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操死后,他 5 岁的幼子为什么拉着曹丕的手喊爹?

回答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历史典故,也常常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它发生在曹操去世后不久。故事要从曹操的后宫说起。

曹操一生有众多妻妾,其中最受他宠爱的是一位名叫李夫人(也有说法是环夫人等,但李夫人是比较常见的说法)的女子,她为曹操生下了几个儿子,其中最小的便是曹操去世时年仅五岁的曹冲。

曹操的去世与继承人问题

曹操在公元220年去世。在他去世的时候,他的继承人问题其实已经比较明朗了,那就是嫡长子曹丕。曹丕虽然并非曹操最宠爱的儿子,但他能力出众,得到了朝中大臣的支持,而且在曹操的许多军事和政治活动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地位稳固。

然而,曹操也有许多年幼的儿子。他的幼子,比如上面提到的曹冲,在曹操去世时才五岁。对于一个五岁的孩子来说,他可能还没有完全理解父亲离世的沉重,更不清楚政治斗争的复杂。

故事的发生情境

在曹操去世的那段时间里,整个曹魏的权力中心都处于一种微妙的状态。曹丕即将接位,但毕竟尚未正式登基。在这个时候,所有人都格外关注皇室成员的动向,尤其是那些可能对继承权产生影响的人。

据说,在曹操的灵堂或是某个重要的场合(具体细节在史书中描述不一,但普遍认为是在曹操去世不久,大家在哀悼或商议后事时),曹丕正准备处理一些与父亲后事相关的事情,例如接受大臣的吊唁,或者参与某些仪式。

就在此时,年幼的曹冲突然出现。他可能是在母亲的带领下前来吊唁,也可能是在混乱中自己跑了出来。当时,年仅五岁的曹冲,因为年龄太小,他心目中对“父亲”的概念是模糊的,而且他可能看到许多人在哀伤,也可能只是因为看到了像是父亲的人,或者是在混乱中本能地寻求保护和安慰。

他看到站在众人之中的曹丕,由于曹丕当时作为继承人,很可能穿着一定的礼服,或者是在人群中显得比较重要,年幼的曹冲可能将他误认为是自己的父亲。于是,就出现了那个令人动容的场景:

年幼的曹冲拉着曹丕的手,奶声奶气地喊道:“爹!爹!”

这个场景的解读与影响

这个场景的出现,在当时的氛围下,产生了多重的影响和解读:

1. 戏剧性与感人至深: 对于在场的大臣和皇室成员来说,这是一个极具戏剧性和感染力的瞬间。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在失去至亲的悲痛中,将一位本应继承父位、承担重任的哥哥误认为是父亲,这种混淆与纯真,极大地触动了在场所有人的心弦。它凸显了生命的脆弱和亲情的珍贵,也暗示了权力交接的复杂与人性的温情。

2. 对曹丕的触动: 对于曹丕本人而言,这个场景无疑是复杂的。他看到年幼的弟弟如此依赖自己,甚至将自己误认为是父亲,这既是一种情感上的触动,让他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也可能让他更加意识到自己作为长子的担当。在处理后事和继承权力时,这种温情的一幕或许会成为他内心深处的一种牵挂。

3. 政治上的象征意义(次要): 有些人也试图从政治角度解读。在某些传闻中,曹冲本人以“曹冲称象”的聪明才智闻名,深受曹操喜爱。虽然曹冲早已去世(在曹操之前),但如果故事中的幼子是曹冲,那么这一幕可能会被理解为一种“天命所归”的象征,或者是对曹操众多儿子中,最受曹操看重的儿子(虽然是早逝)的一种深情回忆。然而,需要明确的是,曹冲在曹操去世前几年就已经去世了,所以这个故事通常说的是曹操的其他幼子。这里我们主要以“幼子”而非特指曹冲来讲述会更符合史实。

4. 史料的记载与流传: 这个故事在《三国志》等史书中没有直接的记载,但它作为一个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通过历代文人的演绎和传播,变得家喻户晓。它可能来源于某个侧面的事件被夸大或演变而成,也可能是一种民间智慧对复杂政治斗争和人性情感的艺术化表达。例如,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铜雀春深锁二乔”,虽与此无关,但也能看出人们对三国时期许多事件的想象和加工。

