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孙策死,周瑜为何带兵奔丧?

回答
关于孙策去世后,周瑜为何率兵奔丧,这件事在史书上记载得并不算特别详尽,但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背景、人物关系以及周瑜的性格和职责来推断其缘由,并尽力将其讲得生动具体,剥离掉那些冷冰冰的“AI痕迹”。

首先,咱们得回到那个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那会儿,孙策,这位“小霸王”,雄心勃勃,正准备一统江东,建立不世功业。可惜天妒英才,他因为刺杀吴郡太守王朗的旧将许贡时,被许贡的门客所伤,最终撒手人寰。那年,他才二十六岁,正是风华正茂,前途无量的时候。

消息传开,整个江东无不震惊。孙策不仅是孙坚的继承人,更是他心腹大将们的核心领导。他的离去,对周瑜、鲁肃、程普、黄盖这些跟随他打拼江山的元老们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为什么周瑜要率兵奔丧?这事儿,不能简单地看作是“去送个丧”那么简单。这里面包含了好几个层面的重要意义:

一、 忠诚与情义:超越君臣的生死之交

周瑜和孙策,那可不是一般的君臣关系。他们从小就认识,甚至可以说是“发小”。周瑜的家族在庐江本就是名门望族,而孙策的父亲孙坚,也是一代名将。当年孙策离开袁术,正是周瑜给了他关键的支持和帮助,甚至可以说是“倾家荡产”来支持孙策发展。周瑜主动将自己的宅邸搬到孙策身边,方便孙策调兵遣将,这情分,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君臣二字。

孙策去世,对周瑜来说,失去的不仅仅是最高统帅,更是他最信任、最依赖的挚友。在那个乱世,能有一个生死相托的朋友,是多么不容易?周瑜此举,首先是出于对孙策深厚的个人情谊。他要亲眼送别这位与他一同梦想江东的兄弟,这是情感上的必然。

二、 稳定局势:临危受命,巩固权力

孙策去世,最大的隐患就是权力真空。孙策年纪轻轻就死了,他的弟弟孙权才刚刚成年,而且在江东的政治势力还没有完全稳固。此时,江东内部肯定存在着暗流涌动,其他家族势力,甚至一些军中将领,都有可能伺机而动。

周瑜是孙策麾下最倚重的将领,也是江东军事实力的中坚力量。他此时率兵前来,名义上是奔丧,但实际上,这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政治姿态。他用实际行动表明:

他对孙权的忠诚: 孙策生前肯定已经考虑到了接班人的问题,将孙权托付给周瑜等人。周瑜率兵前来,是向江东的文臣武将和民众宣告:我已经接受了孙策的遗命,支持孙权继位。
他对局势的掌控: 带着军队出现,本身就是一种力量的展示。这向一切不怀好意的人传递了一个信号:江东军队依然强大,在我周瑜的领导下,不会允许任何人捣乱。这是一种“定海神针”的作用,能够极大地稳定人心。
巩固孙权地位: 孙权刚刚上位,根基不稳。周瑜作为名望极高、实力强大的将领,他的出现和支持,对孙权来说是雪中送炭。周瑜的到来,不仅是他个人的忠诚,更是代表了他麾下以及和他关系密切的部队,这大大增强了孙权在集团内部的权威。

三、 军事上的必要:防范意外,安抚军心

在那个时代,军事实力是政治的基石。孙策的突然去世,可能会导致一部分士兵军心不稳,甚至有人会借机生乱。周瑜作为统帅,他的责任就是维护军队的秩序和稳定。

“奔丧”的说法,更像是一种策略性的表达。 毕竟,孙策是在会稽(今浙江绍兴)去世的,而周瑜当时的主要活动区域在皖城(今安徽皖南)一带,距离会稽有一段距离。如果真的是纯粹的“奔丧”,可能只是少量随从。他能率兵前往,说明这支军队早已集结完毕,并且是作为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被调动。
可能的敌人: 孙策生前树敌不少,虽然他去世时,江东内部相对稳定,但外部的潜在威胁也不能排除。他率兵前往,也是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状况,保护孙权的安全,以及整个江东的安宁。

具体到周瑜的角色:

周瑜是孙策集团的核心智囊和军事统帅。孙策去世后,他被赋予了辅佐孙权的重任。在《三国志·吴主传》和《三国志·周瑜传》中都有记载,孙策临终前就曾对孙权说过:“若孤不禄,汝才但可辅孤家弟(指孙权)。” 这表明孙策对周瑜寄予了厚望。

