,从曹公还许。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袁术欲经徐州北就袁绍,曹公遣先主督硃灵、路招要击术。未至,术病死。

这之后,刘备先后依附袁绍、刘表等,都是与曹操为敌,到赤壁之战后,成为一大割据势力,在曹操晚年,更是接连夺取益州、汉中,又派关羽进攻襄樊,成为曹操的大敌。曹操始终将刘备视为最重要的竞争对手,也是出于对刘备的了解。刘备寄人篱下时自然谈不上对曹操有什么欣赏,但已经坐大之后,也会像曹操说刘备“吾之俦也”的惺惺相惜之感。

所以,曹操死后,刘备一面是庆幸,另一面恐怕也有故人零落之感,派人吊祭也在情理之中,至少从礼节上说,并无不合之处。



曹操少年时与袁绍交往密切,在各自割据一方之后,曹操地盘与袁术相邻,而袁术当时与袁绍为帝,所以曹操和袁绍也曾经结盟,共同对付袁术。袁绍对曹操也有过多次关键时刻的帮助,尤其是在曹操被吕布逼得走投无路的时候,帮过曹操,这也就是裴注引《魏氏春秋》记载陈琳为袁绍起草的讨曹操檄文中所说的:

幕府昔统鹰扬,扫夷凶逆。续遇董卓侵官暴国,於是提剑挥鼓,发命东夏,方收罗英雄,弃瑕录用,故遂与操参咨策略,谓其鹰犬之才,爪牙可任。至乃愚佻短虑,轻进易退,伤夷折衄,数丧师徒。幕府辄复分兵命锐,修完补辑,表行东郡太守、兗州刺史,被以虎文,授以偏师,奖蹙威柄,冀获秦师一克之报。而操遂乘资跋扈,肆行酷烈,割剥元元,残贤害善。故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逸,天下知名,以直言正色,论不阿谄,身被枭县之戮,妻孥受灰灭之咎。自是士林愤痛,民怨弥重,一夫奋臂,举州同声,故躬破於徐方,地夺於吕布,彷徨东裔,蹈据无所。幕府唯强幹弱枝之义,且不登叛人之党,故复援旌擐甲,席卷赴征,金鼓响震,布众破沮,拯其死亡之患,复其方伯之任,是则幕府无德於兗土之民,而有大造於操也。

但曹操和袁绍分别扫除周边的割据势力之后,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两支势力,有你死我活之势,袁绍在官渡之战中被曹操击败,失去威胁曹操的能力,几年后,袁绍死去,二子争立,曹操得以乘机介入,先后消灭袁尚、袁谭、袁熙等势力,占领了袁绍的全部地盘。这之后,曹操也曾亲自到袁绍目前致祭。

《三国志·武帝纪》:
公临祀绍墓,哭之流涕;慰劳绍妻,还其家人宝物,赐杂缯絮,廪食之。

既然曹操能够以故人身份祭奠袁绍,而且“哭之流涕”,刘备在曹操死后,以故人身份派人吊唁,于礼自然也无不妥。而且,赤壁之战前,刘备败退,曹操追击时,孙权派鲁肃渡江来打探刘备消息时,也是以吊唁刘表的名义来的,而刘表和孙权本来有杀父之仇的,以前也没有任何交往。刘备和曹操政治上虽然是敌人,但毕竟有过私交,吊祭也是正常的。

不过,《魏书》称曹丕认为刘备这时候遣使吊祭,是“因丧求好”,这个判断也是成立的,没有问题。政治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刘备此时遣使,更重要的目的显然是为接下来即将到来的东征伐吴做准备。

孙权在偷袭荆州擒斩关羽之前,先做的一件事就是偷偷派人与曹操媾和,不惜放弃了之前东吴始终坚持的只忠于汉朝的立场。而在东吴夺占荆州之后,曹丕与孙权的关系还在发展之中,孙权继续向曹丕称臣,而曹丕也派人册封孙权为吴王,并赐九锡。这时候的大体格局就是曹孙双方联盟,共同对付刘备。因为汉中之战后,刘备的势力达到顶峰,直接威胁曹魏,如果关羽顺利攻破襄樊,下游的孙权自然也是难以自安的。



