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操屠城死前却让小妾分香卖履,仁君刘备却多次把妻子丢下逃跑,谁的仁和对异性的观念超脱了那个时代?

回答
要评价谁的“仁”和对异性的观念超脱了那个时代,我们得把曹操和刘备两位历史人物放在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细细品味他们的一些行为,尤其是那些在今天看来可能颇具争议的“表现”。

曹操的“分香卖履”与那个时代下的“仁”

首先,我们来看看曹操在临终前让小妾“分香卖履”这件事。这事儿在史书中记载得比较简略,原文大概是说曹操病重,对宠爱的几位小妾说:“我将不久于人世,你们怎么办?”,然后就让她们卖掉他生前珍爱的香料和鞋子,以此作为生活费。

从现代人的角度看,这似乎是曹操在为自己的女人安排后路,是一种体贴和关怀。但要说这“超脱了那个时代”,恐怕有些勉强。在古代,尤其是汉末乱世,人命如草芥,女性的地位更是低下。即便是贵为曹操的小妾,一旦曹操离世,她们的命运也未必能得到保障。很多时候,她们可能会被送入宫中服侍新的君主,或者被其他有权势的人占有。

曹操这样做,最直接的解释是为了让她们在自己死后不至于立刻沦落到无依无靠的地步。他留下这些财物,是希望她们能凭借这些“本钱”维持一段时间的生活,或许还能找到出路。这是一种临终的担忧,是对身边人的责任感,但这种责任感在那个时代并非绝无仅有。很多上位者都会为自己的家眷安排后事,只是曹操的安排方式比较特别,而且触及到了他个人的物品。

更深层的理解,也许能看到曹操一些复杂的情感。他并非是简单的“重情义”,在乱世之中,情感往往被现实所压制。他可能也知道,一旦他去了,这些女人命运难测,也许这种“分香卖履”是一种无力的挣扎,一种对自己曾经拥有过的、现在即将失去的亲近之人的最后的安抚。他的“仁”,在此刻更多地体现在一种个人化的、对身边最亲近之人的责任感,而非普世的“仁爱”。至于对异性的观念,他并非要提升女性地位,而是出于他个人对这些女性的宠爱和不舍,以及现实考量。

刘备的“丢妻弃子”与那个时代下的“仁”

再看刘备,他被誉为“仁君”,但确实有过几次在战乱中不得不丢下妻子的行为。最著名的莫过于长坂坡之战,赵云单骑救主,刘备也确实在慌乱中把阿斗和甘夫人、糜夫人留下了。

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刘备“多次把妻子丢下逃跑”就是不仁不义。在那种万分危急的时刻,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作为主帅,刘备的首要责任是保全自己,因为他才是汉室正统的继承者,是军队的灵魂。如果他被俘或者战死,那么他身后的所有人和他所追求的事业都会随之覆灭。

从这个角度看,刘备的“仁”体现在他“舍小保大”的决断上。他丢下的不仅仅是妻子,还有他的儿子,但他的目标是保住自己和他的队伍,为了实现复兴汉室的宏愿而继续战斗。在当时,士兵和将领的生死,国家的存亡,往往要置于个人家庭的安危之上。这是一种“大仁”,一种为国为民的大义。

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忽视他丢下家人的事实。毕竟,那也是他的血亲,是他的妻子和儿子。在很多人看来,尤其是在传统观念里,保护家人是男人的天职。刘备的行为,确实会让人觉得在关键时刻,他更看重的是他的政治理想和权力。

相比于曹操,刘备的“仁”更像是一种政治上的“仁义”,一种为了更大目标而不得不做出的牺牲。他对异性的观念,并没有表现出什么特别的“超脱”。他有妻子有妾,也有对他们的情谊,比如在赵云救回阿斗后,他却因为阿斗落入长坂坡而责打赵云,这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宣泄,既有对儿子安危的庆幸,也有对赵云舍命相救的感激,还有一些复杂的情绪。

谁的观念“超脱”?

