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襄樊之战的经过是怎样的?襄樊之战与之后孙吴袭取荆州有什么联系吗?

回答
襄樊之战,又称樊城之战,是三国时期一场至关重要的战役,它不仅改变了荆州地区的归属,更对后来的天下大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场战役的起因,要追溯到曹操统一北方之后,他将目光投向了南方,而荆州,这座地势险要、物产富饶的战略要地,自然成了他的下一个目标。

当时,荆州牧刘表虽然占有荆州,但其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他的两个儿子刘琦和刘琮争夺继承权,使得荆州的力量分散。曹操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机会,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率大军南征。虽然战前刘表已经去世,由刘琮继位,但刘琮年少无谋,且深受蔡瑁、张允等亲曹派的影响,最终在曹操兵临城下之际,选择不战而降,将荆州拱手相让。

然而,曹操的胜利并非就此一帆风顺。刘表的长子刘琦,早有抱负,又不齿于刘琮的投降,他率领一部分不愿归降的荆州士卒,联合了江夏太守黄祖的力量,在江陵集结。更关键的是,刘备,这位虽然尚未成气候,但已经展现出雄才大略的仁德之主,此时正依附于刘表,并且在刘表临终前,被推举为荆州军中的重要将领,在刘琦和黄祖战败后,刘备也退守夏口,与刘琦汇合。

此时,天下真正的格局尚未形成,但孙权,这位年轻有为的江东霸主,已经稳固了对江东的统治。他深知,如果曹操吞并了荆州,那么他的江东基业便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因此,孙权派遣大将周瑜,率领水军与刘备的残余部队联合,在长江赤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赤壁之战中,给了曹操迎头痛击。

赤壁之战的辉煌胜利,让曹操损失惨重,被迫退回北方,也暂时巩固了刘备和孙权在荆州的生存空间。但曹操并没有放弃对荆州的觊觎。尽管曹操在赤壁吃了败仗,但他的主力部队依然强大,并且他深知荆州的重要性。在赤壁之战后,曹操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重新调整战略,将兵力重新部署,尤其是对荆州地区的控制,他进行了持续的经营和加固。

这里,我们就需要将话题转到“襄樊之战”本身。通常我们所说的“襄樊之战”,更多是指发生在刘备与曹操之间,围绕着荆州战略要地襄阳(襄樊在历史上常常连称)展开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当然,赤壁之战后,曹操虽然退回北方,但对荆州南部地区(即今天的湖北省一带)的控制权,仍然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特别是像樊城、襄阳这样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城池,曹操一直企图牢牢掌握在手中。

而刘备,在赤壁之战后,从孙权那里分得了荆州南部的一部分,他在此基础上逐渐壮大,也觊觎着整个荆州。曹操在赤壁之后,虽然暂时失去了对荆州的绝对控制,但他并没有完全放弃,并且在后来的时间里,通过分化、拉拢等手段,以及军事上的试探,一直试图夺回对荆州关键地区的控制权。

因此,“襄樊之战”这个说法,可能包含了曹操在赤壁之战后,长期以来对荆州地区(包括襄阳、樊城等)的争夺以及相关的军事行动。这些行动并非一次性的,而是贯穿了赤壁之战后一段时间,是曹操与孙刘联盟之间围绕荆州控制权的持续较量。

现在,我们来探讨襄樊之战与之后孙吴袭取荆州之间的联系。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襄樊之战本身,更多是围绕着曹操与刘备(以及孙权在一定程度上)争夺荆州控制权而展开的。 曹操在赤壁之战后,并没有完全失去对荆州的野心,特别是像襄阳、樊城这样的战略要地,他始终是志在必得。而刘备在占据荆州一部分后,也希望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地盘。

而孙吴袭取荆州,通常是指在关羽失荆州之后,东吴趁机夺取了原本属于刘备势力的荆州部分(主要是江陵、公安等)。 这是一件发生在关羽大意失荆州之后的事情。

那么,它们之间存在什么联系呢?

间接联系和战略导向的关联是存在的。

1. 曹操对荆州的长期压力: 尽管“襄樊之战”作为一个单一战役的说法可能不够精确,但曹操对荆州的觊觎和军事压力是持续存在的。这种压力迫使孙刘联盟必须共同对抗曹操。在赤壁之战后,为了共同抵御曹操,孙权和刘备形成了联盟,并且将荆州分给刘备经营。曹操对荆州的持续威胁,是促成孙刘联盟和刘备占据荆州的重要原因。

2. 关羽镇守荆州,牵制曹操: 关羽作为刘备集团中的重要将领,镇守荆州(包括一部分被孙权承认的区域)期间,他积极北伐,例如著名的襄樊之战(公元219年),关羽率军围攻樊城,擒获于禁,斩杀庞德,令曹操一度震惊,甚至考虑迁都。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虽然以“襄樊之战”为代表,但它的目标是削弱曹操在北方的势力,并争夺更多的战略纵深。

