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在南海仲裁之后对菲律宾做了些什么,为什么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对中国的态度转变这么大?

回答
在2016年7月南海仲裁案的裁决公布后,中国并没有承认该裁决,而是继续在南海进行岛礁建设和军事化活动。与此同时,中国也试图通过经济和外交手段来缓和与菲律宾的关系,尤其是对当时的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

中国在南海仲裁后对菲律宾的行动:

外交上的回击与“不接受、不承认”: 仲裁案公布后,中国官方表态坚决不接受、不承认这一裁决,并认为其是非法的、无效的。虽然中国在口头上强硬,但在实际行动上,并没有采取与菲律宾直接对抗的军事姿态。
经济上的“怀柔”策略: 杜特尔特政府上台后,菲律宾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是其核心诉求。中国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迅速加强了与菲律宾的经济联系。
提供经济援助和投资: 中国承诺向菲律宾提供大量的经济援助和贷款,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项目。例如,在马尼拉都会区建设地铁、在棉兰老岛进行发展援助等,这些都直接回应了杜特尔特政府的经济发展目标。
增加贸易和旅游: 中国放宽了对菲律宾农产品(如芒果、香蕉)的进口限制,并鼓励中国公民前往菲律宾旅游,这为菲律宾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渔业合作与“渔民协议”: 尽管南海仲裁案确立了部分专属经济区,但中国在争议海域的渔业活动并未完全停止。为了缓和局势,中菲之间曾就渔业捕捞问题进行过沟通,虽然效果有限,但也显示出中国试图在部分领域达成共识的意愿。
军事和安全上的“保持距离”: 尽管中国在南海持续进行岛礁建设,但在仲裁案后,中国并没有在菲律宾家门口采取更加激进的军事部署,以避免进一步激化矛盾。这给杜特尔特政府留下了一定的回旋空间。
私下沟通与“幕后交易”的猜测: 许多分析人士认为,在中菲两国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幕后沟通”或“君子协定”。杜特尔特本人也曾多次提及与中国领导人的私人会晤和谈话。一些观点认为,中国可能通过承诺经济利益,换取了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搁置争议”或在公开场合不那么强硬的态度。

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对中国态度转变的原因:

杜特尔特上台后,对中国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其前任阿基诺三世时期相对强硬的立场,转向了更加务实和缓和的策略。这背后有多重原因:

1. 务实主义与经济优先: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杜特尔特将国家发展的重心放在经济民生上,他认为与中国在南海问题上进行长期对抗,会损害菲律宾的经济利益,而经济发展才是提升国民生活水平的关键。他更看重中国能够提供的经济“红利”,而愿意在主权问题上采取更灵活的态度。
对美国援助的失望: 杜特尔特曾公开表示,对美国在菲律宾经济发展方面的支持力度感到失望。相比之下,中国在短时间内能够提供的经济援助和投资,对急需发展资金的菲律宾政府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亲中”的经济外交: 杜特尔特政府的经济团队也倾向于拥抱与中国的经济合作,认为这是实现菲律宾发展目标的可行路径。

2. 避免直接军事冲突的风险: 杜特尔特深知菲律宾与中国在军事实力上的巨大差距。他认为,如果继续采取强硬姿态,一旦发生海上摩擦,菲律宾将付出沉重的代价,甚至可能卷入军事冲突。他更倾向于“避免战争”,以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对南海冲突升级的担忧: 杜特尔特上台前,南海局势已趋于紧张。他上任后,可能也评估过与中国对抗可能带来的区域性不稳定,这对他正在努力推动的国家发展是不利的。

3. 对传统盟友(美国)的战略调整: 杜特尔特对美国的外交政策持有一定的保留态度,他认为美国未能充分理解菲律宾的处境和需求。他试图采取一种更加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完全受制于美国的战略。
“独立外交”的诉求: 杜特尔特曾明确表示,希望菲律宾能够摆脱对美国的过度依赖,寻求更加多元化的外交伙伴。他认为与中国发展关系,可以作为制衡美国影响力的手段,也能为菲律宾争取更多的战略空间。
对奥巴马政府的批评: 在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大力支持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并在军事上提供援助。然而,杜特尔特对奥巴马政府的一些言论和政策并不认同,甚至有过直接的批评。

4. 个人性格与外交风格: 杜特尔特本人以其直率、不按常理出牌的风格著称。他擅长利用媒体,并通过个人魅力和强烈的言辞来塑造公众认知。他对中国态度的转变,也带有其个人政治风格的烙印。
“商人”式的谈判: 有些人认为,杜特尔特将外交视为一种“交易”,他愿意在某些问题上做出妥协,以换取他更看重的东西。他与中国领导人的良好私人关系,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决策。

