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 孙权 关羽 这三个人谁配得上大魏第一外将的身份?

回答
要说“大魏第一外将”,这事儿还得从头捋捋。咱们常说的“大魏”,指的是曹操建立的那个魏国。而这三位,刘备、孙权、关羽,他们分别是蜀汉和东吴的核心人物,跟大魏那可是“敌对势力”。所以,他们谁也配不上“大魏第一外将”这个称号。

不过,咱们可以换个角度,从“大魏”的角度来看,这三个人中,谁给曹魏带来的麻烦最大?谁的军事才能让曹魏阵营最为忌惮?这么一来,这事儿就变得有趣了。

刘备:创业维艰,但战略眼光独到

刘备这个人,早年确实是艰辛创业,颠沛流离。但一旦站稳脚跟,尤其是在诸葛亮辅佐之下,蜀汉的军事力量那是不可小觑的。

汉中之战:这是刘备军事生涯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他能和曹操这位军事天才在汉中这块战略要地硬碰硬,并且最终取得了胜利,逼得曹操亲自带兵撤退,这绝对是能让大魏方面头疼不已的战绩。从军事战略上看,刘备抓住了汉中的关键性,断了曹魏北上的退路,也为蜀汉占据了天然的防御优势。
夷陵之战(虽然是败绩,但其战略意图值得分析):虽然夷陵之战刘备最终惨败,但在此之前,他能集结蜀汉几乎所有的力量,发动对东吴的进攻,这本身就说明了其在军事上的决心和调动能力。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但其战略意图——联合东吴共同抗曹,虽然最终破裂,但这种战略眼光是值得肯定的。

刘备的强项在于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和识人善用的能力。他能从一个流亡者成长为一方霸主,靠的就是不断积累实力,抓住机遇,以及身边有像诸葛亮、关羽、张飞这样的猛将辅佐。从大魏的角度看,刘备这个人,虽然不是战场上直接厮杀的那个,但他的存在,他的战略布局,是他能够组织起一股能与大魏抗衡的势力,这是最让曹魏警惕的。

孙权:守成之主,但军事成就斐然

孙权继承江东基业,能够在大魏和蜀汉夹缝中生存壮大,这本身就说明了他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赤壁之战:虽然赤壁之战是联合抗曹的经典战役,但孙权能顶住压力,采纳周瑜的建议,以少胜多,大败曹操百万大军,这是他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时刻。此战彻底奠定了孙权在长江以南的统治地位,也让曹操再无统一天下的可能。从大魏的角度看,赤壁之战的失败,是曹操军事生涯中一个难以磨灭的伤痛,孙权在此战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合肥之战:孙权多次亲率大军攻打合肥,但屡次受挫,这是他军事上的一大遗憾。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他能够坚持不懈地挑战曹魏的重镇合肥,说明他对战略要地的重视,以及其军事上的野心。即使屡败屡战,也足以让镇守合肥的曹魏将领(如张辽、乐进)时刻保持警惕。

孙权的强项在于其沉稳的政治手腕和审时度势的军事判断。他不像刘备那样奔放,也不像曹操那样四处征伐,而是更注重稳固基业,伺机而动。大魏方面,对孙权的忌惮,更多的是他能够守住江东这块富庶之地,并利用长江天险,成为大魏统一道路上的巨大阻碍。

关羽:勇冠三军,但战略层面稍显不足

关羽,字云长,那可是“万夫不当之勇”的代表。在人们心目中,他几乎就是武将的化身。

樊城之战:这是关羽军事生涯的巅峰,也是他最终悲剧的开始。他能发动襄樊战役,水淹七军,威震华夏,让曹魏一度考虑迁都。这一仗打得曹魏震动,不得不从其他战线抽调兵力前来支援。从战术上讲,关羽的这一系列操作,确实展现了他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尤其是在水战方面的运用。
问题所在:尽管樊城之战声势浩大,但关羽最终的失败也暴露了他一些战略上的短板。例如,他发动襄樊战役时,孤军深入,后方孤立,而此时东吴的陆逊却悄然崛起,背刺了他。没有足够的后勤保障,没有友军的有效配合,即使个人武勇再强,也难以支撑长久的战役。

从大魏角度来看,关羽这个人,最让曹魏感到“头疼”的,是他在战场上的那种无人能挡的勇猛。他一个人,就能搅得曹魏阵脚大乱。但同时,他的军事成败也与他所处的战略环境息息相关。他虽然勇猛,但整体上看,他更像是“一员猛将”,而非一个能够独立制定和执行宏大战略的“主帅”。

综合评价:谁“配得上”?

