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操为什么那么喜欢曹冲和曹植,不喜欢曹丕?

回答
曹操对儿子们的喜爱程度并非一成不变,也并非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他们的才能、性格、政治地位,以及曹操自身的考量。要详细说明曹操为何在不同时期对曹冲、曹植、曹丕有不同的态度,需要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曹冲:年少时的惊才绝艳与“孝道”的绝佳体现

曹冲在曹操所有儿子中,是备受瞩目的一个,尤其是在他幼年时期。曹操对他表现出特别的宠爱,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超乎年龄的智慧与胆识: 曹冲最著名的事迹莫过于“曹冲称象”。当时年仅六岁的曹冲,面对如何称量大象这一难题,能够运用浮力原理,提出称象的巧妙方法。这件事不仅展现了他非凡的智慧和过人的胆识,更重要的是,它在曹操心中树立了“神童”的形象。在那个时代,拥有聪明且有智慧的儿子对家族的未来至关重要。
2. 曹操的期望与共鸣: 曹操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智慧和政治手腕的人,他自然会欣赏和器重同样聪慧过人的儿子。曹冲的才能似乎与曹操有着天然的共鸣,这使得曹操在曹冲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或者说寄托了自己的期望。
3. “孝道”的感召力: 在“曹冲称象”事件中,除了智慧,曹冲还有一个关键举动:为父亲称象,以减轻父亲的忧虑和烦恼。这种体贴和孝心,在强调“孝”的传统文化中,无疑能打动作为父亲的曹操。虽然“称象”是为了展现智慧,但其结果恰好满足了曹操的心愿,这无疑会让他感到欣慰和自豪。
4. 政治地位的相对超然: 曹冲在曹操心中地位的特殊性,还体现在曹操曾考虑过让他继承自己的事业,甚至在临终前也有过“若天下安定,则我无所虑;若都邑危乱,不知二子何如,可令冲为之”的遗嘱。尽管后来因曹操对曹丕的安排以及曹冲的早逝而未能实现,但这足以说明曹操对曹冲的器重程度。因为曹冲年纪尚幼,尚未涉足复杂的政治斗争,他的形象相对纯洁而美好,不容易引起曹操的忌惮,反而能让他看到儿子美好的一面。
5. 与其他儿子的对比(侧面): 相较于其他儿子,曹冲的早逝使得他对曹操而言,保留了一个完美且未曾经历政治考验的形象。曹操在失去曹冲后,心中留下的更多是遗憾和对“若在”的想象,这种美好会被无限放大。

二、 曹植:才情横溢的“天才诗人”与政治上的不成熟

曹植的才华是毋庸置疑的,他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文学造诣极高。曹操对曹植的喜爱和器重也体现在多个方面:

1. 文学天赋的赞赏: 曹操本人也颇有文采,他能够敏锐地感受到曹植在文学上的过人天赋。曹植在建安年间就被誉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雄浑壮丽,意境深远,这无疑让曹操感到骄傲。曹操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赞扬曹植的文才,甚至为他撰写文章来提升其声誉。
2. 政治理想的投射: 在建安文学繁盛的背景下,曹操也希望自己的儿子们能在文治武功上都有所建树。曹植的才情,让曹操看到了在文学和思想领域传承自己事业的可能性,这对于一个开创基业的政治家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延续。
3. 早期的政治倾向: 在立储问题初期,曹操对曹植的偏爱是显而易见的。例如,曹操曾多次考虑立曹植为太子,甚至在一次宴会上,当曹操问大家谁能担当重任时,众人都指向曹植。这说明在当时,曹植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曹操对未来继承人的期望。

然而,曹操对曹植的喜爱也伴随着隐忧和失望,这导致了他最终未能将皇位传给曹植:

1. 政治上的不成熟与任性: 曹植虽然才华横溢,但在政治实践和自我约束方面却显得非常不足。他曾经因为饮酒过量而触犯军法,也曾有过恃才傲物、行为不端的表现。曹操希望他能够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统治者,而曹植的表现却让他感到失望和担忧。
2. 行为的逾越与忌惮: 曹植曾有过穿着天子专用服饰的行为,这在政治上是对君权的极大挑衅,也让曹操感受到了潜在的威胁。一个继承人,必须懂得政治规矩和君臣之道,曹植在这方面的表现,让曹操感到他不够稳重,难以承担大任。
3. 与曹丕在政治上的差距: 相比之下,曹丕虽然在文学上不如曹植,但在政治的敏感度、处事的方式以及笼络人心方面,都表现出更高的成熟度。曹操在为国家选择继承人时,更看重的是实际的统治能力和政治稳定性,而非单纯的文学才能。
4. 失去时机: 随着时间的推移,曹植的缺点暴露得越来越多,而曹丕则在政治上逐渐成熟,赢得了更多朝臣的支持。当立储问题变得更加紧迫时,曹植已经错失了最佳的机会。

三、 曹丕:稳重务实与政治上的“实用主义”选择

曹丕在曹操心中的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得更加重要,最终成为继承人。这并非源于他特别出众的才情,而是基于更现实的考量:

1. 政治上的成熟与稳重: 曹丕虽然不像曹植那样才情逼人,但他却表现出更加成熟稳重的政治头脑。他能够审时度势,懂得隐忍和积蓄力量,并在关键时刻抓住机会。例如,他能够笼络朝臣,积极参与政治事务,展现出作为未来统治者的潜质。
2. 处事圆滑与善于笼络人心: 曹丕在与朝臣的关系处理上更加得体,能够有效地获得支持。他懂得如何与不同派别的人打交道,这对于维护政治稳定至关重要。
3. “实用主义”的考量: 曹操作为一代枭雄,在选择继承人时,最终会回归到“实用主义”的考量。他需要的是一个能够稳定国家、延续曹魏基业的统治者,而不是一个只具文学才华的艺术家。在曹操眼中,曹丕虽然不如曹植有才,但更适合成为一个君主。
4. 杨修等人的衬托: 曹植的“聪明反被聪明误”以及他身边围绕的杨修等才子,在政治上反而显得不够圆滑,甚至会给曹操带来不安全感。相比之下,曹丕的处事方式更符合曹操对一个合格继承人的要求。
5. 对其他儿子的评估: 除了曹冲和曹植,曹操对其他儿子也有一定的评估。例如,曹彰勇猛但过于鲁莽,不适合执掌大权。曹操在比较了所有儿子之后,认为曹丕是当时最合适的选择。
6. 继承的必要性: 当曹操临终之际,他需要确立一个明确的继承人来避免国家动荡。曹丕在这个时期已经展现出了足够的政治能力和影响力,成为一个必然的选择。

总结来看,曹操对这三个儿子态度的差异,可以概括为:

曹冲: 更多是基于他幼年时期的惊人天赋和美好形象所带来的喜爱和“惊喜”,以及对“若在”的美好憧憬。这是一种情感上的偏爱和对未来的想象。
曹植: 更多是基于他对文学才情的欣赏和对文化传承的期望,但这种喜爱最终被曹植在政治上的不成熟和行为上的失范所冲淡。曹操对他的爱,包含了对“天才”的欣赏,但也夹杂着对“君主”的担忧。
曹丕: 更多是基于他政治上的成熟稳重和实际的统治能力,是曹操在为国家长远发展和稳定而做出的“实用主义”选择。他对曹丕的认可,是建立在对统治者基本素质的考量之上。

因此,曹操对儿子的态度并非一成不变的“喜欢”或“不喜欢”,而是随着儿子的成长、表现,以及曹操自身对国家和继承人的政治考量而不断变化的。曹冲是年少时的宠儿,曹植是才情令曹操骄傲但政治上令人担忧的儿子,而曹丕则是最终凭借政治上的成熟和稳定成为继承人的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直不知道这种印象是哪来的。曹操不喜欢二丕?都让他当太子了还不喜欢?曹植的老婆崔氏因为穿衣服艳丽就被赐死,曹植多次误事,被曹操斥责处罚,而反观曹丕从来没有被老爹骂的记录。曹操收养曹真、曹休这些族里的孩子,都是让他们和二丕一起玩,关系非常好。曹丕和夏侯尚夏侯衡等兄弟关系也很好,幕僚宾客结交的文人雅士众多,一直是当继承人培养的。看看曹植那方,杨修丁仪等人简直是猪队友吧...后来曹操还自己剪除曹植的党羽,还不是为了嗣子曹丕?如果真的不喜曹丕而喜曹植,那就像江对岸孙权(对鲁王)一样大力扶植曹植的党羽好了,干嘛为太子吧路都铺平了。曹操自己说过:“你们几个全都封侯,只有子桓不封侯,只让他当五官中郎将,是想让子桓将来继承我,这是很明显的事。”后世文人说“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因势窘溢价”,是说文人们爱吹捧曹植的才华,以他的悲伤遭遇来自况。如果曹植真是意气风发深得父亲宠爱,又怎会这样被当做“失意”的代表符号呢?前期或许是因为曹植的文才让他很得曹操喜爱,但几次误事受责之后,我觉得曹彰都比曹植受宠。

