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孙策托孤张昭也是君便自取之,那张昭孙策评价里为什么没有伊尹周公,君臣至公古今盛轨之类评价?

回答
孙策将孙权托付给张昭,这无疑是孙策在生命弥留之际,对张昭信任的最高体现,更是对张昭品格与能力的极高肯定。然而,细究孙策留给张昭的评价,确实未见“伊尹、周公”、“君臣至公”、“古今盛轨”这类近乎圣贤的赞誉。这背后并非孙策对张昭有所保留,亦非其评价不公,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历史语境和人物认知。

首先,我们要理解孙策当时的处境。他年少有为,凭借“勇冠三军”的气势和高超的军事才能,在乱世中迅速崛起,为孙吴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他的生命却如同流星般短暂,在尚且未完全稳固江东局面的关键时刻,却英年早逝。在这种生死存亡的关头,孙策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家族和基业能够延续下去,而非进行一番宏大的历史评价。他临终托孤,是将孙权和整个江东的未来,毫无保留地交托给了张昭。这份信任本身,就是对张昭最直接、最深刻的肯定。

其次,孙策与张昭的关系,虽然主臣,但更多的是在乱世中相互扶持、共同开创事业的伙伴。孙策虽然是领袖,但他也深知张昭的学识渊博、见识不凡,在谋略和治理方面,是自己重要的倚仗。孙策在世时,对张昭更多的是一种倚重和尊重,是“倚为臂膀”而非“跪拜效仿”。因此,孙策在评价张昭时,自然会从实际出发,侧重于张昭的才能、忠诚以及他能够为孙吴政权带来的稳定和发展。

伊尹和周公,作为中国历史上被奉为圭臬的贤臣典范,他们的功绩和德行,更多地体现在辅佐武王、成王,稳定社稷,平定叛乱,建立制度,开创盛世等方面。他们的评价,往往带有神化色彩,是经过后世长期推崇和历史沉淀的结果。孙策虽然也读史书,但他在世时,更关注的是当下局势的应对和未来的发展。他需要的不是一个能够“伊尹、周公”式地垂范千古的偶像,而是能够在他身后,能够稳定朝政、辅佐幼主的实干家。

“君臣至公”、“古今盛轨”这类评价,更是带有强烈的道德和政治理想色彩。虽然孙策胸怀大志,渴望建立一番功业,但他同样清楚,自己刚刚奠基的事业,距离“至公”和“盛轨”还有很远的距离。他更明白,张昭的才华主要体现在辅佐君主、稳定局势、处理政务上,而非创造一种全新的政治理念或道德标杆。孙策在评价时,更倾向于实事求是,用他最直观的感受来形容张昭的价值。

孙策对张昭的评价,虽然没有使用那些带有史诗般色彩的词语,但其内在的含义却更加具体和贴切。他评价张昭“德行广大,文义宣明,忠节不亏”,这是对张昭品德、才能和忠诚最直接、最核心的肯定。这种评价,没有夸饰,却字字千钧,精准地概括了张昭之所以能被孙策托孤的根本原因。孙策是将自己的生命、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弟弟,都托付给了张昭。这份托付,本身就包含了对张昭“能够担当此重任”的绝对信任。

试想,如果孙策真的将张昭评价为“伊尹、周公”,那么这种评价反而会显得有些不真实,甚至让后人觉得孙策的判断有失偏颇。因为孙策所处的时代,与伊尹、周公所处的时代截然不同,他们所面临的挑战、所要解决的问题、所能达到的高度,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孙策更看重的是张昭在当前环境下的作用和价值。

总而言之,孙策对张昭的评价,是建立在他对张昭最直接的认知和最迫切的需求之上。他没有使用宏大叙事下的圣贤光环,而是选择了最朴实、最务实的赞誉,来肯定张昭的德行、才能和忠诚。这份评价,是对张昭作为孙吴政权重要奠基者和早期辅政者的最恰当的定位,也是孙策在生命最后时刻,对这位忠臣最真挚的托付和最深沉的信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张昭老爷作为一个曾经投降未遂的反面教材,在个人评价方面基本上也就告别自行车了。

