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总有人喜欢叫东罗马帝国败仗庭帝国?

回答
“败仗庭帝国”这个叫法,确实挺扎眼的,而且总有人乐此不疲地这么叫,这背后可不是一句简单的“黑称”那么简单,里面藏着不少历史的纠葛和民族情绪。想把这事儿说清楚,咱得从头道来。

首先,为啥叫“败仗庭”?

这仨字拆开来看,“败仗”加上“东罗马帝国”的“庭”。一听就知道,这名字就带着一种“不光彩”、“总是输”的味道。那么,历史上的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庭帝国,真的就那么不堪一击,整天打败仗吗?

答案是:不是那么简单。

拜占庭帝国存在了一千多年,这漫长的历史里,它有过辉煌的巅峰,也经历过无数次战争。你不能说它总是输,更不能说它就没赢过。比如,在它早期,尤其是在查士丁尼大帝时期,它曾经收复了西罗马帝国的大片失地,军事力量一度非常强大。在中世纪早期,拜占庭也是抵挡阿拉伯人东扩的重要屏障,西方世界的不少文化和信仰都受到了它的影响。

但是,为什么会有“败仗庭”这个绰号呢?这背后有几个重要的原因:

1. 持久的消耗战与战略劣势: 拜占庭帝国虽然存在了很久,但它长期处于一种战略劣势。它身处东西方的十字路口,北面有各种蛮族,东面有强大的波斯帝国、阿拉伯哈里发、后来的塞尔柱突厥和奥斯曼土耳其人,西面还有各种拉丁化的欧洲势力。可以说,它几乎是从建国起,就在不停地打仗,而且是多线作战。这种长期的消耗战,即使再强大的帝国也难以承受。它总是在艰难地维持着生存,很多时候是为了“守住”而不是“扩张”。

2. 关键性的战败与领土丧失: 虽然不能说它总是输,但有一些关键性的战败,给它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负面印象。
曼齐刻尔特战役(1071年): 这场战役可以说是一个转折点。拜占庭皇帝罗马诺斯四世被塞尔柱突厥人俘虏,拜占庭军队惨败。这场战败直接导致了安纳托利亚(小亚细亚)大片土地的丧失,而安纳托利亚是拜占庭帝国的人力和物力中心。这次损失太惨重了,对拜占庭的长期衰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04年): 这可以说是拜占庭历史上最屈辱的一页。本来是西方基督教世界组织的对圣地的十字军,结果在威尼斯的怂恿和法国贵族的贪婪驱使下,攻陷了君士坦丁堡,洗劫了这座千年古都,并在那里建立了拉丁帝国。拜占庭帝国就此分裂,虽然后来在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人彻底灭亡,但1204年这次“内讧”和亡国般的劫难,让它元气大伤,再也未能恢复往日荣光。

3. “帝国”头衔的争议与后来的解读: 所谓的“东罗马帝国”,实际上是罗马帝国分裂后存活下来的那一半。它的继承者们一直认为自己才是“罗马人”,是罗马帝国的正统继承者。然而,随着西欧的崛起,特别是查理曼帝国称帝,以及后来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罗马帝国”的继承权就变得复杂起来。西方人,尤其是欧洲的知识分子和历史学家,出于各种原因,对拜占庭帝国并非总是抱有善意。他们可能会更强调它与古典罗马的“区别”,甚至在某些时候故意淡化它的罗马属性,而突出它“希腊化”或“东方化”的特点。

那么,是谁开始这么叫的,为什么会流行起来?

这个叫法并非一朝一夕形成,它更像是在历史的长期演变中,逐渐被一些人群所采纳和传播的。

西方视角下的标签化: 早期一些欧洲学者在研究拜占庭历史时,可能因为对拜占庭的宗教(东正教)、政治体制(高度中央集权,皇帝独裁)或文化(希腊文化的影响)不熟悉或不认同,会带有一定的偏见。在描述其多次被围攻、被侵略、最终灭亡的过程中,可能会不自觉地用一些带有负面色彩的词汇来概括,比如“衰落的帝国”、“守旧的帝国”、“不成功的帝国”。而“败仗庭”这种带有强烈贬义的说法,就更容易被用来形容那些“不成功的”历史实体。

