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小说故事大多设定在明朝,电视剧的背景总是发生在清朝?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文化和创作选择等多个层面。事实上,“小说故事大多设定在明朝,电视剧的背景总是发生在清朝”的说法,虽然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并非绝对如此,不过确实反映了一种趋势和倾向。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这个现象的成因:

一、 明朝小说:从市井百态到英雄传奇,构建了丰富的叙事母题

明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文学创作迎来了新的发展高峰。此时出现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虽然写成于清初,但背景和大量内容与明朝紧密相关),以及大量的才子佳人小说、神魔小说、历史小说等,奠定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辉煌。

1. 叙事母题的吸引力与观众接受度:
“侠义”精神的传承与光大: 《水浒传》中的替天行道、江湖义气,以及大量的武侠小说,满足了读者对于反抗压迫、锄强扶弱的朴素愿望。明朝社会动荡和官场腐败为这类故事提供了温床。
浪漫主义与理想主义: 《三国演义》的权谋斗争、英雄辈出,《西游记》的神魔奇幻、师徒取经,都以其宏大的叙事、鲜明的人物塑造和深刻的主题,成为历久弥新的经典。这些故事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对人性的探索,与后世读者产生了深厚的共鸣。
市井生活的描绘: 晚明时期大量的小说,如《金瓶梅》等,对市井生活、家庭伦理、人情世故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贴近生活,易于引起共鸣,也为后来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历史的“距离感”与“陌生感”的平衡: 明朝虽然距离现代不远,但其政治制度、社会风貌、思想文化与现代仍有显著差异,这种“距离感”为虚构创作提供了空间,允许创作者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和改编,同时又不至于过于疏远,能够让观众理解和接受。

2. 文学传统与文化基因:
明朝小说是中华传统小说的集大成者: 它们确立了中国小说的叙事模式、人物塑造方式、语言风格等,成为后世小说创作的重要范本。许多现代作家在创作时,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借鉴和模仿这些明朝小说的模式。
“文化密码”的延续: 明朝小说所蕴含的某些文化观念、价值取向,例如对忠君、孝道的理解,对官场黑暗的批判,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使得以明朝为背景的故事更容易触动观众的“文化神经”。

3. 创作的“自由度”与“避嫌”:
历史的“模糊性”: 相较于清朝,明朝的某些历史事件和人物,可能在细节上没有那么被后世严密地考证和解读,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弹性空间”去虚构和改编,避免直接触碰敏感的历史细节。
政治考量(间接影响): 虽然不是直接原因,但在某些时期,创作涉及敏感历史时期需要格外谨慎。明朝虽然有其黑暗面,但总体上仍然是一个汉族王朝,对于后来的清朝而言,它更多的是一个“前朝”,而非直接的统治者。而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其统治的合法性、民族矛盾等历史问题,在创作中可能需要更谨慎的处理,避免引发争议。

二、 清朝电视剧:从“正史”到“民间传说”,构建了“宫斗”与“改革”的叙事焦点

相比于小说,电视剧作为一种更具视觉冲击力和传播力的媒介,其创作往往需要考虑更广泛的受众接受度、制作成本以及潜在的社会影响。清朝,尤其是康雍乾盛世以及晚清的动荡,提供了大量极具戏剧冲突的素材,非常适合改编成电视剧。

