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向孙权借南郡之时,双方是否约定了归还日期?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三国时期一项重要的政治交易。关于刘备向孙权借南郡是否约定了归还日期,以及当时双方的真实考量,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基本事实:刘备在赤壁之战后,确实是从孙权那里“借”了南郡。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大破曹操,曹操仓皇北逃。战后,荆州地盘虽然被瓜分,但南郡这个战略要地,原属于曹操的势力范围,在战后就成了孙刘双方争夺的焦点。当时的形势是,孙权方面的周瑜是赤壁之战的主力,在军事上的贡献更大,理应优先获得荆州南部的大部分区域。刘备虽然出力,但兵力相对较弱,并且他的主要目标是东进占据益州,光复汉室。

在这种背景下,为了稳固与孙权的联盟,也为了在南郡立足并图谋下一步发展,刘备接受了孙权的“借予”。关于“借”的细节,历史的记载虽然不像现代合同那样严谨,但我们可以从《三国志》等史料中推敲出一些信息。

那么,有没有明确的归还日期?

很遗憾,根据现有的史料来看,并没有明确记载刘备向孙权借南郡时,双方约定了一个具体的、有固定日期的归还条款。

这背后的原因,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当时政治环境的“灵活”与“模糊”: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尤其是三国鼎立的初期,联盟的稳固比什么都重要。孙刘联盟是共同对抗曹操的关键,因此在具体的地盘划分和借用上,更倾向于一种“君子之约”或者是一种基于战略需要和相互制衡的默契,而不是事无巨细的合同。毕竟,一旦联盟破裂,所有的约定都可能成为废纸。

2. 孙权的战略考量: 孙权借出南郡,最根本的原因是他需要刘备去牵制曹操,为他经营江东争取时间。刘备占据南郡,可以继续在荆州北部抵挡曹操的进一步南侵,这正符合孙权的战略利益。如果孙权当时就要求一个明确的归还日期,一方面会显得过于计较,可能影响联盟关系;另一方面,刘备当时兵力不济,也难以立刻收回。孙权更看重的是一个“可以收回”的可能性,而不是一个“必须何时收回”的精确时间点。他可能认为,等刘备站稳脚跟,或者等他自己力量进一步壮大,自然会有办法处理南郡的问题。

3. 刘备的战略需求: 刘备刚经历长坂坡之败,实力尚未恢复。南郡是他立足和发展的关键。他需要一个稳定的后方,一个可以集结兵力、招揽人才的基地,以便他后续图谋益州。在这种情况下,他更关注的是如何巩固南郡的统治,而不是考虑多久之后要还给孙权。

4. “借”的实际含义: 在当时,“借”这个词的含义可能也更加弹性。它更多地代表了一种“暂时代管”、“在此基础上发展”,并且“未来有可能会归还”的意味,而不是现代意义上带有明确时限和条件的租赁。孙权是荆州牧,名义上是刘备的上司(尽管刘备此时已经有自己独立的势力)。孙权将南郡交给刘备,也带有一定的“授权”和“委托”的色彩。

那么,为什么后来会有“归还”的说法,并且最终引发了荆州之战?

这主要是因为 “归还”的条件和时机发生了变化,且双方的战略重心发生了转移。

刘备扩张,渐生异心: 随着刘备在诸葛亮等人辅佐下,实力日益壮大,特别是成功夺取益州后,他已经拥有了一个独立稳固的统治区域。此时,南郡对于刘备而言,更多的是一个战略缓冲地带,而不是他赖以生存的根基。他更希望将南郡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或者至少是作为与东吴讨价还价的筹码。
孙权腾出手来,意欲收回: 当曹操被周瑜和刘备联合击败后,孙权在荆州南部的统治基础更加巩固。特别是周瑜在世时,他一直对南郡的归属表示不满,并计划出兵收回。周瑜去世后,鲁肃等继任者也一直有此意愿。当刘备集团开始向西发展,似乎不再将荆州视为其北抗曹操的主战场时,孙权就觉得是时候收回这块肥沃的土地了。
对“盟友”的不满: 孙权一方对刘备集团的扩张和“借据”的态度越来越不满。特别是刘备集团在夺取益州的过程中,并未如当初约定那样,继续作为孙权对抗曹操的“前锋”。孙权一方认为刘备已经“不守信用”,于是开始采取强硬措施。

