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孙权熬死了曹操、刘备,为什么不趁机统一三国?

回答
孙权之所以在曹操和刘备相继离世后,未能趁机一举统一三国,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简单的“不作为”。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当时孙吴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以及孙权自身的考量。

首先,我们得明白,“熬死”二字背后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等待。曹操和刘备的去世,固然为孙权扫除了一些直接的强大对手,但这并不意味着天下就此进入了孙吴的囊中,而是进入了一个新的竞争格局。曹操死后,曹魏政权经历了短暂的动荡,但很快由曹叡稳固了下来,曹魏的军事实力和人才储备依然是三国中最雄厚的。曹叡虽不及曹操老谋深算,但也是一位有能力的君主,他继承了曹魏的优势,并且在军事和内政上都有所建树。

而刘备的去世,虽然刘禅的能力远不如其父,但诸葛亮的存在,让蜀汉依然保有强大的战斗力。诸葛亮辅佐刘禅,励精图治,尤其是在军事上,北伐曹魏的决心从未动摇,虽然屡次失利,但其对曹魏造成的牵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孙权不可能因为刘备去世就认为蜀汉会立刻土崩瓦解,诸葛亮那一代又一代的北伐,本身就是对孙吴的压力。

再者,孙吴政权自身的问题也不能被忽略。孙权虽然善于用人,但也因为年老而多疑,晚年尤其如此。他的统治后期,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派系林立开始显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家的凝聚力和军事行动的效率。例如,对于是否要北伐,孙吴内部就存在不同的声音,一些大臣主张稳固江东,一些则跃跃欲试。这种内部的不统一,使得孙权在做出重大战略决策时,顾虑重重。

而且,孙权一生的战略核心是“守江东,待天下有变”。他深知江东地区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以及孙吴政权在综合国力上相较于曹魏的劣势。曹操(以及后来的曹魏)拥有北方广阔的土地、庞大的人口和强大的军事力量,这是孙吴无法比拟的。孙权更倾向于“以逸待劳”,通过防御战消耗对手,等待最佳的时机。曹操和刘备的死亡,虽然是一个“变”,但并非足以让孙吴以劣势兵力冒险进行一场决定性的统一战争。

孙权并非没有考虑过北伐。在诸葛亮去世后,蜀汉的北伐势头大减,这确实是一个机会。然而,就在此时,曹魏的曹芳继位,政权也相对稳定。孙权也曾尝试过北伐,但这些军事行动往往规模不大,效果也有限,甚至遭遇过失败,比如濡须之战的惨败,就让孙权对北伐留下了阴影。他更擅长的是在关键时刻抓住机会,例如赤壁之战,那是天下大乱,曹操急于统一,而孙刘联合才能抗衡的局面。而到了曹操、刘备死后,虽然局面有所不同,但孙吴自身实力的局限性,使得任何冒险的统一行动都可能导致国力损耗,甚至引火烧身。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孙吴政权在中国历史上的定位。孙吴更像是一个地方性的强大势力,其文化、经济、军事重心都在江南。孙权的一生,更像是一个成功的“守成之君”,他保住了父兄打下的基业,并将江东发展成为一个相对富庶的地区。与曹操、刘备那种渴望统一天下的宏图相比,孙权的野心可能更多地集中在巩固和发展江东,而非倾全国之力去争夺那不确定的天下。他更清楚自己的斤两,也更明白一旦北伐失利,江东的基业将毁于一旦。