另外,曹丕和曹植,以及其他兄弟姐妹关系也应该是很好的,曹丕看上钟繇的美玉,不好意思自己去要,还让弟弟帮忙要。后来还因为这件送玉的事和钟繇成了好朋友。那个时候正是所谓的“夺嫡之争”最激烈的时候。试问如果兄弟俩关系恶劣,曹丕还会让老弟帮忙干这事?曹冲死的时候,曹丕也是很悲痛的,亲自写了诔。至于曹丕毒死曹冲这种不知道哪来的地摊八卦,我觉得真是很搞笑,曹冲是环夫人一个小妾生的小儿子,对曹丕能有任何威胁?我甚至觉得这种“夺嫡之争”是不是晋朝人编出来黑曹丕的,或者后世人们自己联系实际想象的。曹操没当魏王之前,根本不需要立嗣啊,爵位肯定是给嫡长子曹丕继承的,他想要曹植继承的话难道要把曹丕和曹彰砍了?这时候曹丕和曹植有啥好争的?当魏王没两年就立曹丕当太子了。就算真有所谓“夺嫡之争”,也请注意曹植才是去“争”的那一方,扮演的是秦王这样的角色,不要因为他失败了就同情错了人。当然我个人还是非常喜欢曹植的,我觉得他和曹丕关系很好,并没有夺嫡之心(翩翩我公子,机巧忽若神,就是写来吹他哥的,多直白)。

另外,曹丕应该是个家庭主义者,和兄弟姐妹关系都很好。曹休曹真夏侯尚都是他的死党,抚养幼弟曹干经常痛哭流涕,为妹妹德阳乡主砍小三(而且只是干妹妹),封妹妹的女儿当公主,关心姐姐清河公主的婚姻(曹操听了曹丕的意见,把清河嫁给夏侯楙,后来后悔了还说“哎呀都是曹丕害的我”,多有家庭感的一幕啊),关心曹休哥哥的身体(逼他喝酒吃肉)...说这样一个家庭主义者是在缺爱的环境下长大的,能信吗?

user avatar

建议修改题目 是比起曹丕更喜欢曹植

user avatar

因为甄宓……


东汉首席人妻爱好者曹公咬着后槽牙说:“真吾儿妇也!”

user avatar

类己。

曹操年轻时任性放荡,又自负其才,给自己定的小目标是汉征西将军。曹植年轻时同样任性放荡,自负其才,“性简易,不治威仪,不尚华丽”,和曹操当年作风一摸一样。不仅像,曹操策问试探时,“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简直才华溢出。又像自己,又聪明,又是名人堂级的文笔(这是士人高下的标志,考虑曹操自己就是诗人,分量更重),谁当爹都喜欢啊。“吾昔为顿邱令”那段,明显就是说:儿子你有我当年的风采,要加油啊。

反观曹丕性格局促矫饰。因为曹植文名更高,经常被塑造成文人秀才的印象,然而就诗歌文章乃至生平作风看,曹植更有游侠气质,字里行间憧憬仗剑策马的燕赵儿,性情潇洒放达。曹丕要阴柔的多,更有伤春悲秋的小文人味道。且好面子,喜矫饰,写个典论自吹自擂,什么6岁射箭8岁骑马打过30只兔子弹球奇才剑术无双,全是自己写的,吹起自己一丝不苟,别人附和一句“善”都记下来。南征犯错了就引经据典给自己找台阶。和曹操大气的性格相差甚远。