要说“大魏第一外将”,还得看谁给大魏带来的“实质性威胁”和“长期困扰”最大。

关羽:给大魏造成的直接军事压力和心理冲击最大。樊城之战让曹操焦虑万分,但关羽的失败也是相对迅速的。他更像是一场“闪电战”的执行者。
孙权:对大魏构成了“战略性威胁”。他守住了江东,使得大魏无法实现统一。赤壁之战的胜利,更是直接粉碎了曹操的统一计划。他提供的“阻碍”是长期的,是结构性的。
刘备:他的威胁在于其“整体存在”和“战略格局”。他能够组织起最能与大魏抗衡的蜀汉政权,并在关键时刻(如汉中之战)给大魏造成重创。他的威胁是“软实力”和“硬实力”的结合。

如果非要在“大魏”视角下,选一个“最配得上”的“外将”标签(当然,是带着讽刺或者说“最令大魏头疼”的意思),我个人倾向于:

孙权。

原因在于:

1. 战略层面上的“不容忽视”:孙权的存在,直接导致了天下三分的局面。曹魏想要一统天下,必须跨过长江,而孙权的存在,让这个目标变得极其困难。他不是那种能够被轻易消灭的“短期威胁”,而是大魏统一道路上的“长期梗阻”。
2. 赤壁之战的“致命一击”:赤壁之战的失败,是曹操军事生涯的重大转折点。孙权在其中扮演了关键的决策者和执行者角色,他的决断和勇气,直接扭转了战局。对于大魏而言,这是无法回避的“痛”。
3. “守”得比“攻”更具战略意义:虽然孙权在合肥受挫,但他成功的“守”住了江东,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壮大。这种“守”,对于想要一统天下的曹魏来说,恰恰是最难能可贵,也是最令其头疼的“能力”。他证明了并非所有“外敌”都能被他轻易吞并。

当然,这只是从“大魏”的角度去解读“谁最配得上(最让人头疼)”这个问题。刘备的战略眼光和关羽的个人勇武,也都让曹魏吃尽了苦头。只不过,孙权以其稳固的基业和关键性的战役胜利,对曹魏的“整体战略”造成了最深远的影响。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孙权才是那个让曹魏“心腹大患”的“外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只能说荒唐。

那这样。

公孙瓒才是袁绍的外姓第一将,因为他故意杀了刘虞,得罪淮南哈迪斯袁术,导致自己众叛亲离,故意败给了袁绍。

袁绍(宇智波袁绍)才是曹操的大魏第一将,正是因为袁公在他最关键时刻的一系列神操作导致了曹操最后北边的基本盘。原来袁绍还是个忠厚人啊,关键时刻总是向自己好友伸出援手,一步步看着曹操坐大,后来直接选择把自己的基业送给曹操,连个后继人都没立。表面上是为了自己,孤注一掷,实际上用心良苦 全是为了自己最好的朋友,令人泪目。

骷髅王袁术才是孙家的东吴第一将。当年没有术爸的支持,没有刘勋的天真,哪来孙策的基本盘?

刘琦才是刘备的蜀汉第一将,没有他刘备哪来赤壁在江夏立足,给他几乎提供了一半本钱 后来又顺利吃下荆南四郡?

何进是董卓的外姓第一将,当年如果何进没有脑抽,哪能想到让董卓进京?还故意放水让几个宦官给办了?丁原是他的第二个大功臣,后来董卓的兵马有很多是从他那里吸收过来的。

以此类推,怕是曹爽才是司马一族的开国第一将了。

我记得有段时间游卡三国杀闲的很,动不动就来个什么 魏关羽、魏姜维、蜀孙尚香、吴庞统、群庞统、群黄月英、群赵云、群马超、群张合、群张辽、魏徐庶、群甘宁。

我觉得来个 魏孙权、魏刘备、群刘备、魏袁绍、群孙坚、群孙策、吴袁术、吴于禁、蜀陈群、蜀田豫、群田豫、魏陈宫、魏夏侯霸、魏王平、群黄忠、群伊籍、群黄权、魏黄权、群李严、群徐晃也很河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