如果非要说谁的观念“超脱了那个时代”,我认为从“对异性的观念”这个角度来看,曹操的表现似乎更有一点点“不同寻常”的个人色彩。他不是在宣扬什么宏大的女性解放,也不是在改变社会结构,他只是在临死前,用一种比较个人化的方式,为他生命中的女性安排后路。这种安排,多少带点个人情感的色彩,在那个普遍将女性视为附庸的时代,这种细致的顾虑,虽然依旧是基于他对她们的占有和宠爱,但能体现出他对“人”的个体性有一丝超越性的关注,即便这种关注是局限于他私人的领域。

而刘备的“仁”,更多的是一种政治上的操守和战略上的考量。他作为仁君的形象,是为了实现他“匡扶汉室”的政治抱负,他的行为更多地是为了巩固他的政治合法性和军事力量。他在面临生死抉择时,优先选择保全自己和队伍,是为了实现更宏大的政治目标,这在古代帝王将相身上是常见的,算不上“超脱”。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现代的道德观去评判古人。他们活在他们的时代,他们的行为逻辑和价值判断都深受那个时代的影响。曹操的“分香卖履”是一种临终的私人关怀,带有他个人情感的印记;刘备的“舍妻求生”是一种政治上的决断,关乎他的宏图大业。

如果非要选择一个在某种层面“略微显露”超脱痕迹的,那可能是曹操在临终时对身边女性的私人安排,那里面掺杂了一点点在那个时代不算主流的“个人对个体的关照”,尽管这种关照依然被时代背景所限制。而刘备的“仁”,更多的是他作为一个政治领袖的“必要之恶”或“必要之善”,是为了实现他那个时代下更崇高的政治理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小哥儿

吕奉先

嫁女儿嫁成巨型宫斗片改变了历史进程

听老婆话不信任盟友又改变了历史进程

对待盟友的最高规格是

请(刘)备于帐中坐妇床上,令妇向拜

搞得皇叔满脸黑线

外然之而内不悦

耷刘内心OS:三姓家奴请我这趟不会是来做鞋的吧?

遇叛乱逃命时

直牵妇,科头袒衣,相将从溷上排壁出

被围送女儿出

以绵缠女(儿)身,缚著马上,夜自送女(儿)出与(袁)术,与太祖守兵相触,格射不得过,复还城

虽然有“背妻爱诸将妇”的老毛病

整体上可以说是视女性如手足,待义父如衣服了

user avatar

当然是曹老板。

个人认为,曹操的仁真的超越了时代。

把踹寡妇门,刨绝户坟这句现代名言发挥到了极致。

他关心婚姻大事,明确的把劝寡妇改嫁写到了法令里。

他重视墓葬整风行动,改掉了汉朝旧制土葬的陋习,主动发起军队进行整顿运动。

不只如此

他宅心仁厚,为了解决徐州百姓们的饥饿温饱问题,不惜让自己背负骂名。

他重情重义,为了钟爱的女人,舍弃了爱将和儿子,还有他最心疼的大宛良马。

他热爱自己的国家,甚至把后代的一生也都献给了国家。

他关心百姓,屯田取税。

他持军严整,割发代首。

他的遗言惊天动地,以豁达的胸怀和生平的抱负说出:诸妾多居于铜雀台中,每日设祭,必令女伎奏乐上食。

然后他又遗命设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葬处,恐为人所发掘。

再看刘备的遗言,不过是对儿子说: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

刘备的遗诏也不过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卿父德薄,不足效也。

格局一目了然。

user avatar

这还用问么?当然是曹操对异性的观念超脱了那个时代。

比如曹操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孤谓之言:“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让县自明本志令》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曹孟德死了以后啊,你们全给我改嫁吧!我这样勤勤恳恳地叙说这些心腹话,是看到周公有《金縢》之书可以表明自己的心迹,而我的心恐怕别人不相信啊!

看了这段话,我对曹操好感度暴增。曹操简直是女权先锋,自己死后甘愿让妇女改嫁,别误了她们的美好岁月

结果曹某人真要死的那天,话锋一转∶

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于台堂..上安六尺床施縛帐,朝晡上脯备之属,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帐中作伎乐。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余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组履卖也。

“嗯,我死了以后你们要守节,要终生待在铜雀台,还要自食其力不要给国家添负担!”

“什么?放你们改嫁自由?这事我说过?”