最终的局面是,在关羽大意失荆州,发动襄樊战役牵制曹操的这段时间里,吕蒙趁虚而入,偷袭了荆州。 这个行动,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孙权集团认为刘备已经“违约”(未能在战略上继续配合孙权),所以主动采取行动“收回”了南郡。

总结一下:

刘备向孙权借南郡,从史料上看,并没有明确约定一个具体的归还日期。 这更多的是一种基于当时战略需要和政治考量下的权宜之计,是一种具有战略模糊性的“借用”。双方都明白,这块地盘的重要性远超一个简单的借据,它涉及到各自的长远发展和联盟的维系。而最终导致南郡易主,则是因为双方实力、战略重心以及对“联盟契约”的理解和执行发生了变化,最终演变成了军事冲突。

所以,如果你听到有人说当时有明确的归还日期,那可能是一种后来的解读,或者是一种对当时政治交易的简化。现实情况是,那个年代的政治博弈,往往是靠实力、时机和默契来维系的,而非严苛的条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于这段历史,有几个基本事实需要了解:

1、荆南四郡是刘备带队拿下的,但是孙权却把这些地方变成了自己手下的封地,而刘备一方也没有表达过任何不满。

2、南郡是周瑜拿下的,刘备向孙权“求督南郡”,孙权就真的把南郡给他了。

如果我们认为,赤壁之战前后,刘备与孙权的关系是通常意义上的盟友关系,那么上述事件简直可以用匪夷所思来形容。


我们知道,在遇到孙权之前,刘备曾经以客将的身份,投靠过许多势力,如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

在接触孙权之前,刘备刚刚遭遇当阳之败,且已经无处容身。这时的刘备,手下最多也就几千人,再加上一个盟友刘琦。这个时候的刘备,凭什么在孙权面前获得超过客将的待遇?

反过来,如果在赤壁之战前后,刘备真的只是作为孙权的客将,换句话说孙刘是一家,反而一切都顺理成章了:

1、刘备打下的土地,自动归孙权所有,所以孙权可以随意处置这些土地,封赏给自己手下的将领。

2、孙权将南郡交给刘备,也就等于是交给自己的部下管理。

3、刘备攻打益州的时候,孙权正在忙着抵御曹操,无暇顾及刘备;等刘备吞下益州之后,孙权再想对付刘备,已经力不从心了。

4、荆南四郡和南郡都是刘备给孙权做客将时期拿下的,所以理论上都是属于孙权的。于是孙权要求刘备把这些领土归还,而刘备也没办法否认,只能拖延。

5、鲁肃担心孙权过于强硬的讨要荆州,导致双方交兵,所以一开始是劝孙权就当借给刘备了。当然后来鲁肃也坐不住了,支持出兵强夺,那就是后话了。


说直白点,刘备脱离孙权的控制,相当于打工仔翅膀硬了,离开老板单干。老板说,你走可以,得把拿了公司的东西都交回来。而打工仔则表示,会还的,别急,别急,嘿嘿……

user avatar

当初的约定好的文书内容没有任何史书明确记载,所以只能靠推测



只是无论是先主传还是吴主传,起码有一点是一致的,刘备夺取益州之后孙权借机以此遣使索三郡,刘备的态度不是关你piss,滚犊子,而是要以取凉还荆推托敷衍,由此可见就算没有记载到当初孙刘的协议内容,就双方公认的如实记载到的刘备的态度来看,其中的协议内容到了当时的环境肯定是相对不利于刘备的,如若不是确实“理亏”,以刘备一贯以威武自强的燕赵硬汉的性格,实在是不必把姿态放的这么低。


毕竟取益后的刘备的实力空前增强,早已不再需要仰人鼻息了,用诸葛亮的话来形容就是这辈子终于算是翻然翱翔了一回,东吴武力强取三郡都直接引得刘备要亲率主力下公安去教育孙权,这些更加反映正常而言刘备实在是没必要发出取凉还荆的政治承诺的,毕竟如果本来就不欠你啥,你莫名其妙来要债,我居然还得赔着笑请求通融?