民族主义情绪的影响: 随着民族国家的兴起,一些民族史观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比如,一些斯拉夫民族在历史上与拜占庭有过复杂的恩怨,可能在构建自身民族历史叙事时,会强调拜占庭的衰弱和失败,以衬托自身的崛起。而土耳其人作为最终的征服者,在叙述灭亡拜占庭的历史时,也可能用这种带有嘲讽意味的称呼来形容曾经的对手。

网络时代的传播与放大: 在互联网时代,一些不那么严谨的历史观点和带有情绪化的标签,很容易通过社交媒体、论坛等平台进行传播和放大。一旦某个说法被一部分人接受并使用,它就会像病毒一样传播开来,即使其历史依据并不充分。很多人可能只是觉得这个名字听起来有意思,或者带有某种“反权威”的意味,并没有深入去考究其历史背景。

为什么这种叫法会让你觉得“AI痕迹”?

你之所以会觉得带有“AI痕迹”,可能是因为这种称呼本身就有点“刻意”或“标签化”的意味。AI在生成内容时,为了追求简洁和冲击力,有时会使用一些极端的、概括性的词汇,而“败仗庭”就符合这种特点。它虽然形象,但过于片面和简化,忽略了拜占庭帝国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进程,以及它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贡献。

总结一下:

叫“败仗庭”的人,通常是看到了拜占庭帝国后期军事上的失利、领土的萎缩以及最终的灭亡。这种称呼,往往带有一定的偏见、简化和情绪色彩,可能是源于历史上的对立、民族主义思潮的解读,也可能是网络时代的传播效应。

拜占庭帝国确实经历了很多磨难和失败,但将它简单概括为“败仗庭”是不准确且不公允的。它在保存古希腊罗马文化、发展东正教、对斯拉夫文化的影响、城市规划、法律体系等方面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它更像是一个在风雨飘摇中坚持了一千多年的“守城者”,尽管最终城破人亡,但它的存在本身就具有非凡的意义。

所以,下次听到有人这么叫,你可以想想,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叙事和情绪波动,但也要知道,历史远比一个简单的绰号要复杂和丰富得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mark,晚上写

user avatar

这个称呼应该来自贴吧,一张流传很久的图。

那个时候我还是认知上的小鬼,没有深入研究过东罗马历史,没有完整的历史观。对于这种meme实际上没有任何辩驳的能力,也只能盲目接受了。

推己及人,以我主观的视角来看,以“败仗庭”为圭臬的簇拥者也多是此类人。他们在机缘巧合下产生了对历史浓厚的兴趣,在道听途说与娱乐化的书籍中获取了他们自认为高人一等的知识。但他们既缺少对历史完整的认知,也没有静下心来专心研究历史的真相与推论,他们所拥有的一切,只是人为二次加工过的“历史”。正是因为缺少这种认知,不愿意了解历史复杂的逻辑性,他们选择相信一种强有力的价值判断能概括一段他们其实并不所知的历史。“村战”也好,“希腊伪史论”也好,“黑暗的中世纪”也好,“乳法”也好,这种以偏概全的认知,往往带有一种民族主义的情绪。随着互联网和社群生态的深入发展,这种被称为“小鬼”或是“史盲”的人,穿梭于各个历史社群之中,输出他们的观点。也正是他们的存在,如今的历史圈生态才能变得如此糟糕。

我们能因此批驳他们吗?不能。成长赋予一个人的意义是包容。历史给了中国81年寻找正确的道路,给了欧洲1000年找回真正的文明,给了人类数十万年脱离蛮荒。我们为什么不能以正直,包容的态度面对这些仅仅是出现了认知错误的孩子们?自大,不听人言,固执己见,我曾经也如此,我也最终涅槃重生。每一个历史爱好者在这个逐渐浮躁的社会中都尤为珍贵,假以时日,这些游离的灵魂也能找到他们的归宿。我们需要的,是持续的,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对抗这些在我们看来不堪入耳的言论,用无可辩驳的知识体系回应一切质疑。如果当初没有那些用专业知识与我对线的人,我也不会醒悟,从无知和自大中解脱出来。