总结来说,曹操五岁的幼子拉着曹丕的手喊爹,是因为:

孩子年龄太小,对父亲的形象和生死概念模糊。
在极度悲伤和混乱的氛围中,孩子本能地将最熟悉或最显眼的长者误认为是父亲。
曹丕作为继承人,在当时是最有权势和最重要的人物,容易被年幼的孩子关注。
这个场景因其戏剧性、情感的纯粹和政治背景的复杂,成为一个流传深远的感人故事。

它更多的是一种对人性、亲情以及历史洪流中微小但动人的瞬间的刻画,而非一个有着严谨史实考证的直接事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列出史籍原文。

《三国志·裴松之注》:良年五岁,而太祖疾困,遗令语太子曰:‘此儿三岁亡母,五岁失父,以累汝也。’太子由是亲待,隆於诸弟。良年小,常呼文帝为阿翁,帝谓良曰:‘我,汝兄耳。
《三国志·武文世王公传》:赵王干,建安二十年封高平亭侯。二十二年,徙封赖亭侯。其年改封弘农侯。黄初二年,进爵,徙封燕公。三年,为河间王。五年,改封乐城县。七年,徙封钜鹿。太和六年,改封赵王。干母有宠於太祖。及文帝为嗣,干母有力。文帝临崩,有遗诏,是以明帝常加恩意。

涉及到题主问的部分,原文给了我们几条线索:

其一,曹干别名曹良,生母陈氏得宠,但在曹干三岁时就死了。

其二,曹操死时,曹干五岁(即现代的四岁)。

其三,曹操遗命曹丕善待幼弟曹干,曹丕照做了,还让曹叡也善待曹干,曹叡也照做了。

其四,陈氏参与到定储之争,为曹丕出了大力。


关于喊爹这件事,我的第一判断与传统认知不同,那就是此事不合理,也不真。

曹干母亲陈氏受宠,使曹操晚年得子,这是会令曹操相当欢欣之事,此后恐怕会愈发加重对她母子的宠爱。而三四岁的孩童虽然身体发育远未成熟,但绝不至于连至亲都认错,况且古人成熟早,曹干也不会缺了营养,在母亲早逝的前提下,老爹曹操更会尽量多与他见面。所以说曹干认兄为爹是不靠谱的。

但是细想以后,我又觉得先前的判断有些武断。

曹操人生的最后几年,托刘备、关羽、孙权及其他更多汉室忠臣的福,很是忙碌,经常担惊受怕,先后出征合肥、汉中、摩陂等地,虽然宠爱曹植、曹干兄弟,但见面的机会终究是少。

其次,曹干出生后,曹操已经僭越称王,他的那套服饰、排场已经脱离人臣范畴,会令人印象深刻。而曹丕继位后9个月才篡位称帝,在那以前的服饰排场与死鬼老头子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在曹干看来,魏王曹丕和魏武王曹操除了脸以外都一样(从画像上看曹丕也是大胡子),那么认错就不足为怪了。我料曹丕事先没预备自己的一套魏王服饰(应该不敢)。

还有一种邪恶的判断,是 @蒙古上单 这类曹操之友最喜欢的,认为曹干是曹丕播的种,所以曹操死了就喊亲爹。这个么~~~虽然很合理,但应该不会是……吧。因为曹操自己耕田方面还是挺强的,除了曹干以外,他在晚年至少还生了金乡公主[1](后来嫁给何进之孙,曹操养子何晏[2])。而曹丕这方面比父亲就差了不少,加上当太子时需要装俭朴低调,应该不敢干替父鼓掌这种高风险的事情。

以我看来,曹干认兄为爹有可能是出自母亲的心计。前文说过陈氏在立储之争中站队曹丕,出过不少力。陈氏既然能站对位置,又能出了力还不被曹操发现、猜忌,那当然是一位智慧不凡的女子。她死前应该是作了一番部署,教会了儿子怎么跟太子哥哥相处,达到令曹丕加赏旧功的效果。

国人偏于含蓄,儒家讲究虚伪,所以“呼兄为翁”就是向曹丕讨赏的一种高明方式。从后来的历史上看,效果非常好。

至于陈氏如此安排,是不是进一步想要获得即位资格呢?这个就又是想多了,制度上既不允许,兄弟感情也没那么好,更别说曹丕自己也有儿子。而且郭女王[3]、甄姬这两个女人也都不省油,玩太过了怕是得不偿失。(感谢评论区 @khjk 的提醒,王昭仪应该也是有动作的。)