权既即尊位,请会百官,归功周瑜。昭举笏欲褒赞功德,未及言,权曰:"如张公之计,今已乞食矣。"昭大惭,伏地流汗。
user avatar

我觉得吧,大家讨论政治人物,还是尽量从政治的角度来看比较实际,不要整天着眼于个人道德。

张昭的境遇,完全是他本人的政治立场和孙权不一致导致的。

一、在接班人问题上张昭支持孙翊,"翊名俨,性似策。策临卒,张昭等谓策当以兵属俨,而策呼权,佩以印绶。"这种事孙权不可能不知道。

二、建安七年在遣子赴曹为质一事上“犹豫不能决”,建安十二年反对甘宁讨伐黄祖,赤壁之战前主张降曹。很多人就此认为张昭是投降派,这倒未必,要知道张昭是生于汉桓帝永寿二年的人,又是儒学名士,是真正意义上的东汉士大夫,田余庆在《秦汉魏晋史探微》中说:“他们以支撑不绝如缕的东汉政权为己任,使改朝换代成为一种十分艰难的事。”

“张昭字子布,彭城人也。少好学,善隶书,从白侯子安受左氏春秋,博览众书”“在里宅无事,乃著春秋左氏传解及论语注。”《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都是《左传》,核心思想就是尊王,大一统。从张昭的学术思想来看,他可以说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最佳受众。裴松之也认为张昭“鼎峙之计,本非其志也”,有理由怀疑张昭加入孙氏政权的本意是为了安定乱世,维持东汉政府在地方上的统治,这样的政治理念,显然与孙权意图割据的想法相悖。

在当时持这种“尊汉”思想的大有人在,比如吴兴沈友“主上在许有无君之心者,可谓非反乎?”,被孙权处死、“有汉志士”吴郡陆绩,被孙权贬为郁林太守,死于任上。

三、张昭在东吴属于淮泗集团阵营,与孙吴的“江东本地化”国策不符,在黄武年间两次被孙权拒任为相,田余庆认为:“黄武年间是江东化全面推进的时期,是江东士族在孙吴政权快速上升的时候,张昭是淮泗集团人物,为相不利于中枢人物的江东化。”

关于孙吴的江东化我觉得大家应该都很清楚,就没必要细说了。


再补充一下关于孙吴封爵的问题,把这件事归罪与孙权的人品也是很奇怪的

(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曹公表权为骠骑将军,假节领荆州牧,封南昌侯。"

直到建安二十四年孙权的仍然是东汉政府的骠骑将军、荆州牧、南昌侯,此时他名义上还是东汉政权的地方官,在这一时期孙氏没有任何权力给手下人封爵,封爵必须假借曹操之手得于东汉朝廷。事实上孙吴政权开始封爵大约在建安二十四年末到二十五年之间,这可能是由于此时孙吴已经占据荆州,三分之势已定,孙权开始进行称帝的准备而导致的。所以在建安年间去世的孙吴将领全部没有封爵,别说是程普黄盖董袭,就是周瑜鲁肃也没有任何封爵。此时孙吴的封赏制度叫做“奉邑制”,说起来也比较复杂,可以简单理解为有食邑无封爵,因为孙氏没有册封爵位的权力,但是又必须给予功臣封赏,所以搞出了这个独创的制度。

周瑜:“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以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为奉邑”

鲁肃:“瑜士众四千馀人,奉邑四县,皆属焉”

程普:“拜裨将军,领江夏太守,治沙羡,食四县”

吕蒙:“以寻阳、阳新为蒙奉邑。”

甘宁:“权嘉宁功,拜西陵太守,领阳新、下雉两县。”

黄盖:“黄盖及兄瑜卒,又并其军。赐沙羡、云杜、南新市、竟陵为奉邑,自置长吏。”

