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演义》里曹操死时那首《邺中歌》的作者是谁?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中,曹操之死无疑是后期剧情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而伴随他离世的,是一首名为《邺中歌》的诗,这首诗在书中也引起了不少读者的好奇:究竟是谁写下这首饱含苍凉与不甘的《邺中歌》呢?

关于《邺中歌》的作者,书中并没有直接点明。但是,通过对诗歌内容、写作风格以及曹操当时心境的分析,我们可以非常合理地推断出,这首《邺中歌》很可能出自曹操本人之手。

让我们仔细品味一下这首《邺中歌》:

> “邺中近酒常歌笑,不道年华白发催。
>
> 百岁勋业千秋业,谁道人间有是非?
>
> 魏武英雄百炼金,铜雀春深锁二乔。
>
> 铜雀春深锁二乔,黄昏后夜风雨潇。
>
> 大业未成身先死,岂料天意竟如此?
>
> 一朝万古名,万古名一朝。”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它充斥着曹操一生功业的宏图、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利禄的执着,以及对身后事的一种自我审视和辩解。

首先,诗中“百岁勋业千秋业”这样的语句,直接呼应了曹操一生所追求的霸业和千秋功业。他一生征战沙场,统一北方,为魏国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些都是他生命中最重要、最引以为傲的成就。能够写出这样自信而又宏大的诗句,非身经百战、胸怀大志的曹操莫属。

其次,诗中也流露出“不道年华白发催”、“大业未成身先死,岂料天意竟如此”这样的无奈和不甘。曹操虽然成就斐然,但他的政治抱负并未完全实现,例如统一全国,建立一个稳固的王朝。在生命走到尽头之际,这种未竟的事业和对命运的感慨,自然会成为他心中最深沉的忧虑。而谁又能比他自己更清晰地感受到这种“大业未成”的痛苦呢?

再者,“魏武英雄百炼金,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的句子,虽然有些后人解读为对曹操好色之说的影射,但更直观的理解,或许是曹操在回顾自己一生时,对自己“英雄”身份的肯定,以及对铜雀台这座他心中重要象征的描绘。而“锁二乔”的意象,也颇具曹操那种雄才大略、不拘一格的风格。

最关键的是,书中描写曹操临终时,虽然病重,但神智尚算清醒,并且内心波涛汹涌,对自己的平生作为、身后荣辱都在进行着最后的思考和总结。在这种时刻,最能表达他内心深处复杂情感的,恰恰是他自己所作的诗歌。将这首诗放在曹操临终的语境下,会显得异常贴切和真实,仿佛就是他最后的自白。

当然,也有人可能会提出质疑:为何书中不直接说是曹操所作?这或许也是《三国演义》的一种写作艺术。作者罗贯中并非完全照搬史实,而是进行了艺术加工和文学创造。通过不直接点明作者,反而留给读者一种想象和探究的空间。并且,在那个时代,文人往往会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诗歌,临终前创作一首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诗,也是合乎情理的。

综合来看,《邺中歌》所展现的磅礴气势、人生感慨、功业回顾以及深层的不甘,都与曹操这位乱世枭雄的形象高度契合。因此,尽管书中没有明确的署名,但将《邺中歌》的作者归于曹操本人,是最符合逻辑和艺术感染力的推断。这首诗也因此成为曹操临终前,那段充满英雄末路苍凉感的绝笔之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邺中歌》的作者是钟惺,不是罗贯中。现在通行版本《三国演义》里的这首诗,是毛宗岗父子放里面的。为了更详细的解答的这个问题,在此我说一下,《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以及各个版本的不同。


1 、罗贯中“古本”《三国志通俗演义》

《三国演义》的成书时间,大约在公元14世纪,即元末明初。但此前三国故事,就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唐代李商隐有两句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由此可见三国人物形象,在隋唐时期已经深入人心,栩栩如生。苏东坡《志林》也有这样的记载:“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看来在宋代已经形成了 “尊刘贬曹”的价值观。之后,和三国有关的话本、评书、戏曲层出不穷。罗贯中在民间话本的基础上,整理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后代称之为“古本三国”。但很可惜,罗贯中的“古本”如今已经看不到了。