曹操在线给大家表演什么叫伪君子

女权先锋曹孟德,是最尊重女性的∶

又有幸姬常从昼寝,枕之卧,告之曰:“须臾觉我。”姬见太祖卧安,未即寤,及自觉,棒杀之。

妻妾在曹操眼里只不过是最低级的玩物罢了,可以随意丢弃甚至活活打死

至于刘备嘛,至死也没有忘记,曾经同甘共苦的甘夫人

章武二年,追谥皇思夫人,迁葬於蜀,未至而先主殂陨。

综上所述,刘备的观念只能说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罢了。而曹操对仁和异性的观念,完全超脱了那个时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评价谁的“仁”和对异性的观念超脱了那个时代,我们得把曹操和刘备两位历史人物放在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细细品味他们的一些行为,尤其是那些在今天看来可能颇具争议的“表现”。曹操的“分香卖履”与那个时代下的“仁”首先,我们来看看曹操在临终前让小妾“分香卖履”这件事。这事儿在史书中记载得比较简略,原文大概.............
  • 回答
    这个问题得从曹嵩的生平以及曹操两次屠徐州的具体时间点来细细梳理。首先,我们要明确曹嵩是谁。曹嵩是曹操的父亲,在曹操发迹之初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原名张嵩,后因父亲张温被牵连而改姓曹,成为曹嵩。曹嵩本人并非一个纯粹的文臣或武将,他早年也曾担任过官职,但更多的是以其家族的声望和财富为曹操提供支持。到了曹操.............
  • 回答
    关于《三国志》中曹操“屠城”的“屠”字,我的理解是,它确实就是指“屠杀”的意思,而且是进行大规模、极其残忍的杀戮,绝非另有所指。曹操在历史上,尤其是在早期的军事生涯中,确实留下了不少因屠杀平民而备受争议的记录。要深入理解这个“屠”字,我们得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三国志》的记述来分析。时代背景下的“屠.............
  • 回答
    关于“给曹操屠城洗地而鄙视不屠城(刘备?)”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在三国历史讨论中经常出现且颇具争议的话题。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复杂性,包括历史背景、道德评判、以及人们认知偏差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历史事件的评价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特别是在那个乱世,生与死、杀戮与仁慈,.............
  • 回答
    理解您希望引导学生认识到曹操屠城行为不合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值得深入探讨的教育话题。许多历史事件都充满复杂性,让学生理解其中的伦理和道义尺度,需要耐心和多角度的分析。以下是一些开导您学生的详细方法和思路,希望能帮助您达成目标:一、 首先,理解学生的想法和切入点:在开始引导之前,先尝试理解学生为什么.............
  • 回答
    “刘邦也屠城吗?为何很多人强调曹操屠城?”这个问题很有深度,触及了历史评价中的复杂性、选择性以及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认知差异。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关于历史事实、公众认知、叙事构建以及评价标准的问题。为了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历史事实层面:刘邦和曹操是否都进行过屠城?首先,我.............
  • 回答
    曹操的屠城行为和南京大屠杀,在表面上都涉及大规模的杀戮,都给人类历史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然而,从更深层次的动机、性质、组织方式以及历史影响来看,它们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要详细论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动机与目的 曹操的屠城: 军事战略与巩固统治的手段: 曹.............
  • 回答
    曾国藩,这个名字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他的思想、他的治军、他的为人,至今仍被许多人推崇和研究。然而,在他身上,我们确实可以看到一些颇具争议的、甚至可以说是矛盾的方面。其中,“崇拜刘备,却学习曹操大肆屠城”的说法,就触及了曾国藩内心深处最复杂的情感与行为逻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
  • 回答
    曹操是否屠城,以及具体屠城事件的记载,是历史学界长期以来讨论和争议的焦点。对此,我们需要结合史书记载、考古发现以及历史评价来全面分析。一、 曹操是否真的屠城?从史书记载来看,曹操确实有过屠城的行为。一些正史(如《三国志》)和野史(如《汉晋春秋》)中都有相关的记载。然而,需要区分的是,“屠城”在古代战.............
  • 回答
