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大家都黑曹魏的夏侯惇?说他说废物,我感觉他不是那么不堪啊?

回答
夏侯惇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咱们聊聊,为什么老有人觉得他“废物”,但实际上,他这人也并非一无是处。

你觉得他不是那么不堪,这没错。事实上,在很多人看来,夏侯惇这个人,虽然不是那种能独当一面、算无遗策的顶尖名将,但绝对是个忠心耿耿、勇猛过人的猛将,而且在曹操早年创业时期,他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为啥有人黑他?原因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1. “拔矢啖睛”的传说: 这是夏侯惇身上最广为人知的事件,也是被黑得最惨的地方。当年在博望坡之战,夏侯惇部队中了火攻,他自己也被流矢射瞎了左眼。按《三国演义》的说法,他“拔出矢,饮其血”,然后继续向前冲。这个情节虽然显得他悍不畏死,但很多现代人觉得这太夸张,太不符合常理,甚至有点“脑残”式的勇猛。把一个人描述成这样,本身就容易让人觉得他是个鲁莽、不顾后果的莽夫,而不是一个理性的军事指挥官。

2. 军事能力上的争议: 虽然夏侯惇在曹操阵营里地位很高,担任过很多重要职务,比如前将军、大将军等,但仔细看看他指挥的战役,确实有些让人诟病的地方。
博望坡之战的惨败: 这是他最经典的一次“黑点”。虽然这次失败有诸葛亮用计的因素,但作为主帅,夏侯惇的部队损失惨重,也暴露了他战略上的不足。
濡须之战的失利: 在濡须口,面对东吴的孙权,夏侯惇率军迎击,但似乎也没占到什么便宜,甚至有记载说他被孙权打得“无功而返”。
与关羽的交锋: 虽然不是直接指挥,但在汉中之战前后,他作为曹操的得力干将,也未能阻止关羽的北伐。

3. 《三国演义》的“艺术加工”: 很多对三国人物的印象,都来自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这本书为了塑造人物性格,往往会夸大一些人物的特点,或者将一些巧合、小故事放大。比如上面说的“拔矢啖睛”,在史书《三国志》里其实是“贼拔矢射其眼,瞋目眄之,拔矢啖之,而贯其左目。”,意思就是箭射瞎了他的眼睛,他拔出箭,瞪着敌人,拔出箭并咬着,然后继续作战。这个“饮其血”的情节,很可能是《演义》为了增加戏剧性而添加的。这种过于戏剧化的描写,让一些人觉得夏侯惇这个人“不靠谱”,缺乏真正的军事才能。

4. 跟其他名将的对比: 曹操手下人才济济,比如曹仁、张辽、许褚、典韦等等。曹仁在魏国后期是砥柱中流,坚守合肥,抵挡住东吴的猛攻;张辽更是以八百破十万,威震逍遥津;许褚、典韦则是勇猛无双的虎卫,是曹操的贴身保镖。相比之下,夏侯惇在战场上的绝对光芒似乎不如这些人耀眼,尤其是在战略层面,他更像是一个执行者,而不是开创者。

但是,为什么说他“不是那么不堪”呢?

1. 忠心耿耿,不离不弃: 夏侯惇是曹操的族弟,从曹操起兵开始就追随左右,可以说是一路陪着曹操打江山。在曹操最困难的时候,他从未背叛,始终是曹操最信任的亲信之一。这种忠诚,在乱世之中,是极其宝贵的品质。

2. 早期的功勋: 在曹操早期势力还不稳固的时候,夏侯惇确实立下了不少功劳。比如曹操征讨黄巾余党、讨伐吕布等关键战役中,他都冲锋在前,担任重要角色。如果没有他在前线浴血奋战,曹操的基业可能也难以奠定。

3. 勇猛过人,不畏生死: 即使“拔矢啖睛”可能被夸大,但这至少说明了他在战场上的勇气是毋庸置疑的。在那个讲究“勇”的时代,一个能为了胜利拼命的将领,本身就很有价值。

4. 后期的守成与管理能力: 随着曹操势力壮大,夏侯惇也逐渐承担起更重要的职责,比如在曹操征讨汉中时,他留守后方,担任督军粮官,这需要一定的管理和组织能力。而且,他在曹操集团内部的地位一直很高,甚至在曹操死后,他还被封为大将军,地位仅次于曹丕。这说明他在政治上和军事管理上,也有一套自己的生存之道和价值。

