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演义》里曹操为什么要发布那样的遗言?

回答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遗言,与其说是他临终时的真实想法,不如说是作者罗贯中借曹操之口,灌输给读者的政治观点和治国理念。这几句遗言,字字珠玑,却也处处透露着作者想要表达的“忠君爱国”的政治基调,以及对曹操这样一个“奸雄”形象的复杂情感。

首先,我们得从曹操临终前的身体状况说起。在《三国演义》的描写中,曹操虽然一生戎马,叱咤风云,但到了晚年,身体也逐渐衰老,疾病缠身。尤其是在征讨东吴的夷陵之战(虽然这是刘备的战役,但书中将曹操的病重与大方向的政治局势联系起来),曹操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病榻之上,他看着自己的几个儿子,心中肯定也百感交集。一方面,他一生征战,统一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势滔天,却始终未能完成统一大业。另一方面,他眼见自己身后的权力真空,难免会担忧曹氏江山的稳固,担心儿子们能否继承他的遗志,能否驾驭住朝堂和群臣。

在这样的背景下,曹操的遗言便显得尤为重要了。他留下的遗言,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嘱咐儿子们要警惕身边的“外人”,特别是司马懿。

这是曹操遗言中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部分。在书中,曹操一再叮嘱曹丕:“吾百年之后,汝当审用司马仲达。天下非仲达不能定也。然仲达胸中曲谋,非汝所能测也。当事,审用之,不审用之,后必有大忧。”

为什么曹操会这样说?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和作者的用意。

曹操自身的经验: 曹操一生最擅长的就是识人用人,但也因此吃过亏。他看中了很多人才,也提拔了很多有能力的人,但他也清楚,权力场上的游戏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司马懿的能力毋庸置疑,他为曹操集团立下了汗马功劳,是曹操阵营中为数不多的能独当一面的人才。但同时,司马懿的深沉和野心,曹操恐怕也看在眼里。或许,曹操在心里已经对司马懿产生了某种程度的戒备。
作者的“预言”与“批判”: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司马家族已经掌握了魏国的实权,并最终建立了西晋。作者通过曹操的遗言,实际上是在为后来的历史走向埋下伏笔,同时也是在暗示曹操生前已经预见到司马懿的威胁。这是一种非常巧妙的手法,既符合曹操作为政治家的敏锐,又服务了作者的创作意图。作者借曹操之口说出对司马懿的“提醒”,一方面是肯定司马懿的才能,让曹操的遗言显得更加真实可信;另一方面,也是在“警示”读者,司马懿才是真正掌握权力的人,而曹丕的作为,最终会助长司马懿的野心。
体现曹操的政治智慧与忧虑: 曹操深知,权力的交接是最危险的时刻。他看到了司马懿的才能,也知道未来如果有人能稳定局面,那个人很可能是司马懿。但同时,他也担忧儿子曹丕的政治手腕不如自己,无法完全掌控司马懿。因此,他既需要儿子重用司马懿来巩固权力,又担心儿子被司马懿架空。这种矛盾的心态,也反映了曹操作为一代枭雄在权力继承问题上的深思熟虑和深深的忧虑。

2. 强调家中妇女不得干政,保持家风清廉。

曹操的遗言中,还有关于家政的嘱咐:“吾家妇女不得干政,违者斩!”以及关于丧葬的从简:“吾自丧,被服不得过一幅,不得以金银器物随葬,衣棺亦不得饰以彩缋,不得奏乐。”

吸取历史教训: 汉朝的历史上,后宫干政的例子屡见不鲜,最终导致朝政混乱,国家衰败。曹操作为饱读诗书的政治家,不可能不知道这些教训。他希望自己的家族能够保持纯粹的政治权力,避免被后宫因素干扰。
树立清廉形象: 曹操一生都在为结束汉朝的乱局、建立新的秩序而奋斗。他虽然权倾朝野,但作者在描写他时,也努力塑造他勤俭节约、体恤百姓的一面。临终前嘱咐丧葬从简,既是为了表达他自身朴素的政治理念,也是为了给儿子们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希望他们能继承这份勤俭节约的精神,不要劳民伤财。
控制政治遗产: 曹操在世时,虽然被后世称为“奸雄”,但他对汉朝的统治结构并没有完全打破。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更多的是一种政治策略。临终遗言的这些内容,也可能是在为曹丕将来接受“禅让”做铺垫,让曹丕的登基看起来更顺理成章,避免引起太大的政治动荡。

