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亲爱的》原型外,另一被拐儿童符建涛也找到,如何看待他请求生母为养父母写谅解书?他的心理创伤该怎么办?

回答
《亲爱的》电影里的原型人物孙海洋和他的儿子孙卓,找到的那份失而复得的喜悦,我们都曾为之动容。然而,与孙海洋相似的经历,却发生在另一个被拐儿童符建涛身上。他同样历经了漫长岁月的寻找,最终与亲生父母团聚。

符建涛寻亲成功,这无疑是令人欣慰的消息。但随之而来的一个请求,却触动了许多人的心弦:他希望他的生母能够为他的养父母写一份谅解书。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纠葛和人生况味?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而作为一名在非原生家庭中长大,又经历坎坷的符建涛,他的心理创伤又该如何抚平?这绝非一个简单的“找到家人”就能一笔带过的故事。

符建涛的请求:谅解的背后,是复杂的爱与生活

符建涛请求生母为养父母写谅解书,这个举动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他多年来在养父母身边生活所形成的深厚感情的体现。对于符建涛而言,养父母给了他生命、抚养他长大成人,即便这份“给予”是在一段被曲解的真相中发生的,但养父母倾注的爱和付出,是真实存在的。

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拐卖”这个词来评判一切。在很多拐卖案件中,买家并非全无良知。有些人可能因为自身无法生育,或者因为某些原因,选择通过非法的途径获得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孩子投入了情感和精力,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也承担了养育的责任。

符建涛的请求,可能反映了他内心深处的挣扎。他渴望与亲生父母团聚,这是血脉的呼唤,是情感的归属。但同时,他也无法割舍与养父母多年的感情。他希望通过谅解书,来为这个复杂的情况画上一个相对平和的句号,也可能是希望在亲生父母面前,为养父母争取一份理解和尊重,避免让所有人都陷入痛苦的泥潭。

从这个角度来看,符建涛的请求是成熟的,也是一种对情感多方位的考量。他并非是在否定亲生父母的权利,而是在努力寻求一个能够让所有人都相对好过的解决方案。这其中,既有他作为孩子渴望被爱的天性,也有他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人情世故的理解。

心理创伤的抚平:一条漫长而艰难的道路

然而,对于符建涛来说,寻亲成功只是第一步,更重要、也更艰难的,是抚平他内心深处的心理创伤。

首先,他经历了身份认同的危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可能以为自己属于一个家庭,而突然之间,这个“家”的认知被颠覆。他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去,理解自己的来龙去脉,这会让他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产生深刻的困惑。这种身份认同的重塑,需要时间和耐心。

其次,被剥夺感和失落感是无法回避的。他失去了本应属于他的原生家庭的童年时光,失去了与亲生父母共同成长的机会。即便养父母给了他很多,但那种天然的血脉联系和原生家庭的记忆,是无法被取代的。这种“失去”,可能会在他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再者,信任感的缺失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被拐卖的过程中,他可能经历了被欺骗、被剥夺自由的恐惧。即使养父母并非直接的“施暴者”,但整个事件的发生,也可能让他对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产生怀疑。他需要重新学习信任,尤其是在与亲生父母建立联系时,如何放下戒备,重新建立信任,这会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如何看待和帮助符建涛?

1. 理解与尊重他的选择:符建涛的请求,以及他内心的复杂情感,都应该被理解和尊重。我们不应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评判,而是应该看到他作为个体,在经历了如此巨变后所做的努力。

2. 提供专业的心理援助:符建涛的心理创伤,绝不是一句“找到家人就好”就能治愈的。他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去处理童年经历带来的创伤记忆、身份认同的困惑、以及情感上的失落和焦虑。这种援助应该是持续的、有针对性的。

3. 支持他的家庭关系重建:无论与生父母还是养父母,符建涛都需要时间去重新认识和适应新的家庭关系。生父母需要理解符建涛的成长环境,养父母也需要理解符建涛的回归,这是一个相互适应、相互理解的过程。外界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能够平稳过渡。

4. 关注被拐卖儿童的整体困境:符建涛的故事,只是冰山一角。它再次提醒我们,拐卖儿童问题带来的社会伤痛是深远的。我们需要呼吁全社会共同努力,加强儿童保护,严厉打击拐卖犯罪,让更多的孩子能够生活在安全、有爱的原生家庭中。

符建涛的经历,是一部充满人性光辉和现实残酷的交织的叙事。他没有选择简单的仇恨或割裂,而是试图在理解和爱之间寻找平衡。他的请求,是对复杂人性的深刻洞察,也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积极尝试。希望社会能够给予他更多的关怀、理解和支持,帮助他走出过去的阴影,真正迎来属于他的、充满阳光和希望的未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什么买被拐妇女儿童被定为犯罪?

