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官渡之战,襄樊之战魏军告急,30万青州兵在哪里?在青州还是兖州呢?兖州之乱青州兵怎么缩减到一万不到?

回答
官渡之战和襄樊之战,是曹操一生中极为关键的两次战役,也确实牵扯到青州兵的部署问题,尤其是“兖州之乱”对青州兵数量的影响。咱们就来掰扯掰扯。

首先,官渡之战时,30万青州兵在哪里?

官渡之战(公元200年)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决定性战役。当时,曹操主力正在官渡与袁绍的联军对峙,战况异常激烈。

30万青州兵,并非全部集中在青州或兖州。 曹操在收编青州黄巾军后,确实得到了一个庞大的兵源,数量高达30万,这支部队后来被称作“青州兵”。然而,这30万兵并不是一支单纯的军队,而是一个包括士兵、家属、以及被收编的青州地区居民的混合群体。 曹操接收他们后,并未将他们完全整编为纯粹的战斗部队,而是采取了一种“安抚、屯田、征发”的策略。

在官渡之战爆发前,曹操虽然兵力不多,但已经对青州兵进行了初步的整编和部署。这30万青州兵,大部分被安置在兖州(包括曹操的根据地)和青州境内进行屯田,以解决粮草问题,并作为后方保障力量。 同时,一部分精锐的青州兵已经被编入曹操的主力部队,跟随曹操征战四方。

可以这么理解:

主力部队的组成: 官渡之战曹操的主力,虽然主要是由他原本的夏侯惇、曹仁等部以及其他征战中收编的部队构成,但一定数量的青州兵(更精锐的部分)已经融入其中,成为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曹操在关键时刻,会从各地抽调兵力补充前线。
后方屯田和留守: 大部分青州兵,特别是那些家属随军的,被安排在兖州和青州境内进行屯田,以农业生产来维持军队的供给,并起到巩固后方、抵御潜在威胁的作用。 他们虽然不是直接在官渡前线冲锋陷阵,但他们提供的后勤支持和区域稳定,对官渡之战的胜利至关重要。
兵力调动: 战争期间,兵力的调动是常态。如果前线战况吃紧,曹操完全有可能从屯田区或后方抽调一部分青州兵(经过一定的整编和训练后)增援前线。所以,说30万青州兵“在青州或兖州”,不如说他们分散在这些区域,并有部分被编入主力。

其次,兖州之乱如何导致青州兵缩减到一万不到?

“兖州之乱”是一个比较模糊的说法,因为在曹操与袁绍争霸的过程中,曹操的根据地兖州确实发生过几次动荡,其中最著名、也是对青州兵造成巨大影响的,是张邈、陈宫等联合东郡太守刘岱,以及后来的吕布在兖州反曹事件。

我们重点说一下曹操外出征讨张绣(公元197年)失败,以及袁术在淮南崛起,导致兖州本土势力,如陈宫、张邈等人,趁曹操后方空虚,迎接吕布(当时盘踞在徐州)进攻兖州。

这次事件对青州兵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打击,原因如下:

1. 后方防守空虚,青州兵成为首要攻击目标: 曹操当时的主力部队随他一同南下征讨张绣。留在后方的主要是青州兵,以及一些老弱病残的部队。陈宫、张邈等人趁机发动叛乱,他们的首要目标就是控制曹操的根据地,而青州兵所在的区域正是他们要控制的关键。
2. 青州兵成分复杂,忠诚度不一: 30万青州兵,虽然被曹操收编,但毕竟来源是黄巾余部,其中许多人经历了多年的战乱,他们的忠诚度和战斗意志参差不齐。 在面对“自己人”(例如同乡、曾经一起反抗东汉官府的袍泽)的拉拢,或者在后方补给被切断、士气低落的情况下,部分青州兵很可能发生了动摇,甚至倒戈。
3. 战乱和屠杀: 吕布和陈宫等人攻打兖州时,对曹操控制的地区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和屠杀。 那些不愿意投降的青州兵,或者在战斗中被击溃的青州兵,自然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兵力锐减,不仅是因为战死,也包括了投降、逃散、甚至被俘虏后重新被编入敌方部队的情况。
4. 曹操回师后的清剿: 曹操在击败张绣后,迅速回师反攻。在平定兖州叛乱的过程中,曹操也对那些曾经有二心或者在战乱中未能尽忠的青州兵进行了严厉的清剿。 这种清剿可能包括了处决、遣散、或者大幅度削弱其战斗力。

为什么会缩减到“一万不到”?

