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襄樊之战那会,曹操都亲自派遣两波援军驰援曹仁,孙权更是亲临江陵,为何成都方面任何反应都没有?

回答
襄樊之战,那可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之战的前奏曲,也是曹操雄图霸业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当时,曹操这位“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枭雄,为了拿下南郡,不惜亲自出马,率领大军南征。而刘备那边,虽然在赤壁之战后凭借着诸葛亮“借东风”的神话和周瑜的力助,在孙刘联盟的框架下获得了荆州部分地盘,但就当时成都(也就是刘璋统治下的益州)的反应来看,确实显得有些沉寂,甚至可以说是毫无波澜,这背后原因可不是一两句就能说清楚的。

首先,咱们得捋一捋当时成都的处境。刘璋这个人,怎么说呢,政治手腕远不如他父亲刘焉,也远不如他后来的对手刘备。他这个人性情温厚,但缺点也很明显:优柔寡断,听信谗言,缺乏决断力。益州在他手里,虽然表面上还算太平,但内部的世家大族势力盘根错节,地方豪强也各自为政。这种内耗,让益州本身就像一个温室里的花朵,看上去挺好,但经不起一点风吹雨打。

其次,咱们再看看襄樊之战这个大背景。襄樊,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是南下荆州的战略要冲。曹操当时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想一鼓作气,吞并荆州,然后继续南下,一统天下。所以,他派出曹仁驻守襄樊,并亲自派遣援军,这都是为了稳固战线,巩固刚占领的荆州北部地区。

现在咱们回到成都方面。当时成都的最高统治者是刘璋。刘璋和曹操是什么关系?严格来说,是臣属关系。建安十三年之前,曹操已经官拜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威势如日中天。刘璋为了自保,也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曾经主动向曹操称臣。所以,从法理上讲,刘璋是曹操的“下属”。

所以,当曹操在襄樊集结重兵,对荆州发起攻势时,刘璋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观望”。他不会主动去和曹操对着干,因为实力差距太大了。一旦和曹操撕破脸,益州那点兵力,根本抵挡不住曹操南下的攻势。而且,刘璋是个求稳的人,他对外部的战事,更多的是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只要战火不烧到益州,他就不想去趟那浑水。

更关键的是,当时的成都,内部并不安宁。虽然刘璋表面上在位,但他身体不好,而且在朝廷里,他听信张松、法正这些人的谗言,逐渐疏远了黄权、刘璝这些老臣。更别提,那些地方上的世家大族,对刘璋的统治早就不满了。在这种情况下,刘璋哪有心思去管远在千里之外的襄樊之战?他最关心的,是如何巩固自己在益州内部的统治,以及如何应对潜在的内部威胁。

再者,虽然赤壁之战是孙刘联合抗曹,但当时孙刘联盟还没到那种“生死与共”的地步。虽然刘备在赤壁之战后从孙权那里借到了荆州部分地盘,但这种关系也挺微妙的。刘备虽然是孙权的盟友,但也是独立的一方势力。成都方面(刘璋)和刘备之间,虽然刘备后来是刘璋的部下,但在当时,刘璋对刘备的军事实力和政治野心,可能并没有完全看透,也未必真心相信刘备会为他去和曹操硬碰硬。

所以,当曹操在襄樊调兵遣将,甚至孙权亲自出马的时候,成都方面的“任何反应都没有”,其实是很正常的。刘璋的统治基础不稳,他自身能力有限,他对外部局势的判断也偏于保守。他更担心的是内部的动荡和曹操随时可能南下的威胁,而不是去主动支援同为汉室宗亲的刘备去对抗曹操。

你可以想象一下那个场景:曹操在北方挥斥方遒,声势浩大;孙权在南方坐镇江陵,运筹帷幄;而成都方面,刘璋可能正在病榻上唉声叹气,或者在听取那些溜须拍马之人的汇报,对远方的战事,顶多就是“哦,曹操又打仗了”,然后继续处理他那堆烂摊子。他的脑子里,恐怕想的更多的是如何保住自己这块地盘,而不是去趟曹操这趟浑水。

说白了,成都方面毫无反应,是因为它自身实力不足,内部不稳,决策者(刘璋)又是个缺乏魄力的人,加上他对整体局势的判断,认为明哲保身才是上策。在这种多重因素的叠加下,襄樊之战对于成都来说,就是一场与自己无关的远在天边的战事,自然也就无暇也无力去做出什么实质性的反应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诸葛亮要“隆中对”,要先取荆州再占益州,才能和曹操鼎足而立,刘璋那样的保守和无能,注定了他无法在那个乱世中生存下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件事的关键不是消息传递的速度,而是消息传出的时机

