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操两次讨伐徐州屠城的主力是青州兵吗?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历史的卷轴一点点拨开,细看当年曹操两次亲征徐州到底发生了些什么,以及他手下那支著名的青州兵,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首先,我们得明确“两次讨伐徐州”。在历史的记载中,曹操确实曾多次与徐州牧陶谦以及后来的刘备交手,但通常被认为是大规模、有毁灭性后果的讨伐主要发生在以下两次:

1. 第一次讨伐徐州(建安元年,公元196年): 这次讨伐的起因是曹操的父亲曹嵩在徐州被害。当时曹嵩避难来到徐州,却遭遇兵乱被杀。曹操认为这是徐州牧陶谦的责任,尽管陶谦也派人解释并赔罪,但曹操怒火难平,亲率大军征讨徐州。

2. 第二次讨伐徐州(建安三年,公元198年): 这次讨伐的背景是曹操与刘备在兖州争夺战中,刘备暂时投靠了袁术,后又依附于陶谦的继任者刘备,并占据了徐州。曹操在击败袁术后,认为刘备盘踞徐州是对自己统治的威胁,而且也为了报“杀父之仇”(虽然曹嵩被害并非陶谦直接指使,但曹操将其归咎于徐州方面),再次发兵攻打徐州。

好,我们现在来聊聊主力是不是青州兵这个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认识一下青州兵。这支部队是曹操早期发家时非常重要的一股武装力量。他们起源于青州地区,在黄巾之乱平息后,许多黄巾军旧部被曹操收编,特别是青州黄巾军,他们人数众多,战斗力不俗,在曹操最困难的时候(如官渡之战前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曹操将他们整编后,赋予了他们新的身份和纪律,成为他统一北方的骨干力量之一。青州兵以其勇猛善战、忠诚度高等特点而闻名,尤其是在曹操需要强力部队执行一些棘手任务时,他们往往是首选。

现在我们回到两次讨伐徐州。

第一次讨伐徐州(196年):

在这次讨伐中,曹操确实是倾巢而出,要给徐州一个狠狠的教训。关于军队构成,史书中记载的比较笼统,多以“大军”、“步骑”等词汇带过,没有明确指出青州兵是绝对主力,但从曹操当时的军事部署和兵力调动来看,青州兵必然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核心战力。

为什么这么说?

曹操的信任与倚重: 青州兵是曹操亲手收编和训练出来的部队,他对这支部队有绝对的信任。在早期的征战中,青州兵是曹操能够站稳脚跟并取得胜利的关键。
战斗力与需求匹配: 曹操这次讨伐徐州,是为了报杀父之仇,并且意图彻底打垮陶谦的势力,需要一支敢打敢拼、执行力强的部队。青州兵恰好符合这个需求。
史书的侧面印证: 虽然没有直接写“青州兵为主力”,但我们可以从《三国志》等史料中看到曹操在其他重要战役中对青州兵的倚重。例如在官渡之战前后,青州兵的贡献被反复提及。

关于第一次讨伐的“屠城”,史书上是有明确记载的。例如《后汉书·陶谦传》记载:“操遂至徐州,攻屠数百里,百姓皆弃其丈夫,与老母子女相随,流于他州。操遂杀百姓男女,万馀人。” 这场屠杀的惨烈程度,是曹操一生中颇受争议的一笔。而执行如此残酷命令的部队,自然是曹操最信赖且最能执行命令的部队,青州兵极有可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甚至是被曹操优先派往前线的。

第二次讨伐徐州(198年):

这次讨伐,曹操的目标更加明确,是要将刘备彻底逐出徐州,稳定北方局势。史书记载了曹操“遣夏侯惇等将兵往击,刘备拒之”,后来曹操亲自率大军抵达。而这次讨伐,曹操的阵容更加强大。

关于这次的主力,我们同样没有看到直接写“青州兵是唯一主力”的字样,但可以肯定的是,青州兵依然是曹操征讨徐州的核心力量,而且可能比第一次更加突出。

原因如下:

