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观点是:牺牲一代被拐儿童,打造一个天下无拐的世界。
以前的执法尺度是,为了社会和谐,为了解救更多的被拐儿童,为了被拐儿童的幸福,在受害人(被拐儿童及亲生父母)已经谅解的情况下,减轻或免除处罚。
被拐儿童面对养育之恩,怎么好意思不谅解,亲生父母为了孩子好,怎么敢不谅解?
这特么就是个悖论。
我觉得这种执法方式虽然照顾了已经被拐的儿童的利益,但却忽视了那些即将被拐儿童的利益。
因为买家知道最终会被谅解和免罚,他们还会继续买。而只要有人买,有市场,就有人继续拐。
我觉得现在已经到了改变这种执法方式的时候了。
也到了改变普通人“买个孩子养没什么大不了”这种观念的时候了。
像其他的专项整治一样,出一个时间期限,让买家们自首,让被拐孩子入基因库。
在期限内自首可以轻判或免除处罚。
期限一过,一律特么十年以上。
以买家的犯罪恶性,判个十年以上的重刑,一点儿不为过。
另外,我非常反对对买家适用追诉时效,他们的犯罪行为是持续的,对亲生父母的伤害是连续不断,无论什么时候发现都特么的是崭新的罪行,适用个屁的追诉时效。
真替这孩子着急,别接受采访了,就一未成年人啥事儿不懂,迟早被媒体坑死。。
这个表态太政治不正确了。孩子被人偷走夺走养久了不愿意回归,甚至胳膊肘往外拐维护外人,这个太触动国人敏感神经了。但凡关心点这几年东亚局势和时事政治都不至于犯这个忌讳。
被害人出具谅解书,的确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接收被拐卖儿童者不虐待儿童、不阻碍其回到原家庭,也会影响判决。
但我在这里想说点别的:
从刑法的一般预防效果来看,这不仅仅是亲生父母、被拐卖孩子、人贩子和「养父母」(姑且这么称呼吧,是否构成收买被拐卖儿童要看进一步调查)之间的事情,而是天下父母的事情。
刑法是国家公器,不是照顾一己之私,而是要保护社会成员的利益。如果因为对孩子还不错就可以免除刑事责任,就等于降低了拐卖儿童产业链的成本。再说了,考虑到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受家庭教育影响很大,买主在和孩子相处的时间中,有条件慢慢进行思想灌输,影响儿童的是非观,导致对方行杨康故事。
打击拐卖儿童的「买方市场」,是我国立法发展的趋势。《刑法修正案(九)》将刑法第二百四十一条第六款修改为:「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对被买儿童没有虐待行为,不阻碍对其进行解救的,可以从轻处罚;按照被买妇女的意愿,不阻碍其返回原居住地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需注意,原来的法律说的是「可以不追究刑事责任」,改成了「可以从轻处罚」。买家就算不虐待孩子、不阻碍其返回原家庭,也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 这不是孩子和买家之间的矛盾,而是人贩子与全社会的矛盾,法律的修订,在实质上向着「买卖同罪」更近了一步。
本案事实扑朔迷离,到底「养父母」是否明知孩子是被拐卖的,还有待查明。以及,本案还涉及一个「从旧兼从轻」的问题,在案发之时,还没有《刑法修正案(九)》,当时的法律规定的是「可以不追究刑事责任」,因此,被拐儿童本人的陈述,结合相关证据,在适用旧法的前提下的确有可能帮助「养父母」脱罪。对此,推荐 @一言 老师的分析,真正就事论事回答了提问:
当国法和人情相矛盾时,一码归一码的态度就很好,本案中,付建涛父母的做法就值得品味:
一方面,允许孩子探望所谓「养父母」,是因为体察了人性的复杂之处,对面临重要人生抉择的孩子报以尊重和理解,没有将自己复仇的怒火强加给孩子;
另一方面,拒绝出具谅解书,是站在天下父母一边,哪怕面临非议和潜在的打击报复、哪怕给自己的大团圆结局埋下一丝隐忧,也不向人贩子妥协。
于公于私,于情于理,都算是有个交代了,这样就很好。
这个看了很多回复,包括知乎的长篇大论和抖音的短回复高赞。
很多人众口一词要求判养父母罪行,而且有个口号特别响亮,叫“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我觉得这种思想比较二极管,没有人买孩子,就不会丢孩子了?还有人大力批判,养父母对孙卓好,只是因为他是个可以传宗接代的儿子。
草(这里指植物),敢情被拐卖的男孩就都给人做儿子,好好被呵护了呗。
在欧洲,中东难民和东欧儿童每年失踪20多万,其中姑且按一半数量算,十多万的男孩,都是被人好好款待座上宾当儿子了呗?(事实更残忍,九成失踪儿童为男孩而不是女孩)
你们觉得可能么?这种思想不觉得幼稚么?