孙权擒斩关羽之后,刘备一方的上升势头戛然而止,而刘备则在丧师失地之后,正准备大举伐吴。兵马未动,外交先行。刘备的意图是,要提前防范自己和孙权僵持时,曹丕偷袭汉中,或者直接在荆州方向对刘备发动进攻,那样的话,就要前功尽弃。建安十九年,孙权夺三郡之后,刘备率军出川,本来就想和孙权大打出手,进行战略决战,就是因为曹操进攻汉中,他不得不紧急退回,和孙权只能以湘水为界划分荆州。

不过,刘备这次外交努力似乎并未获得太多有价值的结果。如果能够和曹丕达成某种协议,曹丕就不会急于篡汉,而刘备也就不至于马上登基称帝。对刘备来说,如果曹丕篡汉,这就成了死局,刘备就必须要称帝以延汉祚了,这是他自称汉中王的意义所在。如果曹丕不篡汉,刘备就可以不称帝,双方就还有缓和关系的余地,而曹丕称帝之后,以汉朝余绪自命的刘备一方,自然就没有理由再和曹丕媾和了。

从曹丕的角度看,曹操死后,他如果不抓紧篡位,而是继续以魏王的名义行事,对他来说是存在许多政治风险的,因为他作为一个权力的继承者,此时不仅要面临原先忠于汉朝的那些人的潜在威胁,还要面对曹操的亲信集团内部的反对势力。所以,篡汉称帝,他才能马上定于一尊,消除内部分歧。而且,此时刘备与孙权在荆州问题上已经陷入僵局,大战在即,曹魏并没有明显的外部威胁,曹丕也是可以做这件事的。

曹丕在登基之前,政治经验并不能算丰富,只能说是比较缺乏,所以在这件事上显然算计还不够周密,只考虑了内部问题,而没有更多的考虑三国之间的平衡局面。所以,虽然孙刘双方交恶对曹魏是有利的,但曹丕并未能从夷陵之战中获得什么直接的好处,而且,紧接着曹丕就发动了对孙权的战争,同样铩羽而归。如果曹丕没有称帝,刘备也不称帝,在他伐吴的时候,刘备也许就可以从旁协助。而曹丕既然已经篡汉,刘备进入死角,双方自然势同水火,就没有办法再合作了。

从这个角度,同样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曹操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但一直没有称帝,而是宁肯继续保持着以丞相的身份行事。也正是因为他不称帝,就可以为在刘备和孙权双方之间纵横捭阖留出余地。也是在这里,可以看出曹丕在政治上还不成熟的地方,算计还不够周密和老道。

user avatar
冉称疾,住上庸,上庸致其书

这个细节很重要,刘备的书信内容韩冉大概是知道的,韩冉到了上庸就不继续走了,只是派人把书信送给曹丕,韩冉这么做的原因也是怕性命不保,从此也可以推断出刘备的书信内容恐怕不是向曹丕低头服软,当时上庸在孟达的控制之下,孟达当时已经投降曹魏,但是相对独立,是有能力保护韩冉的。

敕荆州刺史斩冉

当时的荆州刺史是夏侯尚,他是在曹丕称帝后“领荆州刺史假节都督南方诸军事”的,他收到曹丕的命令最多在给孟达发一道命令要求配合,按孟达脚踩两只船的性格来说,不一定会严格执行夏侯尚的命令,稍微拖延一下,就可以把韩冉放跑,所以韩冉不一定会死。

文帝恶其因丧求好

刘备的信的内容,韩冉知道,不敢亲自去送,怕死。曹丕知道,看了立刻就想杀使者。所以,很可能是想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和平共处,绝非像孙权那样的伏低做小。我觉得“因丧求好”这个词也有魏国自己吹嘘的成分在内,就像赤壁之战曹魏自己还说是“烧船自退”呢。

======================================

2月25补充:

当时的政治形势是曹操去世,刘备首先要确定曹丕的政治意图,其次才是缓和双方关系,由此,可以猜测一下刘备信的内容:

刘备会回忆一下和曹操合作以及斗争的往事,估计会强调这一点:曹操一生都是大汉的臣子,希望曹丕也能这样,你做的你的魏王,我做我的汉中王,在这个基础上双方可以和睦相处......