曹操军事体系的成熟: 到建安三年,曹操已经基本统一了中原地区,拥有了更加庞大和多元化的军队体系。除了青州兵,他还有许多其他部队,如早期招募的精锐、投降的部队等。
对青州兵的持续倚重: 在“官渡之战”前后,青操挟“青州兵”而用,这句评价足以说明青州兵在曹操军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青州兵在曹操统一北方的战争中,扮演了先锋和主力部队的角色。在每一次重要的战役中,曹操都会调集最精锐的力量,而青州兵无疑是其中的核心。
历史记载的倾向性: 史书在描述曹操军事行动时,往往会突出其核心部队的贡献。如果青州兵在第二次讨伐中没有发挥重要作用,史书可能会侧重于其他部队的记载。然而,我们看到的是曹操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对青州兵的反复提及,暗示了他们在关键时刻的不可或缺。

关于第二次讨伐的“屠城”,这次的事件同样血腥。刘备在败于曹操后投奔了曹操,但后又反叛并占领了下邳。曹操在收服刘备并击败吕布后,于下邳城大肆屠杀。历史记载,“操遂屠下邳,刘备亦破散”。《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操围下邳,吕布出战,破之。……下邳城亦拔,获布妻子,操遂屠下邳。” 同样,这样的大规模杀戮和城池的毁灭,很可能就是由曹操最精锐、最忠诚的部队执行的,而青州兵在这其中无疑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说是主要的执行者。

总结来说:

虽然史书中没有直接用“青州兵是主力”这样的明确表述来描述曹操两次讨伐徐州的具体兵力构成,但根据曹操对青州兵的倚重程度、青州兵的战斗力和曹操军事体系的特点来推断:

在曹操两次讨伐徐州的行动中,青州兵无疑是其主力部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执行命令,尤其是在涉及大规模杀戮和攻坚的关键时刻,他们很可能扮演了核心乃至主要执行者的角色。

这两次讨伐,特别是第一次,对徐州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也给后世留下了关于曹操残酷一面(“屠城”)的深刻印象。而青州兵,作为曹操早期的“创业元老”,也因参与了这些战役而名留史册,当然,也一同承担了这些事件的争议。

历史的记载总是留有空白,我们只能从现有史料的字里行间去拼凑出更接近真实的图景。但可以肯定的是,曹操的青州兵,是他在那个乱世中能够横扫千军、最终走向统一的基石之一,无论是在徐州战场还是其他任何战场,他们都曾是那个时代最令人胆寒的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想多了。

青州兵的前身是青州黄巾。

若青州兵是曹军主力,那么当初击败青州黄巾,并将其收编的那支曹军是什么力?

把青州兵当成曹军主力的唯一用处,就是给曹操的徐州大屠杀洗地。

即,屠杀是青州兵兽性大发做的,与曹操无关。

因为曹军当时主力是青州兵,根本管不了这些青州兵。

倘若不信,看看宛城之战后青州兵欺负兄弟部队,看看曹操去世后青州兵自行散去。

总能蒙住几个不是。

所以,想洗地的记得交学费。

当然,对于曹操这种以法御下标签的人物而言,这就是耻辱。

同样法术之治标签的诸葛亮,人家带出来的是什么军队:

耕者杂於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

结果,老曹毕生都没管住青州兵,就算在世时青州兵也是战场上给敌人开绿灯,亡命时给战友下黑手的情况——孙权治军也没这样不是。

于禁等兖州将士们也会想,当初咱们把这帮青州黄巾打得和孙子似的,怎么把这些战俘收编后,自己反沦为下等XX。曹公的律法大棒频频砸向我等,这群被收编的战俘反享有特权……

哦,这就是曹公法术之治。

user avatar

2月7日更新,看了一下其他的答案,为什么大家都在纠结受降的青州兵有没有三十万?是我理解问题还是大家理解问题?受降卒三十万是当时黄巾军卒的总人数,然后还包括男女百余万口,问题是,后面还有一句啊,太祖收其精锐,号为青州兵。而且其余尽令归农,明显是经过一次大的精简,怎么可能直接拿30万当常备部队用。