更多的是什么?犯罪组织将儿童作为目标,被贩卖,强制劳动,被迫乞讨,性剥削甚至人体器官买卖。
下面是新闻报道:
在中国,古代就有拐卖孩子,做什么?有一个词叫 采生折割,不清楚的去百度下什么含义。基本上乞讨的残疾孩子都是被拐卖的。另外,古代达官贵人养死士,也是喜欢从小培养孤儿。比如明朝开国皇帝朱重八,就养了几十名干儿子。最后还有性奴,恋童癖和喜欢男孩的人群并不少,比较典型的是欧美的神甫。
看完这些,孙卓的人生难道就只有被养父母好好抚养一条道路么?根本不是,他能遇到一对善待他的父母,简直是太幸运了!总有人说,如果不被拐卖,他可能在深圳如何如何,可是已经被拐卖的情况下,难道不被弄残疾做小乞丐,不被囚禁在暗室做性奴,不被拘禁在某个小矿里做童工,不被养大作为人体器官的母体,这是老天给予的莫大的幸运了么?
所以,对于养父母,要感恩。人生不是想当然,理所当然就会被养父母宠爱,凭什么?
那些还要定养父母罪的,简直禽兽不如。
孙卓表示不希望养父母被判刑
对孙卓的心情表示理解,但这个世界上,不是不希望就不会发生。
每个人都不希望有不好的事情发生。
但,法律就是法律,我支持“买卖同罪”。
用重典来震慑这些人贩子,
用重典来惩戒这些买孩子的人,
用重典来制止拐卖儿童的想法滋生,
用重典来捍卫人民的生命、财产、孩子的安全。
拐卖儿童的人可恶!!!!!
买被拐儿童的人也可恶!!!
多少孩子和家人活生生分开,
又有多少孩子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身世?
父母都在寻找孩子的悲痛中度过余生?
想想都让人气愤 !!!!
所以,“买卖同罪”已经是我们现代社会的共识!
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同理也用在人口贩卖上。
我支持“买卖同罪”,你呢?
更新……
十年前孙海洋其实就应该找到儿子。他嚎啕大哭更是因为他曾与儿子失之交臂。
一个村子,村书记,村长都在买孩子,这样的风气的村子,比鬼村还可怕!
下地狱去吧!!!
四岁的孩子被标上价格,出卖于人,十四年时间的长河冲刷掉4年所有的记忆与快乐。
因自家有两女被邻居嘲笑,为延续自己家族的香火和颜面,所以就可以把另一个家庭的幸福付之一炬?
网上说孙卓被养父母教育的很好,很有礼貌。不愧是孔孟之乡。
但所谓礼仪之邦,孔孟之乡,祖宗教诲你们如何收养被拐儿童据为己有了?可别给山东人抹黑了,山东人也不应该背这个锅。
孙卓不希望养父母被判刑,可以理解。毕竟在他的记忆长河里,“父母”对他百般宠溺。
直接公诉就好了,这要是倒退几百年,王朝马汉直接就搬来狗头扎了。
被人买了,帮人数钱,情有可原。
但法律无情,期待国家用最公正的待遇,给人贩子雷霆一击,我坚决支持买卖同罪!
养父母被判刑自己会生气?
那亲生父母气了这么多年算谁的?活该气?