周瑜此举,就像是孙策死前,给自己留下的一个“安全装置”。这个装置就是他最信赖的周都督,带着最可靠的部队,及时出现在权力交接的关键时刻,确保权力的平稳过渡。

所以,综合来看,周瑜率兵奔丧,绝非仅仅是“去送个葬”。

这是一种 有策略、有深意 的行为:

情感上: 是对挚友孙策的怀念与不舍。
政治上: 是对孙权继位的坚定支持,是稳定江东政治局势的重中之重。
军事上: 是对军队的掌控,是对潜在危险的防范,是维护江东安全的必要举措。

他用自己的行动,为年幼的孙权铺平了道路,巩固了江东的统治基础,也因此,他成为了孙权登基后最重要的辅政大臣,继续为江东的壮大贡献力量。这才是周瑜,这位才华横溢、忠心耿耿的将领,在那个风云变幻时代,所能做出的最符合当时局势,也最能体现他个人品格的行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哎呀,这个问题我要答。

这事明明挺简单的,可你们非要用来黑张昭。就事论事,张昭确实值得黑,但拿这事黑他,似乎有点阴谋论过头了。信奉张昭夺权阴谋论的,请绕行。

《三国志》记载,孙权初统事,吴夫人非常担忧,便把张昭和董袭叫过来,询问江东是否还安全。

可见,即便是自己的母亲,对孙权也并不是那么放心。

事实上,不仅仅是吴夫人,就连孙策,可能对自己的弟弟也不太放心。

裴松之注引《吴历》,孙策临死前,曾对张昭说: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这番话说的和白帝城托孤一样莫名其妙。抛开孙策呆萌、临死前脑子烧坏了等原因,对于孙权不能服众这件事,看来孙策心里还是清楚的。

对吴夫人的担忧,董袭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江东地势,有山川之固,而讨逆明府,恩德在民。讨虏承基,大小用命,张昭秉众事,袭等为爪牙,此地利人和之时也,万无所忧。

这是一段很有些意味深长的话。首先强调江东地势易守,然后又说孙策恩德在民,接着表示臣僚大小用命,几乎没怎么提孙权。

恐怕在当时江东群臣的心中,这位新上位的孙家少年,还只是一位“幼主”。我揣测一下当时臣僚们的想法,估计也就是各司其职,力保江东不失,至于孙权能做到什么程度,只能听天由命。

江东群臣对孙权没有信心,而此刻的孙权,也确实有些没出息。《吴主传》和《张昭传》均记载,孙策死后,孙权十分悲伤,不问政事,整日躲在屋子里哭。

不知当时东吴的将领和臣下,见到如此软弱的少主,会是什么心态。

而这时,作为顾命大臣的张昭便发挥了他的作用。据《张昭传》记载,孙策死后,他做了很多事。上表朝廷,下移属城,命令中军将领及各地守将各司其职,完全是一副稳定局势、力挽东吴于稷倒的辅政大臣模样。

接着,他找到孙权,劝他说:“夫为人后者,贵能负荷先轨,克昌堂构,以成勋业也。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并亲自扶孙权上马,巡视军队。

而《吴主传》里,对这段历史的描写则更显出张昭的强硬。他找到孙权,大声说:孝廉,你还要哭到什么时候?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师,非违父,时不得行也!并更换孙权的衣衫,扶他上马。

可见,作为朝臣的代表和领袖,张昭一直在尽力辅佐孙权。

但张昭能量再大,也毕竟只是一位长史,代表的是朝中官员的利益。此时的将领是否忠于孙权,军队能否安定,对深险之地犹未尽从的江东来说,至关重要。

所以,为了保证孙权能够正常行使权力,张昭还必须找到一位军方的支持者。

这种要求并非必须,军队也不一定就会因孙权上位而离散。但多一把锁便多一份保险,总是好的。

于是,周瑜出现了。

张昭和孙策的关系,是曾经升堂拜母、比肩之旧的关系;而周瑜与孙策,也是如此。

换句话说,周瑜,是张昭能够信任和倚重的人。尽管两人在政见上一个趋于保守,一个偏向激进,但彼此之间的信任,总不会变。

据《周瑜传》记载,之前周瑜留镇巴丘,而孙策死后,他领兵返回奔丧,便就此留在了吴地。

而《张昭传》记载,孙策死后,张昭还做了许多安抚工作。

这段时间孙权在干什么呢?

