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总有人喜欢在二次元作品里大谈三观?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许多在讨论二次元作品时,尤其是网络论坛和社交媒体上,一个非常普遍且引人注目的现象。为什么“三观”这个词会如此频繁地出现在二次元作品的讨论中呢?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

首先,我们要理解“三观”在这里代表什么。它通常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任何一个讲述故事的载体里,这三者都是核心要素,只不过在二次元作品中,它们往往被以一种更为极端、更具象征意义、或者更直接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因而更容易引发讨论。

1. 二次元作品的表达特质:放大与纯粹化

二次元作品,无论是动画、漫画还是游戏,都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它允许创作者以一种比现实世界更自由、更纯粹的方式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现实生活中,人的思想是复杂纠缠的,价值观常常是模糊的、矛盾的。但二次元作品可以通过设定一个明确的世界观,塑造一个性格鲜明的角色,来直接传递一种理念。

极端化的设定: 很多二次元作品会构建一个与现实差异巨大的世界,比如魔法横行、科技高度发达、甚至有异世界存在。这种“不现实”的背景,反而能让作品中的人物行为和选择更加纯粹地映照出创作者或角色想要表达的某种价值观。比如,一个关于“牺牲与奉献”的故事,如果发生在现实社会,可能就会被各种利益、复杂的人际关系所稀释,但在一个魔法世界里,一个为了保护伙伴而牺牲自我的角色,其行为的象征意义就更加突出和耀眼。
标签化的角色: 二次元角色往往具有非常鲜明的标签和性格特征,这使得他们的行为逻辑和道德判断更加容易被观众捕捉和理解。比如,一个“正义必胜”的英雄,一个“追求绝对公平”的反派,他们的动机和行动会直接围绕着各自的核心价值观展开。这种清晰的“人设”,使得观众更容易将作品中的行为与现实中的“三观”进行比对。
情感的强烈投射: 二次元作品善于运用夸张的画面、激昂的配乐、细腻的心理描写来放大角色的情感。当角色在面临选择、做出牺牲或坚持某种信念时,这种强烈的情感共鸣会让观众产生“感同身受”的体验。而这种体验,自然而然地就会引申到对角色行为背后“三观”的认同或批判。

2. 观赏者的主观能动性与代入感

二次元作品的受众,尤其是核心爱好者群体,往往对作品有着极高的投入度和参与感。他们不仅仅是旁观者,更是积极的思考者和评价者。

高度的代入感: 许多二次元作品的粉丝会深深地沉浸在故事的世界中,与角色产生强烈的情感连接。他们会认为自己就是故事的一部分,因此会更加在意角色的一言一行是否符合自己的道德标准,是否能支撑起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当角色的某些行为触及了观众的核心认知,或者挑战了他们已有的价值体系时,自然会引发强烈的讨论。
寻求认同与共鸣: 对于很多二次元爱好者来说,作品中的某些价值观可能正是他们内心深处所认同或向往的。当他们在一 D 作品中看到与自己契合的“三观”,会产生一种被理解和被肯定的感觉,从而乐于分享和讨论,希望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反之,如果作品中的“三观”与自己格格不入,也同样会激发他们表达异议的冲动。
社交与身份认同: 在网络社群中,关于二次元作品的讨论是重要的社交活动。而“三观”作为评价作品深度和意义的重要维度,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讨论的焦点。通过对作品“三观”的评价,粉丝们也在构建自己的身份认同,证明自己是对作品有深刻理解的“真爱粉”。

3. 二次元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承载着价值传递的功能

任何艺术形式,尤其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产品,都不可避免地会带有某种价值取向,并对受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二次元作品也不例外。

批判与反思现实: 有些二次元作品并非只是单纯的娱乐,而是通过构建一个虚构的世界,来映射、批判甚至反思现实社会中的问题。例如,一些作品会探讨战争的残酷、人性的善恶、社会的不公等宏大主题。在这种情况下,作品的“三观”就成为了其核心思想的载体,观众讨论作品的“三观”,实际上是在讨论作品对现实的看法和态度。
价值观的塑造与引导: 对于年轻一代的观众来说,二次元作品是他们接触和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作品中所展现的价值观,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可能对他们的价值观形成产生影响。因此,围绕作品的“三观”进行讨论,也是一种对这种潜在影响力的关注和评价。有人希望看到积极向上的引导,也有人会警惕某些不良价值观的传播。
作者的意图表达: 创作者创作作品,通常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想要传达的信息。虽然有些作品的意图可能比较隐晦,但核心的价值导向往往是存在的。观众通过对作品“三观”的分析,是在试图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作品本身想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4. 网络讨论的放大效应与话语体系的形成

