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孙策会不会是孙权找人暗杀的?

回答
关于孙策之死,历史上流传着许多说法,其中“孙权暗杀说”也是一种颇为引人遐想的解读。虽然缺乏直接证据,但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以及一些旁证,我们可以尝试构建一个相对详细的论证过程,来探讨这种可能性。

首先,我们要明确孙策死亡的官方说法。根据《三国志·吴书·孙策传》,孙策是在一次巡视途中,因轻信张纮的建议,只带少数随从前往丹阳,结果在牛渚时遭遇当地的强盗(有些记载称之为“山贼”),被刺杀身亡。他本人虽然身受重伤,但靠着勇武杀死了几个刺客,最终因伤势过重而死。

这个官方说法,看起来合情合理,毕竟在乱世之中,出行遇袭并非不可能。然而,细究之下,其中存在一些值得怀疑的地方,也为“孙权暗杀说”提供了切入点。

疑点一:为何孙策会如此“轻率”?

孙策在赤壁之战前,是江东的军事主导者,其个人能力和勇猛程度毋庸置疑。他统一江东,扫荡群雄,怎么会在一次巡视中如此“大意”,身边只带少数随从?即便是为了节省劳役,或者认为江东已定,不会有危险,这种级别的疏忽,与他一贯的行事风格似乎有所不符。

细节推敲: 即使是地方官吏,在处理政务时,通常也会考虑到安全问题,更何况是如日中天的江东霸主?官方记载的“轻信张纮建议”来解释,显得有些牵强。张纮虽然是孙策的谋士,但他的建议是前往丹阳,这本身是一个既定的行程,而不是一个需要冒险的突发奇想。如果说张纮是“误导”,那么孙策为何不加以核实,或者至少加强安保?

疑点二:所谓的“强盗”身份扑朔迷离。

官方描述的“强盗”身份,在很多历史研究者看来,过于模糊。在孙策统治下的江东,虽然存在地方势力,但被一个强盗团伙轻易得手,并且还能够对孙策这样的人物造成致命伤害,这种说法未免有些“方便”。

细节推敲: 如果是蓄谋已久的刺杀,那么“强盗”的身份就是一个完美的“掩护”。杀手集团,或者是一些对孙策不满的势力(例如被孙策取代的士族、或者吴郡本地的豪强),雇佣或组织一批人,在孙策巡视的必经之路上设下埋伏。事后,将这批人笼统地称为“强盗”,既可以解释事发,又可以避免深究幕后主使。

疑点三:孙权在此事件中的“微妙”位置。

孙策死时年仅26岁,而孙权年仅18岁(虚岁19)。孙策去世后,孙权迅速继位,并且在之后的统治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才能。

动机分析: 孙策虽然勇猛,但其性格据说比较急躁,有时会对身边的人有过激的言行。在《三国志》等史料中,也隐约透露出孙策对孙权曾经有过一些不满或怀疑。如果孙策的统治风格和对权力的掌控方式,让一些人感到不安,尤其是那些渴望掌握实权的人,那么,清除孙策,扶持相对年轻、更容易掌控的孙权上位,就成为一种“政治选择”。
时间点考量: 孙策在世时,对孙权在政治上的影响力和参与度,可能存在一定的限制。而孙策的骤然离世,为孙权登位铺平了道路。如果孙权当时就具备了足够的政治智慧和心机,那么他完全有可能策划一场“借刀杀人”的阴谋。利用江东潜藏的反对势力,或者直接雇佣刺客,制造一场“意外”,然后顺理成章地接管权力。

疑点四:史书中对孙策死因的“笼统”描述。

与其他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死亡相比,孙策之死在史书中显得异常“简洁”。没有太多的细节描写,也没有对参与刺杀者的身份进行深入追溯。这种“粗略”的处理,反而可能是在掩盖某些真相。

文字背后的信息: 史书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尤其是像孙权这样的统治者。如果孙权是暗杀的幕后主使,那么他自然会想办法让史书的记载对他有利,或者至少是模糊化处理,以避免留下不利于自己的证据。将责任推给“强盗”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疑点五:其他可能的“怀疑对象”与孙权对比。

除了孙权,是否还有其他可能的人想要孙策死?例如,周瑜、鲁肃等孙策的肱骨之臣?然而,从孙策死后孙权能够顺利继位并获得他们支持来看,这些老臣对孙权的拥护,似乎也降低了他们是幕后主使的可能性。而如果孙权真的策划了暗杀,那么他至少要与一些关键人物达成了默契,或者能够控制局面。