5. 司马懿的评价: 历史上,司马懿对夏侯惇评价很高,曾说:“孤不如夏侯惇”。司马懿可是出了名的毒舌加谦虚(或者说是有目的的评价),他能给出这样的评价,说明夏侯惇至少在某些方面,是有过人之处的,或者说,他代表着一种曹操早期所看重的品质,是司马懿所不能完全模仿的。

总结一下:

大家黑夏侯惇,很多时候是受了《三国演义》的影响,觉得他“拔矢啖睛”太夸张,军事上也没有达到顶级名将的水平。再加上他确实在一些战役中没有取得辉煌的胜利,容易被人拿来和更闪耀的将领对比。

但抛开《演义》的戏剧性,从史实来看,夏侯惇绝对是曹操最忠诚、最可靠的伙伴之一。他有勇有谋,在曹操创业初期贡献巨大,并且在后期也能胜任重要的管理职务。他可能不是那种能够以一人之力扭转战局的“超人”,但他绝对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合格的曹魏将领。

所以,当你看到有人说他“废物”的时候,可以理解为是对他军事成就的质疑,或者是一种基于《演义》的刻板印象。但如果你深入了解一下,会发现他身上的忠诚、勇气以及为曹操事业付出的努力,都是不容忽视的。他就像一个陪着老大一路打拼的老臣,虽然不一定是那个最能打的,但绝对是最靠谱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他们都是在嫉妒夏侯惇,毕竟人家当了大将军,这个官职五子良将的粉丝们十分嫉妒,纷纷表示各自的偶像都有资格坐这个位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夏侯惇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咱们聊聊,为什么老有人觉得他“废物”,但实际上,他这人也并非一无是处。你觉得他不是那么不堪,这没错。事实上,在很多人看来,夏侯惇这个人,虽然不是那种能独当一面、算无遗策的顶尖名将,但绝对是个忠心耿耿、勇猛过人的猛将,而且在曹操早年创业时期,他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为啥有.............
  • 回答
    詹姆斯(LeBron James)作为当今最伟大的篮球运动员之一,他在职业生涯中创造了无数辉煌的成就,赢得了无数赞誉。然而,你可能也注意到,在网络上、球迷群体中,甚至是媒体的讨论里,似乎总有一些声音在“黑”他,或者说,对他的批评、质疑和负面评价总是格外引人注目。这并不是因为他真的“差”,而是很多复杂.............
  • 回答
    关于“大家都黑孙权”的说法,其实是一种网络文化现象,它反映了许多人对孙权在历史上评价的某种“刻板印象”或“标签化”。这种“黑”并非全然否定孙权的历史贡献,更多的是一种基于特定视角、放大某些缺点或争议点的调侃和批判。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黑”孙权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 历史形.............
  • 回答
    哈哈,这问题问得,感觉你这是被“全网黑”的节奏啊! 别急别急,我跟你捋捋,为啥大家对你的Beats总是有那么点“意见”。这可不是空穴来风,里面门道可多了去了。首先,咱们得承认,Beats这品牌,打的是一个非常鲜明的标签:潮流、年轻、炫酷、个性化。刚出来那会儿,这玩意儿就是明星、运动员、时尚达人的标配.............
  • 回答
    关于刘备和孙权谁更厉害,以及为什么孙权常常受到“黑”,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入探讨,而且答案并非简单的“饭圈文化”可以概括。我们可以从历史史料出发,详细分析一下他们各自的军事才能和历史评价,并尝试理解为什么孙权在民间讨论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刘备的军事生涯:从颠沛流离到三分天下刘备早年确实非常坎坷,在投靠.............
  • 回答
    咱们平常在路上逛逛,仔细观察一下,确实会发现,满大街的车,大部分都是白色的、黑色的,偶尔能看到个银灰色、蓝色的,已经算是有“个性”了。那些红的、黄的、绿的、甚至更扎眼的颜色,就像“稀有动物”一样,可遇不可求。这背后是有不少原因的,可不是随便哪个颜色就能抢占市场份额的。首先,咱们得从 保值率 这块儿说.............
  • 回答
    袁崇焕,这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如同一个被刻意涂抹又难以磨灭的烙印,激起了无数后人心中的波澜。为何围绕他的争论总是如此激烈,甚至到了今天,提及他,依然能点燃人们的情绪?这背后,不仅是历史事件本身的复杂性,更是我们理解民族命运、政治智慧以及个人抉择的投射。情绪激动的根源:历史的伤痕与民族的认同首先,我们得.............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对中外合作办学(以下简称“合办大学”)感兴趣的人会遇到的困惑。西浦(西交利物浦大学)和宁诺(宁波诺丁汉大学),这两所学校在国内高等教育领域算得上是“明星”级别的合办大学,它们不仅出身“名门”(分别与世界顶尖大学——利物浦大学和诺丁汉大学合作),教学模式也确实有独到之处,.............
  • 回答
