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岔的花园》是一个简单的间谍故事,为什么其中要插入关于时间的探讨?

回答
博尔赫斯在《小径分岔的花园》中之所以插入关于时间的探讨,绝非偶然,也不是为了给一个简单的间谍故事增添不必要的哲学负担。恰恰相反,他对时间的深入思考,是构建整个故事复杂性与深刻性的核心支柱,并且与间谍故事的内在逻辑以及博尔赫斯本人对叙事和世界的看法息息相关。这使得《小径分岔的花园》远非一个简单的谍战叙事,而是一次对时间、选择、命运、甚至宇宙本质的深刻隐喻。

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来:

1. 故事的起点:一个“简单”的间谍任务,一个复杂的逻辑困境

故事的主角于尔巴·诺埃尔,一个被派往英国执行一项危险的间谍任务。他的任务是向德国指挥部传递一个信息:盟军将在阿尔贝的战役中发动大规模攻势。为了传递这个消息,他必须找到德国在英国的联络人——一位名叫费尔南多·佩特尔的中国学者。

乍看之下,这确实是一个典型的谍报故事:躲避搜捕,寻找接头点,传递情报。然而,博尔赫斯很快就打破了这种简单性。于尔巴在搜寻佩特尔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一座宏伟的宅邸,而这座宅邸的主人,正是他要寻找的佩特尔本人。但更令人惊奇的是,这座宅邸本身,以及其间隐藏的庞大图书馆和迷宫般的花园,才是关键所在。

2. 时间的引入:佩特尔的“秘密”与“家族的命运”

佩特尔之所以被德国人选中,并不是因为他擅长间谍活动,而是因为他拥有一个秘密:他是一个庞大而错综复杂的“花园”的守护者,这个花园并非实体,而是存在于时间之中的一种概念——一个“分岔的 त्याच्या未来的花园”。

这里的关键点在于,佩特尔并非简单地传递一个信息,而是传递一个“秘密”,一个“家族的命运”。这个“家族的命运”与“时间的本质”紧密相连。佩特尔的祖先,一位名叫崔的中国道士,曾构建了一个能够“永远延续无数的时间分岔,形成一个不断分叉、无限延伸的时间之网”的花园。这个花园的建造者,实际上是在探索一种看待时间的方式——一种非线性的、多维度的、由无数可能性构成的网络。

3. 时间的探讨:为何是时间?因为这是“情报”的真正价值

那么,为什么这个“情报”与时间有关?于尔巴的任务是阻止一次具体的军事行动。而佩特尔之所以能理解并执行这个任务,正是因为他拥有对时间的独特理解。

关于“真正”的情报: 博尔赫斯在这里暗示,真正的、能够对历史进程产生影响的情报,并非仅仅是某个地点、某个时间点的军事调动。而是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理解。佩特尔的“花园”恰恰代表了这种对无限可能性的掌握。他知道,在无数个时间分支中,总有一个分支上,他的行动(也就是传递情报)会产生他想要的效果——那就是阻止英军的攻势。

关于“选择”与“命运”: 佩特尔的“花园”是一种对“分岔”的具象化。他继承了这个花园,也就继承了对其祖先所揭示的“时间理论”的理解。他明白,每一次选择,每一次行动,都会导致时间的分岔,产生不同的未来。而他的任务,就是在这个错综复杂的时间网络中,找到那个能够实现他祖先“与伟大的西方战争对抗”的那个分支,并且在这个分支中,找到一种既能完成任务(传递情报)又不被敌人发现的方式。

佩特尔的“选择”: 佩特尔之所以选择在一个偏僻的宅邸中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是因为他将自己的宅邸和花园视为这个“时间花园”的物理映射和实验室。他选择在某个特定的时刻,利用自己宅邸的地理位置,与正在搜捕他的于尔巴“相遇”。他知道,于尔巴会找到他,但于尔巴永远不会知道真相。

4. 时间的叙事:非线性与多重现实

博尔赫斯通过将时间理论嵌入谍报故事,巧妙地利用了叙事本身来体现他的时间观。

多重叙事线: 读者跟随于尔巴的视角,经历了追捕、发现、和最后的死亡。但同时,博尔赫斯也在叙事中埋藏了佩特尔的视角和其祖先的理论,这些构成了另一个层面——一个关于时间构建的理论。

时间循环与预言: 当于尔巴最终在宅邸内找到佩特尔时,他惊讶地发现,佩特尔正坐在一间房间里,而他本人则在屋外听着他与德国指挥部的通话。更令人震惊的是,于尔巴发现,他即将进行的“传递情报”的行动,正是他要执行的“阻止盟军攻势”的情报!他发现了佩特尔正在写给德国指挥部的信,而信的内容,正是关于他自己的行动,并且这封信已经在很多年前就写好了。