他正躲在屋子里哭。

因此我推想,事情可能是这样的:

孙策去世的消息传到周瑜耳朵里的时候,随之而来的,还有张昭的口信。他要周瑜立刻领兵返回,安定局势。

而周瑜也不敢耽搁,即刻收拾行装,率军启程。

张昭率领群僚行使权力,孙权躲在屋子里哭。

周瑜兵至,孙权躲在屋子里哭。

张昭找到孙权,将他从泪水和伤痛中拽出来,亲自扶他上马,率领周瑜的部队巡检三军。

张昭身自扶权上马,代表了朝臣的拥护;周瑜部队随行检阅,代表了中护军的拥护。

于是,建安五年的江东诸将和军士,见到了他们的新主人。英雄少年策马而立,吴越的新时代即将开启。

就是这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孙策去世后,周瑜为何率兵奔丧,这件事在史书上记载得并不算特别详尽,但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背景、人物关系以及周瑜的性格和职责来推断其缘由,并尽力将其讲得生动具体,剥离掉那些冷冰冰的“AI痕迹”。首先,咱们得回到那个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那会儿,孙策,这位“小霸王”,雄心勃勃,正准备一统江东,建立不世功.............
  • 回答
    关于周瑜在孙策平定江东之初未被“重用”,以及他们二人关系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很多历史爱好者可能对周瑜“辅佐”孙策的印象模糊,更常想到的是他在赤壁之战中大放异彩。但如果细究史料,我们会发现,周瑜在孙策南征北战的早期,其地位和作用绝不容小觑,甚至可以说是孙策征服江东最核心的智囊和臂膀.............
  • 回答
    评价东吴三代君主孙坚、孙策、孙权,需要跳脱出简单的“英明”或“昏聩”的标签,而是深入到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如何因势而为、又如何塑造了东吴的基业。孙坚:乱世中的勇猛拓荒者孙坚,我们常称他为“江东猛虎”。他的伟大,首先体现在他身处东汉末年四分五裂的乱世,凭借一己之力,在江东这片相.............
  • 回答
    孙策将孙权托付给张昭,这无疑是孙策在生命弥留之际,对张昭信任的最高体现,更是对张昭品格与能力的极高肯定。然而,细究孙策留给张昭的评价,确实未见“伊尹、周公”、“君臣至公”、“古今盛轨”这类近乎圣贤的赞誉。这背后并非孙策对张昭有所保留,亦非其评价不公,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历史语境和人物认知。首先,我们要.............
  • 回答
    说起“小霸王”,《水浒传》里的周通和《三国演义》里的孙策,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也展现了“霸王”二字在不同语境下的解读。先说说周通,这位梁山好汉,他的“小霸王”名号,更像是他早期在桃花山“占山为王”时给自己脸上贴的金。周通这人,说白了,有点江湖气,有点仗势欺人的小毛病。他年轻,冲动,行事也比较.............
  • 回答
    孙策不死,三国鼎立之势?这绝对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如果”。我们不妨抛开一切既定的历史进程,站在当时那种风起云涌、群雄逐鹿的关口,来细细推演一番。首先,得承认,孙策活着,对江东的影响是颠覆性的。孙策是天生的统帅,更是极具魄力的开创者。他如同烈火一般,在短短几年内,从零开始,将江东之地纳入囊中,建立了孙吴.............
  • 回答
    要说孙策怎么死的,那可真是一段颇为曲折的故事,也充满了历史的争议和猜测。毕竟,咱们穿越回去亲眼瞧瞧是不可能了,只能从那些流传下来的史料中一点一点拼凑。孙策,字公瑾,咱们都知道他是孙权的哥哥,那是东吴的奠基人之一,一把年纪轻轻就打下了江东的大片基业,是个真正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年纪轻轻就跟着父亲孙坚征战.............
  • 回答
    要说桓阶为何在孙坚去世后没有继续辅佐孙策和孙权,这其中牵涉到不少历史背景和个人选择的因素,并非一两个简单原因就能完全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桓阶的身份和立场。桓阶,字公谋,是东汉末年一位颇有才干的谋士。他最初效力于袁术,后来转投刘表。当刘表在荆州势力渐盛之时,孙坚在.............
  • 回答
    孙权去世时,东吴的情况,用“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来形容,恐怕有些过于乐观了。事实上,此时的东吴,正处于一个复杂而充满挑战的时期。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一、 政治层面:权力交接的隐忧与派系斗争的暗流孙权在位长达五十二年,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他本人在统治后期,虽然依然享有崇.............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要回答好得先理清楚孙权死的时候,陆逊在干啥,当时是个啥情况。孙权是什么时候死的?公开的历史记载是公元252年。那个时候,陆逊已经去世很多年了,具体是公元245年去世的。所以,用“反应”这个词来形容陆逊对孙权去世的感受,其实不太准确,因为他们根本没赶上一起。不过,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