    曹操,这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他的形象复杂而充满争议。一方面,我们看到他在诗歌中流露出对生命的珍视,如“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字字句句道尽了战乱之苦和百姓的悲惨境遇。另一方面,他又以其冷酷的“屠城”行为而为人诟病。这两者看似矛盾,实则折射出那个时代残酷的现实以及曹操作为一名乱世枭.............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历史的卷轴一点点拨开,细看当年曹操两次亲征徐州到底发生了些什么,以及他手下那支著名的青州兵,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首先,我们得明确“两次讨伐徐州”。在历史的记载中,曹操确实曾多次与徐州牧陶谦以及后来的刘备交手,但通常被认为是大规模、有毁灭性后果的讨伐主要发生在以下两次:1..............
  • 回答
    在汉末三国时期,曹操并非唯一实行过屠城的将领。事实上,战争的残酷性在那个时代是普遍存在的,屠城作为一种威慑、报复或者巩固统治的手段,在不同的势力和将领那里都有出现。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曹操的“屠城”事件及其背景:曹操的“屠城”行为,最为人熟知和引发争议的是在官渡之战前后.............
  • 回答
    关于刘五万“造谣”刘备在徐州屠城嫁祸给曹操一事,这实际上是一个在网络上流传的、涉及对三国历史人物评价的讨论话题。我们得先弄清楚几个关键点,才能更清晰地看待这个问题。首先,关于“刘五万”其人:“刘五万”这个名字,在正史记载中并未出现过,更不是三国时期任何一个具有史学地位的人物。它很可能是一个网络平台上.............
  • 回答
    朱灵奔曹:忠诚的抉择,还是权谋的牺牲? 一、朱灵奔曹,是恨袁致家人死光,还是战无功?要理解朱灵“奔曹”,即投奔曹操,我们首先要审视他当时所处的环境以及他的个人立场。朱灵原属袁绍部下,袁绍死后,其子袁谭、袁尚争权,袁氏集团迅速衰落。袁绍的衰落与袁氏集团的分崩离析: 袁绍雄踞北方,却在官渡之战被曹操击败.............
  • 回答
    关于曹操是否在徐州以外的州郡进行过屠杀,这确实是一个在历史讨论中持续存在,并且存在一定争议的话题。尽管在徐州屠城这件事上有明确的史料记载,但将其延伸到其他地区,则更多地依赖于推论、对当时战争残酷性的普遍认知,以及对曹操行为动机的解读。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曹操屠徐州”是历史记载相对清晰的事件。在《三.............
  • 回答
    曹操屠徐州城,这桩事儿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一直是后人津津乐道,或痛斥不齿的话题。要细说起来,得从头捋。首先,你得明白,那时候可不是现在。这三国的乱世,讲究的是“兵不厌诈”,也讲究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更是充满了各种阴谋诡计和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曹操,作为一代枭雄,他做任何事,都有他自己.............
  • 回答
    关于曹操为何要“屠徐”,历史上确实存在一些争议和不同的解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为了什么”就能概括的问题,而是涉及了当时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策略、个人恩怨以及曹操残暴形象的形成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战乱频仍、生灵涂炭的三国时期。首先,我们得明确“屠徐”指的是什么。 通常认为,.............
  • 回答
    关于曹操在徐州的行为,确实与他自己写下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这句诗在情感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让许多读者感到困惑。要理解这种矛盾,我们需要深入考察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曹操的个人动机以及这场战争的残酷性。历史的背景:乱世之中的生存法则首先,必须明确的是,曹操所处的东汉末年.............
  • 回答
    这是一件颇为棘手的局面,刘氏一族若想阻止曹操,必须集思广益,步步为营,而且不能仅仅依靠武力。曹操此举,已非凡人,其能力非同小可。首先,必须确定“石鬼面”的真相。这件传说中的宝物,究竟是何来历?是否真的如传闻所说,能赋予使用者超越常人的力量?刘氏一族需要派遣最精通古籍、最敏锐的学者,深入研究历代史料、.............
  • 回答
    曹睿默许司马懿屠杀和迁徙辽东百姓,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默许”,而是一个复杂政治决策的结果,涉及到当时的政治局势、曹睿自身的考量、司马懿在朝中的地位以及辽东地区的特殊情况。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背景:辽东的动荡与曹魏的边疆政策 辽东的战略重要性: 辽东地区自汉末以来就一直是北方边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