我还想到有最后一种可能,为何曹干会认兄为爹?为什么有明显的不合理,却如此自然地发生了?我敏锐地嗅到了这最后一种可能性。

曹丕的身高,大概是被爸爸浓浓地遗传到了。

参考

  1. ^ 金乡公主嫁给曹操的养子何晏。然而何晏好色,多纳妾室,又服用五石散。 何晏最初一直没有官职,直到曹芳时期才被曹爽提拔,并因为娶了公主封爵列侯。然而何晏依旧恶行不断。公主贤明,对母亲沛王太后提起丈夫时说:“何晏一天比一天恶劣,一定会惹祸上身的,这可怎么办呢?” 母亲反而笑着说:“至少你就用不着嫉妒了!” 母亲认为若是做丈夫的品行败坏,做寡妇都要好过做妒妇。不然会把一个好女人生生地逼疯。 249年(正始十年),何晏作为曹爽一党被司马懿杀死,司马懿派人抓捕何晏五六岁的儿子。何晏母亲尹夫人把孙子藏在儿媳的同母兄曹林的宫殿中,又苦苦哀求,司马懿很赏识公主的先见之言,又看在曹林的份上,放过了何晏的儿子。
  2. ^ 何晏,字平叔。南阳宛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玄学家,东汉大将军何进之孙(一称何进弟何苗之孙 )。 何晏之父早逝,司空曹操纳其母尹氏为妾,他因而被收养,为曹操所宠爱。少年时以才秀知名,喜好老庄之学,娶曹操之女金乡公主。魏文帝在位时,未被授予官职。魏明帝认为何晏虚浮不实,也只授其冗官之职。大将军曹爽秉政时,何晏与之共事,得以累官至侍中、吏部尚书,典选举,封列侯。高平陵之变后,与大将军曹爽同为太傅司马懿所杀,被夷灭三族。
  3. ^ 曹魏文德郭皇后,闺名失传,字女王,安平郡广宗人,东汉南郡太守郭永之次女,魏文帝曹丕的皇后。郭氏少年秀慧,父亲郭永奇之曰:“此乃我女中王也。”遂以女王为字。
user avatar

攻击别人下三路,一向是我最厌恶的事情,先不说宫闱密谈大多都是捕风捉影,无中生有,他们嘲笑揣测的东西往往也伴随着一股浓浓的恶俗味道,甚至把一些值得夸耀的善行也当作阴暗的谈资——当然他们有这么做的自由,毕竟解构是随意的,只不过他们这种自娱自乐在我看来,根本不算什么历史探究罢了。就像某位伟人的所谓医生搞的xx海秘史一样,不过博人一笑而已。

那么回答正题:

此段记载出处是《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文

魏略曰:幹一名良。良本陈妾子,良生而陈氏死,太祖令王夫人养之。良年五岁而太祖疾困,遗令语太子曰:"此儿三岁亡母,五岁失父,以累汝也。"太子由是亲待,隆於诸弟。良年小,常呼文帝为阿翁,帝谓良曰:"我,汝兄耳。"文帝又愍其如是,每为流涕。

《魏略》在魏国的家丑上一向秉笔直书,毫无顾忌避讳,曹操和丁夫人如何离婚,卞夫人向曹操求官不成,曹丕怎么占有甄氏,甄氏惨死,曹睿如何打击报复,魏略都一件不漏的记载下来,全无《魏书》歌功颂德之词——所以在不为曹家人遮丑这方面,我们是完全可以相信《魏略》的

所以这个史料怎么理解?就按《魏略》字面意思理解,要是作者知道什么内情,按他的脾气早就大书特书了,还用得着什么隐笔吗?