是,人有远近亲疏,但是人不能慷他人之慨。
被拐孩子是懵逼的,但是本质上没受什么罪,养父母和亲生父母都是爱他的。
养父母沾沾自喜着终于有带把的可以传宗接代了
但是亲生父母呢?
他们这么多年多惨?
他们的内疚痛苦煎熬,谁来买单?
所有慷他人之慨的都是王八蛋。
无论是被拐的,还是法律。
没有任何人可以替倒霉的亲生父母原谅任何人。
感情是感情,违法是违法。
这个事情,不是为了某个人感受的事情,而是要把社会环境纠正过来。
拐卖这个事情,现在买家才三年,刑罚太轻。这个三年不执行,买家就肆无忌惮了。
必须严惩。
孩子上学,可以缓刑到孩子上大学。孩子上大学的时候,养父母要抓进去关三年。
孩子以后要跟随哪个家庭,孩子可以选择。
养父母这个责任是必须付的。
可能,养父母一家因为这三年徒刑,生意做不了了,家庭没落,两个女儿生活无着。
但是,为了全社会打击人口买卖,这个代价需要付。
当前司法实务中,对“收买者”的刑事政策是:
1、符合犯罪构成的,一定要定罪。
严厉打击买家,因为这是源头,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不能给人造成收买无罪的错误印象。
而且,犯罪行为改变了一个家庭里父母和子女的命运,这是既定的、不可弥补的客观伤害。比如这个案件,被拐的儿童拒绝回归原来的家庭,这本身就是一种损害结果。
2、考虑现实因素,量刑时予以体现。
现实中的收买者差异极大,情况复杂,被收买的妇女、儿童境遇也是天差地别。所以在量刑时需要考虑的不是被拐孩子的“态度”,而是他的“境遇”。
“境遇”包括了收买者的态度,比如平时虐待,与视如己出,就不一样。
包括了被收买者的人生轨迹中能确实被改变的那部分。比如在原来的家庭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而被卖到边远山区 连九年制义务教育都没上完。
等等。
但是不包括被收买者对自己境遇的满意态度。因为如果没有见过阳光,他是有可能满足于黑暗的。
3、需要考虑“态度”的,不是被拐卖者本人,而是他的生父母。
综上,最终会被判刑,但可能是缓刑。
PS:对于被拐卖者,现实中的做法通常是:
对好好养孩子的买家父母的惩罚,不应该高于那些把孩子送去电击戒网瘾的亲生父母。
判刑不是为了给你一个人解气。
甚至也不是为了给你的亲生父母解气。
国家法律的存在,是为了阻止拐卖儿童的这个犯罪现象。给你的养父母判刑是为了肢解这个从拐卖到销路的整套犯罪体系。它必须是机械性的,毫无弹性的。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对于恶劣的犯罪现象,需求端必须给予惩戒,不然供给端会越来越猖狂。
关注度极高的案件,其判罚会是对社会产生影响的。
给养父母判刑,以后谁敢买孩子?就算真的是街上捡来的,被骗着说是别人弃养的,为了图一个心安,养父母也会上报公安机关。因为不上报,若孩子的亲生父母找来,一切难以收场。
反之,一旦受害者的求情有了效果,你有没有想过会有什么影响?
既然可以靠孩子求情脱罪,那收养他的时候就会断绝他一切回去生活的可能。更刻意得摧毁他的生活轨迹。本来我们的法律可以让收养者畏惧,就算收养了也会惶惶不安,产生要不要把孩子送回去减轻或避免处罚的思考。现在呢?看到那么多被拐卖的孩子最后都愿意留在养父母家,还能靠孩子求情成功,原来直接洗脑教育十几年可靠孩子的求情全然脱罪。他们会怎么对待孩子?
再者,那些拐卖者为了安抚收养者的不安,可以编造任何谎言。比如今天孙卓养母称嫌疑人当时说这个孩子是弃养的。别管养父母是不是说谎,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件事提醒了你我,拐卖孩子的犯人不会谈这是一个多么凶险的犯罪,聊着这个孩子成色多么好。如果嫌疑人制造出一种让收养者心安的氛围,这也是很合理的,毕竟卖孩子的时候和做生意无异了。
这时,卖孩子的说起今天的“求情成功”,告诉收养者,孩子养久了,国家就不追究了,甚至连社会舆论都会因为同情受害者而默许这段关系。那你觉得今后这份交易是不是更容易达成了?