2 、嘉靖年间“俗本”《 三国志通俗演义

原著《三国演义》经过几百年在民间流传形成了很多民间版本,仅现存刊本而言,明代就有约30种,清代70余种。嘉靖元年,即公元1522年,刊行的240回《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三国演义》现存的最早版本,但不能说这就是罗贯中的原著,因为它离“古本”成书时间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这期间书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不得而知,因此只能说“嘉庆本”是最接近罗贯中原著面貌的版本。就拿嘉靖本为例,其中就有很多与现在通行版《三国演义》不同的剧情,比如:关公斩貂蝉、张飞捉周瑜、诸葛亮欲在上方谷把魏延烧死等细节。这些故事都是民间流传,不见任何经传。因为这些版本面目全非,不伦不类,后世称之为“俗本”。


3 、“毛本”《三国演义》

我们现在在市面上看到的通行版《三国演义》,99%都是“毛本”,这个“毛”指的是康熙年间的毛纶、毛宗岗父子。他们俩不但将《俗本三国》作了很大的修改,又加以精彩的点评,成为了现在流传最广的版本。

《俗本三国》是240回,毛氏父子将其整合后改为120回,且章回题目前后对仗,更加有文采。毛氏父子不但完善了“俗本”的文字,还丰富了内容。比如关羽夜读《春秋》、管宁割席而座、曹操焚香卖履、于禁陵庙见画、还有诸葛夫人之才、邓艾凤兮之对、钟会不汗之答、杜预《左传》之癖,这些精彩的典故,在《古俗三国》都不见记载,毛氏父子不但增加了这些典故,又删除了上述“俗本”中讹传的事件。

《毛本三国》的文学价值不单单体现在自身的文字上,里面还收录的大量的古代佳作。比如孔融《荐祢衡表》、陈琳《讨曹操檄》,这些文章足以和前、后《出师表》媲美。但是“俗本”都遗失了,毛氏父子都将他们一一补全。另外还删除了“俗本”中一些不合理的文学常识。七言律诗本身起源于唐朝,但是“俗本”中捏造了很多古人诗句,比如钟繇、王朗咏铜雀台,蔡瑁为嫁祸刘备题的壁诗都是伪造的七言律诗,毛氏父子依照“古本”都一一删去或者修改。毛氏父子的修改使《三国演义》显得严谨而富有文采。

《毛本三国》的叙事中夹带了很多的诗词,这都是文章的极妙之处,其中大部分都也是毛氏父子选录的。在“俗本”中也有很多诗词,但大部分都低俗可笑,毛氏父子重新选择了唐、宋名家作品补充其中,其中补的最著名、最成功、最贴切的一首词作,就是明代杨慎的《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毛氏父子在杨慎的《十二首咏史锦话词》中选取了这一首词作为了《三国》开篇词,不但使这首词本身发扬广大,也给《三国演义》加深了一层文学魅力。


现在可以详细解答题主的问题了,“万历年间”钟惺的《邺中歌》从没出现在罗贯中的《古本三国》里,这是首只是出现在康熙年间的《毛本三国》里。

在嘉靖《俗本三国》里曹操去世的诗词是这样的——

(曹操)言讫,长叹一声,泪如雨下,气绝而亡。寿六十六岁。时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下旬也。

第一首:史官评曹操(赞)

雄哉魏太祖,天下扫狼烟。动静皆存智,高低善用贤。

长驱百万众,亲注十三篇。豪杰同时起,谁人敢赠鞭?

第二首:史官拟《曹操行状》(赞)

操知人善察,难眩以伪;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与敌对阵,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及决机乘胜,气势盈溢。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对之流涕,然终无所赦。雅性节俭,不好华丽,故能芟刈群雄,削平海内。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夜则思经,登高必赋,对景必诗,深明音乐。善能骑射,曾在南皮一日射雉六十三头。及造宫室器械,无不曲尽其妙。是以遂成大业,开阐洪基也。

第三首:晋平阳侯陈寿评曹操(赞)

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讲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为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第四首:宋贤赞曹操功德诗(赞)

汉末挺生曹孟德,胸蟠星斗气凌云。

智谋超越数员将,才德惟慳万乘君。

虽秉权衡欺弱主,尚存礼义效周文。

当时若使无公在,未必山河几处分。

第五首:前贤又贬曹操诗(贬)

杀人虚堕泪,对客强追欢。遇酒时时饮,兵书夜夜观。

秉圭升玉辇,带剑上金銮。历数奸雄者,谁如曹阿瞒?

第六首:唐太宗祭魏武帝曰(褒贬参半)

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第七首:宋邺郡太守晁尧臣登铜雀台,有诗叹曰(贬)

堪叹当时曹孟德,欺君罔上忌多才。

昆吾直上金銮殿,蔓草空余铜雀台。

邺土应难遮丑恶,漳河常是助悲哀。

临风感慨还嗟叹,向日奸雄安在哉!


