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孙权死时东吴是不是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回答
孙权去世时,东吴的情况,用“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来形容,恐怕有些过于乐观了。事实上,此时的东吴,正处于一个复杂而充满挑战的时期。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

一、 政治层面:权力交接的隐忧与派系斗争的暗流

孙权在位长达五十二年,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他本人在统治后期,虽然依然享有崇高的威望,但身体状况和精力已大不如前。尤其是在晚年,他经历了长子孙登早逝、次子孙和与三子孙霸争夺储君之位引发的“二宫之争”等一系列打击,这不仅消耗了他大量的精力,也对东吴内部的政治生态造成了深远影响。

孙权晚年,虽然努力维系着皇权,但其身体的衰退不可避免地带来权力的真空和不确定性。他去世时,继承人是年幼的孙亮。这种少君继位的局面,本身就容易引发政治动荡。朝中大臣的权力分配、对新君的态度,都可能成为新的政治博弈点。

“二宫之争”的余波至今未平。孙和被废,孙霸被赐死,这场斗争虽然平息了皇位之争,但却在朝臣中留下了深深的裂痕。支持孙和的大臣,必然对拥立孙亮(孙权晚年宠爱的孙鲁班之夫全尚、以及外戚势力都有一定影响)的大臣心存芥蒂;而那些参与到这场斗争中的派系,其权力基础也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这种派系斗争的暗流,是任何一个王朝在权力交接时期都会面临的严峻考验。虽然表面上可能维持着“政通”的景象,但内部的张力却是不容忽视的。

二、 社会层面:经济的基石与民生的挑战

孙权在位期间,东吴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例如,他在位初期,曾任用顾雍,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鼓励农桑,兴修水利,这为东吴的经济奠定了基础。合肥一带的战事,虽然对当地经济有所影响,但总体而言,江东地阔水丰,农业基础较为稳固。

然而,说“百废俱兴”未免过于夸张。孙权晚年,特别是“二宫之争”期间,朝政不稳,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可能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尽管孙权仍致力于国家稳定,但长期的战争、人口的消耗以及统治后期的一些政策失误(例如,对某些官员的过度信任或偏宠),都可能导致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或者某些领域的发展滞后。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长期以来,东吴都面临着人口相对北方较少的问题。虽然江东沃野千里,但人力资源的限制始终是一个潜在的挑战。而且,为了维持庞大的军事开支和抵御北方的曹魏,东吴也需要持续地投入人力和物力。

三、 军事层面:积弱之势与战略的困境

从军事上看,孙权去世时,东吴并非处于一个“百废俱兴”的鼎盛时期。尽管东吴曾有过赤壁大捷的辉煌,并且在孙权的大部分统治时期,能够与曹魏和蜀汉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但不可否认的是,东吴在军事实力上,总体上是相对处于劣势的。

北方曹魏,经过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曹操、曹丕、曹叡几代君主,其国力、军事力量和人才储备都更为雄厚。而东吴在面对曹魏的攻击时,虽然能够凭借长江天险和精锐的水军进行有效的防御,但主动出击、扩大地盘的能力却显得不足。

孙权晚年,也并非没有进行过军事行动,但总体效果有限,甚至有一些失利。例如,他晚年曾试图北伐,但并未取得决定性胜利。另一方面,东吴也面临着人才凋零的问题。随着老一辈名将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人的相继去世,东吴能够独当一面的高级将领数量有所下降。陆逊虽勇,但在晚年也因政治斗争受到猜忌,未能完全发挥其才能。

因此,从军事实力和战略主动性来看,东吴在孙权去世时,更像是在维持一种相对平衡的局面,而非“百废俱兴”的上升态势。

总结来说:

孙权去世时,东吴并非“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而是一个政权平稳过渡,社会经济有一定基础,但面临着权力交接的隐忧、派系斗争的暗流,以及军事上相对弱势的挑战。