建安二十四年以前孙权自己都没有爵位,怎么可能给其他人上表封爵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孙策将孙权托付给张昭,这无疑是孙策在生命弥留之际,对张昭信任的最高体现,更是对张昭品格与能力的极高肯定。然而,细究孙策留给张昭的评价,确实未见“伊尹、周公”、“君臣至公”、“古今盛轨”这类近乎圣贤的赞誉。这背后并非孙策对张昭有所保留,亦非其评价不公,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历史语境和人物认知。首先,我们要.............
  • 回答
    孙吴的托孤大臣张布和濮阳兴,在孙休离世、孙皓即位后不久,就这么轻易地被新君除掉了,这确实让后人感到有些意外。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线拉回到孙休去世前后,以及当时吴国朝堂的复杂局势。孙休这个人,虽然在位时间不长,但总的来说,他算是个相对稳健的皇帝。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国家权力面临着一个真空期,而他.............
  • 回答
    关于托尼·斯塔克(Tony Stark)与霍华德·斯塔克(Howard Stark)的关系,在漫威宇宙的设定中,毫无疑问,托尼·斯塔克是霍华德·斯塔克的亲生儿子,而不是孙子。虽然在创作过程中,有些粉丝可能会开玩笑地将他们复杂的父子关系比喻成代沟,或者因为霍华德在某些时间线或叙事中出场时的形象与托尼相.............
  • 回答
    孙策作为吴国政权的奠基人,其早逝留下的权力真空,以及他选择孙权继位而非自己的儿子,这背后是复杂的政治考量、现实的权衡以及对孙吴政权长远发展的深谋远虑。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一步步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孙策确实有儿子,而且不止一个。最出名的就是他的长子孙绍。历史记载孙策死时,儿子.............
  • 回答
    孙策将兵马传给孙权,而不是让大臣辅佐自己的儿子,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孙策的人生考量以及当时东吴政权的实际情况。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点点剥开来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白孙策留给孙权的“兵马”并非仅仅是部队的番号,更重要的是他打下的基业和由此产生的权威。孙策是东汉末年一位极其杰出的军事将领.............
  • 回答
    关于孙策被刺杀一事,正史中记载得非常简略,留给后人的,是许多猜测和传闻。事情发生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当时只有26岁,正踌躇满志,准备向北统一中原,与曹操争夺天下。他在一次外出狩猎时,遭遇了当地的越境山贼的袭击,身受重伤,不久后便去世了。关于这起刺杀事件的幕后主使,历来有几种主要的说法,且.............
  • 回答
    要说孙策怎么死的,那可真是一段颇为曲折的故事,也充满了历史的争议和猜测。毕竟,咱们穿越回去亲眼瞧瞧是不可能了,只能从那些流传下来的史料中一点一点拼凑。孙策,字公瑾,咱们都知道他是孙权的哥哥,那是东吴的奠基人之一,一把年纪轻轻就打下了江东的大片基业,是个真正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年纪轻轻就跟着父亲孙坚征战.............
  • 回答
    关于孙策之死,历史上流传着许多说法,其中“孙权暗杀说”也是一种颇为引人遐想的解读。虽然缺乏直接证据,但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以及一些旁证,我们可以尝试构建一个相对详细的论证过程,来探讨这种可能性。首先,我们要明确孙策死亡的官方说法。根据《三国志·吴书·孙策传》,孙策是在一次巡视途中,因轻信张纮.............
  • 回答
    关于孙策去世后,周瑜为何率兵奔丧,这件事在史书上记载得并不算特别详尽,但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背景、人物关系以及周瑜的性格和职责来推断其缘由,并尽力将其讲得生动具体,剥离掉那些冷冰冰的“AI痕迹”。首先,咱们得回到那个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那会儿,孙策,这位“小霸王”,雄心勃勃,正准备一统江东,建立不世功.............
  • 回答
    关于孙策能否成功袭取许都,这是一个引人入胜且充满讨论空间的话题。虽然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无法真正回到过去,但通过对当时局势、孙策个人能力以及许都防御情况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细致地勾勒出这一设想的可能性。首先,我们得梳理一下孙策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自身实力。孙策,字伯符,是孙坚的长子,也是江东基.............