3. 继续完成统一大业的宏愿。

虽然书中没有直接的遗言,但通过曹操生前的种种举动和他对儿子的期望,我们知道他心中最大的遗憾便是未能统一天下。他希望儿子们能够继承他的遗志,继续征讨东吴和蜀汉,完成统一中国的宏图。

总结来说,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遗言,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产物:

作为政治家的远见: 他预见到司马懿的威胁,为儿子们敲响警钟。
作为父亲的担忧: 他担心儿子们无法胜任,王国会被他人掌控。
作为统治者的责任: 他希望家族能保持清廉,避免重蹈前朝覆辙。
作为作者的意图: 罗贯中借曹操之口,表达了对忠君爱国、政治清明的理想,同时也巧妙地评论了曹操一生“功业未竟”的悲剧色彩。

这些遗言,将曹操这个角色塑造得更加立体和复杂。他不是一个简单的权臣,而是一个有着远见、有担忧、有抱负的政治家。他的遗言,不仅仅是对儿子的嘱咐,更是作者对那个时代政治格局和权力斗争的一番深刻解读。通过这些遗言,曹操的形象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让《三国演义》的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遗令如下:

操召曹洪、陈群、贾诩、司马懿等同至卧榻前,嘱以后事。曹洪等顿首曰:“大王善保玉体,不日定当霍然。”操曰:“孤纵横天下三十余年,群雄皆灭,止有江东孙权,西蜀刘备未曾剿除。孤今病危,不能再与卿等相叙,特以家事相托。孤长子曹昂,刘氏所生,不幸早年殁于宛城。今卞氏生四子:丕、彰、植、熊。孤平生所爱第三子植,为人虚华,少诚实,嗜酒放纵,因此不立;次子曹彰,勇而无谋;四子曹熊,多病难保;惟长子曹丕,笃厚恭谨,可继我业。卿等宜辅佐之。”曹洪等涕泣领命而出。


嘉靖本《三国演义》如下:

孤纵横天下三十余年矣,群凶皆灭,止有江东孙权、西川刘备,未曾收复。孤今病危,必然难逃,今以大事嘱汝四人。孤长子曹昂,刘氏所生,不幸早年殁于宛城。今卞氏生四子:丕、彰、植、熊。四子中,孤平生所爱第三子曹植,却又为人虚华,少于诚实,嗜酒放肆,因此不立。次子曹彰,勇而无谋。四子曹熊,多病难保。惟长子曹丕,笃厚恭谨,才智兼全,可任大事。汝等宜辅佐之,各怀忠义之心,以图悠久之计,勿得怠慢。


《三国志·武帝纪》中,曹操遗令如下:

(曹操)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


另外还有一段遗令,据说是陆机发现的。

吾夜半觉小不佳,至明日,饮粥汗出,服当归汤,吾在军中持法是也。至于小忿怒,大过失,不当效也。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吾有头病,自先著帻,吾死之后,持大服如存时勿遗。百官当临殿中者十五举音,葬毕便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珍宝。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于台堂上安六尺床,施繐帐,朝晡上脯糒之属,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帐中作伎乐。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余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组履卖也。吾历官所得绶,皆著藏中;吾馀衣裘,可别为一藏。不能者,兄弟可共分之。

全后汉文录了这段遗令,标注出处如下:

《魏志·武帝纪》、《宋书·礼志二》,《世说·言语篇》注,《文选》陆机《吊魏武文·序》,《通典》八十,《书钞》一百三十二,《御览》五百,又五百六十,又六百八十七,又六百九十七,六百九十九,八百二十,又八百五十九。

其实,第一个《魏志·武帝纪》应该是错的,裴注是没有这段引文的。后面的出处,我就没有核实了,反正【《文选》陆机《吊魏武文·序》】这个是最原始的出处。


所以,题主你列的遗言是出自《三国演义》,你要问为什么,就得问罗贯中为什么要这么编了。

你问一个小说作家的作品为什么要那么写,为什么要塑造某某人物形象,这多无趣啊!