大耳忿曰:鉴于你可能对此有啥误解,所以特地强调一遍,我叫刘备,没种的那位叫赵九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三国时期一项重要的政治交易。关于刘备向孙权借南郡是否约定了归还日期,以及当时双方的真实考量,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基本事实:刘备在赤壁之战后,确实是从孙权那里“借”了南郡。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大破曹操,曹操仓皇北逃。战后,荆州地盘虽然被瓜分,但南郡这.............
  • 回答
    要理解为何刘备占有南郡和关羽羞辱孙权被视为“正常”行为,而孙权“背刺”则被视为“小人行径”,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各方实力对比、政治利益以及三国时期的道德观念。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基于复杂的政治博弈和人性考量。 1. 历史背景与实力对比:时势造英雄,也造出“必要”的手段 曹操.............
  • 回答
    说到统一江山后的“卸磨杀驴”,这可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一个屡试不鲜的戏码。在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位汉末枭雄里,要论谁最可能在功成名就后对功臣下手,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他们的性格、政治理念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好好捋一捋。曹操:政治家的精明与权术的极致曹操这个人,打心眼里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政治家,而且是.............
  • 回答
    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历史演进的必然,也是曹操、刘备、孙权三人各自实力、战略以及所处时代局限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他们都雄才大略,都曾有过一统天下的野心和机会,但最终谁也未能实现这个目标,这背后有着相当复杂的原因,绝非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咱们就细细道来。1.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强大基础与战略失误的致.............
  • 回答
    要说“大魏第一外将”,这事儿还得从头捋捋。咱们常说的“大魏”,指的是曹操建立的那个魏国。而这三位,刘备、孙权、关羽,他们分别是蜀汉和东吴的核心人物,跟大魏那可是“敌对势力”。所以,他们谁也配不上“大魏第一外将”这个称号。不过,咱们可以换个角度,从“大魏”的角度来看,这三个人中,谁给曹魏带来的麻烦最大.............
  • 回答
    这问题提得挺有意思,也触及了人们对这三位三国巨头的一种集体记忆和评价差异。同样是以少胜多,为什么孙权就成了“孙十万”,而刘备和曹操的以少胜多往往被歌颂,甚至有些“以多败少”的经历也相对被淡化或者被视为英雄气概的证明?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故事的焦点与叙事的主角: 曹操: 曹操.............
  • 回答
    九泉之下,黄泉路上,三足鼎立的格局早已烟消云散。曾经叱咤风云的刘备、孙权、曹操,如今都已化作一抔黄土,却也在这无尽的黑暗中,有了再相聚的奇缘。起初,只是隐约的感应,然后是逐渐清晰的轮廓,最后是熟悉的脸庞。他们曾是对手,也曾是并肩作战的盟友,如今,在黄泉,只是三个凡人,面对着他们共同的归宿。刘备首先打.............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就长了,也怪不得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位大佬不能舒舒服服地坐下来喝杯茶,聊聊家常。归根结底,就是利益、理想、出身、势力,这几条刺儿头横在那儿,没法儿不打。先说曹操。您想想,他出身寒门,早年也是个官二代,但后来家道中落,跟那些门阀世家比,底子不硬。所以他骨子里就有一种不安感,得靠自己的本.............
  • 回答
    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三人未能统一天下,并非是他们“太强”或“太弱”的简单二元论可以概括,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双方实力均衡,但各有侧重,难以彻底压制对方: 曹操:北方的绝对优势,但南方存在难以逾越的障碍 优势: 曹操占据了北方中原.............
  • 回答