我不是不同情受害者。
我只是想说,一码归一码,法律不是为当前受害者服务的,是为了今后无数潜在受害者服务的。不然鼓励民间同态复仇不就得了,为什么要有法律?就是因为有些罪恶,当它造成既定事实后,无法追究。然后这类罪恶会持续下去。需要有人拦一手。
在印度,让受害者嫁给强奸犯,是对强奸犯的一种惩罚。为什么这么离谱?
因为被强奸后,受害女性的名誉毁了,婚恋价值崩溃,成为了既定事实。没人向更高层次的社会现象发起挑战,就只能接受这个既定事实。她都已经那么惨了,你还忍心把唯一能娶她的人关起来?
忍心吗?
法律必须忍心。因为这个现象必须改变。
为什么被拐儿童的态度要影响判决?
孩子太可怜了,这几天之前他遇到的最大的烦恼,可能是考试怎么样能多考几分,梳什么样的发型,隔壁班的阿美会对他笑一下,周末要不要睡懒觉……
突然天翻地覆,动摇他一生感情寄托的基石。
两个家庭,其实他都回不去。
以前无忧无虑,知道真相后,第一时间肯定是拒绝的,下意识希望一切都是假的,没发生,还是原来的生活平静的自己。但是,其实这个家他是回不去了,就算买家不坐牢,内心也会有隔阂,现在还小,可能看不到太多,但是不管买家怎么狡辩,真的理清楚了就明白买家一家是罪魁祸首,让他和亲父母骨肉分离,带给家人和自己那么大的痛苦。
但是感情是复杂的,从小到大的点点滴滴,快乐、温暖、一起长大的时间,不可能从脑海里抹去。一夜之间,爸爸妈妈突然变成买家,这些都会让他内心很撕裂、矛盾。
对于亲生父母来说,那个家,他也很难回得去,从小没在一起长大,错过了成长期,生活习惯、思维习惯都会差异很大。即使亲父母想补偿他,这种时间造成的差异也很难完全融合,他会觉得自己在这个家里格格不入,亲父母也有另外两个孩子,他很容易觉得,那些人才是一家子,自己是个外人。
他为买家求情,因为他是个少年,是个人,有人性,无法瞬间割舍十几年的陪伴。是不是判刑,那是警察和法官的工作。不要让这个受害者遭到更多伤害了。
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这个孩子是个受害人,亲父母也是受害人,希望严惩买家和人贩子!
偏阴暗的说一句,不把养父母判了,让养父母一家和养子离心离德。不把当初开出生证明和上户口的抓出来,让地方上施加压力。孙海洋的这个儿子就真回不来了。没有外部力量和环境的改变,很多事情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而且很明白这小子现在是向着养父母的,他做的没错!他没错!他的言行符合一个人的标准!他也有收获,下一个14年收获是2家人的财富。可他亲生爸妈是受到了迫害!(没孩子的不会理解的)那部电影的结局里原型和演员都是面带微笑,只有一个男人孙海洋的眼神里透着绝望,况且拐卖者还是养父的亲戚,我觉得不单单是按照3年以下算得,他养父绝对够的上3年以上那条。邻居采访和养母的发言让人看了真是作呕!完全一副村法大于刑法的口吻。按照他们的意思只要买来的小孩对他好就不算犯法了,是不是买个女大学生也是?
这是一个悲剧,这孩子是不幸的。这道题很难,就好像身体里有个异物无法取出,只能在截肢和长年累月吃止疼片里选择一个,都不太好选。再比如叙利亚那个海滩上的小天使是真的很可怜很可怜!但是放开国境让难民进来就是正确的嘛?