1. “帝王将相”与“宫廷权谋”的吸睛点:
清朝皇室的戏剧性: 清朝拥有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和漫长的帝王统治时期,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他们的政治改革、个人经历、以及围绕皇权的斗争,提供了丰富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塑造空间。电视剧尤其擅长挖掘和放大这种“帝王八卦”和“宫廷权力斗争”的吸引力。
“宫斗剧”的成熟与流行: 清朝宫廷环境的森严、等级制度的明确,以及后宫佳丽之间的明争暗斗,天然适合“宫斗剧”的创作模式。观众对于后宫的神秘感、女性在权力斗争中的命运,有着天然的兴趣。例如《甄嬛传》、《延禧攻略》、《步步惊心》等,都是以清朝宫廷为背景的成功案例。
历史的“可塑性”与“视觉化”: 清朝的服饰、建筑、礼仪制度等,相较于明朝,具有更强烈的视觉辨识度和“异域风情”(满族文化),便于在电视剧中进行具象化和视觉呈现,例如精美的旗装、华丽的宫殿、宏大的场景等,都能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2. “风云变幻”与“民族融合”的时代背景:
从盛世到衰落的巨大反差: 清朝经历了从康乾盛世的辉煌,到鸦片战争后的屈辱衰落,这种巨大的历史反差为电视剧提供了强烈的戏剧张力,也更容易引发观众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民族融合与文化冲突: 作为满族建立的王朝,清朝经历了满汉民族之间的融合与冲突,这为创作提供了复杂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关系,例如《还珠格格》中的民族情谊,《康熙王朝》中的政治手腕等。
近代化的开端与改革尝试: 晚清的改革思潮、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虽然最终失败,但这些历史事件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思想性,为电视剧提供了“改革”或“守旧”的主题选择。例如《走向共和》虽然横跨清末民初,但其早期对清朝改革的描绘非常重要。

3. 传播渠道与受众需求的匹配:
电视的“快餐化”与“大众化”需求: 相较于需要沉下心来阅读的小说,电视剧作为一种大众化的媒介,更倾向于选择那些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关系复杂、视觉效果突出、且容易被大众理解和接受的故事。清朝历史,特别是宫廷历史,恰好满足了这些需求。
时代变迁与审美演变: 随着时代发展,观众的审美趣味和关注点也在变化。电视剧创作者会选择那些更能引起当下观众共鸣的题材。清朝的某些历史事件和人物,其“传奇性”和“戏剧性”可能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娱乐需求。
“怀旧”与“猎奇”心理: 清朝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封建王朝,一些人对其保留的服饰、生活习惯、甚至某些历史人物(如慈禧、溥仪)会产生一种“怀旧”或“猎奇”的心理,这也能吸引一部分观众。

三、 总结与反思:

总而言之,明朝小说之所以多,是因为其文学经典奠定了强大的叙事基础和文化根基,其故事母题丰富且易于引发共鸣。而清朝电视剧之所以多,则是因为清朝历史本身具有极强的戏剧性、视觉冲击力和话题性,尤其在宫廷权谋、民族冲突、改革变迁等方面,更能满足电视剧作为大众娱乐媒介的需求。

当然,这并非绝对。也有很多小说以清朝为背景(如老舍的《骆驼祥子》虽然背景是民国,但很多情节和人物的来源与清末民初的过渡有关),也有不少电视剧以明朝为背景(如《大明王朝1566》、《九州缥缈录》等)。但整体而言,你观察到的趋势是存在的,并且有其背后的逻辑支撑。

这反映了不同文学和艺术形式在表现历史题材时,所选择的侧重点和所依赖的创作策略是不同的。小说可以更深入地挖掘人物内心,展现更广阔的社会图景,而电视剧则更擅长通过视觉语言和紧凑的情节来吸引观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市场决定一切,观众可以接受雍正后宫戴绿帽,接受乾隆逛妓院被抓,但是明粉决不能接受哪怕有一点不符合历史的明朝电视剧。大明风华那会被明粉宣传的天上少有,结果出来之后还不是各种被骂。真正造成这一切的不是上面怎么样,而是观众群体决定的,当然也有明粉的功劳

大明王朝1566可以说是历史剧的巅峰之一了吧,当初在湖南卫视上映收视率惨不忍睹,到现在轮热度也比不上雍正王朝和走向共和。请问明粉皇汉们贡献了多少收视率?