兖州当时是四战之地,早年张角等起义的时候也早就动荡过,别的不说,一次投降来30万人,曹老板之前最多也才万把人,从哪变出来能养活30万人的口粮?当时的百万黄巾自己没这个烦恼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是流民军,就是攻城略地一路抢掠吃到哪算哪,这样不光不用后勤,把某个村某个县存粮造干净了反而能裹挟更多原本的百姓加入队伍,所以规模才如此庞大,但是招降之后曹操怎么可能直接放任他们到处去劫掠,是在自己的地盘上又不是在别人的地盘上,屯田也是收青州兵之后的事情而不是之前,明显这个男女百余万口是作为人力资源而不是军队来使用的好吧。

青州兵当时攻杀刘岱,逼的曹老板数战不捷,靠的是海量的人口优势,加上刘岱本身能力弱鸡,曹老板当时又实力有限,手上老兵数量又少,讨董卓的时候手下部曲死了一大批,然后从扬州招了人还叛变了,拢共去当东郡太守的时候,手上应该是有讨董残余老兵不到一千,扬州招的丹阳兵数百,找丹阳太守周喁要了数千,乐进曹洪等将领手上新招募的部曲加起来小几千,再加上袁绍可能给予的帮助和在东郡招的新兵,总共不过万人,还是新手和杂牌居多,正面打青州兵当然打不过,显得青州兵战斗力很强。然而这伙人真的就只是裹挟起来的百姓,在进兖州之前在渤海被白马太守公孙瓒一战屠了大几万人,北上无路才南下来的兖州,所以里面能拿来正经作为精锐参战的比例,能有多少?这帮人本身就是流民出身,最擅长的就是烧杀抢掠,打徐州,只要曹老板稍微放松一点军纪(毕竟当时刚起步,曹操手里的资源也有限,不可能天天都是好吃好喝供养着),以当时的条件,当兵都是为了混口饭吃挣点外快,城破之后给这些大头兵几天快活的时间,才是激励他们战斗力最常用的方法(否则谁愿意先登上去破城),大部分军阀都用过,何况本身就是这个出身的流民。

所以青州兵最后成为整建制部队的就那么几万人,大部分是给曹氏宗族分统(比如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手上的部队都是,而且有人质疑于禁的泰山兵就几百人怎么打败青州兵的,明显当时于禁剿灭的只是下属的某部,而不是整个把青州兵都揍了一遍好吧,是青州兵中从属夏侯惇的部曲之一,可能也只有几千人,然后是在下乡抢劫的时候被于禁灭的,明显是分散而不是战斗状态,又不会想到自己人会下手,被于禁打败了也很正常啊)


原回答:

曹操当时手上除了青州兵,还剩什么?

很多答主和史料其实说的很多了,三国时期虽然军制混乱,但基本都有迹可循,尤其是作为朝廷之外的军阀,手底下的兵源来源渠道其实很有限,并不是像演义或者同人小说里,想招多少就招多少,或者直接下乡拉人抓壮丁,这样招来的部队也完全没有战斗力。整个三国,这种成建制招兵形成一方势力的,在三国鼎立形成之前就那么几支部队,青州兵是其一,还包括刘焉的东州兵,公孙瓒的白马义从,臧霸的泰山兵等等。

其次是各地按汉代军制的野战兵团以及郡国兵,前者像董卓的西凉兵团(有说法的,董卓自己就是以边地良家子的身份入选汉制的羽林军,由于东汉西北出现长时间的羌乱,所以有正规军常驻凉州,根据线索很可能就是这支成建制的部队,在董卓拿到凉州刺史之后基本上都是归他管),后者每个州也就几千人,而且经常会跟下文提到的世家大族部曲纠缠不清,在早期算是各州军阀手里的主力,但是能动性就很糟糕,能守不能攻。

