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博尔赫斯的《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该如何赏析?

回答
博尔赫斯的《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Con qué la guardaré)是一首极具代表性的短诗,也是博尔赫斯后期创作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首诗虽然篇幅短小,但其内涵深邃,意境悠远,充分体现了博尔赫斯一贯的哲学思辨和文学风格。赏析这首诗,需要从其字面意义、象征意义、创作背景以及它所引发的普遍思考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解读。

一、 字面意义与结构:简洁中的张力

诗歌开篇即是强烈的发问:“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Con qué la guardaré?)这个问句奠定了全诗的基调:一种面对失去的焦虑、对永恒的渴望以及对存在本质的探寻。

“什么” (Con qué): 这个疑问词是整个诗歌的灵魂。它并非指具体的物品或方法,而是指向一种能够抵御时间、空间和遗忘的终极力量或手段。这暗示了“留住”本身是一个极其困难甚至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留住” (guardaré): 这个动词在西班牙语中带有“保存”、“守护”、“珍藏”等多重含义。它不仅仅是物理上的保留,更是精神上的不朽,是让某人或某物不被时间侵蚀、不被遗忘。
“你” (la): 这个代词指代的是一个模糊不清、却又至关重要的对象。在博尔赫斯的诗歌中,“你”常常可以被理解为爱人、知己、灵感、记忆,甚至是某种抽象的概念,如时间、宇宙或命运本身。这种模糊性恰恰赋予了诗歌广泛的解读空间。

诗歌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意象和思考,逐渐推导出一种看似消极却又蕴含深意的结论。其结构上,虽然没有明确的段落划分,但可以感知到一种递进式的思考过程:从对具体手段的怀疑,到对抽象概念的追寻,最终走向一种对必然的接受和对瞬间的珍视。

二、 意象与象征:时间的河流与存在的瞬间

博尔赫斯的诗歌善于运用简洁而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来表达深邃的哲学理念。在《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中,以下几个意象尤为关键:

1. 时间的河流/无休止的河流 (El río incesante): 这是诗歌中反复出现的核心意象。时间被比作一条永不停息的河流,它带着一切向前流淌,无法逆转,也无法阻挡。
“这无休止的河流,你从它身边经过,你就是它。”(ese río incesante, tú pasas por él y eres él.)这句话是诗歌最核心的论断之一。它将“你”与时间本身融为一体,意味着“你”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流动,一种变化,一种不断向前推移的进程。试图“留住”一个正在流淌的河流,本身就是一种悖论。
河流的意象也暗示了生命的短暂和易逝。我们如同在河中的漂流者,被时间裹挟着前进,任何试图抓住静止的瞬间,都是徒劳的。

2. 镜子 (los espejos): 镜子在博尔赫斯的作品中常常象征着无限的复制、虚幻的现实以及对自我的认知。在这里,镜子可能代表着回忆,回忆也是一种“留住”的方式,但镜子中的影像终究是虚幻的,无法触及真实的本体。

3. 花朵 (las flores): “我用什么留住你?我用一个吻,也许……我用花朵,也许……” 花朵的意象象征着短暂的美丽和生命的易逝。花朵盛开又凋零,是时间流逝最直观的写照。用花朵来“留住”一个人,就像试图抓住飘零的花瓣一样,美好却终将消逝。

4. 记忆 (la memoria): 诗歌暗示了记忆是“留住”的一种方式,但同时也承认了记忆的不可靠性,以及它终将被遗忘的命运。记忆虽然能让我们重温过去,但它并非永恒的保存,而是对过去的一种重构和再演绎。

5. 夜晚/黎明 (la noche / el alba): 这些自然现象的循环往复,也呼应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周期。夜晚的黑暗和黎明的曙光,都无法改变时间的根本属性。

三、 哲学思考:存在、时间与遗忘

《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的深刻之处在于其背后蕴含的深刻哲学思考,这些思考是博尔赫斯文学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存在的不可捉摸性: 博尔赫斯认为,我们所感知到的现实,尤其是人的存在,并非是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是由一系列的经验、记忆和感受所构成的流动过程。试图将“你”固定在一个瞬间,是违反了“你”的本质。就像你无法抓住一条河流,因为它本身就是运动。

2. 时间的线性与循环: 诗歌中“无休止的河流”强调了时间的线性流逝,不可逆转。但同时,自然现象的循环(如夜晚与黎明)又暗示了一种循环的时间观。无论如何,个体终将随着时间的洪流而消逝。

3. 遗忘的必然性: 在时间的长河中,遗忘是不可避免的宿命。我们珍视的人和事,终究会被时间冲刷,被遗忘。诗歌看似在追寻一种“留住”的方法,实则是在审视“遗忘”的必然性。