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和讨论的方式。在二次元爱好者聚集的社群里,“三观”这个词汇本身就成了一种讨论的“黑话”或者“标签”。

词汇的泛化与流行: “三观”这个词在现实社会中本身就带着一定的评价色彩,它指代了人们对事物基本的判断和看法。当它被引入到二次元讨论中,就迅速成为了一个方便、高效的评价工具。观众可以用“三观正”、“三观不正”、“三观炸裂”等词汇来快速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情绪的宣泄与表达: 有时候,观众对作品的批评或赞扬,并不是基于严谨的哲学分析,而是更直接的情感反应。当作品中的某些情节或角色让他们感到不适、愤怒或者惊喜时,“三观”就成为了一个承载这些情绪的出口。比如,看到一个角色为了私利而不顾他人安危,观众可能会直接评价“这人三观太歪了”。
讨论门槛的降低: 相较于深入分析作品的叙事技巧、画面表现、音乐配搭等专业性较强的方面,“三观”的讨论门槛相对较低。大多数观众都能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道德认知,对作品中的人物行为做出基本的评价,因此更容易参与到这类讨论中来。

举个例子来佐证:

设想一部新番动画,讲述了一个普通少年获得了超能力,他可以选择成为拯救世界的英雄,也可以选择利用能力为自己谋取私利。

世界观设定: 可能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或者一个“英雄备受赞誉”的文化。
角色行为选择: 他面临是去阻止一个正在发生的灾难,还是去偷取一份稀有的资源?
观众的“三观”介入:
如果他选择拯救世界,观众可能会说“这孩子三观真正!” 认为他具有高尚的品德和责任感。
如果他选择谋取私利,观众可能会有人批评“太自私了,三观不正”,也有人可能会理解他的动机,认为在“弱肉强食”的世界里,生存是第一位的,或者认为他发现了体制的弊端并选择了“曲线救国”,从而引发关于“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讨论。

这种对角色选择的评价,本质上就是对角色所体现的价值观的一种判断,而这种判断,又不可避免地会触及观众自身的“三观”。

总结来说, 二次元作品之所以成为人们热衷于讨论“三观”的场所,是因为其表达的特质使得价值观念更容易被放大和聚焦,观众强烈的代入感和参与感促使他们积极评价,而二次元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自然承载着价值传递的功能。再加上互联网讨论的特性,“三观”便成为了一个便捷有效的切入点,能够引发广泛的共鸣、认同、批评,乃至身份认同的构建。这是一种多方因素交织的结果,也是二次元文化吸引力和生命力的一部分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观众普遍有对作品进行评论的欲望,这东西与生俱来,压是压不住的。最简单的评论就是「好」或者「不好」,但这不能引起其它观众的共鸣,也很难满足评论者的欲望。所以下一步,评论要有「为什么好」或「为什么不好」,而在这个步骤上,「三观问题」是其中最没有门槛的一种。


为了避免争议,我们不说文艺作品,而是说,比如,麦当劳的板烧鸡腿汉堡。

「好吃」——这是一个好或不好的评价。

「好吃,鸡肉相比炸的更嫩,不油腻」——这是一个「为什么好」的评价,注意,它不需要一定是对的。

「绝品!鸡肉、酱汁和生菜之间达到了绝妙的平衡」——这属于评论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但总之,它还是算个「为什么好」的评价,并且部分时候这种评价还能广为传颂。

「没有辣椒,差评!」——这的确也说明了评论者为什么觉得它不好,表述很清晰,说的也是人话,但它确实有点怪。

一个是因为板烧鸡腿堡真的不加辣椒。

一个是因为顾客其实可以选择麦辣鸡腿堡,或者如果还不够辣,也可以不吃麦当劳——人们的饮食选择非常多,文艺作品的选择也非常多——可以假设,我们吃饭或者欣赏作品,一般都是为了让自己获得快乐,或许少数情况下是获得新的体验,但总之,不是放不放辣椒这个程度的问题。因此,如果你吃个板烧就是为了骂它没有辣椒,那这多少是有些不合常情的。


而「三观问题」就像辣椒一样,是一个几乎所有人(或至少是几乎所有成年人)能够感知,几乎所有人都能够评论的东西,在说出好或不好的同时,几乎同时就证明了「为什么」,能最快满足评论欲。