一个父亲找了儿子14年,希望和等待是他最大的幸福,然而当他终于找到了儿子的时候,能够从言语中意识到儿子真正亲的不是他,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痛?希望让他父母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人能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也是法律存在的意义,当人们无法做出选择的时候,法律来做出选择!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斯德哥尔摩效应,又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或者称为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征,是指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性、甚至协助加害人。
关于进化心理学的解释,心理分析学的看法,新生婴儿会与最靠近的有力成人形成一种情绪依附,以最大化周边成人让他至少能生存(或成为理想父母)的可能,此综合征可能是由此发展而来。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角色认同防卫机制的重要范例。
人是可以被驯养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这个社会上需要帮助的老人和小孩很多,有的时候留意一下,随口问一下,只要开着视频哪怕搞错了也无所谓。最近又有个新闻,某地重启了4000份出生证明丢失的案子,也许更多的不幸能够等到正义。
最新消息,他估计回到亲生父母身边在深圳生活了,所以啊,外部力量还是有用的!
没有亲生父母会真想原谅买主的,仅仅是因为亲生父母担心孩子,迫不得已。
当初买孩子花没花钱?从自己的亲戚那买的孩子,还不知道自己亲戚是什么样的人?深圳弃养的孩子,就大老远找到你了?这就是买主在狡辩。没有所谓养母,只有买主。
打着孩子不能再被伤害的旗号,实质上是要纵容买主。
符建涛的母亲说的很好,他们就是(在人贩子帮助下)偷走了孩子,如果还出具了谅解书,孩子以后还认他们,那他们的行为就没有任何成本。就应该让他们人财两空。
原谅买主的想法,看起来是对孩子好,实际上是坑了以后很多孩子。买主可以肆无忌惮买孩子,反正以后长大了,真被发现了,自己不受惩罚,还因为亲生父母顾及孩子感受,被绑架,以后孩子还可能认他们。
最好的方式就是,根本不需要亲生父母说什么,也不需要什么谅解不谅解,该抓的抓,该判的判。
小孩就算当时没有醒悟,迟早也会明白。不需要让小孩或者父母来决定是不是追究责任。买主和人贩子都应该直接受到法律惩罚。
我其实能理解孩子的想法。
“团圆行动”开始以来,采访过几起寻亲的案子,绝大多数的孩子都不希望买家受到惩罚,除非他们遭遇过虐待。面对亲生父母的痛哭流涕,他们反而会很懵。
孩子可能只想知道自己从哪儿来,为什么会到这里,但未必想改变现有的生活,但亲生父母无论贫穷富贵,都想让他们回家。这样的错位,会让孩子的选择很多时候报道出来宛若对亲生父母的二次伤害。
我能理解孩子的想法,不能理解的是这个新闻的标题。讲真原新闻的标题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厌恶感。
作为记者,我深知在舆论喧嚣时采访事件当事人和在爆款事件上发掘不一样视角的难度。呼吁买卖同罪是主流舆论,但不该拿孩子来做筏子。无视个体感受,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希望他做符合主流价值观的选择,能养成的只是提线木偶,而部分同行揪着一个“看上去”不那么政治正确的孩子采访,然后设置议程引导舆论对他大加挞伐,也是够诛心的。
让道德归道德,法律归法律,他生气与否不影响判决,也请舆论不要造成对他的审判。
补充观点: 本案的争议点在于新的刑法修正案对于打击收买者的规定能否适用于孙的养父母。
从法律的原则来说应当遵循从旧兼从轻刑法原则,作出有利于嫌疑人的司法解释,本案的案发时间也是在刑法修正案出台之前,按道理应该不适用加重的刑法修正案。
但本案的争议点在于拐卖收养的行为是否结束,或者说孙养父母的收买行为是否一直持续?如果是持续的,那么就应该适用加重的刑法修正案。那么从本案的评价标准来看,笔者认为两个要素非常重要,即,
1、孙是否已经满18周岁?
2、孙父母是否放弃了寻子?