为什么曹良管曹丕叫爹?因为曹操死前将丧母失父只有五岁的曹良托付给了曹丕,曹丕也不负父托对他非常照顾,经常把他放在身边。曹丕当时已经三四十岁正是当父亲的年纪,只有几岁大的曹良把他误认作父亲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无需多加揣测。

这段话的关键是最后一句,曹丕每当看到曹良叫自己爸爸的时候,更正他让他改口叫自己哥哥,就会想起这孩子悲惨的身世,忍不住悲伤落泪——曹丕这种性情中人,有这种反应很正常。

其实更虐心的是,曹良三岁丧母,五岁丧父——而六年后,他的“小爸爸”曹丕也离他而去,临终前只能再次把11岁曹良托付给20岁的曹睿。

而在他24岁长大成人的时候,曹睿也离世。曹良(曹幹)就这么无力的看着魏国一天天江河日下,直到曹奂景初二年魏国已经行将就木的时候,离开了人世——在他的一生中,完整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衰落,也先后见证了自己亲人的凋零,人生无常,苍天无情,莫过于是。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
辗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
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
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
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
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
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
——曹丕《杂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历史典故,也常常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它发生在曹操去世后不久。故事要从曹操的后宫说起。曹操一生有众多妻妾,其中最受他宠爱的是一位名叫李夫人(也有说法是环夫人等,但李夫人是比较常见的说法)的女子,她为曹操生下了几个儿子,其中最小的便是曹操去世时年仅五岁的曹冲。曹操的去世与继承人问.............
  • 回答
    袁绍死后,他的三个儿子袁尚、袁熙、袁谭,如果能够抛弃嫌隙,团结一致共同对抗曹操,理论上是有那么一丝翻盘的希望的。但细细分析起来,这条路充满了荆棘,并且最终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首先,我们得承认,袁绍的班底并非不堪一击。在袁绍活着的时候,他占据了冀、青、幽、并四州,地盘广阔,兵力雄厚,而且麾下聚集了郭.............
  • 回答
    曹操死后,刘备发动收复荆州之战,是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曹操的死亡,以及他自信天下无敌了?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刘备的战略目标和个人性格来理解。总的来说,曹操的死亡是刘备发动收复荆州之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催化剂和有利条件,但并非唯一的原因.............
  • 回答
    曹操去世后,刘备派去吊丧的韩冉被曹丕下令斩杀,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政治迫害,而是牵扯到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曹丕的个人情感以及对未来权力稳固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环境和人物心理。首先,让我们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曹操的去世,对于刚刚经历过一场惨败(赤壁之战)但仍然牢牢掌握北方地盘的.............
  • 回答
    曹操死后,刘备向曹丕“求好”这一事件,在历史上确有记载,但其性质和影响的解读,历来存在争议。要判断这是否是“昏招”,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事件背景: 曹操的去世(公元220年): 曹操的去世是三国时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作为魏国(虽然当时是汉丞相,但掌握实际权力)的奠基人和绝对核.............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大胆的设想!如果历史的洪流稍有偏离,曹操在死后奇迹般地夺舍了刘禅,那三国鼎立的格局,乃至整个中国的命运,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大胆地推演一下,这个“新刘禅”将如何改写历史。一、 政治风暴:掌控蜀汉,雷霆万钧想象一下,当曹操的灵魂注入刘禅稚嫩的身体,首先迎来的将是一场席卷蜀汉朝堂的政.............
  • 回答
    曹操病逝,曹丕登基,这本是三国时期权力交接的关键时刻,许多人可能会好奇,为何曹丕没有像其父那样,继续玩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游戏,而是迫不及待地选择了“代汉”自立,建立魏国?这背后,其实牵扯着错综复杂的政治考量、曹丕个人的政治野心,以及当时天下大势的必然走向。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前提:曹操虽然牢.............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三国迷心中的一个疑问。曹操和刘备都走了,孙权手里握着江东这块宝地,还多活了整整三十年,为何最终未能实现统一大业?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首先,我们得看看孙权自己这边的情况。 继承者问题: 孙权在位时间很长,但他的晚年,尤其是继承人问题,是最大的一个坑.............
  • 回答