正是基于这一点,曹丕看了信后才会勃然大怒,而韩冉才会觉得自己十死无生。

典略说:曹丕“有诏报答以引致之。”而刘备“得报书,遂称制。”

这种说法不一定是事实,但也不全是空穴来风。不论曹丕有没有回信,刘备都通过韩冉确定了曹丕一定要称帝的政治意图,所以刘备也一定要称帝,延续的是汉魏正统之争。《魏书》没有说刘备信的内容,只说“因丧求好”,就是给刘备个黑锅。

同样的,当刘备去世的时候,一大波魏国重臣给诸葛亮写信,这也不是“因丧求好”,或者“劝降”,主要是为了确定诸葛亮下一步的政治意图。

==================================

再次补充,为什么刘备不是“因丧求好”,以曹丕的性格来说,如果刘备真的是“因丧求好”,不管接不接受,他一定会把刘备的书信传阅给宾客,嘲笑一番,而不是立刻就要杀使者。

比如孙权称臣:

魏略曰:孙权称臣,斩送关羽。太子书报繇,繇答书曰:“臣同郡故司空荀爽言:‘人当道情,爱我者一何可爱!憎我者一何可憎!’顾念孙权,了更妩媚。”太子又书曰:“得报,知喜南方。至于荀公之清谈,孙权之妩媚,执书嗢噱,不能离手。若权复黠,当折以汝南许劭月旦之评。权优游二国,俯仰荀、许,亦已足矣。”