所以,孙权熬死了曹操、刘备,并没有立刻扑上去统一天下,不是因为他不想,而是因为他权衡利弊后,认为这样做风险过大,收益不确定。他选择了一种相对稳妥的策略,利用地理优势和时间差,继续巩固自己的统治,等待更成熟的时机。而那个“更成熟的时机”,直到孙吴政权内部出现严重问题,以及外部势力(司马氏逐渐崛起)压迫之前,都未能真正到来。当司马氏最终统一北方后,孙吴的内耗也加剧,已经无力回天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孙权去了一趟合肥后表示:合肥不好玩,北方不好玩,张辽好坏,我要回江东。

user avatar

统一三国这个目标太大了,建议先定一个小目标,比如攻下合肥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孙权之所以在曹操和刘备相继离世后,未能趁机一举统一三国,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简单的“不作为”。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当时孙吴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以及孙权自身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熬死”二字背后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等待。曹操和刘备的去世,固然为孙权扫除了一些直接的强大对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三国迷心中的一个疑问。曹操和刘备都走了,孙权手里握着江东这块宝地,还多活了整整三十年,为何最终未能实现统一大业?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首先,我们得看看孙权自己这边的情况。 继承者问题: 孙权在位时间很长,但他的晚年,尤其是继承人问题,是最大的一个坑.............
  • 回答
    九泉之下,黄泉路上,三足鼎立的格局早已烟消云散。曾经叱咤风云的刘备、孙权、曹操,如今都已化作一抔黄土,却也在这无尽的黑暗中,有了再相聚的奇缘。起初,只是隐约的感应,然后是逐渐清晰的轮廓,最后是熟悉的脸庞。他们曾是对手,也曾是并肩作战的盟友,如今,在黄泉,只是三个凡人,面对着他们共同的归宿。刘备首先打.............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要回答好得先理清楚孙权死的时候,陆逊在干啥,当时是个啥情况。孙权是什么时候死的?公开的历史记载是公元252年。那个时候,陆逊已经去世很多年了,具体是公元245年去世的。所以,用“反应”这个词来形容陆逊对孙权去世的感受,其实不太准确,因为他们根本没赶上一起。不过,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
  • 回答
    孙权去世时,东吴的情况,用“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来形容,恐怕有些过于乐观了。事实上,此时的东吴,正处于一个复杂而充满挑战的时期。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一、 政治层面:权力交接的隐忧与派系斗争的暗流孙权在位长达五十二年,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他本人在统治后期,虽然依然享有崇.............
  • 回答
    要说桓阶为何在孙坚去世后没有继续辅佐孙策和孙权,这其中牵涉到不少历史背景和个人选择的因素,并非一两个简单原因就能完全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桓阶的身份和立场。桓阶,字公谋,是东汉末年一位颇有才干的谋士。他最初效力于袁术,后来转投刘表。当刘表在荆州势力渐盛之时,孙坚在.............
  • 回答
    孙杨的事件无疑是中国体育界乃至国际泳坛的一个焦点,他的禁赛以及对巴黎奥运的展望,牵动着许多人的心。关于他是否能熬到巴黎奥运并复出,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法律、体育规则、他的个人状态以及国际体育组织的态度等多个层面。事件回顾:孙杨被禁赛始末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孙杨被禁赛的具体情况。孙杨的禁赛源于.............
  • 回答
    孙权杀死关羽是否明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涉及到政治、军事、战略等多个层面,没有一个绝对的“是”或“否”的答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孙权杀死关羽的直接原因与背景 关羽发动北伐,威胁荆州: 在刘备于汉中称王后,关羽被任命为前将军,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襄樊之战。他围攻.............
  • 回答