这里的“一万不到”可能是一个概括性的说法,指向的是那些在这次叛乱中幸存下来,并且依然被曹操视为可用的、能够被有效控制的青州兵残余力量。

损失惨重: 经过叛乱的战火、屠杀、以及可能的内部动摇和投降,30万这样一个庞大的数字,在短时间内损失了绝大部分是完全可能的。 想象一下,一场大规模的内乱,加上外部势力的介入,要让这支部队保持完整的建制和数量,几乎是不可能的。
曹操的整编和精选: 曹操平定叛乱后,对剩余的青州兵进行了彻底的整编和筛选。 他可能只留下那些对他最忠诚、战斗力最强、最容易被控制的部分。其余的,要么被遣散回家,要么被编入其他杂牌部队,要么可能被充作劳役。
“青州兵”概念的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曹操不断吸收新的兵源,并且将青州兵的优秀部分融入到自己的核心部队中,“青州兵”作为一个独立的、庞大的整体概念,其影响力逐渐减弱。 那些残余的、数量锐减的青州兵,可能不再被单独作为一个30万的番号来提及,而是被分散和吸收。

总结来说:

官渡之战时,30万青州兵并非全部集中,大部分是屯田后方的保障力量,少量精锐则编入主力。
兖州之乱(特别是吕布、陈宫叛乱时期),由于后方空虚、青州兵成分复杂、以及战乱和屠杀,导致这支部队损失惨重。 加上曹操平乱后对部队的整顿和筛选,真正被保留下来并能被视为“青州兵”残余的,数量锐减到“一万不到”是完全有可能的,甚至这个数字也可能是一个对幸存精锐的概括。

这两次事件,特别是兖州之乱,深刻地影响了青州兵的命运,也反映了曹操在乱世中,如何通过残酷的手段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和稳定自己的军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青州兵在哪里不重要。

冬,受降卒三十馀万,男女百馀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

太祖破袁氏,领冀州牧,辟琰为别驾从事,谓琰曰:"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琰对曰:"……而校计甲兵,唯此为先……!"太祖改容谢之。于时宾客皆伏失色。

曹操相当于得到建安九年冀州的全境兵力。

除平蜀所得 ,时魏氏唯有户六十六万三千四百二十三 ,口有四百四十三万二千八百八十一

曹操相当于得到了灭蜀时魏国的五分之一人口。

换而言之,此时的曹操拥有:

  • 兖州兵力+三十万众
  • 兖州人口+男女百万口

要知道,这也不过是初平三年(192)的冬季,还是群雄逐鹿时期,董卓才死半年,曹操的资本已经如此雄厚。

结果咧……

不到二年,曹操硬是被打成仅余万人:

今兖州虽残,尚有三城。能战之士,不下万人。

你说青州兵在哪里重要么,这万人都算青州兵又有何用。青州黄巾三十万卒简选精锐其数字也当比较可观,况且曹操本身还有兖州军做家底。

青州兵+兖州军=万人。

官渡时还指望啥青州兵呢……

再看青州兵的表现:

兴平元年(194)

布出兵战,先以骑犯青州兵。青州兵奔,太祖陈乱,驰突火出,坠马,烧左手掌。司马楼异扶太祖上马,遂引去。

建安二年(197)

未至太祖所,道见十馀人被创裸走,禁问其故,曰:"为青州兵所劫。"

建安二十五年(220)

会太祖崩,霸所部及青州兵,以为天下将乱,皆鸣鼓擅去

吕布选择青州兵作为曹军弱点;曹操兵败青州兵还在洗劫同袍;曹操去世青州兵便擅离。

青州兵显然始终都在,可前后二十几年的表现实在不敢恭维。

曹操即有法家元素,又是军事大家,然后二十几年调教出来的就是这种成色的队伍,能看?