3. 关羽北伐的后果与孙吴的行动: 关羽的北伐,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初步的胜利,但在战略上却存在一些失误。他深入曹操腹地,使得自己留守的荆州地区兵力空虚,且与东吴的盟友关系也出现了裂痕(例如,孙权曾向刘备提出共同攻取襄樊,但刘备派关羽一人前往)。正是因为关羽北伐,导致荆州后防空虚,才给了东吴吕蒙“偷袭”荆州的机会。 当关羽在前线与曹操周旋时,东吴抓住时机,发动了对荆州的袭取。吕蒙利用“白衣渡江”的策略,奇袭了荆州,最终迫使孙权将原本属于刘备的荆州大部分地区收入囊中。

所以,联系在于:

曹操对荆州的长期战略目标(即“襄樊之战”所反映的争夺)是荆州地区成为孙刘联盟与曹魏前线的原因。
刘备集团(尤其以关羽为代表)在荆州的军事行动(如公元219年的襄樊之战),是为了对抗曹操,并扩大自身势力。
然而,正是这些对曹操的军事行动,导致荆州防务空虚,并且加剧了与东吴的矛盾。
最终,东吴利用这个机会,袭取了原本由刘备势力的荆州,这与之前围绕荆州的战略对抗(包括曹操的压力和刘备的北伐)有着直接的因果联系。