可以说,孙权为东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漫长的统治也带来了一定的稳定。但任何一个王朝,在君主去世、权力交接的节点上,都难以避免地会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东吴的“百废俱兴”更像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现实中,它更多的是在既有成就的基础上,努力应对即将到来的风雨。孙权之后,东吴的确经历了一段相对不稳定的时期,最终也未能逃脱灭亡的命运。因此,用“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来形容孙权临终时的东吴,确实是忽略了其背后潜藏的危机与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历史长河中,很多大将在建立战功之后,一般都会被主公猜忌,轻则免除兵权,重则丢掉性命。汉高祖刘邦手下的大将韩信,就是这样的人。功高盖主,最后被吕后诛杀。清朝雍正皇帝手下的年羹尧也是这样的一个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孙权去世时,东吴的情况,用“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来形容,恐怕有些过于乐观了。事实上,此时的东吴,正处于一个复杂而充满挑战的时期。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一、 政治层面:权力交接的隐忧与派系斗争的暗流孙权在位长达五十二年,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他本人在统治后期,虽然依然享有崇.............
  • 回答
    想象一下,当历史的洪流稍稍偏离了它既定的轨道,三国鼎立的格局便催生出截然不同的世界图景。孙权,这位东吴之主,若将目光不再仅仅局限于中原,而是大胆地将触角伸向茫茫大海;刘备,这位仁德之君,若能审时度势,将他的志向寄托于温暖湿润的东南亚。那么,我们今日所知的世界,又将是何番模样?孙权的海外帝国:扬帆远航.............
  • 回答
    要说孙权和陆逊为啥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没顺势偷袭西川(这里说的西川,自然是指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这可不是一句“没能力”就能打发的,背后牵扯到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地理以及战略格局。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孙吴和蜀汉,虽然是联盟关系,名义上是“唇亡齿寒”,但骨子里,大家都是独.............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有趣且充满历史想象空间的问题。如果孙权在关羽北伐襄樊的关键时刻,没有选择背后偷袭而是选择北上攻打曹魏,那么三国格局是否会因此彻底改写,蜀吴能否联手“平分中原”?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双方的实力对比、地理条件以及孙权和刘备各自的战略考量。当时的历史背景与双方实力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三国时期一项重要的政治交易。关于刘备向孙权借南郡是否约定了归还日期,以及当时双方的真实考量,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基本事实:刘备在赤壁之战后,确实是从孙权那里“借”了南郡。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大破曹操,曹操仓皇北逃。战后,荆州地盘虽然被瓜分,但南郡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放在三国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如果真能看到刘禅、袁绍、孙权巅峰对决的场面,那绝对是比现在任何一部史诗级大片都要精彩。不过,要在这三位君主里选一个支持对象,那可得好好权衡一番了。我个人会比较倾向于支持孙权。咱们一个一个来看他们的实力和潜力。先说说袁绍。袁绍这个人,早年确实是群雄之首,地.............
  • 回答
    刘备夷陵之败,一场惨痛的军事失利,其影响之深远,不仅止于蜀汉政权的元气大伤,更在间接上影响了孙权政权的稳固与发展,尤其是在曹丕三次伐吴的危机时刻,刘备留下的“家产”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意想不到的角色。这里的“家产”,我们不能仅仅理解为刘备个人拥有的金银财宝,更应该将其理解为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所耗费的庞大.............
  • 回答
    .......
  • 回答