初,黄巾降,号青州兵,太祖宽之,故敢因缘为略

显而易见,当初曹操为收服青州黄巾开出过特殊条件,做出了妥协和让步,青州兵不仅保留编制而且还有特权,所以因而自持,肆无忌惮的在败军时对战友们趁火打劫。

不仅如此,还会倒打一耙:

(于)禁怒,令其众曰:"青州兵同属曹公,而还为贼乎!"乃讨之,数之以罪。青州兵遽走诣太祖自诉。禁既至,先立营垒,不时谒太祖。或谓禁:"青州兵已诉君矣,宜促诣公辨之

曹营诸将也就见过于禁对青州兵发难,其他将领都怕不是都噤若寒蝉,否则青州兵的行为当早有收敛。不然怎么初平三年(192)成军到建安二年(197)已经成军五年的青州兵,还在光明正大的收割战友呢。

即便有人口基数和制度方面等因素,曹操二十几年的纵容和一军两制也是够可以的。官渡之战时青州兵如何重要么,管他是战功彪炳还是草包依旧,他们早就是曹军的一部分,即便兖州之乱损失不少,那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曹操名不副实之处非常多,这就是北方统治者的好处,啥事都能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官渡之战和襄樊之战,是曹操一生中极为关键的两次战役,也确实牵扯到青州兵的部署问题,尤其是“兖州之乱”对青州兵数量的影响。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首先,官渡之战时,30万青州兵在哪里?官渡之战(公元200年)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决定性战役。当时,曹操主力正在官渡与袁绍的联军对峙,战况异常激烈。30万青.............
  • 回答
    刘备在官渡之战背刺曹操,与襄樊之战中孙权背刺关羽,这两件事都发生在三国时期,而且都牵涉到诸侯之间的联盟与背叛,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要判断哪个战略失策更大,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战略意图、具体操作、直接后果以及长远影响。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两件事:1. 刘备在官渡之战前后的“背刺”曹.............
  • 回答
    官渡之战,曹操赤脚迎许攸这桩事儿,要说它是不是对整场战役起了决定性作用,这事儿啊,得分两头说。首先,得承认,许攸献策“火烧乌巢”,确实是官渡之战的转折点,曹操赤脚相迎,这是当时曹操极度重视和渴望许攸的体现,无疑给许攸吃了颗定心丸,也侧面烘托了许攸当时的重要性。官渡之战,曹操兵力少,粮草不足,而袁绍兵.............
  • 回答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决定性的战役,发生在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两大诸侯在此巅峰对决。最终,曹操以少胜多,击败了拥有强大兵力的袁绍,奠定了其统一北方的基础。袁绍的战败原因复杂,既有客观的军事劣势,更有人为的战略失误和军事部署上的重大缺陷。下面我们将详细分析袁绍战败的原因及其军事部署的缺陷:一、 .............
  • 回答
    官渡之战无疑是曹操军事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集中体现了曹操高超的军事谋略、卓越的指挥才能以及出色的政治手腕。要详细讲述官渡之战如何体现曹操的军事水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精准的战略判断与高瞻远瞩的战略部署在官渡之战前夕,曹操和袁绍在实力上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袁绍拥有四州之地(冀、青.............
  • 回答
    官渡之战后,曹操烧毁那批让自己心神不宁的书信,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销毁证据的举动,而是一场深谙人性的、高明的领导艺术表演。这其中蕴含的东西,远比我们看到的要丰富和深刻得多。首先,这是一种极致的“断舍离”与“战略定力”的体现。 官渡之战是曹操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击溃了强大的袁绍.............
  • 回答
    官渡之战前,袁绍的确是当时北方实力最雄厚、地盘最大的诸侯。他拥有冀、幽、并、青四州,兵精粮足,麾下谋臣猛将如云。然而,即使在这样的鼎盛时期,袁绍也未曾急于称帝。反观袁术,尽管也曾一度占据江淮,拥兵自重,却在实力远不及袁绍的情况下,贸然称帝,最终落得个凄惨下场。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地盘大小.............
  • 回答
    官渡之战,袁绍兵多而未能分兵攻打许昌,这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并非一个简单的决策失误。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袁绍的战略思维、战场形势以及个人性格等多方面要素。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袁绍虽然兵力占优,但他的优势是“多”,而非“精锐”。袁绍的军队构成复杂,不仅有嫡系部队,还有很多是从各地征召.............