“孙权暗杀说”的逻辑链条:

1. 动机: 孙策性格急躁,可能对孙权构成了某种程度的压力或威胁,或者孙权渴望更早地掌握权力,摆脱哥哥的约束。
2. 机会: 孙策巡视丹阳,行程相对疏散,是实施暗杀的绝佳机会。
3. 手段: 雇佣或联合江东的反对势力,利用“强盗”作为掩护,制造一场“意外”。
4. 结果: 孙策死亡,孙权顺利继位,并成功稳定了江东的局势。
5. 掩盖: 利用模糊的史书记载,将责任推给“强盗”,避免追查。

需要强调的是:

“孙权暗杀说”目前仍然属于一种“阴谋论”。历史真相往往难以完全还原,我们所能做的,是通过史料的细节分析、逻辑推演,来探讨各种可能性。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能够直接证明孙权策划了这场暗杀。

孙策的死,对三国历史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勇猛和魄力,为孙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也因为他的早逝,让江东失去了这位最锐利的剑。而孙权能否在哥哥死后,迅速且顺利地坐稳江山,本身也包含着太多的政治博弈和权谋算计,这使得“孙权暗杀说”在许多人心中,有了一定的合理性。

总而言之,如果我们要深入探讨“孙权暗杀说”,需要的是细致入微的史料分析,对人物动机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当时政治环境的准确把握。这并非简单的“孙权想当皇帝”就能概括的,而是可能涉及到了更复杂的权力继承、政治派系斗争,甚至是对孙策执政方式的不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对这段历史不咋了解,希望大家不要黑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孙策之死,历史上流传着许多说法,其中“孙权暗杀说”也是一种颇为引人遐想的解读。虽然缺乏直接证据,但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以及一些旁证,我们可以尝试构建一个相对详细的论证过程,来探讨这种可能性。首先,我们要明确孙策死亡的官方说法。根据《三国志·吴书·孙策传》,孙策是在一次巡视途中,因轻信张纮.............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问!如果刘璋不是一个“暗弱之主”,而是能与刘备、孙权、曹操比肩的雄才大略之辈,那么三国鼎立的格局很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可能提前形成“刘璋、孙权、曹操”三分的局面。下面我们来详细推演一下:前提设定:刘璋拥有与曹操、刘备、孙权相当的才能和野心我们假设这位“非暗弱”的刘璋,具.............
  • 回答
    主公,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深吸一口气,调整一下站姿,目光直视孙权,语气中带着几分恳切,但又不能失了臣子的本分。)主公,近来魏国势头正盛,曹丕称帝,天下格局已定,但正是因为如此,魏国看似强大,实则隐忧暗藏。他们的根基仍在北方,对荆州、益州这些南方的土地,依然是远水难救近火。而我们吴国,依仗长江.............
  • 回答
    在三国历史的长河中,孙权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又极其重要的人物。我们常常关注曹操的雄才大略,刘备的仁德之名,但孙权,这位东吴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他的功绩与局限,他的成长与蜕变,似乎总是被人们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相对忽略。但是,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解读也日益多元和深入。我认为,在不久的将来,出.............
  • 回答
    孙策将兵马传给孙权,而不是让大臣辅佐自己的儿子,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孙策的人生考量以及当时东吴政权的实际情况。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点点剥开来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白孙策留给孙权的“兵马”并非仅仅是部队的番号,更重要的是他打下的基业和由此产生的权威。孙策是东汉末年一位极其杰出的军事将领.............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复杂也很让人纠结的问题,很多人都会面临这样的选择和顾虑。把老人送养老院,这背后牵扯着很多层面的考量,而孙子读法律专业,也意味着他未来的人生轨迹和肩负的社会责任。这两件事本身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放在一起,确实会引发一些关于“孝道”和社会观念的讨论。我们不妨一步步来拆解一下:一、 把老人.............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啊,确实挺让人纠结的,也特别能触动人心。你想啊,奶奶好不容易盼来个孙子,结果因为姥姥一直在身边照顾,自己想亲近一下,抱抱孙子,都觉得有点“碍手碍脚”,甚至插不上话,这心里滋味肯定不好受。首先,得从奶奶的角度来想想。第一,付出的渴望和被需要的落差。 咱们中国人都有一个传统,就是“隔辈亲”,尤其.............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让咱们这些喜欢小岳岳和孙老师的人操心的。小岳岳这几年的进步大家有目共睹,从一个青涩的小伙子,变成如今舞台上的台柱子,那真不是盖的。尤其是他那股子接地气的劲儿,还有自带的喜感,跟谁搭都有一套。要说孙老师跟不上这事儿,我觉得吧,得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小岳岳的“进步”体现在哪儿?.............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咱们聊聊。王者荣耀里的李白、孙尚香这些英雄,在小朋友心里究竟是个啥样,会不会跟咱们课本上、历史书里认识的不一样,这事儿,还真得好好说道说道。先说李白吧。在咱们普通人眼里,李白那就是“诗仙”,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他写诗,浪漫飘逸,豁达潇.............