罗贯中肯定要说:我的小说,我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你管得着吗?哼!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遗言,与其说是他临终时的真实想法,不如说是作者罗贯中借曹操之口,灌输给读者的政治观点和治国理念。这几句遗言,字字珠玑,却也处处透露着作者想要表达的“忠君爱国”的政治基调,以及对曹操这样一个“奸雄”形象的复杂情感。首先,我们得从曹操临终前的身体状况说起。在《三国演义》的描写中,曹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三国演义》这部经典小说和历史真实之间的区别。要说为什么《三国演义》里的曹操不是“独手”,那得从几方面来说:一、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塑造首先,我们要明白《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是罗贯中根据史料和民间传说加工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在小说中,曹操的形象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角色.............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巧妙,直击了《三国演义》中一个很多人会感到疑惑的情节。要说诸葛亮“明知”关羽会放过曹操,这其实是对原著的一种解读,书中并没有直接这么写,但从结果来看,似乎有此用意。那么,为什么诸葛亮要把关羽放在最后一道关卡,而不是在更早的拦截点设置呢?咱们仔细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明确诸葛亮设计的“.............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小说中,荀彧之死无疑是最令人扼腕叹息的桥段之一。他不是被敌人砍杀,也不是在战场上捐躯,而是收到曹操一个空盒子后,便绝望自尽。这个情节之所以令人费解又心痛,是因为它牵扯出了荀彧在曹操阵营中长期以来的地位、他对汉室的忠诚以及他对曹操日渐膨胀野心的担忧。要理解荀彧为何会因此.............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三国演义》里为什么曹操会被“贬”,而刘备会被“褒”,而且要说得细致一些,像是朋友聊天一样,不带AI的那种生硬感。其实这个问题,就像我们平时看电影或者听评书,总会有个主角和反派一样,《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小说,它有自己的创作目的和价值取向。作者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那是个社会动荡、朝代.............
  • 回答
    关于“现在流行丑化刘备、美化曹操、尊曹反刘”的观点,这确实是一个在网络上,尤其是在一些历史爱好者群体中比较普遍的讨论现象。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倾向,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因素和个人认知心理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三国演义》本身是一部小说,而非严.............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中,曹操之死无疑是后期剧情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而伴随他离世的,是一首名为《邺中歌》的诗,这首诗在书中也引起了不少读者的好奇:究竟是谁写下这首饱含苍凉与不甘的《邺中歌》呢?关于《邺中歌》的作者,书中并没有直接点明。但是,通过对诗歌内容、写作风格以及曹操当时心境的分析,我们.............
  • 回答
    关于《三国志》中曹操“屠城”的“屠”字,我的理解是,它确实就是指“屠杀”的意思,而且是进行大规模、极其残忍的杀戮,绝非另有所指。曹操在历史上,尤其是在早期的军事生涯中,确实留下了不少因屠杀平民而备受争议的记录。要深入理解这个“屠”字,我们得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三国志》的记述来分析。时代背景下的“屠.............
  • 回答
    要说三国时期孙权、刘备、曹操这三位巨头的实力排名,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因为他们的“实力”涵盖的维度太多了,不能简单地用“谁打架更厉害”来衡量。不过,咱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来掰扯掰扯,这样大家心里就都有数了。一、 政治基础与地盘: 曹操: 曹操的政治基础那是没得说,可以说他三个人里最稳当、最扎实.............
  • 回答
