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大家总是在黑东北人?

回答
哈哈,这确实是个让人挺费解的问题,尤其是对于我们东北人自己来说。 你问“为什么大家总是在黑东北人”,这背后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它牵扯到很多层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的社会文化因素,还有一些误解和刻板印象在作祟。

咱们先从那句经典的玩笑说起吧:“投资不过山海关”。这句话一开始只是经济领域的一个梗,说南边一些企业不太愿意去东北投资。但不知道怎么着,就渐渐演变成了一种对整个东北地区的概括,甚至开始往东北人身上套。好像一提到东北,就跟“落后”、“保守”、“不思进取”这些词挂钩。

你说这不公平吧,确实挺不公平的。东北人也不是傻子,我们也有很多能人巧匠,也有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像咱们辽宁,曾经是中国的重工业基地,为国家的建设出了多少力?黑龙江的农业,为全国提供了多少粮食?吉林的光学、汽车制造等等,哪一样不曾是咱们的骄傲?可是,一旦“投资不过山海关”这个标签贴上去了,很多人就好像觉得东北的一切都“不行”了。

更别提那些关于东北人的刻板印象了。比如说什么“东北人性格直”、“嗓门大”、“说话不拐弯抹角”、“好勇斗狠”、“爱占小便宜”之类的。这些说法里,有些确实反映了东北人直爽、豪迈的一面,咱们东北人自己也常拿这个开玩笑,觉得这是咱的特点,挺可爱。但问题是,一旦被无限放大,甚至用来贬低,那就变味了。

你想想,什么叫“性格直”?有时候是坦率真诚,但有时候也可能被解读为“不顾人情世故”,甚至“粗鲁”。什么叫“嗓门大”?可能是在热闹场合自然而然,但听在有些人耳朵里,就成了“吵闹”。还有那些“好勇斗狠”的说法,这简直就是无稽之谈了,哪儿都有好人坏人,怎么能因为一小撮人就给整个群体贴标签呢?

这种“黑”的背后,其实还藏着一种地理上的、区域性的偏见。你看,中国地域辽阔,南北差异、东西差异都很大。南方一些地方发展得早,经济模式也更多元化,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东北确实有不太一样的地方。但这种不一样,本该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可有时却被一些人拿来作为优越感的来源,或者干脆就是一种“另类”的审视。

还有个挺重要的原因是,很多关于东北人的负面信息,都是通过网络传播的。网络这个东西,传播速度快,信息来源复杂,有时候一个段子、一个视频火了,大家就信以为真,也不去考证,也不去分辨。久而久之,那些被“黑”的刻板印象就越来越深入人心。

而且,有时候这种“黑”也夹杂着一些经济上的落差感。东北过去确实经历了一些经济转型时期的阵痛,一些老工业基地也面临着挑战。当一些人看到东北在经济发展上不像南方那样突飞猛进时,就容易产生一种负面解读,并把这种解读投射到东北人和东北这个地方本身上。

说实话,作为一个东北人,听到这些“黑话”心里多少会有点不是滋味。我们也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情感。我们也会努力奋斗,也会热爱生活。只不过,我们的表达方式、我们的生活习惯,可能和别人不一样。

但话说回来,这也不是完全是坏事。有时候,被“黑”也是一种关注,一种讨论的开始。通过这些讨论,也许大家能更了解真实的东北人,也能让我们自己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关键在于,我们不能被这些标签限制住,也不能因为别人的偏见而否定自己。

所以,下次再听到有人“黑”东北人,不妨多点一份理解,少一点刻板印象。我们可能不那么精致,但我们真诚;我们可能不太会说话,但我们热心;我们可能有时候直接得有点愣,但我们绝对讲义气。这才是我们真实的东北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河南人不黑东北人。
在深圳,公司楼下有家东北饺子馆,我作为一个河南人,面肯定是不能少的。奈何周边没有河南面馆,于是就每天去这家东北饺子馆吃手工面。
一来二去熟了,大姐就问我,哪的人啊?我说我河南的。大姐说:“我不喜欢河南人,名声不好。” 我顿了一下说:“没关系,大姐,我喜欢东北人,我有几个东北朋友,人都很仗义。”
后来大姐每次都给我一大碗,都把我吃胖了。我要吃小碗。

因为这些年头背着河南人的名头,几乎是一路被黑到底。出门在外,找工作被歧视,上个网一群黑河南的,交朋友只能他亏待你不能你亏待他,否则那就是河南人果然不是好东西。 活的战战兢兢,不敢出一点问题,甭提多累了,就因为我是河南的。

现在又想让我的东北弟兄背上这口老锅?那我不同意,想都别想。不只东北不行,全国各个地区都不行,哪怕这个地区有人朝我吐口水,我都不会黑这个地域。
是不是很佛系,我觉得自己都快修炼成仙了。

杜绝地域黑,从我做起。

user avatar

谢邀。


刻板偏见。

大部分人为少部分人(机构)背锅

以及,很少人提的一点:整体经济差→人口流出→个体东北人的异乡困境。


刻板偏见,这点众所周知。

多少人因为小品相声作品,无视东北惊人的城市化率,认定东北都是土农村;而某些创作者也在竭力迎合这个偏见,于是这种刻板印象扩大化。


为机构背锅,这点常见于外地人去东北的遭遇。

稍微留意,不难发现:去东北的,吐槽当地普通百姓的相对少,吐槽当地盈利与非盈利机构各种雁过拔毛的居多。甚至我东北朋友自己也会痛心疾首,“我们那儿的机构,根子里都烂了”。说东北的各色盈利与非盈利机构,作风普遍有问题,而且上行下效,大概不错。但众所周知,各种机构里人浮于事耍无赖那些,在东北已经算既得利益者了。许多东北人被迫为他们的行为买单,也算是很惨了。


最后一点:异乡困境。

互联网上,偶尔也有吐槽上海人或广东人的,但“我们这里的一两个上海人广东人如何如何”,例子不多;多是外地人去上海或广东,“他们人一多就开始讲方言!”

