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操刘备死后,孙权活了30年,为什么没能一统天下?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三国迷心中的一个疑问。曹操和刘备都走了,孙权手里握着江东这块宝地,还多活了整整三十年,为何最终未能实现统一大业?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

首先,我们得看看孙权自己这边的情况。

继承者问题: 孙权在位时间很长,但他的晚年,尤其是继承人问题,是最大的一个坑。他有好几个儿子,但都没能让他省心。太子孙登很早就去世了,这给了他很大的打击。之后他立的儿子,要么是身体不好,要么是性格上有所欠缺,总感觉差那么点意思。特别是晚年,他因为多疑,把几个比较有能力的儿子都折腾死了,最后立的太子,比如孙亮,年纪又太小,根本没法独当一面。这导致朝政出现了很多混乱,党争也越来越厉害,外戚、宦官这些乱七八糟的人有机会搅风搅雨。你想想,一个国家内部都乱成一锅粥了,怎么还能集中力量去打别人呢?

内部政治的弊病: 孙权虽然在位久,早期也算励精图治,但随着年岁增长,加上身边总有些人吹风捧臭脚,难免会变得骄奢淫逸,用人上也容易出现偏颇。像后来把持朝政的诸葛恪,虽然有才,但性格刚愎自用,得罪了不少人,结果被政变推翻了。还有后来的孙綝,更是专权误国。这些内部的动荡,消耗了东吴大量的精力和资源,也让孙权的统治根基变得不稳定。

军事上的保守和失误: 孙权虽然坐拥长江天险,军事上也有不少名将,比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这些人都给曹魏和蜀汉制造过不少麻烦。但孙权本人,尤其是晚年,在军事决策上显得有些保守。他虽然坐拥长江,但很少主动发起大规模的北伐,更多的是被动防御。他曾多次尝试北伐,但都收效甚微,甚至还因为用人不当,比如派了毫无军事经验的诸葛融去守合肥,导致惨败。还有像晚年让诸葛恪发动对魏国合肥新城的战争,虽然初期占优,但由于后勤跟不上,加上魏国援军及时赶到,最终损兵折将,也让东吴的国力受到一定影响。

人才的凋零: 孙权早期能够和曹操、刘备抗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身边有一批杰出的谋士和将领。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关羽、张飞(早期依附)等等,都是一时之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能臣良将大部分都相继去世。到了孙权晚年,虽然也有一些将领,但整体上人才的断层比较明显,很难再出现能够独当一面的顶尖军事人才来辅佐他。

再来看孙权面对的外部环境。

魏国和蜀汉的实力对比: 曹操死后,曹丕、曹叡(虽然年轻,但曹操留下的班底很强)继承了魏国,并且魏国占有北方广阔的土地、庞大的人口和相对发达的经济,这是东吴无法比拟的。蜀汉虽然在人口和经济上不及魏国,但刘备和诸葛亮都对统一大业有着强烈的执念,并且拥有如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这些勇猛善战的将领(虽然很多也早早去世)。

“天下三分”的格局早已形成: 孙权能够割据江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曹操在初期未能彻底扫平南方。而刘备集团虽然相对弱小,但在诸葛亮的辅佐下,能够凭借荆州和益州,以及“隆中对”的战略规划,与魏国形成对峙。这种“三分天下”的格局一旦形成,想要打破它,一方必须拥有压倒性的优势,要么在军事上、要么在经济上,或者在政治稳定性和人才储备上。

蜀汉灭亡的连锁反应: 曹操和刘备死后,真正对东吴构成最大威胁的,是后来崛起的司马懿集团。司马懿父子孙三人,逐渐掌握了曹魏的实权,并展现出了极强的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尤其是曹魏后期,内部虽然有禅让的情况,但整体上国家机器还在运转,并没有出现严重的内乱。当蜀汉在公元263年被魏国灭亡后,东吴就失去了最主要的战略缓冲。本来蜀汉就像一个屏障,吸引了魏国大量的注意力。蜀汉一亡,魏国就腾出手来,把目标直接对准了东吴。

时机错过了: 孙权能够和曹操、刘备鼎足而立,是因为他在关键时刻抓住了机会。比如赤壁之战,如果没有孙权的联合抗曹,刘备集团很难生存。但等到曹操、刘备都死了,孙权也已经不年轻了,他没有了那种孤注一掷、锐意进取的魄力。而且,三国后期,魏国经过司马懿父子的经营,国力更加稳固,而东吴则在经历内部的动荡和人才的凋零。