这里的关键是,佩特尔传递给德国指挥部的“情报”,并非是于尔巴尚未执行的行动,而是于尔巴即将执行的行动。但从博尔赫斯的时间理论来看,这个“尚未发生”的行动,在佩特尔的“时间花园”里,已经是一个确定的事实。佩特尔通过于尔巴的到来,完成了他祖先遗愿的一部分——他找到了一个能够让他的“花园”延续下去的方式,并且这个方式就是让于尔巴在他宅邸中找到他,并最终将这个关于于尔巴的行动的信息传递给德国指挥部。

博尔赫斯在这里玩了一个精巧的“时间游戏”。于尔巴以为自己是主动的特工,要去传递情报,实际上他自己已经成为了佩特尔计划中的一部分,他的行动,他最后的死亡,都被包含在佩特尔对时间的理解和安排之中。

5. 为什么是“间谍”故事?作为最恰当的隐喻

间谍故事提供了一个极佳的隐喻框架来探讨时间:

秘密与隐藏: 间谍活动本身就充满了秘密、隐藏和欺骗。这与博尔赫斯所构建的“时间花园”的隐秘性不谋而合。情报本身被隐藏,而时间理论也被隐藏在故事的表层之下。

追捕与逃亡: 于尔巴的追捕与逃亡,象征着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试图掌控时间、逃避命运的努力。然而,在博尔赫斯的时间观里,这种挣扎似乎是徒劳的,因为所有的选择和结局都早已包含在那个无限的“花园”之中。

信息的价值与传递: 间谍故事的核心是信息的传递。而博尔赫斯将“信息的价值”提升到了对时间本质的理解。他想说的,可能不是某个具体的情报,而是关于时间本身的可怕的、无所不在的真相。

总结来说,博尔赫斯在《小径分岔的花园》中插入关于时间的探讨,并非是为了给间谍故事增加负担,而是因为:

1. 时间是故事的核心驱动力: 佩特尔的“花园”以及其祖先对时间的理论,是整个故事的真正“情报”和“秘密”,直接决定了故事的走向和结局。
2. 时间理论为间谍行动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佩特尔并非是被动接受任务,而是主动利用他对时间的理解来执行任务,并将于尔巴的行动纳入他自己的时间规划。
3. 时间探讨强化了叙事的复杂性和哲学深度: 通过将间谍故事嵌套在对无限分支时间线的探索中,博尔赫斯创造了一个多层次、充满哲学思考的叙事空间,挑战了读者对因果、选择和命运的传统认知。
4. 间谍故事的隐喻性与时间主题高度契合: 秘密、追捕、信息的传递等间谍元素,恰好能有效地象征和传达博尔赫斯关于时间、选择和存在的深层思考。

所以,《小径分岔的花园》绝非简单的间谍故事。它是一个以间谍行动为载体,通过对时间的深刻探讨,构建了一个关于宇宙的本质、人类的选择以及叙事本身的精妙寓言。博尔赫斯用他独特的笔触,将一个平凡的间谍任务,转化成了一次对人类存在最根本问题的哲学叩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博尔赫斯写《小径分岔的花园》,本来就想讨论时间。

间谍故事只是他借用的背景而已。


读过小说的都知道,小说剧情就是主角——中文译本译作余准——为了传个信,去一个中式花园,杀个英国汉学家教授,却发现教授在研究自己祖宗写的小说。

那个祖宗试图建一个迷宫,又试图写一本复杂程度超越《红楼梦》的小说。教授研究发现,那本小说就是个迷宫。小径分岔指的是时间:每个事件的可能发展都扩散出更多可能。

用我们现在的话说,这本小说描述了多世界和多时间线。


更进一步。

《小径分岔的花园》里提到的那个迷宫小说,是在跟《红楼梦》致敬,其实这跟博尔赫斯一向玩的层套结构似的:

《小径分岔的花园》这个小说,本身就在跟《红楼梦》致敬。(嗯,真绕嘴)


话说,1940年博尔赫斯编《幻想文学作品选》时,把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和贾瑞照风月宝鉴死掉那两段收录其中了。

我一直很怀疑博尔赫斯的《墨中镜》和《阿莱夫》受到了贾瑞风月宝鉴的影响。

1941年,博尔赫斯就写了《小径分岔的花园》。中式花园显然在暗指大观园。幻境与迷失之类,显然跟太虚幻境段落有关。

所以读《小径分岔的花园》时,别当间谍小说看,就当博尔赫斯对时间和多世界的探讨,以及他对《红楼梦》的太虚幻境致敬就好了。


我这么说,不是为中国文化脸上贴金。

博尔赫斯对中国文化极有兴趣。比如他探讨过韩愈的文章。

但因为他读的文献多是转译过的,许多意思无法准确表达。

比如他在《恶棍列传》里也写过海盗郑一嫂——问题是郑一嫂的英语写法Ching Shih,经过西班牙语又翻回中文,就变成了《海盗金寡妇》。


同样,《小径分岔的花园》,主角在中文译本里,通常被翻译成余准。

这完全不能体现博尔赫斯对《红楼梦》的致敬。

《小径分岔的花园》,西班牙语原文是El jardín de senderos que se bifurcan。

主角的名字,叫做Yu Tsun

可以翻成余准,但事实上是雨村。

《红楼梦》里,贾雨村的雨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