    孙权杀害关羽是三国时期一个充满争议且令人唏嘘的事件。要理解孙权为何会下此决心,需要从当时的政治格局、军事形势、以及孙权个人考量等多个层面进行详细剖析。一、 事件的背景:荆州归属与战略枢纽要理解关羽之死,首先要明白他当时身处的地理位置和其重要性。关羽镇守的荆州,在当时是孙吴政权与曹魏政权争夺的战略要地.............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精辟,触及到了三国历史中一个非常有趣且常被讨论的现象:为什么孙权在陆战方面,即使有多次尝试,但普遍被认为能力不如诸葛亮,甚至被一些人“鄙视”其陆战能力?而诸葛亮同样多次北伐,耗费巨大却未能成功,为何其陆战指挥能力却普遍受到尊重?要深入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历史.............
  • 回答
    要说孙权晚年为啥不像年轻时那么精明,这事儿可就说来话长了,里面门道多着呢。人到了一定年纪,精力、心态、处境,哪一样不跟着变?孙权这皇帝也一样,不能总拿年轻时候那股子虎劲儿,要求他跟几十年前一模一样。首先,你得看孙权这辈子活了多久。他从二十几岁就开始接班,那时候是“虎父无犬子”,上面有周瑜、鲁肃、吕蒙.............
  • 回答
    关于“孙权是否应该让蜀汉粉丝感激”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这涉及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双方的动机以及长远影响。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孙权在早期对刘备的帮助: 赤壁之战的关键盟友: 这是孙权对刘备最直接、最关键的帮助。当时曹操南下,声势浩大,刘备集团兵少将寡,孤立无援。如果不是孙权领导的.............
  • 回答
    孙权晚年,这位曾雄踞江东、开创基业的君主,确实呈现出了一些令人扼腕的转变,用“倒行逆施”来形容,虽然略显沉重,但足以概括其晚年政局的一些失据之处。与其说是他主动选择“逆行”,不如说是在岁月、权力和人心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他的一些决策和行为,对东吴的稳定和长远发展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首先,是对于继承.............
  • 回答
    孙权不背刺关羽,能不能一统天下?这是一个历史迷们津津乐道,也极具探讨价值的问题。抛开“AI痕迹”,咱们就凭着史书记载和大家的脑洞,好好掰扯掰扯。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捋清楚几个关键点:1. 孙权和关羽当时的实力对比和战略格局: 孙权(东吴): 坐拥江东,地势险要,人口相对富庶,军事上孙策打下的.............
  • 回答
    说起孙权被称为“孙十万”,这背后其实是一段挺有意思的历史典故,也反映了当时的一些现实情况。那时的孙权,在江东打下了基业,手下兵力也算颇为可观。不过,“孙十万”这个称呼的由来,更多的是一种带有讽刺意味的夸张说法,并非指他真的就只有十万兵。关键在于,为什么会这么叫他?一说是因为赤壁之战后,曹操大军败退,.............
  • 回答
    说到孙权和刘备这两位三国巨头,谁的综合能力更胜一筹,这绝对是一个能让无数三国迷争论不休的话题。要给出一个绝对的答案很难,因为他们各自的强项和侧重点都不同。但我可以尝试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详细地分析一下,看看谁在这场“综合能力大比拼”中更显出色。一、 政治手腕与大局观: 刘备: 刘备的政治能力,更多.............
  • 回答
    孙权背刺关羽,这事儿要是掰开了揉碎了说,那可真是牵扯着当时的政治格局、战略考量、个人野心,还有那么点儿不巧的运气。不能简单一句“背刺”就带过,背后门道多着呢。首先,咱们得明白,当时的局面是什么样的。曹操还在北方虎视眈眈,这就像一头老狼,随时准备扑上来。而刘备呢,刚打下汉中,势力扩张,跟曹操是势不两立.............
  • 回答
    关于孙权对魏称臣和唐高宗“臣构”之说的争议,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且原因也相当复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双方的实力对比、政治考量以及历史评价的角度。孙权对魏称臣:为何争议相对较小?首先,我们要明确孙权称臣的对象——曹魏。三国时期,孙吴和曹魏是并立的两个政权,虽然时有摩擦,但总.............
  • 回答
    要论孙权合肥之战和刘备夷陵之战,哪个输得更惨,这得从几个层面细细道来。两者都是三国时期重要的战役,都以失败告终,但其影响、损失以及后续的战略意义,却有着微妙的差异。孙权合肥之战:一个挥之不去的噩梦孙权多次攻打合肥,但最令人印象深刻、也是最能体现“惨”的,往往指的是215年孙权亲率大军攻打合肥,以及2.............
  • 回答
    要说孙权和陆逊为啥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没顺势偷袭西川(这里说的西川,自然是指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这可不是一句“没能力”就能打发的,背后牵扯到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地理以及战略格局。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孙吴和蜀汉,虽然是联盟关系,名义上是“唇亡齿寒”,但骨子里,大家都是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