如果满18了,那么收买收养行为就结束了,不适用新的,如果孙父母放弃了,则不适用新的,反之则应该适用新的加重刑法。
因为从逻辑法理来看,只要孙海洋未放弃寻子,且一直努力的寻找着,那么孙卓养父母拐卖收养的行为就一直未能达到完满的状态,孙海洋多次通过电视等媒体释放寻子信息并将其融入到电影之中,孙卓养父母不可能不知晓,在知晓的情况下仍然继续收买后的收养行为,具备一定的恶性。
因此从本案的整个事实认定来看,孙的养父母皆不具备上述两个减免条件,因此应该适用新的刑法修正案,打击孙父母的违法犯罪行为。
以上。
以下是原答案。
1、让法律的归法律,亲情的归亲情吧!
2、从孙卓的亲情角度来说,他的观点没毛病;
3、但养育之恩不能抵消犯罪之恶;
4、但从法律的角度来说,养父母必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应有的刑事法律责任;
5、如果不追究养父母刑事责任,那么以后这类拐卖案还会继续发生,因此追究养父母刑事责任刑法上的教育意义重大;
6、支持亲父母追诉养父母,这是他们的权利;
7、孙卓应该对此理解,并不应因此而怨恨亲父母;
8、由此可见,拐卖儿童案所造成的社会影响之恶劣令人发止,必须严格实施刑法对其进行问责。
以上。
微博现在是真不能看,满满的充斥着对孙卓的恶意中伤,可是孙卓作为被拐卖的孩子、被改变命运的受害者,他有错吗?他有的选吗?
媒体为了流量故意挑一些有争议的话题恶意引导式提问,事实是孙卓他不管怎么回答在媒体添油加醋的曝光出来后都会引发争议,微博网民们自以为是的敲完键盘指责过他后回过头可以继续过自己丝毫不受影响的生活,可是孙卓呢?对他而言明明可以慢慢过渡适应调整的事,为什么非要逼着他在这个时间点立刻做出一个可能违背自己良心也可能会后悔一辈子的抉择?
一大堆不相干、从来没见过、完全不了解他生活的人隔着网线疯狂指责他过去这14年、5000多天真真切切生活、各种已经真真切切发生过的“家庭琐事”都是错的?告诉他一切都是错的?
他希不希望养父母被判刑、愿意以后怎么生活、和谁生活,关这些八竿子打不着、顺着网线自以为是的媒体、网民P事。
从情理上讲,我们希望对买孩子的父母进行严惩。这绝对没错。
但实际上,从社会效率上来讲,这可能并非是最优解,不对这些人严惩可能更有利于解决拐卖问题。
这个问题跟行贿有罪会加重腐败道理类似,如果我们想要更好的打击受贿,那么直接将行贿定为无罪,有助于鼓励行贿者举报受贿。——如果将行贿定为有罪,则行贿者会因为自身有罪而不愿意举报。使得索贿的风险大幅度下降。
对于拐卖这种事,我认为最恶劣的是将孩子拐跑的那个人。那么免除买孩子的罪责,增加拐卖者罪责,就有助于对拐卖孩子者形成威慑,例如可以通过主动找拐卖者买孩子来钓鱼执法,将拐卖者全部绳之以法。
我觉得可以进行条件性条款:如果买孩子者能够指认并且帮助抓捕拐卖者,则自身无罪。否则买孩子者入罪。如此一来,买方为了摆脱自身罪责,就会想方设法的获取拐卖者信息。从而大幅度增加拐卖者拐卖孩子的风险。
一件事情只有风险足够高,利益足够低,才会没人做。
如果将购买孩子定为较高的罪责,实质上大幅度提升了拐卖孩子的安全性,购买方会因为怕自己获罪而帮助拐卖方保密以及隐藏身份,使得拐卖方这个职业得以长期安全幸存。
所以我的看法:如果购买方能够戴罪立功,举报并协助抓捕出售方/拐卖方,那么可以允许购买方免罪。如果购买方做不到这一点,那么,我还是支持购买方获刑。
事情不落在自己身上说啥都行,落在自己身上马上原形毕露。
说句难听的,如果孙卓的孩子被拐卖,找了十几年找到了;而后孩子说出当年和他一模一样的话。
不知道那个时候,孙卓会不会想起现在说的话?也不知道他会怎么想?