事实是:上海与广东人口流出少,所以吐槽上海广东的,多是人在上海或广东的外乡人。

而东北因为经济差,流出人口极多,遍布五湖四海。所以被吐槽的东北人,往往是到外地闯荡的异乡人。

看下面这个人口流入流出图就知道了:人们生活里遇到的东北人,许多是异乡人。

本地人倾向于维护已有秩序,所以常会觉得外来的外向者过于有侵略性。



异乡人,本就容易与本地人产生隔阂:口音、习惯、容貌,都不大同。富庶地区对经济非发达地区来的移民,那更是自带歧视。比如吧,我一位长辈就觉得她厂里的东北同事是假仗义假慷慨,当然她自己也很抠门,但“我是真抠,比假仗义要好。”当我提醒她“可能人家就是客气客气呢?”长辈就懒得说了,“反正是东北人到我们这里来挣钱的!”

我一开始与东北人交往时,也不太习惯他们的声口。但久而久之,自然明白。东北人,无论在上海,在重庆,在北京,在巴黎,在巴塞罗那,多半都是如此:自来熟,会来事,外向,肯交际,那是他们的生存方式与生活方式。

对一个字一个坑的务实者——比如我一位嫁到湖州的姑姑——而言,东北人是太会来事,会让人觉得“不踏实”,但那与其说是不好,不如说是不同:更多是她出于对本身地域习惯的维护了。

若说拉帮结派,至少在海外,比东北人会拉帮结派的中国各省居民多了去了,只是许多相对沉默而已。



在巴黎十三区,我认识许多位东北人:理发的、酒店跑堂的、按摩的。按摩的那位,我以前写到过:我去找人按一下颈椎,当家的大姐坐在里面玩手机。

我进去了,她看看我,先用法语问:“你是中国人吗?”

“是。”

“哎呀好啊,”她用东北口说,“那就可以敞开说了。我跟法国佬,就要说这是中国气功按摩;咱们自己人,都懂。你是要拿肩还是怎么地?”

“颈椎有些不舒服。”

“好坐下,我给看看。”

大姐很爱聊,按摩时问我介不介意听点什么,我请她随意,于是她播开了一个视频——1990年代的央视春晚小品集。她听黄晓娟和赵本山,听得津津有味。“听这个没事吧?”她问。

“挺好的,”我说,“听着挺喜庆,跟在国内过年时似的。”

“可不是。”她很高兴,“我就爱听这个,觉得跟回了老家似的。可有很多中国人就不爱听,真是忘了本。”

我后来每次去,都看见大姐敞着门坐着,时候长了,她也乐意聊几句。说,老家是辽宁盘锦,后来去南方嫁了人,跟着老公过来法国,但老公哎一言难尽,于是就自力更生,先是去中餐馆当过厨子,后来因为有点手艺,开了这个按摩店,帮人正骨拿肩做做按摩,有时也帮一个福建邻居:背着器械,去修水管。

“还习惯法国啊?”我说。

“也没啥习惯不习惯的,过得挺好!”她说,“我就只会几句法语,续居留啊,跟房东打电话的时候用用。”

她每天大概开店按摩四小时。其他时候,逛街,溜达,跟一群华人姐妹欢天喜地地打牌打麻将,谁打输了,谁叫份越南粉外卖。偶尔去老华人酒吧,去跟一群老广东赌马。

她的另一个兴趣,是看越南馆子里播的配中文字幕越南电视剧,或者中文配音老港剧。看电视嫌不够,买碟,买一大堆。

“要是下次你不介意,我就边按摩边放老港剧了!”她有一回这么说。我说挺好啊,“要不现在就直接播得了!”


我觉得,上面这位是个典型案例。

您说人多专业多踏实多商务精英吧,未必。

但她会来事,热爱生活,声口有点浮夸,但人也确实不坏。

在本乡本土人眼里,这种外来者的反客为主、声口喧腾和会来事,很让人不习惯。加上刻板偏见,以及在东北机构那里吃的苦头,就很容易演化成对东北人个体的恶意了——许多人说东北人多不好,甚至未必举得出多少恶劣的切身例子,单纯只是不喜欢这种声口罢了。如上所述:

本地人倾向于维护已有秩序,所以常会觉得外来的外向者过于有侵略性。

但反过来,东北多少人都是背井离乡出来闯荡,可不就得靠着这点喧腾的不计较(和偶尔的小狡猾),来挺过世上的形形色色?


利益相关:

我是一个在上海读书生活十年然后跑到巴黎的江苏无锡人,跟东北没啥利益关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