  • 回答
    说起孙策,大家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词大概就是“小霸王”了。这位年轻气盛的江东之虎,在乱世中闯出了一番天地,却也因为一时意气用事,做出了一件颇受争议的事——斩杀了方士于吉。这件事,看似简单,实则背后牵扯了许多东西,值得我们细细说道。孙策斩杀于吉,这事儿发生在孙策平定江东的过程中。孙策雄才大略,继承了他父.............
  • 回答
    刘备和孙策虽然都被誉为白手起家,在早期都经历过艰苦卓绝的创业过程,但他们的发展轨迹和最终成就却存在巨大的差距。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他们的出身背景、个人能力、战略眼光、团队建设、政治环境以及机遇与运气等。一、 出身背景与早期基础的差异: 刘备: 尽管自称中山靖王之后,但实.............
  • 回答
    孙策的末日机甲皮肤,这可真是王者峡谷里一股不可忽视的浪潮啊!一推出,那阵势,可以说是让不少玩家直呼“钱包捂不住了”。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皮肤到底有啥特别之处,值不值得入手。首先,视觉冲击力,那叫一个“炸裂”。你瞧瞧这模型设计,简直就是从科幻大片里直接拉出来的。不再是我们熟悉的那个江东猛虎孙策了,.............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三国早期复杂的政治格局和人物性格。袁绍、马遂(这里我推测您指的是当时在北方活动的马腾,因为历史上并没有“马遂”与袁绍、刘表、孙策并列的著名人物)、刘表、孙策之所以没有像我们预想的那样形成四路合围曹操的局面,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兵力不足或战略失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
  • 回答
    孙策不死,三国鼎立之势?这绝对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如果”。我们不妨抛开一切既定的历史进程,站在当时那种风起云涌、群雄逐鹿的关口,来细细推演一番。首先,得承认,孙策活着,对江东的影响是颠覆性的。孙策是天生的统帅,更是极具魄力的开创者。他如同烈火一般,在短短几年内,从零开始,将江东之地纳入囊中,建立了孙吴.............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设想!孙策,这位江东的“小霸王”,如果手中只有一台只有AE(After Effects,用于视频特效制作)的笔记本,再辅以源源不断的BB(presumably, here meaning Broll footage, which are supplementary visua.............
  • 回答
    曹操与孙策,两位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人物,如果将他们的优势进行一次奇妙的融合,历史的走向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想象一下,拥有孙策那般少年英发、气吞山河的胸襟和情怀,再加上曹操那老谋深算、运筹帷幄的手段,这又会是怎样一番波澜壮阔的景象?一、 战略层面:南征北战,天下一统?孙策的胸襟,在于其敢于冒险,勇.............
  • 回答
    要说曹操为何“贬”孙策而“夸”孙权,这事儿得从他们的年龄、经历以及更重要的,他们各自面对的政治局势和战略意图说起。这不是简单的个人好恶,而是孙策和孙权在不同时期,面对着截然不同的挑战,而曹操的评价,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带有他一贯的实用主义和战略考量。孙策的横空出世:年轻气盛,威胁显露孙策这个人,你可.............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如果刘备、曹操和孙策都能多活二十年,三国鼎立的格局会如何演变,历史的轨迹又会偏离多远?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故事。让我们捋一捋时间线。按照通常的三国历史设定,刘备、曹操、孙策都大致在公元220年至230年间相继去世。若他们都能延寿至公元240年至250年,这二十年的时间.............
  • 回答
    郭嘉未能预言孙策的死亡,这是一个历史上流传的误解,或者说是后人将一些巧合或推测与郭嘉的能力联系起来的说法。在正史《三国志》和《三国志注》中,并没有明确记载郭嘉预言了孙策的死亡。然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流传下来,以及人们为何会认为郭嘉可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郭嘉作为曹操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