一个像自己,聪明有才。一个不像自己,才气过得去,但是差前一个很多。当爹的偏爱前者也是人之常情。

曹冲死的太早,不好比。有教养的仁和神童总是可爱的,但是他还没有成年,没有机会展现一个成年人的完整秉性,拿来和丕,植比较并不对等。不要说曹冲,普通人里很多猥琐大叔小学生时也很萌的,说明不了什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曹操对儿子们的喜爱程度并非一成不变,也并非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他们的才能、性格、政治地位,以及曹操自身的考量。要详细说明曹操为何在不同时期对曹冲、曹植、曹丕有不同的态度,需要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曹冲:年少时的惊才绝艳与“孝道”的绝佳体现曹冲在曹操所有儿子中,.............
  • 回答
    曹操帐下谋士如云,郭嘉、荀彧、荀攸、程昱、贾诩等都是一时之选,个个身怀绝技,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在曹操心中,郭嘉无疑占据着一个特殊的位置,他最喜欢郭嘉,这份喜爱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郭嘉身上那股与众不同的“对味儿”。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剖析一下,曹操为何对郭嘉情有独钟:一、 卓越的战.............
  • 回答
    在宋朝,对曹操的推崇甚至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可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让这位三国时期的“奸雄”在千百年后,竟然成为了许多文人墨客争相赞颂的对象。首先,我们要明白宋朝文人的“情结”。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文官地位空前提高。科举制度的成熟,使.............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对三国演义中曹操阵营和刘备阵营实力对比的普遍感受。要解释为什么曹操麾下名将如云,为何在很多人心中却没能拿出“五个能与五虎上将比肩”的武将,咱们得从几个方面细细说道说道。首先,得承认,曹操阵营的武将数量确实是当时最庞大的。从初期跟韩馥、袁绍争夺冀州,到后期统一北方,再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道出了许多人在读《三国演义》时的一个普遍疑问:吕布武艺超群,勇冠三军,为何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而不是被曹操“招揽”麾下,甚至利用其“优良基因”?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首先,得明白咱们所说的“基因”和“配种”在当时语境下的含义。现在我们说基因,那是现代生物学.............
  • 回答
    刘备初投曹操时,正值颠沛流离、壮志难酬的窘境。他曾是朝廷的招募官,却因黄巾之乱而被迫拉起自己的队伍;他曾数次辗转投靠他人,却始终未能成就一番事业。这时的刘备,虽然有仁德之名,但兵少将寡,势力微弱,与如日中天的曹操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然而,曹操却在这位失意的汉室宗亲身上看到了比肩自己的潜质,甚至将其.............
  • 回答
    说曹操残暴,这确实是很多读者的第一印象,尤其是在《三国演义》这样的小说里,曹操的形象被塑造得复杂且充满争议。然而,历史上的曹操并非简单的“残暴”,他是一位极富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的枭雄,而之所以在他统治时期鲜有大规模的造反,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绝非仅仅“残暴”两个字就能概括。首先,咱们得澄清一下“残暴”.............
  • 回答
    曹操和他的谋士们之所以对掌握汉献帝如此看重,说到底,是因为在那个时代,“汉”这个字的分量太重了。这不仅仅是一个朝代的名称,它承载着近四百年的历史积淀,是正统的象征,是天下百姓心中最稳固的道德和政治认同。对于曹操来说,他虽然有着赫赫战功,也逐渐掌控了北方大片土地,但他终究是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非常好,它触及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事件之间微妙的联系。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您提到的“211年孙权和曹操结盟”这一前提信息,需要稍作修正和补充。211年,孙权确实与曹操有过一次非常重要的军事合作,那就是在赤壁之战前夕的濡须口之战。 孙权当时为了抵御曹操的进攻,在濡须口迎战。而.............
  • 回答