user avatar

都不是,他们的背景都是在省钱省精力省事朝

user avatar

影视娱乐圈,上层清一色满族。源头是人民艺术家,启功(雍正皇帝九世孙,家族爱新觉罗氏)。侯宝林。老舍。等等。

现在当红的是吴京,乌拉那拉氏。郎朗,钮钴禄氏。那英,叶赫那拉氏。佟大为,佟佳氏。关晓彤,瓜儿佳氏。胡军,穆嘉胡觉罗氏,文章,曼殊文扎氏。富大龙,富察氏。

还有什么王中军王中磊兄弟,汪苏泷,白敬亭,尔冬升,齐秦,关之琳。曾黎,英达,徐锦江。总之你没看错,两岸三地,娱乐圈里满族的比例远远高于其在国民中所占比例。

而网文圈,底层老百姓,大多数汉族。

所以就这样子咯。

说明一下,我这个答案,针对问题回答。上述列举的人,我并没有以阴谋论去猜测,也没给这些人下定义扣帽子。人家合法合规的影视艺术活动,我完全没有指责。我只谈我知道的实际情况。谁是满族,谁是汉族。

总不能列举几个名字身份,就说我在挑起是非要搞我文字狱吧?这些人的名字是不能提还是范谁家的讳了?某些人见我提了几个人名就如此紧张以至于在评论区跳脚,是怕半夜鬼来敲门还是咋的?

这里头但凡行得正坐得直的,从来不会介意别人提他的民族属性。这篇答案的评论区里,不知照出多少心头发虚者。



该问题下的许多答案,可以结合起来看:




user avatar

清朝的历史是被严重美化过的,且不提清初的一系列大屠杀,就是后世盛赞的千古一帝,以及康雍乾三盛朝,根本经不起推敲,康乾盛世一直都是农民起义不断,社会矛盾激化,尤其是乾隆还奢靡无度。


先来看看千古一帝:

康熙版的何不食肉糜:

《清稗类钞》:
张文端公鹏翮,尝偕九卿奏祈雨,圣祖览疏毕,曰:“不雨,米价腾贵,发仓米平价粜糁子米,小民又拣食小米,且平日不知节省。尔汉人,一日三餐,夜又饮酒。朕一日两餐,当年出师塞外,日食一餐。今十四阿哥领兵在外亦然。尔汉人若能如此,则一日之食,可足两食,奈何其不然也?”文端奏云:“小民不知蓄积,一岁所收,随便耗尽,习惯使然。”

大意就是发生了饥荒,康熙说汉人胡吃海塞,如果像他一样每天只吃两顿就没有饥荒了。可是皇帝两顿正餐有上百道菜,一天到晚零食不断,各种茶点随时供应,他还能饿着?

乾隆六下江南直接将国库干空虚了,极度奢靡,所谓的盛世下大的农民起义就有四次:

(1)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苏四十三、田五反清起义,席卷了甘肃、青海!
(2)乾隆五十一年至五十三年(1786—1788年),林爽文发动了台湾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农民起义斗争,被俘后押到北京凌迟处死!
(3)乾隆六十年(1795年), 黔东、湘西苗民发动起义,控制了黔、川、湘三省交界的许多地区,人数民族到30多万,持续了12年之久,嘉庆年间才成功镇压!
(4)嘉庆元年(1796年),这时乾隆是太上皇,依然实际掌权,这一年爆发了白莲教起义,持续了近9年,席卷四川、湖北、河南、陕甘地区等,耗资1亿多两。

康雍乾,也就雍正靠谱点,官绅一体纳粮、强力反腐……


但现在的影视资料里康熙、乾隆都是什么形象?都是爷啊,什么康熙爷、雍正爷、乾隆爷……只有清朝君主有这待遇。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反推一下不就明白了为什么清宫戏那么多。