    要判断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主角的电视剧,谁的收视率最能打,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设问,因为它涉及到角色魅力、历史题材受众、剧本创作潜力以及当下观众的喜好等多个维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角色魅力与观众认知: 曹操:奸雄还是枭雄? 观众认知基础: 曹操是三国时期最家喻户晓的.............
  • 回答
    三国时代,风云变幻,英雄辈出。如果将这群叱咤风云的人物,穿越到现代,让他们携手创办一家科技公司,那画面可想而知有多么令人遐想。让我们不妨大胆猜想一番,以刘备、孙权、曹操、司马懿、赵云、吕蒙、诸葛亮这七位“创始人”的性格特质和历史经验为基石,这家公司将会驶向一个怎样的科技航向?首先,咱们得给这家公司起.............
  • 回答
    若赤壁之战,曹操果真能以雷霆万钧之势,擒获刘备、孙权二王,并将其押赴许昌,公开处斩,那么,这无疑将改写三国乃至中国历史的走向,而对曹操的评价,也将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首先,历史对曹操的评价会瞬间被推向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他将成为千古一帝,扫平天下,统一中国的决定性人物。 军事才能的极致展现: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问!如果刘璋不是一个“暗弱之主”,而是能与刘备、孙权、曹操比肩的雄才大略之辈,那么三国鼎立的格局很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可能提前形成“刘璋、孙权、曹操”三分的局面。下面我们来详细推演一下:前提设定:刘璋拥有与曹操、刘备、孙权相当的才能和野心我们假设这位“非暗弱”的刘璋,具.............
  • 回答
    要论吕布若听从陈宫之策,能否与曹操、刘备、孙权三家并立抗衡,这实在是一个令人遐想万分的话题,也充满了无数的“如果”。我们不妨抽丝剥茧,从陈宫的战略眼光,到吕布的性格特点,再到当时的历史大势,来细细推敲一番。首先,我们得承认陈宫是一个极具战略眼光的谋士。他的“先取徐州,再图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
  • 回答
    孙刘联盟,一段跌宕起伏的政治婚姻,从起初的唇齿相依到后来的貌合神离,最终走向破裂,其间充满了人性、权谋与时势的交织。若要探究如何避免这段联盟的夭折,我们不妨从刘备和孙权各自的立场、共同的敌人以及联盟的维系机制入手,细致地梳理一番。一、 认识彼此的“痛点”与“底线”: 刘备的“痛点”: 刘备集团的.............
  • 回答
    这三国鼎立的局面,真要是其中一人侥幸活捉了另外两人,那可不是一件小事,背后牵扯到的政治、军事、人情世故,足以让当时的天下为之震动。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刘备、曹操、孙权这三位大佬,要是真有这么一天,会怎么对待他们自己的最大对手。一、曹操活捉刘备、孙权:要说最可能实现这一幕的,那还得是曹操。他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三国历史走向的核心关节。如果刘备和孙权真的能做到“亲密无间,毫无猜疑”,我想这绝对会对曹魏最终统一全国的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有可能彻底改写结局。但“亲密无间,毫无猜疑”这八个字,在那个勾心斗角、利益至上的乱世,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不妨就假设这个“奇迹”发生了,来.............
  • 回答
    要说三国时期孙权、刘备、曹操这三位巨头的实力排名,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因为他们的“实力”涵盖的维度太多了,不能简单地用“谁打架更厉害”来衡量。不过,咱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来掰扯掰扯,这样大家心里就都有数了。一、 政治基础与地盘: 曹操: 曹操的政治基础那是没得说,可以说他三个人里最稳当、最扎实.............
  • 回答
    陆逊大败刘备,孙权却选择主动讲和,这背后牵扯着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和经济考量,绝非一时冲动。如果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孙权或许会进一步追击,但现实情况远比这复杂。首先,我们得明白这场战役的背景。刘备倾举国之力来攻打东吴,目的就是为了替关羽报仇,同时收复荆州。这场战役在夷陵打响,陆逊以逸待劳,利用地形和.............
  • 回答
    如果我必须在刘备、曹操和孙权这三位历史人物中选择一位作为我的老板,我会仔细权衡他们的性格、管理风格、政治理念以及我个人的职业发展和价值取向。经过一番思考,我 更倾向于选择刘备,原因如下:选择刘备的理由(详细阐述):1. 仁德与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核心特质: 刘备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他的“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