他不希望那是他的事情,但买家必须得被判,而且是重判。最好是搞个公审大会,媒体全程直播。
第二百四十一条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强行与其发生性关系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六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非法剥夺、限制其人身自由或者有伤害、侮辱等犯罪行为的,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定罪处罚。 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并有第二款、第三款规定的犯罪行为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 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又出卖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四十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对被买儿童没有虐待行为,不阻碍对其进行解救的,可以从轻处罚;按照被买妇女的意愿,不阻碍其返回原居住地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我强烈建议废除最后的从轻和减轻处罚,要不然买家会永远猖狂。
希望不会有影响。法律该怎么判就怎么判。
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这没有错,我们也不能指责他什么。
但是啊,绿是要维持社会的公平,不能从个人的角度出发。
请大家想一想。如果这一对和人贩子沆瀣一气的所谓的“养父母”没有被判刑的话,会给社会传递出一个怎么样的信息?
如果无法生育,又或者重男轻女,我就干脆去买个孩子就行了。反正罪责,人贩子会全部担下来。我只要对买来的孩子好,即使他将来亲生父母找上门,我也不需要承担任何的责任。
大家难道不觉得这样的信息是荒谬的,是可怕的吗?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去拆散别人幸福的家庭,到头来却不需要付出任何的代价。
个人觉得这一对夫妻不仅应该判刑,还应该重判。起一个杀一儆百,以儆效尤的警示作用。告诉那些想用违法手段得到孩子的人。不论过了多久,你都要为你所做的事付出代价。
理解他的感受,不代表支持他的言论。
“如果养父母被判刑我会生气。”
“想回养父母身边生活。”
还有之前报道的拉黑生母。
这就是拐卖链条上下都希望看到的反应,是所有买家在购买幼童时心里幻想的样子,现在它成了现实。
我都能想象到人贩子对还有迟疑的买方会怎么说。
“大哥大姐磨蹭啥呢,怕养不熟?怎么可能养不熟——前段时间那个亲爱的原型新闻看到没有,你看那孩子都四岁了,我们这新货才两岁,不记事。就算以后事情败露上新闻,警察和亲生父母都找过来,也不妨碍孩子自己铁了心想跟你们过……”
“别怕坐牢,没这回事,孩子跟亲爹妈哭一哭闹一闹,对面指定心软谅解,孩子还是亲你们的,生恩不如养恩大,顶多认一门过年走动的亲戚,他照样给你们老x家传香火!”
“你看,你看,那评论里不都说理解选择养父母的,大家都理解!那大哥你在村里没儿子不好过对不起祖宗,只好领个孩子回去,大伙肯定也都能理解嘛。”
然后买家一扫疑虑,欢天喜地接回孩子,养育过程中不遗余力告诉孩子我们对你好我们爱你只有我们对你好我们家都是你的你也要爱爸爸妈妈呀——
再过十八年,又是一个孙卓。
个人希望,被拐儿童本人的态度不会影响法院最终的判决!
其实,这事原本就不复杂!买家家里不是没有孩子!而且不止一个!为什么不遗余力的从人贩子手里买孩子?而且是男孩?
原因很简单:“他们觉得家里没有男丁传宗接代!”
你说他们对孩子所谓的“好”是为什么?是真的为了孩子吗?或者说他们大部分是为了孩子吗?NO!说白了,他们还是为了自己心里那点小九九!千万别跟“爱”扯上关系!那是一种侮辱!
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采访一下买家家里的女孩们,她们的日子是怎么过得?她们觉得公平吗?
还是那句话,我可以理解孩子的想法,对于他来说,从他记事开始,买家就把他当亲儿子待,所以他很感恩!但是他不知道的是,他所受到的优待是建立在自己亲生父母,非亲姐妹的痛苦之上,以及买家自己的私心之上的!
有些事情虽然很残酷,但他已经不小了,应该让他知道一些了!
孩子可以有恻隐之心!但法律不能!
现在还有没有想要买孩子的买家?特别是男孩!肯定有!
必须通过对这些已经查获的买家的严惩斩断这些潜在威胁的欲念!
既然终归有人要做出抉择,就不要犹豫!快刀斩乱麻!或许可以阻止很多还没发生的悲剧!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