辽东大屠杀,满清入关前为巩固势力残杀辽东汉人,死者100余万
济南大屠杀,崇祯年间后金入寇,屠济南,尸积十三余万
扬州十日,僧人敛尸八十余万
嘉定三屠,五万余人,自城至郊数里无人,遂插旗城上,曰:“削发令已行”。
江阴之屠,死者17万两千人,幸存53人。江阴这小小的城池,抵抗清兵达80多天之久,打败了清军二三十万的大军,杀死了七万五千多清兵,使其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昆山之屠,“破城当天死者四万”
同安之屠,死亡五万余人,梵天寺僧葬之
大同之屠,仅存重案犯五人,满清的知府上书说,既无苦主,可赦之矣
广州之屠,死亡六十余万,存者七人——据黄佛颐《广州城坊志》
四川之屠,满清御用文人写的《蜀碧》诳称张献忠屠蜀俩千万人,据近代学者考证,死于满清之手者300万-400万,死于饥谨者约四十万,张献忠只是消灭了四万地方团练
潮州之屠,遗骸十余万,揭阳县观音堂僧人焚而葬之
南雄之屠,两万余人
泾县之屠,死者约五万
舟山之屠,第一次屠杀万余人,第二次屠杀死者皆投之海,数目无法统计,腥臭数百里
苏州之屠,苏州投降得早,仅屠半城,约十余万人
嘉兴之屠,死者约十余万人
金华之屠,五万余人
赣州之屠,约四十万
南昌之屠,四十余万
湘潭之屠,五万余人,幸存者百余人
沅江之屠,十余万人
汾州、太谷、泌州、泽州皆屠尽,计四十余万

大量人口的丧失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奔溃,产生了深远影响,致使东方文明彻底丧失竞争力。

现在某些人极力鼓吹的康雍乾之世,其实大多是对明末的恢复性增长。满清收支在嘉道以前相当长的时期基本是不变的,地丁 3000万,耗羡 460万,以及其他共计4800万两白银,根据《清朝文献通考》田赋所载,顺治十六年(1659)中国耕地总数是五百四十九万顷,康熙二十四年增长到六百八十三万,乾隆十八年增到七百零八万。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到七百四十一万,而明末崇祯时就有田七百八十三万(翦伯赞),数字刚接近明末土地数字。可见康雍乾生产恢复是缓慢的,过了一百年才到了明末的生产规模。清朝最高的是嘉庆十七年为七百九十一万,仅仅超过明崇祯时期七、八万顷,以后就下降了,道光十三年是七百三十七万。封建经济在停滞中(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767页)。

生产总水平不提高,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量的人口呢,原因在于明末徐光启等人大力引进提倡种植番薯等,这种作物产量巨大。明末还在农业上引进了三季稻和玉米等作物,提高了粮食产量。这些农业作物的推广,从此中国土地能养活更多的人口。

明末传教士利玛窦说这里物质生产极大丰富,无所不有,糖比欧洲白,布比欧洲精美...人们衣饰华美,风度翩翩,百姓精神愉快,彬彬有礼,谈吐文雅。(《利玛窦中国札记》第十章 )。而乾隆时来访的英国特使马戛尔尼则说“遍地都是惊人的贫困“,“很多人没有衣服穿“,“象叫花子一样破破烂烂的军队”,清政府刻意维持农民约三两银子的赤字使得百姓维持在贫困当中。


当然,最令人难以忍受的是,满清推行愚民政策,尤以乾隆为最,满清较之明朝,识字率大为下降,私自开私塾、私传所学斩立决,家学所授课业严审,而且焚烧、尽灭了大量科技类书籍,比如《天工开物》,要命的是,通过文字狱完全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明朝有大量的思想家如王守仁、李贽、王畿 、钱德洪、黄宗羲、顾炎武等,清朝有哪个有成就的思想家?更不用提明朝还有徐光启、宋应星、李时珍、王文素、程大位这一类的启蒙科学家。满清刻意的推行奴化和愚民政策,就是希望人民保持愚昧,以确保他们合法性有问题的政权。