总结一下,孙权没能一统天下的原因,可以说是一个“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内因: 继承人问题导致晚年政治混乱,用人失察,人才凋零,军事上趋于保守和出现失误。
外因: 魏国强大的国力和先进的政治制度(司马氏崛起后),以及蜀汉灭亡后,东吴孤立无援,失去了最重要的战略屏障。

孙权很聪明,也很有野心,他能够从一个年轻的藩王,一步步建立起强大的东吴,并且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中占据一席之地,这本身就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是,统一天下,那是要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体的。在他统治的后期,尤其是曹操和刘备去世后,东吴的“人和”和“天时”都开始逐渐地从他身边溜走了。所以,即便他多活三十年,面对一个日益强大且内部稳定的对手,并且自己内部又出了不少问题,想要打破“三分”的僵局,那真的就难上加难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孙十万”不是众人取笑的草包吗?为啥东吴最后一个亡?亡在草包前头的叫啥?叫“天下英雄你我也”!哈哈哈哈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三国迷心中的一个疑问。曹操和刘备都走了,孙权手里握着江东这块宝地,还多活了整整三十年,为何最终未能实现统一大业?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首先,我们得看看孙权自己这边的情况。 继承者问题: 孙权在位时间很长,但他的晚年,尤其是继承人问题,是最大的一个坑.............
  • 回答
    说到统一江山后的“卸磨杀驴”,这可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一个屡试不鲜的戏码。在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位汉末枭雄里,要论谁最可能在功成名就后对功臣下手,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他们的性格、政治理念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好好捋一捋。曹操:政治家的精明与权术的极致曹操这个人,打心眼里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政治家,而且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同样是皇室姻亲,曹操的女儿和孙权的妹妹在面对丈夫时,表现出的忠诚度似乎有所不同。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当时的政治格局、她们个人的处境以及她们各自嫁过去的目的来细细道来。首先看看曹操的女儿,比如曹节(汉献帝的皇后)。曹操当时已经把持了汉朝的朝政,挟天子以令诸侯,整个天下都知道汉献帝只.............
  • 回答
    曹操死后,刘备向曹丕“求好”这一事件,在历史上确有记载,但其性质和影响的解读,历来存在争议。要判断这是否是“昏招”,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事件背景: 曹操的去世(公元220年): 曹操的去世是三国时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作为魏国(虽然当时是汉丞相,但掌握实际权力)的奠基人和绝对核.............
  • 回答
    曹操死后,刘备发动收复荆州之战,是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曹操的死亡,以及他自信天下无敌了?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刘备的战略目标和个人性格来理解。总的来说,曹操的死亡是刘备发动收复荆州之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催化剂和有利条件,但并非唯一的原因.............
  • 回答
    曹操去世后,刘备派去吊丧的韩冉被曹丕下令斩杀,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政治迫害,而是牵扯到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曹丕的个人情感以及对未来权力稳固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环境和人物心理。首先,让我们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曹操的去世,对于刚刚经历过一场惨败(赤壁之战)但仍然牢牢掌握北方地盘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大胆的设想!如果历史的洪流稍有偏离,曹操在死后奇迹般地夺舍了刘禅,那三国鼎立的格局,乃至整个中国的命运,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大胆地推演一下,这个“新刘禅”将如何改写历史。一、 政治风暴:掌控蜀汉,雷霆万钧想象一下,当曹操的灵魂注入刘禅稚嫩的身体,首先迎来的将是一场席卷蜀汉朝堂的政.............
  • 回答
    赤壁之战后,曹操确实没有立即主动进攻刘备,这其中涉及的考量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不敢”或“无法”可以概括。这背后是曹操深思熟虑的战略判断、内部的现实困境以及对孙刘联盟的忌惮。首先,赤壁之战的惨败是曹操主动进攻刘备的最大掣肘。 “赤壁之战”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耻辱和重创的印记。曹操在此战中损失了约八.............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假设性问题,涉及到三国时期政治格局和人物性格的复杂互动。如果曹丕在篡位成为魏王/皇帝后,又将汉献帝“送给”刘备,这其中蕴含了极其复杂的动机和深远的政治影响。让我们详细推演一下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一、 曹丕“送”汉献帝的可能动机: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曹丕为何会这样做。在他成功篡位并巩固.............