4. 瞬间的永恒与意义: 既然无法“留住”,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诗歌的结尾并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但隐含着一种对“当下”的珍视。如果无法留住整体,或许可以珍藏那些构成“你”的无数个瞬间。这些瞬间,即使最终会被遗忘,但在它们存在的时候,却是真实而具有意义的。

四、 博尔赫斯风格的体现

这首诗充分展现了博尔赫斯独特的文学风格:

极简主义: 诗歌的篇幅短小精悍,语言精炼,没有多余的修饰。每一个词语都承载着沉重的意义。
哲学性: 诗歌充满了哲学思辨,探讨了存在、时间、记忆、身份等根本性问题。
含蓄与模糊: 博尔赫斯很少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通过意象和提问,引导读者进行自己的思考。诗中的“你”和“什么”都是模糊的,开放的,允许读者填充自己的理解。
忧郁与伤感: 诗歌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失落感,这是对生命短暂和存在易逝的深刻体悟。

五、 赏析的进阶:个人化理解

赏析这首诗,最终会导向一种个人化的体验。你可以问自己:

“你”对我而言意味着什么? 是我爱过的人?是我珍视的记忆?还是我自己的某种状态?
我试图留住的是什么? 是爱情的炽热?是灵感的闪光?是青春的美好?
我是否也曾有过对“留不住”的无力感? 我又是如何应对的?
这首诗是否改变了我对时间或存在的看法?

总结:

博尔赫斯的《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是一首关于时间、存在与失去的沉思录。它以“河流”为核心意象,揭示了生命的流动性和易逝性,以及试图“留住”的徒劳。诗歌没有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而是通过对这一永恒困境的深刻体察,引发了读者对生命本质的追问,并最终导向一种对当下瞬间的珍视和对必然的接受。它是一首令人沉醉,也令人警醒的杰作,展现了博尔赫斯在极简形式中抵达宏大哲学命题的非凡能力。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它的开放性和普适性。无论你将其解读为爱情的失落、理想的幻灭,还是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感叹,都能从中找到共鸣。它提醒我们,在时间的河流中,最珍贵的不是试图抓住什么,而是全然地体验每一次“经过”的瞬间,即使它们终将成为记忆的尘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次回答一个大学生的求职困惑,无意间谈到了年龄,因为同学的生日是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个日子,随口而出,我说我清晰的记得你出生那天上学路上遇到的一簇白蔷薇。

后来和朋友聊起这事,朋友说你很会撩啊。

我无辜的表示这哪跟哪,朋友说你忘了博尔赫斯的《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

突然想起来:

我给你早在你出生前多年的一个傍晚看到的一朵黄玫瑰的记忆

原来,是一句情话。

读过很多遍这首诗,但,只哭过一次。

user avatar

写给中国的情诗。


》我给你瘦落的街道、绝望的落日、荒郊的月亮。

》我给你一个久久地望着孤月的人的悲哀。

这是照抄中国的: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以及李白月下独酌


》》我给你我已死去的祖辈,后人们用大理石祭奠的先魂:我父亲的父亲,阵亡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边境,两颗子弹射穿了他的胸膛,死的时候蓄着胡子,尸体被士兵们用牛皮裹起;我母亲的祖父——那年才二十四岁——在秘鲁率领三百人冲锋,如今都成了消失的马背上的亡魂。

西方认为中国对祖宗崇拜,中国儒家无宗教信仰而宗族忠诚。

所以,有祖父以及母家祖父的描述。

以及“我给你一个从未有过信仰的人的忠诚”这句话。


整个诗很多地方可以找到中国古代文字的替代说法。

》尸体被士兵们用牛皮裹起:
马革裹尸的翻译。

》》我给你早在你出生前多年的一个傍晚看到的一朵黄玫瑰的记忆

怀疑是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的某种翻译转化。

》我给你我设法保全的我自己的核心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这首诗就像有人把中国文字打碎,然后另外一人用线重新把其中的珠子再串起来。