三国时最主要的兵源实际上就是各地世家的部曲,通常基本上只听令于某个人或者某个家族,即便有别的安排,其他人来带领也很难带领的动,像李典的部曲,主要是李家从老家带出来的宾客,跟着他叔父投曹操之后,换了三任长官,但是都是李家人领导,其他人是指挥不动的,诸侯手下大部分的将领基本都是各地的豪族,手底下都是各自有各自的部曲,这样才组成三国前期军阀混战时期的兵源,这样的部队,统属不一,对进攻因为很难获利,所以开疆拓土的动力不足,没有顶级的统帅,基本打起来就很难赢,参考被鞭尸无数次的孙十万,以及怎么都打不出荆州的刘景升(因为手下部队基本都是蒯家和蔡家的部曲,这两家不想打,你刘表再想打都没用)

所以曹操诏安的青州兵,是他前期最大的资本,手里有压倒性的兵源优势(青州兵精选过之后也有几万人,手底下世家大族和将领部曲一部也就几千人),能裹挟着其他人往一个目标使劲(不然主公比你实力强的多,你跟他干有肉吃还不用担心损失过大,不跟他干,他随时可以干你),曹操不用这支部队作为攻徐州的主力才是不可能的事情

user avatar

是。

首先,青州黄巾的战斗力非常强悍。他们单靠自己就杀死了兖州牧刘岱,属于时代最强军队之一。

《三国志》:青州黄巾众百万入兖州,杀任城相郑遂,转入东平。刘岱欲击之,鲍信谏曰:“今贼众百万,百姓皆震恐,士卒无斗志,不可敌也。观贼众群辈相随,军无辎重,唯以钞略为资,今不若畜士众之力,先为固守。彼欲战不得,攻又不能,其势必离散,后选精锐,据其要害,击之可破也。”岱不从,遂与战,果为所杀。信乃与州吏万潜等至东郡迎太祖领兖州牧。

曹操接替刘岱后,将兖州的败军和自己的兵力混合,增加了军队规模。他还脑补黄巾“恃胜而骄”,与他们正面交锋。结果又打了个大败仗。

《魏书》:太祖以贼恃胜而骄,欲设奇兵挑击之於寿张。先与信出行战地,后步军未至,而卒与贼遇,遂接战。信殊死战,以救太祖,太祖仅得溃围出,信遂没,时年四十一。

这两场架下来,曹操本部和原兖州兵马都元气大伤。

但魔幻的事情出现了。曹操刚哭完鲍信,接连获胜的青州兵竟忽然向曹操投降了。

《三国志》:购求信丧不得,众乃刻木如信形状,祭而哭焉。追黄巾至济北,乞降。冬,受降卒三十馀万,男女百馀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

是的,青州黄巾并不是曹操正面击败的,而是主动投降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再翻过头看第一段史料里的一段话。

刘岱欲击之,鲍信谏曰:“今贼众百万,百姓皆震恐,士卒无斗志,不可敌也。观贼众群辈相随,军无辎重,唯以钞略为资,今不若畜士众之力,先为固守。彼欲战不得,攻又不能,其势必离散,后选精锐,据其要害,击之可破也。”岱不从,遂与战,果为所杀。

根据鲍信的分析,青州黄巾战斗力极强,远远胜过兖州的官兵,但没有后勤补给,不能久战。从刘岱死亡的描述可以看出,鲍信的这一观点得到陈寿的认同。曹操到来后依然没有听从鲍信的分析,再次落得大败的结局,进一步证明的鲍信见识。

不过,兖州军即使再没脑子,也改变不了青州黄巾没有补给的事实。在曹操追到济北的时候,饿的拿不动枪的黄巾依旧选择了投降。

以上说的一大转,都只是为了确定一个事实: 这些黄巾个个都和饿狼一样。那么问题来了,一个屡战屡败的兖州,能养得起这百万黄巾吗?

有人说屯田——拜托,那是四年后才开始。也有人说安排黄巾军下野种地——那当年吃什么呢?