  • 回答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之后,曹操确实又活了十二年,一直到公元220年去世。这段时间,他的生活和政治活动远不止于和刘备在汉中打了一场仗然后战败那么简单。事实上,赤壁之战的失败并没有让曹操一蹶不振,反而是他人生后期重要的一个转折点,促使他更加谨慎,并且在战略和政治上进行了调整。我们不妨详细梳理一下曹操.............
  • 回答
    九泉之下,黄泉路上,三足鼎立的格局早已烟消云散。曾经叱咤风云的刘备、孙权、曹操,如今都已化作一抔黄土,却也在这无尽的黑暗中,有了再相聚的奇缘。起初,只是隐约的感应,然后是逐渐清晰的轮廓,最后是熟悉的脸庞。他们曾是对手,也曾是并肩作战的盟友,如今,在黄泉,只是三个凡人,面对着他们共同的归宿。刘备首先打.............
  • 回答
    要评价谁的“仁”和对异性的观念超脱了那个时代,我们得把曹操和刘备两位历史人物放在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细细品味他们的一些行为,尤其是那些在今天看来可能颇具争议的“表现”。曹操的“分香卖履”与那个时代下的“仁”首先,我们来看看曹操在临终前让小妾“分香卖履”这件事。这事儿在史书中记载得比较简略,原文大概.............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设想,如果刘备真的能在曹操去世前统一天下,那么他面临的第一个重大选择,无疑是他在政治上的立场和最终目标。是继续扮演忠臣的角色,还是走向权臣乃至自立为帝的道路?我认为,刘备这个人,其性格和早期经历,决定了他大概率会选择一条既能巩固自己地位,又能尽量披上“复兴汉室”合法外衣的道路,.............
  • 回答
    孙权之所以在曹操和刘备相继离世后,未能趁机一举统一三国,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简单的“不作为”。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当时孙吴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以及孙权自身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熬死”二字背后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等待。曹操和刘备的去世,固然为孙权扫除了一些直接的强大对手,.............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古代战争中一个常被忽略但又至关重要的细节:身体的要害部位并非绝对,伤害的严重程度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而不仅仅是射中的位置。 尤其在古代医疗条件极其有限的情况下,一些看似“小伤”也可能因为感染、失血、或者对身体机能的严重影响而致命。我们逐个来看这几位名将的遭遇,并尝试还原.............
  • 回答
    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历史演进的必然,也是曹操、刘备、孙权三人各自实力、战略以及所处时代局限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他们都雄才大略,都曾有过一统天下的野心和机会,但最终谁也未能实现这个目标,这背后有着相当复杂的原因,绝非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咱们就细细道来。1.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强大基础与战略失误的致.............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就长了,也怪不得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位大佬不能舒舒服服地坐下来喝杯茶,聊聊家常。归根结底,就是利益、理想、出身、势力,这几条刺儿头横在那儿,没法儿不打。先说曹操。您想想,他出身寒门,早年也是个官二代,但后来家道中落,跟那些门阀世家比,底子不硬。所以他骨子里就有一种不安感,得靠自己的本.............
  • 回答
    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三人未能统一天下,并非是他们“太强”或“太弱”的简单二元论可以概括,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双方实力均衡,但各有侧重,难以彻底压制对方: 曹操:北方的绝对优势,但南方存在难以逾越的障碍 优势: 曹操占据了北方中原.............
  • 回答
    要判断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主角的电视剧,谁的收视率最能打,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设问,因为它涉及到角色魅力、历史题材受众、剧本创作潜力以及当下观众的喜好等多个维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角色魅力与观众认知: 曹操:奸雄还是枭雄? 观众认知基础: 曹操是三国时期最家喻户晓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演义创作中一个核心的考虑:“势”与“名”的权重。 简单来说,演义之所以将孙权与曹操、刘备并列,而非孙坚,是出于塑造三国鼎立这一核心叙事的需要,以及对历史人物在当时及后世影响力的综合考量,这其中“势”和“名”起了关键作用。一、 孙权与曹操、刘备的“势”与“名”的匹配度: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