慢慢找。




他的《小径分叉的花园》也非常出名。同样融合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博尔赫斯的《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Con qué la guardaré)是一首极具代表性的短诗,也是博尔赫斯后期创作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首诗虽然篇幅短小,但其内涵深邃,意境悠远,充分体现了博尔赫斯一贯的哲学思辨和文学风格。赏析这首诗,需要从其字面意义、象征意义、创作背景以及它所引发的普遍思考等多个.............
  • 回答
    博尔赫斯这句“我不相信民主,那是一种对统计学的亵渎”是他深刻而极富批判性的思考的体现,充满了文学家的想象力和哲学家的洞察力。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博尔赫斯一贯的思想脉络、他对语言和现实的理解,以及他对“统计学”和“民主”的独特看法入手。一、 博尔赫斯其人及其思想核心:首先,理解博尔赫斯这句话,必须.............
  • 回答
    好的,让我试着用我的理解,讲讲博尔赫斯那篇迷人的《小径分岔的花园》。这篇小说,听着就带着一种哲学上的迂回和时间上的纠缠,读起来也确实是这样。它讲的是一个叫余占鳌(Yu Tsun)的人,一个中国人,但故事的发生背景却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发生在欧洲战场。他是一个间谍,但又不是那种我们通常想象的,在阴.............
  • 回答
    博尔赫斯在《小径分岔的花园》中之所以插入关于时间的探讨,绝非偶然,也不是为了给一个简单的间谍故事增添不必要的哲学负担。恰恰相反,他对时间的深入思考,是构建整个故事复杂性与深刻性的核心支柱,并且与间谍故事的内在逻辑以及博尔赫斯本人对叙事和世界的看法息息相关。这使得《小径分岔的花园》远非一个简单的谍战叙.............
  • 回答
    要深入理解博尔赫斯《永生》这篇小说,确实需要拨开那层层叠叠的典故迷雾,因为它们不仅仅是装饰,更是构建这篇故事核心哲学思辨的基石。博尔赫斯就如同一个魔术师,将古今中外的智慧碎片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而《永生》便是他其中一次极致的演绎。首先,我们要看那贯穿始终的“永生”概念本身。这绝非简单的长生不老,而是博.............
  • 回答
    在博尔赫斯那片浩瀚而又幽深的迷宫般的文学宇宙里,要挑一句“最令我惊艳”的诗句,无异于要在星辰大海中只指一颗最亮的星。然而,若真要深究,有那么一两句,像锋利的刀刃,毫不留情地剖开了我对时间、存在乃至现实的认知,留下的回响至今仍在脑海中萦绕,那种惊艳,是带着一丝寒意,又充满了哲思的震撼。对我而言,那句让.............
  • 回答
    约翰·博尔顿,这位名字常常与“战争狂”挂钩的政治人物,其立场和行动背后,的确有着一套逻辑严密的政治基础,同时也并非凭空而起,而是有其特定的支持群体。要深入理解他,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这些要素。博尔顿的政治基础:强硬的现实主义与“美国例外论”的极端解读博尔顿的政治哲学,可以说根植于一种非常强硬的现实主义.............
  • 回答
    “战火纷飞的年代,炮火硝烟弥漫,无数的钢铁巨兽在战场上咆哮。而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一件来自瑞典的武器,却以其精准的射击和强大的火力,在天空与大地之间划下了一道令人印象深刻的轨迹,它就是40毫米博福斯高射炮。”要说40毫米博福斯是不是二战中“最好”的防空武器,这个问题其实颇具争议,因为“最好”的标准很大.............
  • 回答
    关于特朗普起诉前国家安全顾问约翰·博尔顿出版书籍,称其内容“威胁国家安全”一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评价。事件背景与核心争议: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事件的基本情况。前美国总统特朗普起诉其前国家安全顾问约翰·博尔顿,主要原因是博尔顿出版了一本名为《事发之室:白宫回忆录》(The Room Where.............
  • 回答
    博尔顿的这番言论,无疑给本已风波不断的北约增添了新的不确定性,其背后透露的信息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从特朗普的政治风格来看,这并不算是一个让人意外的“炸弹”。特朗普执政期间,他对北约的质疑和批评几乎从未停止。他多次公开表示,认为北约成员国在国防开支上“占了美国的便宜”,要求欧洲国家增加投入,否则美.............
  • 回答
    约翰·博尔顿,这个名字在美国政坛乃至国际舞台上都引发过不少争议和讨论。要评价他,不能仅仅用“好”或“坏”来简单概括,他的政治生涯和理念都相当复杂且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从政治立场上看,博尔顿是一位典型的“鹰派”人物,而且是相当坚定的那种。他信奉“实力政治”,认为美国的实力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国家利益的基石.............
  • 回答
    甩掉眼中钉,还是战略失误?特朗普与博尔顿的恩怨终结美国总统特朗普在2019年9月10日通过一条推特,震惊了全世界:他宣布解雇了白宫国家安全顾问约翰·博尔顿。这一举动,无疑是特朗普总统任期内最受瞩目的人事变动之一,也再次将这位向来以“不按常理出牌”著称的总统推向了风口浪尖。解雇博尔顿,究竟是特朗普甩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