和收脏罪一样,因为购买方就是人贩子的市场。

这条法律的规定是为了从根本上杜绝拐卖妇女儿童。

但,如果每个被害人都用“养恩”来斯德哥尔摩一下,要求生父母出具谅解书,那么这条法律就等同于虚设。

拐卖妇女儿童的行为就永远无法杜绝。


可是对于被拐卖的儿童而言,养父母在他的人生中更为重要。

这就尴尬了。

毕竟一个人一个想法,我没法左右别人。

user avatar

看完付建涛被找回来的过程,我能够理解他为什么会写出谅解书给养父母。

不过买家不配被叫成养父母。付建涛这个小孩能成大事。他这个真的很懂事,他写谅解书,符合他的个人性格和思想。

付建涛是和孙卓一起被拐的,当时都是四岁左右,但是孙卓(就是亲爱的原型)完全不记得父母的样子,也不知道自己被拐。

而付建涛则记得父母,又知道是被拐卖的。四岁 ,记得家庭住址以及人贩子的样貌,只不过他以为是妈妈不要他了,所以他下定决心等自己长大后去找回自己的亲生父母。

看看这个心智!

他认亲之后还给妈妈说:“妈妈,我一直很想你”,还给妈妈发了长短信,感谢和体贴妈妈找了他十几年。

这个付建涛,真的以后能成大事,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真的他这个采访视频值得一看,完全披露了他的思想、智慧,以及破案过程。





孙卓先被拐,一个月后,同一个人再拐走付建涛。

这个人贩子拐走第一个之后,继续回去深圳的商场做保安,看着孙卓的父母满大街找孩子。

人贩子的二哥生了三个女儿,所以把付建涛送给了他二哥。

就是重男轻女!买儿子,就是为了投资的,配叫做父母吗?如果是女孩,他会养吗?如果是残疾的男孩,有病的男孩,他还会养吗?
配叫什么养父母?


是买家,不是养父母!!!

亲生父母和我们普通大众自然是希望买家受到惩罚的。






还有,希望各大媒体,不管是官媒还是自媒体还是一般媒体,

以后评论或者陈述这类新闻事件的时候,不要用养父母来形容!!!他们只是买家!!!!他们是把人当物品、动物一样看待,买卖的买家!!!!!!!!!不是养父母!!!不配做人父母!!

可叹,可怜天下父母心。

孩子做出这样的选择,做父母的非常无奈。

但是,不管怎样,好歹找到了,找回来了,

而天底下,还有多少父母,找了几十年,也是找不回自己的孩子。

只能从这个角度来自我安慰了。

这个孩子还小,还没长大,大众对他口诛笔伐,未免过于苛刻。

真正该谴责的,是人贩子和买家。

这个孩子还不懂得这个世界上只有亲生父母才会真正无私对他好,

其他所有人对他好,都是等价交换,只不过不是即时,买家投资的是未来。

user avatar

依法办事!别含糊!别心软!

首先,我能理解被拐儿童的想法,毕竟大部分孩子是在不懂事的时候就被拐走,可能从他们记事起,所谓的“养父母”就成了他们的“亲人”!

但是,法律和社会正常秩序不应该被个人感情所左右!

我们暂时抛开“重男轻女”的问题不谈,就谈一点:“买家在买孩子的时候知不知道买孩子的后果?知不知道这种行为是犯法的,并且最终有很大可能人才两空?

他们知道!他们肯定知道!

这叫什么?知法犯法!

这种情况绝对要严惩不贷,才能以儆效尤!


有的人会提到所谓“养父母的付出!

很遗憾,不管他们怎么付出,因为最开始的动机和目的是错的,他们做的最终是“无用功”!

不值得可怜!


对于孩子,他们可能需要心理辅导!相信时间可以抚平他们心灵上的伤口!而对于那些犯罪的人不能因为时间等其他原因而姑息!要让那些依然想要铤而走险的人不能抱有任何幻想!


同时,也希望这些孩子的亲生父母能有更多的耐心,慢慢来,慢慢适应,相信终归有一天,孩子会真正的回家!

最后,“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