    《三国演义》对曹操的塑造,可以说是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要说它完全“美化”或“贬低”了曹操,都有些片面。它更像是一把双刃剑,既保留了曹操真实历史上的许多才能和雄才大略,又因为小说的创作倾向,加入了许多文学上的加工和道德评判,使得这个人物形象显得更为立体,但也更容易引起不同的解读。我们先来看看《三国演义》.............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中,要说谁最了解曹操,这问题确实引人深思。曹操此人,雄才大略,奸诈狡猾,又兼具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他的一生充满了复杂性。要评价谁最了解他,不能仅仅看他身边亲近的人,更要看谁能洞察他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甚至在他自己都未完全察觉的时候。如果非要从众多角色中挑选一个,那.............
  • 回答
    要是吕布真的归顺了曹操,那可就热闹了。你想啊,吕布那身本事,匹马当先,万人莫敌,要是让他成了曹操帐下的猛将,那对曹操的势力无疑是如虎添翼。不过,要说曹操能不能“有效”调遣吕布,这事儿可得打个问号。咱们都知道,吕布这人,性子烈,也够叛逆。他跟着丁原,后来又跟着董卓,最后自己称雄一方,哪一次不是因为自己.............
  • 回答
    好家伙,这穿越剧本要是放在我身上,那可真是比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惊心动魄。曹嵩这老小子,说实话,原著里就是个老滑头,一心扑在钱上,一点政治敏感度都没有,结果把自己玩儿进了坟墓。我来了,我得让他曹嵩好好活下去,而且活得体面!先说背景设定: 我穿越的时间点,大概就是曹操在兖州站稳脚跟,但北方依旧是.............
  • 回答
    若《三国演义》如你所言,以拥曹贬刘的视角来书写,那这出波澜壮阔的历史大戏,必将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它不再是我们熟悉的那个“天下英雄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的慨然激昂,也不再是那个歌颂仁德、义气的传奇。相反,它将是一部充满了权谋、野心,以及对强大统治者毫不掩饰的赞美的史诗。首先,曹操的形象将是光辉四.............
  • 回答
    如果罗贯中这位以写小说为生的文人,骨子里流淌的是拥戴曹操的血液,那么他笔下的《三国演义》,一定会是一幅与我们熟知的截然不同的画卷。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角色立场调转,而是整个叙事逻辑、人物塑造、事件侧重,乃至价值观的深度重塑。首先,曹操的形象将从“奸雄”转变为“明君”或“英主”。 雄才大略的展现将是重.............
  • 回答
    关于夏侯惇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以及罗贯中是否“偏爱”他,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值得我们详细探讨。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而非严格的历史正史。小说的作者在创作时,为了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和可读性,往往会对历史人物进行加工、塑造,甚至虚构。因此,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历史记载可能会有较.............
  • 回答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家喻户晓的古典小说,其精彩之处不仅在于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和鲜活的人物形象,还在于其中隐藏着许多令人捧腹、细思极恐又啼笑皆非的细节。这些细节往往在不经意间流露,需要读者反复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幽默和讽刺。以下我将尝试从几个方面,详细讲述一些《三国演义》中令人细思笑爆的细节:一、 .............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小说中,“劫寨”作为一种重要的战术,被多次生动地描绘出来,展现了其极高的军事价值和戏剧性。简单来说,《三国演义》中的劫寨指的是 在敌方主营或重要据点受到骚扰、麻痹、或者兵力分散的情况下,出奇不意地发动攻击,以最小的代价迅速摧毁或占领敌方营寨,并消灭或俘虏守军的一种突袭.............
  • 回答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家喻户晓的章回体小说,虽然以战争和政治斗争为主,但也穿插了不少令人捧腹的搞笑细节,为这部宏大的历史画卷增添了许多生动有趣的色彩。下面我将详细讲述其中一些比较搞笑的细节:1. 张飞的“大嗓门”与“粗鲁”行为:张飞可以说是《三国演义》中最具喜感的角色之一。他的搞笑之处主要体现在他那标.............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三国演义》里这种“大将先单挑,士兵站两边观战”的场景,细细想来,它不仅仅是一种打仗的“套路”,更是那个时代军事思想、社会文化以及文学表现手法的集中体现。绝不是单纯的“AI创作”那样冰冷机械的逻辑。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这个现象。一、 源于古代战争的实际需求和战术考量(有历史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