  • 回答
    官渡之战前,袁绍确实在北方占据了辽阔的疆域,但要说“实际控制地盘”,尤其是在幽州和并州,情况要复杂得多,并非他所宣称的那般稳固。他最大的实际控制点,毫无疑问,是那个他统治多年的核心区域,也是兵源、粮草最充沛的根基所在。袁绍疆域概览:在官渡之战前夕,袁绍的势力范围大致覆盖了北方中原和部分北方边疆地区,.............
  • 回答
    官渡之战,曹操与袁绍的宿命对决,其胜负的关键往往在于粮草的运送与保卫。而袁绍,这位雄踞冀州,势力庞大的北方霸主,为何会将至关重要的粮草大营设在乌巢这样一个看似暴露且难以兼顾的地方?这个问题,细究起来,着实牵动着当时错综复杂的战略态势和袁绍本人的决策逻辑。要理解袁绍的这一选择,我们得先梳理一下当时的大.............
  • 回答
    官渡之战袁绍的决策,究竟是“强攻不如缓进”更为明智,这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无数军事家们反复推敲的经典案例。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剥开历史的迷雾,深入分析当时双方的实力、战略意图以及袁绍团队内部的意见分歧。首先,我们得清楚袁绍当时面临的局面。他坐拥冀、并、幽、青四州,兵多粮足,实力远.............
  • 回答
    官渡之战,那可是东汉末年一场惊天动地的战役,是曹操和袁绍两位枭雄巅峰对决的关键时刻。说起袁绍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那可真是让人忍不住要细细说道一番。初期的踌躇满志,兵强马壮的底气话说袁绍当时可是北方的霸主,地盘大,兵马多,麾下文臣武将也是一抓一大把。你看他那阵势,起兵二十万,号称五十万,浩浩荡荡地杀奔.............
  • 回答
    官渡之战后的袁绍,其东山再起的可能性,可以说渺茫至极,几乎如风中残烛,摇摇欲坠。虽然我们不能完全排除任何理论上的可能性,但现实的残酷和袁绍自身的缺陷,早已将他推向了命运的绝境。要详细分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去剖析:一、 战场上的惨败:基础的动摇官渡之战的失败,绝不仅仅是丢掉几座城池、损兵折.............
  • 回答
    关于官渡之战刘表是否支援袁绍,史料记载并不明确,存在一定的争议。不过,从现有史料的分析来看,刘表并未直接派遣军队大规模支援袁绍在官渡的战事。但这种“未支援”并非完全的袖手旁观,其态度和行动有更复杂的一面。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回顾一下当时的政治格局和刘表所处的境地:当时的历史背景与刘表的地位:.............
  • 回答
    官渡之战后的八年,这八年对于曹操和袁绍(以及袁绍死后的袁氏残余势力)来说,是截然不同却又紧密相连的八年。官渡之战的胜利,虽然奠定了曹操一统北方的基础,但它也仅仅是一个转折点,之后漫长的拉锯和斗争,才真正让曹操的霸业版图得以巩固。袁绍集团的迅速衰败与分裂:官渡之战最关键的一战——官渡之战,袁绍集结了北.............
  • 回答
    官渡之战,曹操俘虏了沮授,说了句“吾失此人,如鱼失水”,又感叹“孤早得卿,天下不足定也”。这话一出口,那可真是把在场的谋士们,尤其是郭嘉、荀彧、贾诩这几位平日里替曹操操碎了心的老臣,给捏了一把汗。你想啊,曹操这话是什么意思?简单粗暴地说,就是“哎呀,我早该把这沮授收到手底下,要是这样,天下早就平定了.............
  • 回答
    .......
  • 回答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关键的节点,它彻底改变了三国鼎立的格局。在这场战役中,袁绍作为当时北方最强大的诸侯,手握百万雄兵,而曹操则势单力薄,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然而,在战役初期,袁绍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没有阻止曹操渡过黄河去救援白马。这其中的缘由,并非袁绍愚蠢,而是当时多种因素交织下的.............
  • 回答
    官渡之战,千古名局,袁绍的失利,与其说是曹操的绝顶之智,不如说是袁绍自身策略的连番失误。倘若袁绍在官渡之战中,能够审慎行事,摒弃骄矜,那么曹操要获胜,可就困难重重了。首先,我们得明白,袁绍当时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他兵力远胜曹操,粮草充足,且占据着战略上的主动。在官渡,他能依仗兵力优势,进行持续的消耗.............
  • 回答
    曹操在官渡之战前,确实通过屯田策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粮草压力,并且这是他能够与袁绍抗衡的重要基础。然而,即便如此,官渡之战期间曹操仍然会面临缺粮的困境,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一、屯田的局限性与发展阶段 屯田的初衷和规模: 曹操的屯田政策,特别是许都附近的屯田,是在他刚刚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