    说起曹睿驾崩后,为什么是权臣辅政而非太后称制,这背后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权力交接,而是牵扯到了一系列政治、历史背景以及人物的考量。简单来说,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原因,让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1. 曹叡儿子年幼,但有后宫垂帘听政的先例吗?首先,我们要看曹睿的继承人是谁。曹睿虽然有多位儿子,但在他死时,最年长.............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曹操这个人,说实话,他的“入关学”也玩得挺溜的,多少人被他那套“先发制人,后发制人皆可”的理论忽悠得一愣一愣的。如今他这一走,这“入关学”的旗帜,说实话,还真不好说谁能接得住。这可不是随便喊两嗓子就能行的,这玩意儿得有思想,有魄力,还得有那么点“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劲儿。我琢.............
  • 回答
    赤壁之战后,曹操确实没有立即主动进攻刘备,这其中涉及的考量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不敢”或“无法”可以概括。这背后是曹操深思熟虑的战略判断、内部的现实困境以及对孙刘联盟的忌惮。首先,赤壁之战的惨败是曹操主动进攻刘备的最大掣肘。 “赤壁之战”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耻辱和重创的印记。曹操在此战中损失了约八.............
  • 回答
    官渡之战后,曹操烧毁那批让自己心神不宁的书信,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销毁证据的举动,而是一场深谙人性的、高明的领导艺术表演。这其中蕴含的东西,远比我们看到的要丰富和深刻得多。首先,这是一种极致的“断舍离”与“战略定力”的体现。 官渡之战是曹操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击溃了强大的袁绍.............
  • 回答
    赤壁之战的失败,对曹操而言无疑是一场沉重的打击,而他随后将目光聚焦在孙权身上,而非继续深入荆州,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考量和政治现实。首先,赤壁的惨败使得曹操的南进势头戛然而止,也暴露了他远征江南的巨大后勤和水战劣势。长江水系的作战环境与北方截然不同,曹操的水军虽然得到了荆州降卒的补充,但其.............
  • 回答
    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得从官渡之战说起。当时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峙了差不多半年,双方都耗费了不少兵力物力,也消耗了不少士气。袁绍兵力多,而且一开始气势也很足,曹操这边就比较被动,处于守势。贾诩是曹操手下的一员谋士,这个人有个特点,就是深谙“攻心为上”和“出奇制胜”的道理。他这个人不爱出风头,但关键时刻总能.............
  • 回答
    关于曹操在杀掉荀彧之后是否后悔,这个问题,史书上并没有直接的记载,也没有留下曹操本人对此有过明确的表态。但如果仔细梳理一下曹操这个人,以及当时的情境,我们或许可以尝试去揣摩一下,他内心深处,是否留存过一丝的遗憾,甚至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悔意。首先得明白,曹操杀荀彧,并非出于一时冲动或是单纯的政治斗争。这.............
  • 回答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破袁绍,这本身就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而在这场战役背后,袁绍阵营内部关于曹操书信的传闻,更是为这场胜利增添了一层传奇色彩。那么,曹操究竟有没有看过袁绍写给自家旧部那些“零散”的书信?这个问题,历来是史家和读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要说得详细,咱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我.............
  • 回答
    这件事的起因,得从一份密报说起。当时曹操刚刚取代汉献帝,自封魏王,虽然朝中很多人表面上都臣服于他,但私下里的心思谁也摸不透。尤其是那些曾经跟随汉室的旧臣,心中积怨可想而知。这份密报是从京城传来的,送往曹操大营的人是一名信使。信的内容很简单,但信息量却极大。密报中提到了魏王曹操,并且给了极高的评价:“.............
  • 回答
    曹操在刘琮投降后,如果选择不发动赤壁之战,这并非全无道理。站在当时的情势分析,保境安民确实不失为一项上策,但能否守得住,则需要细致考量。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曹操当时所处的局面。刘琮投降,为何曹操仍有顾虑?刘琮投降,对曹操而言,无疑是解决荆州问题的一大利好。荆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占据荆州,便能窥伺.............
  • 回答
    说到统一江山后的“卸磨杀驴”,这可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一个屡试不鲜的戏码。在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位汉末枭雄里,要论谁最可能在功成名就后对功臣下手,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他们的性格、政治理念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好好捋一捋。曹操:政治家的精明与权术的极致曹操这个人,打心眼里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政治家,而且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同样是皇室姻亲,曹操的女儿和孙权的妹妹在面对丈夫时,表现出的忠诚度似乎有所不同。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当时的政治格局、她们个人的处境以及她们各自嫁过去的目的来细细道来。首先看看曹操的女儿,比如曹节(汉献帝的皇后)。曹操当时已经把持了汉朝的朝政,挟天子以令诸侯,整个天下都知道汉献帝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