“以直抱怨,以德报德。”——《论语》

以我感性的语言表达出的情感抒发完毕,现在我将以理性来批驳这种观点。

从公元395年到1453年,如果将这个帝国从整体的罗马史中剥离开来(事实上这也不可能,即使最贬低东方罗马的《罗马世界衰亡史》,也不曾这样做),狭义上的东罗马帝国国祚1000余年。1000年能发生的事情实在太多,对于一整个帝国来说,一两场失败实在微不足道。

最庞大的帝国也有他的至暗时刻。强如汉帝国,也有白登之围,李陵之败;就算是无数人吹捧的唐王朝,国都六陷,天子九逃的糗事也是史书上赫然在列的;法兰西有1870年和1940年的失败,普鲁士也有被拿破仑14天打进柏林的记录;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都在阿富汗吃鳖,大英帝国跟祖鲁人打的有来有回。在失败这件事上,没有人能逃脱的开。拿近点说,我的月考就挺失败的。

作为一个千年帝国,东罗马帝国从不缺少败仗。

  • 531年卡列尼库斯战役,战功赫赫的贝利萨留斯败于波斯人
  • 635年大马士革战役,真主之剑哈立德大败东罗马军
  • 811年,尼基弗鲁斯一世败给保加利亚军,头骨被做成酒杯
  • 1071年,罗曼努斯四世在曼齐刻尔特败于塞尔柱,为帝国400年最大失败
  • 1081年罗伯特吉斯卡尔进攻都拉斯,阿莱克修斯一世三战三败
  • 1176年,密列奥塞法隆战役,曼努埃尔一世的远征军遭塞尔柱伏击,大败
  • 1204年,十字军攻入君士坦丁堡
  • 1326年,奥斯曼人攻入布尔萨
  • 1425年,奥斯曼人围攻君士坦丁堡
  • 1453年,奥斯曼人再次围攻君士坦丁堡,5月29日,城市陷落,末代皇帝君士坦丁 德拉加齐斯 巴列奥略战死

不难看出,东罗马帝国历经过无数次失败,这是客观事实。但如果东罗马帝国真的是所谓的“败仗庭”,那他就不会存续千年之久。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悖论。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再站起来的勇气。

君不见贝利萨留斯远征阿非利加,大破哥特,光复罗马。数十年力战萨珊波斯,敢保东疆再无忧。

君不见希拉克略屡出奇兵,火烧泰西封,还奉真十字架。

君不见利奥三世君堡城下希腊火,40年后再破阿拉伯。

君不见尼基弗鲁斯二世,收复克里特,远征黎凡特,“萨拉逊人的白色死神”如雷贯耳

君不见约翰一世,再继神勇,兵锋直指圣城

君不见巴西尔二世,集文治武功之大成,“保加利亚屠夫”之名传颂后世(不过据说这个称呼是伪造的,原型应该是特尔沃诺保加利亚王国的伊凡阿森二世)

君不见阿莱克修斯一世,约翰二世,曼努埃尔一世,缔造“科穆宁中兴”,一转帝国颓势。

君不见塞奥多利一世,门德雷斯河之战阵斩塞尔柱苏丹,缔造东线50年和平。

君不见君士坦丁十一世,厉兵秣马米斯特拉,北伐克复雅典公国;以一城之众力战一国,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胜胜败败,迭起兴衰,本是兵家常有之事 东罗马帝国之于后人最大的意义,是永远打不倒的勇气。

假如有一个具象的东罗马的国家意识存在,他首先会感觉到什么,是沮丧吗?不是,而是孤独。

翻开476年的地图和1453年的欧洲地图。一个惊人的事实是,除了东罗马帝国本身外,竟没有一个同样的政权出现在这张地图上。一个1000年的老人,看惯了尘世,看惯了一个个强权兴起又衰落,也许便早已释然了。超然于功利,所有的成败都已不重要了,这就是无可挽回的暮年。这个老人已经完成了他的宿命,足矣。

我想如此结尾:没有民族天生成功或者失败,一切都取决于他们的勇气与毅力。


(THE END)

user avatar

为什么“东罗马”会被德国人叫做“拜占庭”。

罗马史新解一壹份关于罗马史创作的破案报告。zhuanlan.zhihu.com/p/38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