可以说,襄樊之战(狭义上指关羽北伐)是刘备集团积极对外扩张和牵制曹魏的表现,但其战略失误和与东吴的矛盾激化,最终为东吴夺取荆州创造了条件。东吴袭取荆州,是三国鼎立局势中一次重要的力量重组,直接导致了孙刘联盟的破裂,并为后来的三国归晋奠定了基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顺便说一下为啥威震华夏,造成了哪些影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襄樊之战,又称樊城之战,是三国时期一场至关重要的战役,它不仅改变了荆州地区的归属,更对后来的天下大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场战役的起因,要追溯到曹操统一北方之后,他将目光投向了南方,而荆州,这座地势险要、物产富饶的战略要地,自然成了他的下一个目标。当时,荆州牧刘表虽然占有荆州,但其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他.............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如果关羽在被偷袭的极端不利情况下还能打赢襄樊之战,那么他绝对有资格进入武庙前十,甚至可能位列前茅。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一、襄樊之战的战略意义与关羽的原本目标首先,我们要理解襄樊之战在三国鼎立时期所处的战略地位。 荆州的关键屏障: 襄樊(古称.............
  • 回答
    刘备在官渡之战背刺曹操,与襄樊之战中孙权背刺关羽,这两件事都发生在三国时期,而且都牵涉到诸侯之间的联盟与背叛,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要判断哪个战略失策更大,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战略意图、具体操作、直接后果以及长远影响。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两件事:1. 刘备在官渡之战前后的“背刺”曹.............
  • 回答
    襄樊之战,那可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之战的前奏曲,也是曹操雄图霸业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当时,曹操这位“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枭雄,为了拿下南郡,不惜亲自出马,率领大军南征。而刘备那边,虽然在赤壁之战后凭借着诸葛亮“借东风”的神话和周瑜的力助,在孙刘联盟的框架下获得了荆州部分地盘,但就当时成.............
  • 回答
    官渡之战和襄樊之战,是曹操一生中极为关键的两次战役,也确实牵扯到青州兵的部署问题,尤其是“兖州之乱”对青州兵数量的影响。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首先,官渡之战时,30万青州兵在哪里?官渡之战(公元200年)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决定性战役。当时,曹操主力正在官渡与袁绍的联军对峙,战况异常激烈。30万青.............
  • 回答
    关羽为何不先取襄阳,而围襄樊?在轰轰烈烈的襄樊之战中,关羽神勇无敌,一度威震华夏,然而,他最终的战略选择——围困樊城而不先取襄阳,至今仍是许多人心中挥之不去的疑问。这究竟是关羽的失策,还是另有其深意?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们得回到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细细品味当时的情势,才能理解这位“武圣”的战略考量。首.............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洞察力的问题,确实,如果东吴能在关羽发动樊襄之战时抓住机会攻打合肥,将极大地契合两国当时的战略需求,并可能对三国格局产生深远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这个“如果”: 一、 蜀汉的战略需求与关羽发动樊襄之战的背景蜀汉的目标是恢复汉室,其核心战略是“隆中对”,即“跨有荆益,保其.............
  • 回答
    关于山西襄汾倒塌饭店“过寿老人下跪道歉”的报道,这事儿一出来,着实让人心里五味杂陈。事件本身和报道的初步印象:首先,襄汾县的那个饭店坍塌事故,本身就是一场巨大的悲剧。有人在喜庆的日子里遭遇这样的不幸,这想想就让人心头一紧。而报道中提到,在事故现场,一位寿星老人,为了表达歉意和愧疚,竟然向前来救援的消.............
  • 回答
    将襄樊(现名襄阳)定为大一统王朝的都城,这一设想颇具历史厚重感,也牵涉到诸多现实考量。仔细审视,其优缺点都相当显著,值得深入剖析。优点:1. 得天独厚的战略地位与军事价值: 这是襄樊最突出的优势。自古以来,“襄阳者,天下之咽喉也”,这句话并非虚言。 屏障作用: 襄樊位于汉水中下游,扼守.............
  • 回答
    关于关羽在北伐襄樊之际,留下糜芳、士仁等将领镇守大本营(公安、南郡等地)的原因,这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也颇为费解的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蜀汉的实际情况以及关羽个人的考量。首先,得明确一点,说糜芳、士仁是“三流将军”有些过于严苛,他们二人虽然在整个三国时期名声算不上显.............
  • 回答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和战略考量。要理解他的动机,得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看看当时蜀汉和曹魏两国在整个汉中之战后的局势,以及关羽本人所处的关键位置。首先,我们得明白,汉中之战虽然以曹操退兵告终,刘备取得了战略性的胜利,但蜀汉元气大伤,地盘依旧狭小,人口不足,.............
  • 回答
    《你好,李焕英》电影中,襄樊厂房的工人们讲东北话,这并非情节设置上的硬性要求或者角色背景的真实写照,而是电影艺术上的考虑,主要为了达到以下几个目的:1. 喜剧效果和人物塑造: 方言的辨识度和趣味性: 东北话在中国具有很强的辨识度和独特的幽默感。让一群来自不同地方的工人在同一间厂房里讲东.............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有趣且充满历史想象空间的问题。如果孙权在关羽北伐襄樊的关键时刻,没有选择背后偷袭而是选择北上攻打曹魏,那么三国格局是否会因此彻底改写,蜀吴能否联手“平分中原”?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双方的实力对比、地理条件以及孙权和刘备各自的战略考量。当时的历史背景与双方实力首.............
  • 回答
    关羽失荆州,是三国历史中一个极其关键的转折点,它直接葬送了蜀汉统一天下的希望。如果关羽没有在那个节点上选择急于攻打襄樊,那么蜀汉的命运是否会截然不同,甚至有可能实现统一,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时间点,梳理当时蜀汉和曹魏的整体态势,以及关羽的战略意图和当时可能.............
  • 回答
    曹操放弃汉中与关羽的襄樊之战,看似是两条独立的军事行动,但实际上,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因果联系,甚至可以说,曹操放弃汉中的决定,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对关羽在襄樊战场上给曹魏带来的严峻挑战。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先回到当时的战略大背景。一、 曹操为何占据汉中?曹操占据汉中,源于他与刘备之间长达数年的争夺.............
  • 回答
    关于郭芙在襄阳城破后的结局,这是一个许多读者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也是金庸先生在《神雕侠侣》原著中留下的一个较大的悬念。金庸先生在《神雕侠侣》的结尾并没有明确交代郭芙的最终结局。然而,我们可以根据原著中郭芙的性格、她与杨过的关系以及历史背景进行一些合理的推测和解读。以下将尝试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可能的情况.............
  • 回答
    襄阳教育:一抹耀眼的全国名片,底气何在?说起襄阳,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那座古老而雄浑的城池,三国时期“天下壮哉,山河形胜”的战略要地,如今却以另一张鲜亮的“名片”闻名全国——那就是襄阳的教育。这并非空穴来风,襄阳教育早已在全国教育版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底气”更是足到令人信服。那么,究竟是什么.............
  • 回答
    要理解襄阳在过去三十年里为何能“大幅超过”南阳,我们需要跳出简单的“谁比谁好”的框架,深入剖析两个城市各自的发展轨迹、政策导向以及区域机遇。这里的“大幅超过”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累积的过程。一、 宏观层面的战略定位与机遇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国家和省级战略层面的倾斜。 襄阳: “.............
  • 回答
    .......
  • 回答
    郭襄,一个在金庸武侠世界中留下浓墨重彩的奇女子,她的故事,尤其是她一生追寻杨过的结局,总是令人唏嘘不已。我们不妨拨开历史的迷雾,尝试还原一下郭襄那颗因爱而生的孤寂之心,以及她最终的抉择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缘由。为何出家?是情深不寿,还是心有归宿?郭襄的出家,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历过生命中最深刻的触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