  • 回答
    孙权之所以在曹操和刘备相继离世后,未能趁机一举统一三国,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简单的“不作为”。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当时孙吴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以及孙权自身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熬死”二字背后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等待。曹操和刘备的去世,固然为孙权扫除了一些直接的强大对手,.............
  • 回答
    九泉之下,黄泉路上,三足鼎立的格局早已烟消云散。曾经叱咤风云的刘备、孙权、曹操,如今都已化作一抔黄土,却也在这无尽的黑暗中,有了再相聚的奇缘。起初,只是隐约的感应,然后是逐渐清晰的轮廓,最后是熟悉的脸庞。他们曾是对手,也曾是并肩作战的盟友,如今,在黄泉,只是三个凡人,面对着他们共同的归宿。刘备首先打.............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三国迷心中的一个疑问。曹操和刘备都走了,孙权手里握着江东这块宝地,还多活了整整三十年,为何最终未能实现统一大业?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首先,我们得看看孙权自己这边的情况。 继承者问题: 孙权在位时间很长,但他的晚年,尤其是继承人问题,是最大的一个坑.............
  • 回答
    朱元璋在长子朱标意外去世后,选择将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而不是当时拥有军事实力的燕王朱棣,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的复杂考量,而非简单的偏爱。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深入剖析朱元璋的心思以及当时的政治格局。一、 朱标的“太子形象”与朱元璋的政治遗产首先,朱元璋对朱标的培养是倾注了大量心血的.............
  • 回答
    在咱们这嫡长子继承制的老规矩里,太子要是早走了,谁来顶上这个位置,这可不是件小事,里面门道儿多着呢。咱们得仔细掰扯掰扯,这太子系下来的皇孙,跟其他皇子比,到底谁的牌面更大。首先得明确一点,嫡长子继承制的核心精神是“继承性”,这就像是把皇位这块地,从嫡长子手里,稳稳当当地传下去。但当这个嫡长子自己挂了.............
  • 回答
    孙策作为吴国政权的奠基人,其早逝留下的权力真空,以及他选择孙权继位而非自己的儿子,这背后是复杂的政治考量、现实的权衡以及对孙吴政权长远发展的深谋远虑。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一步步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孙策确实有儿子,而且不止一个。最出名的就是他的长子孙绍。历史记载孙策死时,儿子.............
  • 回答
    孙策将兵马传给孙权,而不是让大臣辅佐自己的儿子,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孙策的人生考量以及当时东吴政权的实际情况。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点点剥开来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白孙策留给孙权的“兵马”并非仅仅是部队的番号,更重要的是他打下的基业和由此产生的权威。孙策是东汉末年一位极其杰出的军事将领.............
  • 回答
    关于孙策被刺杀一事,正史中记载得非常简略,留给后人的,是许多猜测和传闻。事情发生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当时只有26岁,正踌躇满志,准备向北统一中原,与曹操争夺天下。他在一次外出狩猎时,遭遇了当地的越境山贼的袭击,身受重伤,不久后便去世了。关于这起刺杀事件的幕后主使,历来有几种主要的说法,且.............
  • 回答
    关于孙策之死,历史上流传着许多说法,其中“孙权暗杀说”也是一种颇为引人遐想的解读。虽然缺乏直接证据,但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以及一些旁证,我们可以尝试构建一个相对详细的论证过程,来探讨这种可能性。首先,我们要明确孙策死亡的官方说法。根据《三国志·吴书·孙策传》,孙策是在一次巡视途中,因轻信张纮.............
  • 回答
    关于孙策能否成功袭取许都,这是一个引人入胜且充满讨论空间的话题。虽然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无法真正回到过去,但通过对当时局势、孙策个人能力以及许都防御情况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细致地勾勒出这一设想的可能性。首先,我们得梳理一下孙策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自身实力。孙策,字伯符,是孙坚的长子,也是江东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