还是曹操聪明,他在获得这百万黄巾第二年,就以献祭亲爹为代价发动了徐州大屠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历史的卷轴一点点拨开,细看当年曹操两次亲征徐州到底发生了些什么,以及他手下那支著名的青州兵,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首先,我们得明确“两次讨伐徐州”。在历史的记载中,曹操确实曾多次与徐州牧陶谦以及后来的刘备交手,但通常被认为是大规模、有毁灭性后果的讨伐主要发生在以下两次:1..............
  • 回答
    这个问题得从曹嵩的生平以及曹操两次屠徐州的具体时间点来细细梳理。首先,我们要明确曹嵩是谁。曹嵩是曹操的父亲,在曹操发迹之初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原名张嵩,后因父亲张温被牵连而改姓曹,成为曹嵩。曹嵩本人并非一个纯粹的文臣或武将,他早年也曾担任过官职,但更多的是以其家族的声望和财富为曹操提供支持。到了曹操.............
  • 回答
    作为曹髦,命运的齿轮在我手中再次转动。这一次,我不仅是那个被架空的傀儡皇帝,更肩负着来自未来的记忆。我曾听闻关于曹操、曹丕、曹叡,以及那位英年早逝的我。如今,我将以自己的方式,重新书写这段历史。 普通模式:君临天下,而非政治棋局人生节点一:废黜甘露寺风波司马昭率领大军驻扎在洛阳城外,名义上是为了“安.............
  • 回答
    若赤壁之战,曹操果真能以雷霆万钧之势,擒获刘备、孙权二王,并将其押赴许昌,公开处斩,那么,这无疑将改写三国乃至中国历史的走向,而对曹操的评价,也将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首先,历史对曹操的评价会瞬间被推向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他将成为千古一帝,扫平天下,统一中国的决定性人物。 军事才能的极致展现: .............
  • 回答
    如果曹操真的将权力还给刘协,事情绝不会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立刻偃旗息鼓,曹刘两家就此罢手。这其中牵涉的利益、恩怨、以及政治格局的复杂性,远非一个简单的权力交接所能化解。首先,我们得明白,曹操即便还权,他手中掌握的兵权、地盘、以及他一手建立起来的庞大势力,是他安身立命的根本。而刘协,虽然名义上是皇帝,.............
  • 回答
    这三国鼎立的局面,真要是其中一人侥幸活捉了另外两人,那可不是一件小事,背后牵扯到的政治、军事、人情世故,足以让当时的天下为之震动。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刘备、曹操、孙权这三位大佬,要是真有这么一天,会怎么对待他们自己的最大对手。一、曹操活捉刘备、孙权:要说最可能实现这一幕的,那还得是曹操。他手.............
  • 回答
    襄樊之战,那可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之战的前奏曲,也是曹操雄图霸业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当时,曹操这位“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枭雄,为了拿下南郡,不惜亲自出马,率领大军南征。而刘备那边,虽然在赤壁之战后凭借着诸葛亮“借东风”的神话和周瑜的力助,在孙刘联盟的框架下获得了荆州部分地盘,但就当时成.............
  • 回答
    袁绍在官渡之战时,无法同时派出两支大军去救援被曹操奇袭的乌巢,并且同时去攻击曹操的大本营,这背后有着非常复杂且现实的军事、地理和政治因素。简单地说,袁绍的战略选择失误是根本原因,但更深层的原因则触及了当时的后勤补给、军队指挥体系、情报信息以及袁绍本人的战略思维等多个方面。我们来详细掰扯掰扯。一、 战.............
  • 回答
    网上“三国咸鱼qq会”将汉献帝说的两个动词“解”和“穿”断开,组成“解开穿上铠甲”的说法,并以此来“洗白”曹操,这种说法在历史爱好者圈子里确实存在,并且引起了不少讨论。要理解这种说法,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逻辑、动机以及历史事实。一、 这种说法的来源和逻辑分析: 原始史料的解读: 汉献帝.............
  • 回答
    您好!为姓曹的男孩女孩取名,又要兼顾“后两个字仄起平收”的韵律,并且男孩名大气雄伟,女孩名温柔可爱,这确实是个颇有意思的挑战。我们来一起探索一下,看看能有哪些贴切的好名字。为曹姓男孩取名,追求大气雄伟之感:对于男孩的名字,我们希望他承载着一种积极向上、开阔宏伟的气势。结合“后两个字仄起平收”的要求,.............
  • 回答