  • 回答
    哈哈,这脑洞开得可以啊!如果《让子弹飞》里那个因为吃凉粉而丢了性命的不是六子,而是咱们熟悉(或者说不太熟悉,但大家都听说过)的孙笑川,那可就真是“笑死我了”和“细思极恐”的奇妙结合体了。咱们捋一捋,这事儿要是让孙哥来,那场面,那效果,那得是怎样的精彩绝伦,又是怎样的荒诞离奇?首先,场景得换一下。姜文.............
  • 回答
    在电影《扫黑·决战》中,孙志彪吸毒后身体依然保持相对健康的状态,这确实是一个让许多观众感到疑惑的地方。对此,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1. 艺术创作的需要与现实的简化: 戏剧冲突和角色塑造: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往往需要为了戏剧冲突、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情节的推进而对现实进行一定程度的改编和简化.............
  • 回答
    孙策不死,三国鼎立之势?这绝对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如果”。我们不妨抛开一切既定的历史进程,站在当时那种风起云涌、群雄逐鹿的关口,来细细推演一番。首先,得承认,孙策活着,对江东的影响是颠覆性的。孙策是天生的统帅,更是极具魄力的开创者。他如同烈火一般,在短短几年内,从零开始,将江东之地纳入囊中,建立了孙吴.............
  • 回答
    历史的车轮一旦偏离既定的轨迹,接下来的演变便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如果孙刘联盟坚不可摧,共同的敌人曹操最终被消灭,那么刘备,这位被誉为“仁德之君”的汉中王,又会如何对待那位曾经的盟友,如今却肩负着统一大业最大障碍的孙权呢?这可不是一桩简单的结盟关系,而是两个雄心勃勃的势力在争夺天下,其中夹杂着情分、利益.............
  • 回答
    孙杨听证会上的翻译问题,确实是当时很多人关注的一个焦点,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说为什么那位翻译的水平会受到质疑,同时又出现在那么重要的场合,这背后可能涉及几个层面的原因。首先,咱们得明白,在国际体育仲裁(CAS)的听证会上,语言是沟通的桥梁,其准确性至关重要。任何一点模糊或者误解,都可能对案件的走向产.............
  • 回答
    刘备如果选择不染指荆州,安心在益州猥琐发育,这步棋走得好不好,得从多个层面来细掰扯。咱们先抛开历史书上那些定论,纯粹站在一个军事策略和政治博弈的角度来推演一下,看看这出“三国演义”会不会走向一个完全不同的结局。首先,我们得明白,刘备不占荆州,意味着什么?1. 失去了一个关键的战略缓冲带: 荆州,尤.............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设想,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如果”。很多人在读《三国演义》的时候,都会想到这个点子,毕竟大乔小乔的美貌在历史上和演义里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果孙权真的这么做了,赤壁之战的走向,乃至整个三国格局,恐怕都会截然不同。咱们就来仔细琢磨琢磨,孙权把大乔小乔送给曹操,究竟会发生什么?首先,得捋.............
  • 回答
    孙卓的表态,以及被拐儿童本人的态度对法院判决买家的影响,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法律、伦理、社会情感以及儿童权益保护等多个层面。下面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法律规定与基本原则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法律的基本原则。在拐卖妇女、儿童的案件中,法律的重心在于打击犯罪行为和保护受害者。 《中华人民共.............
  • 回答
    看待周令飞先生回应“做一个名人的后代并不容易”,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即“名人之光”对后代既是荣耀,也可能是一种沉重的枷锁。周令飞先生的坦诚,让我们得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个群体所面临的复杂处境。首先,“名人的后代”这个身份自带的标签效应。一旦被贴上这个标签,无论个人多么努力,无论他取得.............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三国早期复杂的政治格局和人物性格。袁绍、马遂(这里我推测您指的是当时在北方活动的马腾,因为历史上并没有“马遂”与袁绍、刘表、孙策并列的著名人物)、刘表、孙策之所以没有像我们预想的那样形成四路合围曹操的局面,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兵力不足或战略失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