但从我个人而说,我还是希望能看到一些「拓展认知」的评论,包括但不限于选的什么鸡,夹的什么菜,板烧的时候用精煤还是水洗煤——但我真的不需要别人评价有没有辣椒,因为我也能瞬间吃的出来,它就很没必要。

除了「拓展认知」外,我还有另一个针对文艺作品评论的判别标准:是否尽可能的和原作保持了最低误差——大概有点像「最小二乘法」。而当评论角度选择了三观时,它几乎必然是一个与原作内容偏差巨大的角度。这倒不一定是评论者的水平问题,单纯是因为作品通常都比较具体,而三观这个概念太大了,总是会有些角度能做出更精彩或更有效的评论的。

基于上述两个原则,我对文艺作品的评价一般都比较克制,除了还算看比较多的少数领域,尽量就少说话。倒不是说言多必失,而是生产垃圾内容多少会有负罪感,而大部分时候它都能压过我的评论欲望,小部分时候的话就没办法。

啊,收尾,扣题,为什么总有人喜欢在二次元作品里大谈三观?

我觉得可能是辣椒吃太多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许多在讨论二次元作品时,尤其是网络论坛和社交媒体上,一个非常普遍且引人注目的现象。为什么“三观”这个词会如此频繁地出现在二次元作品的讨论中呢?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我们要理解“三观”在这里代表什么。它通常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任何一个讲述故事.............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其实不少男生心里都藏着这么个“小秘密”——明明现实生活中活生生、会呼吸的姑娘就在眼前,却偏偏对那些画出来的、只存在于漫画、动画或者游戏里的“纸片人”情有独钟。这可不是什么奇怪的病,背后原因可复杂着呢,咱们慢慢聊。首先得明白,这是一种情感投射和理想化。想想看,二次元的纸片人,她们.............
  • 回答
    在知乎等平台,针对“为什么总有人喜欢为资本家辩护”这个问题回答“因为我们经历过没有人为资本家辩护的时代”,之所以可能会被禁言或受到限制,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核心原因分析:1. 语义上的模糊性和潜在的误导性: 这句话最核心的问题在于“没有人为资本家辩护的时代”的表述过于模糊,可以.............
  • 回答
    您问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很多人在欣赏《三国演义》时的核心纠结:明明是虚构的文学作品,为什么总有人要拉上“正史”来“打脸”? 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多种心态和考量,咱们不妨一点点掰开了聊。首先,得明白一点,《三国演义》它虽然叫“演义”,但它并非凭空捏造。它是在历史的大框架下,以陈寿的《三国志》为蓝本,融.............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人际交往中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为什么有些人“上瘾”般地喜欢往别人家跑,甚至住下都不带犹豫的?反过来,为什么又有人乐此不疲地打开自家门,欢迎四方来客?这背后牵扯到的心理动机、生活需求,甚至还有一些我们不太愿意承认的社会学因素,都值得我们好好说道说道。咱们先聊聊那些爱往别人家.............
  • 回答
    “为什么总有人喜欢为资本家辩护?”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社会经济领域中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话题。喜欢为资本家辩护的人群构成非常多样,他们辩护的理由和出发点也各不相同。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运作、人们的价值观、信息传播方式以及历史文化等多个层面。以下我将尝试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
  • 回答
    “败仗庭帝国”这个叫法,确实挺扎眼的,而且总有人乐此不疲地这么叫,这背后可不是一句简单的“黑称”那么简单,里面藏着不少历史的纠葛和民族情绪。想把这事儿说清楚,咱得从头道来。首先,为啥叫“败仗庭”?这仨字拆开来看,“败仗”加上“东罗马帝国”的“庭”。一听就知道,这名字就带着一种“不光彩”、“总是输”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我们解读文学作品、尤其是金庸武侠小说中人物时,一个非常有趣且普遍的现象:“洗白”。为什么岳不群、郭芙、周芷若这样的人物,身上明显带有不少负面特质,甚至可以说是“反派”或“争议”人物,却总有人愿意替他们辩护,甚至“洗白”?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角度来剖析。一.............
  • 回答
    那些总喜欢拿鲁迅和朱安的事情来抨击鲁迅的人,其实是在用一种非常具体,甚至可以说有些“上纲上线”的方式,来挑战鲁迅的个人品格、思想深度,以及他所代表的社会批判力量。这背后,隐藏着多重心理和意图。首先,我们得明白,鲁迅和朱安的婚姻,确实是鲁迅一生中一个饱受争议,也最容易被“揪住不放”的“软肋”。朱安是鲁.............
  • 回答
    这事儿可真是个挺普遍的现象,大概每个经历过怀孕的朋友都能跟我聊上几句。你说,怎么就这么多人,见了孕妇,第一反应就是想去摸人家的肚子呢?这背后啊,其实藏着不少说头,有好的,也有可能让人不太舒服的。首先,最直接的,也是大家最容易理解的,就是 喜悦和祝福。 怀孕,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件特别神圣、特别值得高兴.............