满清的统治直接导致中国文明倒退,在工业革命前夕致使中国非常遗憾地错过了发展窗口。


如此残酷、毫无尊严可言且令人心痛的历史,如今被隐匿在风花雪月的清宫戏中,被打扮成明君盛世的样貌,留给世人的面孔竟是那千古一帝。

很难想象,在新中国的今天还有人炒作什么“京圈格格”、皇族之后,还以什么叶赫那拉、爱新觉罗为骄傲,“我还真是正黄旗人,有通天纹,你看看,你有吗?”。

我劝告那些洗清史的,你要知道满清入关时可是奴隶制的,入关后还搞圈地运动,无论你是哪个民族你先辈大概率连“奴才”都祈求不得。

user avatar

一直以为《甄嬛传》的背景是大清雍正年间,有图为证。









后来看到了越剧《甄嬛》的海报,觉得皇汉真不要脸,乱改剧本,把大清朝发生的故事,硬是改成一个架空的汉人王朝,心眼真踏马的小,有本事怎么不自己重新写个剧本。







后来才发现,原版小说背景是“大周朝”,反正应该不是夏商周的那个周朝,也不应该是武则天的那个周朝,也不是柴进的那个后周。应该是虚构的汉人王朝。


而甄嬛传的漫画也是汉服风。

至于为什么电视剧会改成清朝,我只能说,或许北京城和北京人(含来京很久的新北京人)长期浸淫在皇城根下,已经骨子里都深深的喜欢上了大清朝。








user avatar

以下这几张图我能用到知乎倒闭:

为什么电视剧都是清朝的?
因为主要的电视台和电视公司就那么几家
为什么小说都是明朝的
因为网文作者千千万

user avatar

因为“种花名族”的本质就是“满清民族”,这是“版图中国论”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这套说法以1840年清朝的版图为界限,将历史上存在于这个范围内的所有政权、民族都归结为“中国”。

说白了,就是孙子决定爷爷,后人决定祖宗。只要孙子在1840年是清朝人,那么他一千年前的祖宗也自动获得中国籍贯。即便这个祖宗是草原的大汗,和中原王朝打了一辈子的仗,他也是“中国人”。

按照这套逻辑,歌颂满清也就成为了官方层面上的政治正确。

因而才会有为了歌功颂德拍摄《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为了讲统一拍《施琅大将军》、赞扬迁界禁海这种神一般的操作。

由此可见,官方在心态上是自我代入满清的。所以也乐见人们歌颂“多元一体”、“民族大融合”的“康乾盛世”。

然而版图中国论的构建与真实的历史是两码事,与民间记忆和民族认同更是大相径庭。

写穿越回明朝、扶天倾的小说众多,恰恰说明了人心所向,说明了广大的人民在内心深处到底认可什么。

与清粉的日常污蔑不同。

即便是古早时期的明穿小说,也很少有无脑维护朱明统治、捍卫儒学传统想法。

相反,越是早期的明穿小说,越是全盘否定儒家学说,提倡激进的西化改革,严厉地抨击敲骨吸髓的贪官污吏与明朝宗室。可见,这些小说的作者痛心疾首想要拯救的并非是清粉所说的“朱家江山”,而是属于汉人的天下。

其次,穿越清朝的小说也有很多的。清宫穿越文向来是女频的一大门类,也有很多做了影视改编。这里略去不表。

男频的清穿小说也有很多,不过题主应该会蛮失望的。

因为即便是穿越回清朝,大部分小说主角所做的也是起义反清。

龙空有一句话“穿清不造反,菊花套电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最后,我在这里贴上小说《窃明》大结局的片段节选,仅供大家参考。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窃明》已经算不上一本特别优秀的网络小说了。作者在部分情节的处理与历史知识的储备上,都存在着许多问题。

但早期明穿小说所表达的,往往就是这样一种朴素的民族情感。

一种对历史悲剧的愤慨,与对改变未来的期盼。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