    曹操这个人,说起来,真是个奇才,但要说他一路顺风顺水,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他的人生,那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和惊心动魄的挑战。即便是在统一北方的征途上,他也不是那种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常胜将军。恰恰相反,他经历过不少硬仗,吃过不少亏,甚至有过几次差点就万劫不复的绝境。想想看,他起家的.............
  • 回答
    这问题提得挺有意思,也触及了人们对这三位三国巨头的一种集体记忆和评价差异。同样是以少胜多,为什么孙权就成了“孙十万”,而刘备和曹操的以少胜多往往被歌颂,甚至有些“以多败少”的经历也相对被淡化或者被视为英雄气概的证明?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故事的焦点与叙事的主角: 曹操: 曹操.............
  • 回答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遗言,与其说是他临终时的真实想法,不如说是作者罗贯中借曹操之口,灌输给读者的政治观点和治国理念。这几句遗言,字字珠玑,却也处处透露着作者想要表达的“忠君爱国”的政治基调,以及对曹操这样一个“奸雄”形象的复杂情感。首先,我们得从曹操临终前的身体状况说起。在《三国演义》的描写中,曹操.............
  • 回答
    要说诸葛亮五次北伐,以蜀汉一州之地对抗曹魏九个州,兵力、人口、土地都处于绝对劣势,为何仍能自信满满地发起进攻,甚至屡次让曹魏方面感到压力,这背后有着一套非常清晰且深远的战略考量,绝非一时的鲁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剖析:一、 并非“自信”的孤注一掷,而是“必然”的战略选择:首先,要明确一点,.............
  • 回答
    史书上关于曹操的记载,确实多有“节俭”的说法,例如他提倡薄葬、不厚葬、反对奢靡等等。然而,他晚年修建的铜雀台,却是一座极尽奢华、富丽堂皇的建筑,这似乎与他一贯的节俭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让后人百思不得其解。要理解曹操为何要修建铜雀台,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曹操的个人经历.............
  • 回答
    这本书上对曹锟的评价,说他“废物”,基本靠吴佩孚上位,这说法虽然有一定道理,但要理解吴佩孚为何甘愿辅佐曹锟,得把那段历史的脉络捋清楚,光看“废物”两个字,可就太片面了。首先,我们要明白,那会儿的中国正处于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军阀混战,实力说了算,什么政治理想、国家大义,很多时候都是被现实压得喘不过气.............
  • 回答
    三国时期,曹魏群星璀璨,谋士如云,而蜀汉似乎只有诸葛亮一人撑起半边天。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历史进程、政治环境、人才培养和个人能力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这个问题:一、 曹魏人才济济的深层原因:1. 政治基础雄厚,吸引大量人才流入: 曹操政治手腕高明,建立起相对稳定强大.............
  • 回答
    最近几年,我确实感觉到身边不少年轻的朋友,甚至是网络上的讨论,都时不时会提到曹丕,而且不是那种“哦,曹操的儿子”的泛泛之谈,而是带着一种挺欣赏、挺有意思的态度。这种现象挺有趣的,毕竟在大家传统印象里,曹丕的光环似乎都被他爹曹操和那位传奇的弟弟曹植给盖住了。那么,为什么现在年轻人对曹丕的兴趣会突然兴盛.............
  • 回答
    夏侯惇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咱们聊聊,为什么老有人觉得他“废物”,但实际上,他这人也并非一无是处。你觉得他不是那么不堪,这没错。事实上,在很多人看来,夏侯惇这个人,虽然不是那种能独当一面、算无遗策的顶尖名将,但绝对是个忠心耿耿、勇猛过人的猛将,而且在曹操早年创业时期,他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为啥有.............
  • 回答
    郭德纲和曹云金师徒恩怨,堪称相声界的一段公案,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背后远不止师徒反目这么简单,更牵扯着利益、名誉、权力等等错综复杂的因素。郭德纲明知曹云金手中握有他的不少“黑历史”,却依旧步步紧逼,甚至可以说是“赶尽杀绝”的姿态,这其中的逻辑,远比表面上看到的要深邃得多。首先,我们得明白,郭德纲走到.............
  • 回答
    关于曹操“逆时代的法家寒士政权”的定位,以及颍川士人为何倾向于袁绍而非曹操,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汉末政治生态和士人价值取向的核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历史的镜头拉近,仔细审视那个时代的背景,以及曹操和袁绍各自的特质。首先,我们得破除一个误解:曹操并非一开始就“逆时代”。“法家寒士政权”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