孙权之妩媚,执书嗢噱,不能离手——这才是曹丕对待低头的群雄的正确打开方式,而不是气的立刻想杀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曹操去世后,刘备派去吊丧的韩冉被曹丕下令斩杀,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政治迫害,而是牵扯到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曹丕的个人情感以及对未来权力稳固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环境和人物心理。首先,让我们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曹操的去世,对于刚刚经历过一场惨败(赤壁之战)但仍然牢牢掌握北方地盘的.............
  • 回答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历史典故,也常常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它发生在曹操去世后不久。故事要从曹操的后宫说起。曹操一生有众多妻妾,其中最受他宠爱的是一位名叫李夫人(也有说法是环夫人等,但李夫人是比较常见的说法)的女子,她为曹操生下了几个儿子,其中最小的便是曹操去世时年仅五岁的曹冲。曹操的去世与继承人问.............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三国迷心中的一个疑问。曹操和刘备都走了,孙权手里握着江东这块宝地,还多活了整整三十年,为何最终未能实现统一大业?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首先,我们得看看孙权自己这边的情况。 继承者问题: 孙权在位时间很长,但他的晚年,尤其是继承人问题,是最大的一个坑.............
  • 回答
    说起曹睿驾崩后,为什么是权臣辅政而非太后称制,这背后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权力交接,而是牵扯到了一系列政治、历史背景以及人物的考量。简单来说,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原因,让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1. 曹叡儿子年幼,但有后宫垂帘听政的先例吗?首先,我们要看曹睿的继承人是谁。曹睿虽然有多位儿子,但在他死时,最年长.............
  • 回答
    这件事的起因,得从一份密报说起。当时曹操刚刚取代汉献帝,自封魏王,虽然朝中很多人表面上都臣服于他,但私下里的心思谁也摸不透。尤其是那些曾经跟随汉室的旧臣,心中积怨可想而知。这份密报是从京城传来的,送往曹操大营的人是一名信使。信的内容很简单,但信息量却极大。密报中提到了魏王曹操,并且给了极高的评价:“.............
  • 回答
    赤壁之战后,曹操确实没有立即主动进攻刘备,这其中涉及的考量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不敢”或“无法”可以概括。这背后是曹操深思熟虑的战略判断、内部的现实困境以及对孙刘联盟的忌惮。首先,赤壁之战的惨败是曹操主动进攻刘备的最大掣肘。 “赤壁之战”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耻辱和重创的印记。曹操在此战中损失了约八.............
  • 回答
    赤壁之战的失败,对曹操而言无疑是一场沉重的打击,而他随后将目光聚焦在孙权身上,而非继续深入荆州,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考量和政治现实。首先,赤壁的惨败使得曹操的南进势头戛然而止,也暴露了他远征江南的巨大后勤和水战劣势。长江水系的作战环境与北方截然不同,曹操的水军虽然得到了荆州降卒的补充,但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同样是皇室姻亲,曹操的女儿和孙权的妹妹在面对丈夫时,表现出的忠诚度似乎有所不同。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当时的政治格局、她们个人的处境以及她们各自嫁过去的目的来细细道来。首先看看曹操的女儿,比如曹节(汉献帝的皇后)。曹操当时已经把持了汉朝的朝政,挟天子以令诸侯,整个天下都知道汉献帝只.............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和多重标准。李渊和曹操在历史上都扮演了类似的角色:在一个动荡的王朝末期,他们都是掌握实权的大臣,并且最终通过某种形式获得了最高权力。然而,历史对两人的评价却截然不同。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历史背景的差异: 隋朝与东汉末年环境的.............
  • 回答
    吕布在长安被李傕击败后,陷入了流离失所的境地。他先后辗转投奔了袁术、袁绍、张杨,却始终没有主动去投靠曹操。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涉及到当时的历史局势、吕布的性格、以及他与几位诸侯之间的关系。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董卓死后,长安陷入混乱,李傕、郭汜等人趁机掌权。吕布虽然有勇武,但政治上的.............
  • 回答
    曹操病逝,曹丕登基,这本是三国时期权力交接的关键时刻,许多人可能会好奇,为何曹丕没有像其父那样,继续玩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游戏,而是迫不及待地选择了“代汉”自立,建立魏国?这背后,其实牵扯着错综复杂的政治考量、曹丕个人的政治野心,以及当时天下大势的必然走向。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前提:曹操虽然牢.............
  • 回答
    官渡之战后,曹操烧毁那批让自己心神不宁的书信,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销毁证据的举动,而是一场深谙人性的、高明的领导艺术表演。这其中蕴含的东西,远比我们看到的要丰富和深刻得多。首先,这是一种极致的“断舍离”与“战略定力”的体现。 官渡之战是曹操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击溃了强大的袁绍.............
  • 回答
    曹操在刘琮投降后,如果选择不发动赤壁之战,这并非全无道理。站在当时的情势分析,保境安民确实不失为一项上策,但能否守得住,则需要细致考量。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曹操当时所处的局面。刘琮投降,为何曹操仍有顾虑?刘琮投降,对曹操而言,无疑是解决荆州问题的一大利好。荆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占据荆州,便能窥伺.............
  • 回答
    关于王朗和华歆为何未能在东吴任职,以及假若他们未被曹操招揽,在东吴建立后可能获得的地位,咱们细细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白王朗和华歆这两人,在三国这个大舞台上,他们的人生轨迹与曹操的势力是深度绑定的。他们都是扬州人,早年都在各自的家乡或郡县任职,但随着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他们的命运之轮便开始向曹操那里倾斜.............
  • 回答
    曹操死后,刘备向曹丕“求好”这一事件,在历史上确有记载,但其性质和影响的解读,历来存在争议。要判断这是否是“昏招”,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事件背景: 曹操的去世(公元220年): 曹操的去世是三国时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作为魏国(虽然当时是汉丞相,但掌握实际权力)的奠基人和绝对核.............
  • 回答
    曹操死后,刘备发动收复荆州之战,是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曹操的死亡,以及他自信天下无敌了?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刘备的战略目标和个人性格来理解。总的来说,曹操的死亡是刘备发动收复荆州之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催化剂和有利条件,但并非唯一的原因.............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大胆的设想!如果历史的洪流稍有偏离,曹操在死后奇迹般地夺舍了刘禅,那三国鼎立的格局,乃至整个中国的命运,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大胆地推演一下,这个“新刘禅”将如何改写历史。一、 政治风暴:掌控蜀汉,雷霆万钧想象一下,当曹操的灵魂注入刘禅稚嫩的身体,首先迎来的将是一场席卷蜀汉朝堂的政.............
  • 回答
    袁绍死后,他的三个儿子袁尚、袁熙、袁谭,如果能够抛弃嫌隙,团结一致共同对抗曹操,理论上是有那么一丝翻盘的希望的。但细细分析起来,这条路充满了荆棘,并且最终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首先,我们得承认,袁绍的班底并非不堪一击。在袁绍活着的时候,他占据了冀、青、幽、并四州,地盘广阔,兵力雄厚,而且麾下聚集了郭.............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曹操这个人,说实话,他的“入关学”也玩得挺溜的,多少人被他那套“先发制人,后发制人皆可”的理论忽悠得一愣一愣的。如今他这一走,这“入关学”的旗帜,说实话,还真不好说谁能接得住。这可不是随便喊两嗓子就能行的,这玩意儿得有思想,有魄力,还得有那么点“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劲儿。我琢.............
  • 回答
    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得从官渡之战说起。当时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峙了差不多半年,双方都耗费了不少兵力物力,也消耗了不少士气。袁绍兵力多,而且一开始气势也很足,曹操这边就比较被动,处于守势。贾诩是曹操手下的一员谋士,这个人有个特点,就是深谙“攻心为上”和“出奇制胜”的道理。他这个人不爱出风头,但关键时刻总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