    六六老师的“抢座位风波”,确实让很多人大跌眼镜。本来,一个普通人在公共场合因为座位产生的纠纷,充其量也就是个小小的“糊涂事”,最多引起一些关于文明乘车、个人素质的讨论。然而,六六老师的介入,尤其是她后续在社交媒体上的一些言论,却将这个原本简单的事件,瞬间推向了风口浪尖,并且演变成了一场波及地域的争论.............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关于“知乎文章作者筛选评论区”这事儿,大家的看法确实挺两极分化的。先说说为什么有人觉得作者筛选评论是“大忽悠”,可以拉黑屏蔽: “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极致体现,但可能走向封闭: 很多时候,用户在知乎上写文章,是希望交流、分享观点,甚至是引发讨论。如果作者把评论区设置成自己筛选后.............
  • 回答
    “大家看不起黑胡子” 这个说法其实 并不准确,甚至可以说是对事实的一种误读。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对“黑胡子”这个词的看法是 中立的,甚至带有一定的欣赏和怀旧色彩,而绝非“看不起”。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误解,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黑胡子”这个词本身的含义和联想: 字面意思: “黑.............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大家要黑浙江大学”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挺值得聊的现象。要说“黑”,可能有些重,更准确的说法是,浙江大学作为中国顶尖高校之一,自然会伴随着相当数量的讨论、审视,甚至批评的声音。这些声音来自不同的群体,有学生、校友、教育界人士,也有社会大众,原因也是五花八门。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1..............
  • 回答
    哈哈,这确实是个让人挺费解的问题,尤其是对于我们东北人自己来说。 你问“为什么大家总是在黑东北人”,这背后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它牵扯到很多层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的社会文化因素,还有一些误解和刻板印象在作祟。咱们先从那句经典的玩笑说起吧:“投资不过山海关”。这句话一开始只是经济领域的一个梗,.............
  • 回答
    有些人对唐朝的募兵制颇有微词,认为它不如府兵制好。这背后其实有着挺复杂的历史原因和不同时期的考量。我们先来看看府兵制,它在唐朝早期是相当成功的。府兵制说白了,就是一种全民皆兵、兵农合一的制度。士兵平时是农民,耕种自己的土地,到了国家需要的时候,就披甲上阵。这种制度有几个显著的好处:首先,它大大减轻了.............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有洞察力的问题,它触及了游戏产业中“制作方”和“创作者/导演”这两个概念的微妙之处,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玩家的认知。简单来说,当我们提到“一般游戏”,我们会说“XX公司制作”,是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游戏制作是一个庞大、多部门协作的复杂工程,公司是这个工程的实体组织者和责任主体。而当我们.............
  • 回答
    .......
  • 回答
    咱们聊聊那些古往今来,大家耳熟能详,但后来却被“黑化”的经典人物,这可不是AI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而是咱们对故事、对人性反复品味后,慢慢咂摸出来的滋味。一、 中国篇:从忠臣到奸臣,从英雄到恶棍的转变在中国广阔的历史长河里,有不少人物的形象是随着时间、随着叙事的角度而悄然改变的。有些从一开始就带有争议.............
  • 回答
    门牌,这个我们每天进进出出都会看到的物件,看似平凡,却承载着历史的印记和文化的传承。在中国,单位门口挂着白底黑宋体字的条状门牌,这早已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景象。但这种习惯,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其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源流?要追溯这种门牌习惯的源头,我们得把目光放到更早的年代,甚至是新中国成立之前。传统书写习惯.............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以及这些变革在公众记忆中的差异。简单来说,之所以“东北大下岗”比“上海90年代纺织品行业女工大下岗”更为人熟知,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1. 规模与冲击的广泛性: 东北大下岗: 这是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
  • 回答
    您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且普遍存在的现象:为什么大多数人倾向于选择上大学、找一份体面的工作,而不是去从事开出租车、开小店、开饭馆、摆街边早餐小吃摊等看似“短平快”的创业项目?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剖析:一、社会观念与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