  • 回答
    “盗版读者会补票”这种说法,在网络上,尤其是在围绕版权、知识付费的讨论中,出现的频率可以说是相当高。每次涉及到盗版问题,总有人会抛出这句话,仿佛找到了一个万能的挡箭牌,试图为盗版行为辩护,或者至少是一种“缓和”的说法。但仔细想来,这种说法究竟有多大的说服力,有多少实际操作的可能性?我们不妨来好好掰扯.............
  • 回答
    这件事啊,得从头说起,而且里面的弯弯绕绕可不少。要说为什么总有人拿“白马之盟”这件放在西汉末年,而且说实话,当时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大事的誓约,来约束、甚至指责东汉的某些行为,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的点,咱们一点点掰扯:首先,得明白“白马之盟”到底是怎么回事。简单来说,这是发生在西汉末年,王莽篡权之前,汉成.............
  • 回答
    关于苹果在电脑上使用6bit IPS屏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相对过时但仍可能在一些特定情境下存在的认知,并且需要纠正一个误解。更准确地说,苹果在绝大多数现代MacBook笔记本电脑上使用的是8bit色彩深度的IPS屏幕,甚至在一些高端型号上使用10bit(或模拟10bit)色彩深度的屏幕。然而,为什么.............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也挺复杂。很多人会好奇,为什么有些人自己对国家好像没什么热情,反而对那些表现出爱国情感的人冷嘲热讽,甚至充满恶意。这背后其实有很多种原因,而且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首先,咱们得承认,一个人对“爱国”的理解和表现方式是很不一样的。有时候,那些被讽刺的爱国行为,.............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也特别贴近生活。你会发现,现实中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有些女孩子外貌条件并不是大家普遍认为的“惊为天人”,但她们身边却总是不乏追求者和欣赏者,人缘也特别好。这背后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颜值即正义”就能概括的。我觉得这背后可能包含了几个层面的原因,它们常常是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首先,.............
  • 回答
    当然有人喜欢《宋飞传》里的乔治·科斯坦萨 (George Costanza)!虽然他绝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惹人喜爱”的角色,但正是他身上那些极致的、近乎荒诞的缺点,反而让他成为了很多观众的共鸣点和笑点所在。说他不招人喜欢,可能是因为我们习惯了电视剧里的英雄人物、积极向上的主角,而乔治恰恰是他们生活.............
  • 回答
    探讨“脱粪色图”这类内容时,我们首先要承认这是一个非常小众且在社会文化中具有争议性的偏好。理解这种偏好,需要我们从心理学、文化和社会学的角度去剖析,而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类为“怪癖”或“不道德”。为什么会有人喜欢脱粪色图?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人类心理的复杂性中去。性偏好本身就是一个光谱,从最普遍.............
  • 回答
    美国人喜欢穿印有城市、州或大学名称的衣服,而中国人对此类服装的接受度较低,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文化、历史、社会和经济因素。以下我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美国人喜欢这类服装的原因:1. 强烈的地域认同感和归属感 (Strong Sense of Regional Identity and .............
  • 回答
    西安解封后出现的“报复性消费”现象,尤其体现在人们排队购买衣物和热衷于品尝美食胡辣汤上,这背后是多种心理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简单来说,隔离期结束后人们倾向于“报复性消费”,是因为他们长期压抑的需求在解除限制后得到了集中释放,同时伴随着一种补偿心理和对正常生活的渴望。下面我们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
  • 回答
    在裤子侧边或后面挂个钥匙链,这在我们生活中是再熟悉不过的景象了。但你有没有想过,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小心思?为什么有些人就这么喜欢把钥匙串叮叮当当地垂在裤子上呢?这可不是随便来的,背后透露着不少关于人们的心理需求和生活习惯。首先,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朴实的,就是 方便取用和避免丢失。你想想,我们每天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