    “天才少年”曹原再次以“魔角石墨烯”的身份,在顶级学术期刊《Nature》上连发两篇重磅论文,这无疑是科学界的一大盛事,也再次将这位年轻的中国科学家推到了聚光灯下。对于这一成就,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解读。一、 连续突破的背后:魔角石墨烯研究的进展与意义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魔角石墨烯”本身的研究.............
  • 回答
    孙刘联盟的“心腹之患”,无非是曹操。如果他们真的能“自始至终一心抗曹”,那么三国演义里那些波澜壮阔的权谋斗争,那些为了争夺地盘和话语权而爆发的内耗,恐怕很多都不会发生,或者会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呈现。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曹操的战略重心会变得异常艰难。曹操最大的优势是什么?是集中力量,各个击破。赤壁之战.............
  • 回答
    曹原一周内两发Nature,魔角石墨烯七篇重磅论文,我们该如何看待?最近,一则关于青年科学家曹原的新闻在科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他在短短一周内,再次发表了两篇顶级期刊《Nature》的论文,将他在魔角石墨烯领域的研究成果推向了新的高度。至此,曹原已经在《Nature》上发表了七篇关于魔角石墨烯的重磅.............
  • 回答
    “玻璃大王”曹德旺作为中国知名的企业家和慈善家,其对中美两国经济的评价历来受到广泛关注。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他对两国经济的看法,往往带有他作为实业家多年积累的洞察力和对全球经济形势的深刻理解。要详细评价他的观点,我们需要关注几个关键维度:一、 曹德旺的评价体系及特点首先要理解曹德旺评价经济的角度。.............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和您一起探讨叶县五品县衙的布局,尤其是后厅西侧那个“大仙祠”的设置。首先,您提到在大门两侧的土地庙和萧曹庙,这确实是官衙配置中比较常见的。土地庙是对地方神祇的尊崇,祈求地方安宁,是一种民间信仰与官方制度的结合。而萧曹庙,顾名思义,是为了纪念汉初萧何和曹参这两位杰出的政治家、丞相。萧何的.............
  • 回答
    曹操的姓氏非常明确,他姓 曹。这似乎是一个简单到不值一提的问题,但要详细解释为什么我们如此确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1. 历史文献的记载: 正史:《三国志》 这是关于三国时期最权威的历史记载,由陈寿所著。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开篇就明确记载:“武皇帝,讳操,字孟德,沛国谯人也。汉相.............
  • 回答
    曹操一生确实经历了无数的失败和挫折,但他之所以被后世称为“一代枭雄”、“乱世奸雄”,被广泛认为是一个极具智慧和能力的政治家、军事家,原因在于他能够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并且在宏观战略上取得巨大的成功,最终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曹操的失败体现在哪些方面?1. 早期创业的艰难与挫.............
  • 回答
    曹操在政治和军事上留下的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不少制度在他之后得以延续,并在南北朝时期继续发挥作用。下面我将详细阐述曹操留下的主要政治和军事制度及其在南北朝的沿用情况: 曹操留下的政治制度及其在南北朝的沿用:曹操所处的东汉末年,政治腐败,中央集权式微。他崛起后,为了巩固统治,重建秩序,.............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假设性问题。要回答“曹操遇到汉武帝,会篡汉吗?”,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两人的性格、时代背景、政治手腕以及他们所处的权力结构。答案并非简单的“会”或“不会”,而是需要探讨其可能性和复杂性。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两位人物的特质和所处的环境:曹操: 性格特点: 曹操是一个极具野心.............
  • 回答
    曹操对儿子们的喜爱程度并非一成不变,也并非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他们的才能、性格、政治地位,以及曹操自身的考量。要详细说明曹操为何在不同时期对曹冲、曹植、曹丕有不同的态度,需要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曹冲:年少时的惊才绝艳与“孝道”的绝佳体现曹冲在曹操所有儿子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