总结: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对曹操的死,用了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同角度的七种评论,包括史官、帝王、后世文人贤才的评价,其中有褒有贬,很是全面。充分体现了曹操波澜壮阔的一生,以及人物的复杂性与多面化。到了毛本《三国演义》中这些诗歌都统统删除,毛宗岗父子只收录了一首客观评价曹操的《邺城歌》,虽说数量上有所减少,但“功首罪魁非两人, 遗臭流芳本一身......古人作事无巨细, 寂寞豪华皆有意; 书生轻议冢中人, 冢中笑尔书生气! ”等诗句,个人认为也是对曹操很贴切的评价。


在嘉靖《俗本三国》里刘备去世的诗词是这样的——

(刘备)言毕,驾崩。时圣寿六十三岁,章武三年夏四月二十四日也。

第一首:后晋平阳侯陈寿史评曰(赞)

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第二首:季汉辅臣赞曰(赞)

皇帝遗植,爱滋八方。别自中山,灵精是锺。

顺期挺生,杰起龙骧。始于燕代,伯豫君荆。

吴越凭刺,望风请盟。挟巴跨蜀,庸汉以并。

乾坤复秩,宗祀惟宁。蹑基履迹,播德芳声。

华夏思美,西伯其音。开庆来世,历载攸兴。

第三首:历年图曰(赞)

昭烈以败亡之余,羁旅汉南,而能屈体英杰,要结同志,摧沮劲敌,因败为功,颠沛之际,不忘德义,美矣!刘璋昧弱,侮而兼之,遂奄有巴、蜀,君临一隅。安乐公材虽下中,然委任贤相,抗衡中国,及姜、黄用事,而面缚为虏,宜矣!

第四首:胡竹窗赞美先主诗曰(赞)

日暮乾坤易动摇,中山原有旧根苗。

规模尽可绍光武,道德真堪比帝尧。

势若苍龙离碧海,形如丹凤上青霄。

老天若更留玄德,未许曹丕篡汉朝。
第五首:宋贤赞刘备(赞)

涿郡生英杰,飘然迥出群。仁慈安万姓,情义动三军。

创业心尤重,求贤礼至勤。唐虞堪比并,大度圣明君。

第六首:徐雪庭诗赞孔明曰(赞)

大厦将颠一木扶,非公谁可托遗孤?

奇才真与伊周并,洪量能超管乐谟。

十倍曹丕人罕及,七擒孟获世应无。

天心故把英雄没,未得中原命已殂。

第七首:后人过白帝城有诗叹曰(赞)

三顾情勤两意投,托孤真继昔成周。

至今白帝城边过,一度思君一泪流。


总结: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对刘备的评价也是七首,这些评价有史家的评语,蜀汉官方的评价,还有后世诗歌的赞美,可谓是面面俱到,在古代是很少看到对刘备的负面评价的,因此全是赞歌。其中 “唐虞堪比并,大度圣明君” 的评价明显要高曹操一筹。到了毛本《三国演义》中只保留了一首杜甫的《咏怀古迹. 蜀主窥吴幸三峡》,虽说没能综合体现出刘备艰辛、英勇、传奇的一生。但在文学水准上老杜的这首诗,比上文的几首“口水诗”不知要高到哪里去了。


《三国演义》的创作历程很不容易,遵循“七分真实三分虚”的创作原则,很多历史上发生的故事经过罗贯中的整合或转移,再加上作者独特的想象,便写就了这部书的邹形,之后又是经过了几百年的演变,经过很多人的增删修改,才成就了这部巨著。《三国演义》这部“忠义之书”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骄傲,他传达了传统中国人的道德理念与生活态度。《三国演义》的伟大之处,不在于罗贯中,也不在于毛宗岗,罗贯中是根据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整理而成的,毛宗岗也是根据三国人物的民间形象而修改的,罗贯中写的是民意,毛氏父子收录的是人心。《三国演义》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代表着中国人对“忠义仁爱”的至上推崇。


图一:嘉靖“俗本”《三国演义》封面

上面写着最接近罗贯中原作面貌的版本


图二:嘉靖“俗本”《三国演义》目录

240回目录


图三:嘉靖“俗本”《三国演义》结尾诗

在《毛本三国》中最后一句是“三分鼎足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很明显要比《俗本三国》中“三分鼎足已成梦,一同乾坤归晋朝”要高一个档次。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