    说起三国时期孙家的三位领导人,那可真是一门“父子档”加上“兄弟帮”的绝活,从无名小卒一步步打下一片天地,最终成为鼎鼎大名的东吴政权。这三位孙坚、孙策、孙权,个个都有自己的绝活,也都有自己的局限。到底谁最出色,这事儿吧,就像问三个儿子哪个最像爹,各有各的精彩,也各有各的争议。咱就掰扯掰扯,看看他们各自.............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要回答好得先理清楚孙权死的时候,陆逊在干啥,当时是个啥情况。孙权是什么时候死的?公开的历史记载是公元252年。那个时候,陆逊已经去世很多年了,具体是公元245年去世的。所以,用“反应”这个词来形容陆逊对孙权去世的感受,其实不太准确,因为他们根本没赶上一起。不过,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
  • 回答
    .......
  • 回答
    九泉之下,黄泉路上,三足鼎立的格局早已烟消云散。曾经叱咤风云的刘备、孙权、曹操,如今都已化作一抔黄土,却也在这无尽的黑暗中,有了再相聚的奇缘。起初,只是隐约的感应,然后是逐渐清晰的轮廓,最后是熟悉的脸庞。他们曾是对手,也曾是并肩作战的盟友,如今,在黄泉,只是三个凡人,面对着他们共同的归宿。刘备首先打.............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三国迷心中的一个疑问。曹操和刘备都走了,孙权手里握着江东这块宝地,还多活了整整三十年,为何最终未能实现统一大业?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首先,我们得看看孙权自己这边的情况。 继承者问题: 孙权在位时间很长,但他的晚年,尤其是继承人问题,是最大的一个坑.............
  • 回答
    要说桓阶为何在孙坚去世后没有继续辅佐孙策和孙权,这其中牵涉到不少历史背景和个人选择的因素,并非一两个简单原因就能完全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桓阶的身份和立场。桓阶,字公谋,是东汉末年一位颇有才干的谋士。他最初效力于袁术,后来转投刘表。当刘表在荆州势力渐盛之时,孙坚在.............
  • 回答
    关于孙策去世后,周瑜为何率兵奔丧,这件事在史书上记载得并不算特别详尽,但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背景、人物关系以及周瑜的性格和职责来推断其缘由,并尽力将其讲得生动具体,剥离掉那些冷冰冰的“AI痕迹”。首先,咱们得回到那个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那会儿,孙策,这位“小霸王”,雄心勃勃,正准备一统江东,建立不世功.............
  • 回答
    孙策不死,三国鼎立之势?这绝对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如果”。我们不妨抛开一切既定的历史进程,站在当时那种风起云涌、群雄逐鹿的关口,来细细推演一番。首先,得承认,孙策活着,对江东的影响是颠覆性的。孙策是天生的统帅,更是极具魄力的开创者。他如同烈火一般,在短短几年内,从零开始,将江东之地纳入囊中,建立了孙吴.............
  • 回答
    要说孙策怎么死的,那可真是一段颇为曲折的故事,也充满了历史的争议和猜测。毕竟,咱们穿越回去亲眼瞧瞧是不可能了,只能从那些流传下来的史料中一点一点拼凑。孙策,字公瑾,咱们都知道他是孙权的哥哥,那是东吴的奠基人之一,一把年纪轻轻就打下了江东的大片基业,是个真正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年纪轻轻就跟着父亲孙坚征战.............
  • 回答
    朱元璋在长子朱标意外去世后,选择将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而不是当时拥有军事实力的燕王朱棣,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的复杂考量,而非简单的偏爱。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深入剖析朱元璋的心思以及当时的政治格局。一、 朱标的“太子形象”与朱元璋的政治遗产首先,朱元璋对朱标的培养是倾注了大量心血的.............
  • 回答
    在咱们这嫡长子继承制的老规矩里,太子要是早走了,谁来顶上这个位置,这可不是件小事,里面门道儿多着呢。咱们得仔细掰扯掰扯,这太子系下来的皇孙,跟其他皇子比,到底谁的牌面更大。首先得明确一点,嫡长子继承制的核心精神是“继承性”,这就像是把皇位这块地,从嫡长子手里,稳稳当当地传下去。但当这个嫡长子自己挂了.............
  • 回答
    孙权杀死关羽是否明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涉及到政治、军事、战略等多个层面,没有一个绝对的“是”或“否”的答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孙权杀死关羽的直接原因与背景 关羽发动北伐,威胁荆州: 在刘备于汉中称王后,关羽被任命为前将军,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襄樊之战。他围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