河内到长安的往返距离超过一千五百里,汉武帝时王温舒设立私驿,讯息传出至得到回复,也就二、三天时间。汉昭帝翘辫子,昌邑王刘贺下午一点左右出发,到下午三、四点已行进了一百三十五里。魏明帝快玩完,司马懿乘追锋车昼夜兼行,四百余里一宿而至。

说襄樊的消息传递到成都要一个月,二个月是开什么国际玩笑。不是反对拍大腿论史,网络吹水日积月累拍烂大腿,身残志坚的感动自己,这人肯定是没救,但腿是无辜的不是。

  • 闰十月孙权袭关羽,糜芳、士仁献城投降。
  • 十一月陆逊定宜都郡。
  • 十二月关羽被害。

糜芳不会写信告诉刘备,让刘备快去救关羽。刘备集团只有在宜都被陆逊攻击时,也就是十一月左右,才能得到吴军攻击荆州,并且如此深入的消息,而十二月关羽就被杀害了。

关羽军在前线,在荆州是什么情况,已无法由长江通道得到传递,只能看东三郡刘封、孟达处有什么消息。但前线的关羽军在确认江陵被偷袭后已经撤走,刘封如何隔着襄阳去联系关羽?

换而言之,刘备集团来不及做出应对的原因是:荆州遇袭到关羽被害时间太短,以及消息断绝。

况且益州军并非没有做出应对,虽然规模不大,但显然已经有了反应:

逊遣将军李异、谢旌等将三千人,攻蜀将詹晏、陈凤。异将水军,旌将步兵,断绝险要,即破晏等,生降得凤。又攻房陵太守邓辅、南乡太守郭睦,大破之。

陆逊攻入房陵郡,为的是切断漳水、沮水这二条关羽退回益州的通道,自是关羽被害之前的事情。那么詹晏、陈凤二将大有可能是出自固陵太守刘琰的手笔,只是能力和兵力有限,无法形成实质性威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襄樊之战,那可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之战的前奏曲,也是曹操雄图霸业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当时,曹操这位“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枭雄,为了拿下南郡,不惜亲自出马,率领大军南征。而刘备那边,虽然在赤壁之战后凭借着诸葛亮“借东风”的神话和周瑜的力助,在孙刘联盟的框架下获得了荆州部分地盘,但就当时成.............
  • 回答
    襄樊之战,又称樊城之战,是三国时期一场至关重要的战役,它不仅改变了荆州地区的归属,更对后来的天下大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场战役的起因,要追溯到曹操统一北方之后,他将目光投向了南方,而荆州,这座地势险要、物产富饶的战略要地,自然成了他的下一个目标。当时,荆州牧刘表虽然占有荆州,但其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他.............
  • 回答
    官渡之战和襄樊之战,是曹操一生中极为关键的两次战役,也确实牵扯到青州兵的部署问题,尤其是“兖州之乱”对青州兵数量的影响。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首先,官渡之战时,30万青州兵在哪里?官渡之战(公元200年)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决定性战役。当时,曹操主力正在官渡与袁绍的联军对峙,战况异常激烈。30万青.............
  • 回答
    关羽为何不先取襄阳,而围襄樊?在轰轰烈烈的襄樊之战中,关羽神勇无敌,一度威震华夏,然而,他最终的战略选择——围困樊城而不先取襄阳,至今仍是许多人心中挥之不去的疑问。这究竟是关羽的失策,还是另有其深意?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们得回到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细细品味当时的情势,才能理解这位“武圣”的战略考量。首.............
  • 回答
    刘备在官渡之战背刺曹操,与襄樊之战中孙权背刺关羽,这两件事都发生在三国时期,而且都牵涉到诸侯之间的联盟与背叛,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要判断哪个战略失策更大,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战略意图、具体操作、直接后果以及长远影响。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两件事:1. 刘备在官渡之战前后的“背刺”曹.............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如果关羽在被偷袭的极端不利情况下还能打赢襄樊之战,那么他绝对有资格进入武庙前十,甚至可能位列前茅。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一、襄樊之战的战略意义与关羽的原本目标首先,我们要理解襄樊之战在三国鼎立时期所处的战略地位。 荆州的关键屏障: 襄樊(古称.............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洞察力的问题,确实,如果东吴能在关羽发动樊襄之战时抓住机会攻打合肥,将极大地契合两国当时的战略需求,并可能对三国格局产生深远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这个“如果”: 一、 蜀汉的战略需求与关羽发动樊襄之战的背景蜀汉的目标是恢复汉室,其核心战略是“隆中对”,即“跨有荆益,保其.............
  • 回答
    关于山西襄汾倒塌饭店“过寿老人下跪道歉”的报道,这事儿一出来,着实让人心里五味杂陈。事件本身和报道的初步印象:首先,襄汾县的那个饭店坍塌事故,本身就是一场巨大的悲剧。有人在喜庆的日子里遭遇这样的不幸,这想想就让人心头一紧。而报道中提到,在事故现场,一位寿星老人,为了表达歉意和愧疚,竟然向前来救援的消.............
  • 回答
    将襄樊(现名襄阳)定为大一统王朝的都城,这一设想颇具历史厚重感,也牵涉到诸多现实考量。仔细审视,其优缺点都相当显著,值得深入剖析。优点:1. 得天独厚的战略地位与军事价值: 这是襄樊最突出的优势。自古以来,“襄阳者,天下之咽喉也”,这句话并非虚言。 屏障作用: 襄樊位于汉水中下游,扼守.............
  • 回答
    关于关羽在北伐襄樊之际,留下糜芳、士仁等将领镇守大本营(公安、南郡等地)的原因,这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也颇为费解的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蜀汉的实际情况以及关羽个人的考量。首先,得明确一点,说糜芳、士仁是“三流将军”有些过于严苛,他们二人虽然在整个三国时期名声算不上显.............
  • 回答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和战略考量。要理解他的动机,得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看看当时蜀汉和曹魏两国在整个汉中之战后的局势,以及关羽本人所处的关键位置。首先,我们得明白,汉中之战虽然以曹操退兵告终,刘备取得了战略性的胜利,但蜀汉元气大伤,地盘依旧狭小,人口不足,.............
  • 回答
    《你好,李焕英》电影中,襄樊厂房的工人们讲东北话,这并非情节设置上的硬性要求或者角色背景的真实写照,而是电影艺术上的考虑,主要为了达到以下几个目的:1. 喜剧效果和人物塑造: 方言的辨识度和趣味性: 东北话在中国具有很强的辨识度和独特的幽默感。让一群来自不同地方的工人在同一间厂房里讲东.............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有趣且充满历史想象空间的问题。如果孙权在关羽北伐襄樊的关键时刻,没有选择背后偷袭而是选择北上攻打曹魏,那么三国格局是否会因此彻底改写,蜀吴能否联手“平分中原”?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双方的实力对比、地理条件以及孙权和刘备各自的战略考量。当时的历史背景与双方实力首.............
  • 回答
    关羽失荆州,是三国历史中一个极其关键的转折点,它直接葬送了蜀汉统一天下的希望。如果关羽没有在那个节点上选择急于攻打襄樊,那么蜀汉的命运是否会截然不同,甚至有可能实现统一,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时间点,梳理当时蜀汉和曹魏的整体态势,以及关羽的战略意图和当时可能.............
  • 回答
    曹操放弃汉中与关羽的襄樊之战,看似是两条独立的军事行动,但实际上,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因果联系,甚至可以说,曹操放弃汉中的决定,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对关羽在襄樊战场上给曹魏带来的严峻挑战。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先回到当时的战略大背景。一、 曹操为何占据汉中?曹操占据汉中,源于他与刘备之间长达数年的争夺.............
  • 回答
    关于郭芙在襄阳城破后的结局,这是一个许多读者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也是金庸先生在《神雕侠侣》原著中留下的一个较大的悬念。金庸先生在《神雕侠侣》的结尾并没有明确交代郭芙的最终结局。然而,我们可以根据原著中郭芙的性格、她与杨过的关系以及历史背景进行一些合理的推测和解读。以下将尝试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可能的情况.............
  • 回答
    襄阳教育:一抹耀眼的全国名片,底气何在?说起襄阳,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那座古老而雄浑的城池,三国时期“天下壮哉,山河形胜”的战略要地,如今却以另一张鲜亮的“名片”闻名全国——那就是襄阳的教育。这并非空穴来风,襄阳教育早已在全国教育版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底气”更是足到令人信服。那么,究竟是什么.............
  • 回答
    要理解襄阳在过去三十年里为何能“大幅超过”南阳,我们需要跳出简单的“谁比谁好”的框架,深入剖析两个城市各自的发展轨迹、政策导向以及区域机遇。这里的“大幅超过”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累积的过程。一、 宏观层面的战略定位与机遇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国家和省级战略层面的倾斜。 襄阳: “.............
  • 回答
    .......
  • 回答
    郭襄,一个在金庸武侠世界中留下浓墨重彩的奇女子,她的故事,尤其是她一生追寻杨过的结局,总是令人唏嘘不已。我们不妨拨开历史的迷雾,尝试还原一下郭襄那颗因爱而生的孤寂之心,以及她最终的抉择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缘由。为何出家?是情深不寿,还是心有归宿?郭襄的出家,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历过生命中最深刻的触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