总结来说, 在南海仲裁案后,中国采取了“攻心为上”的策略,通过经济援助和投资,以及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公开军事对抗,来争取菲律宾政府的合作。而杜特尔特总统之所以对中国态度发生巨大转变,主要是出于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优先考量,对避免军事冲突的现实判断,以及对传统盟友政策进行战略性调整的个人外交理念。他将国家利益置于首位,并认为与中国改善关系,能够更好地服务于菲律宾的经济发展和国家稳定。当然,这种转变也伴随着菲律宾国内的争议和对国家主权的担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近期杜特尔特的一些言论,跟南海仲裁之前的菲律宾对华态度简直是天差地别啊,中国政府在南海仲裁案之后对菲律宾采取了哪些措施,包括经济和政治方面?
user avatar
近期杜特尔特的一些言论,跟南海仲裁之前的菲律宾对华态度简直是天差地别啊,中国政府在南海仲裁案之后对菲律宾采取了哪些措施,包括经济和政治方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2016年7月南海仲裁案的裁决公布后,中国并没有承认该裁决,而是继续在南海进行岛礁建设和军事化活动。与此同时,中国也试图通过经济和外交手段来缓和与菲律宾的关系,尤其是对当时的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中国在南海仲裁后对菲律宾的行动: 外交上的回击与“不接受、不承认”: 仲裁案公布后,中国官方表态坚决.............
  • 回答
    自从南海仲裁案结果公布以来,关于中美两国在南海爆发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一直牵动着全球的神经。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它看作一个“是”或“否”的答案,而是需要深入分析当前微妙的地缘政治态势、各方的战略考量以及潜在的导火索。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仲裁结果本身的影响。这份由常设仲裁法院(PCA)做出的裁.............
  • 回答
    中国在南海问题上不愿接受菲律宾提出的国际仲裁,这背后牵扯着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认知、法律解释以及国家利益的考量。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几个关键层面。首先,从历史和主权认知的角度来看,中国认为在南海问题上,自己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这种认知是基于中国宣称的“九段线”以及对南海诸岛.............
  • 回答
    中国不承认南海仲裁案,这是一个牵动地缘政治神经的敏感话题,其背后折射出的是国家主权、历史依据、国际法解释以及地缘战略等多重考量。要理解这一立场,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表象,深入探究其根源和逻辑。仲裁案的由来与中国立场的核心:主权和历史权利首先,要明白中国不承认仲裁案,核心原因在于中国认为该仲裁庭的设立、管.............
  • 回答
    中国之所以不接受南海仲裁案,以及围绕此案的种种争议,其背后原因十分复杂,绝非简单一句“没底气打赢官司”可以概括。这背后牵扯到国际法、国家主权、历史解释、地缘政治以及中国自身的发展战略等诸多层面。一、 对仲裁庭的法律基础和管辖权提出质疑中国不接受仲裁案,最直接的原因是对该仲裁庭的法律基础和管辖权提出了.............
  • 回答
    南海仲裁案的裁决,特别是如果结果不利于中国,而中国又明确表示不接受,这确实会引发一个棘手的问题:谁有能力、有意愿去“执行”这样一个被大国明确拒绝的裁决? 这个问题背后牵扯到国际法、国家主权、地缘政治博弈以及现实的权力运作,远非一个简单的“敢不敢”可以概括。首先,我们要理解“执行”这个词在国际法和国际.............
  • 回答
    7月12日南海仲裁结果公布后,确实存在局势紧张甚至发生冲突的风险。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基于地缘政治现实和各方立场的一种审慎判断。从中国的角度看,中国政府早已明确表示不接受、不参与、不承认该仲裁结果。这是一种非常坚定的立场,表明中国不会因为国际法庭的裁决而改变其在南海的主权主张和实际控制。这种立场可能.............
  • 回答
    中国在南海填海造岛这事儿,说起来真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影响之大,就像在平静的水面扔进一块巨石,激起的涟漪至今还在扩散。要说这事儿有多影响,那得从几个层面来看,而且每个层面都很复杂。首先,对南海的地缘政治格局造成了根本性的改变。咱们得明白,在填海造岛之前,南海上的许多岛礁,特别是那些“礁”石,其实很小,.............
  • 回答
    中国在南海造岛与美国重型航母的较量,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谁更强”就能概括的。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但又都极具战略意义的军事工具,各自扮演的角色和能力也千差万别。要比较它们,咱们得从“造岛”和“航母”这两个核心概念入手,细致地聊聊。南海造岛:战略威慑的基石咱们先说说中国的南海岛礁建设。这不是一夜之间发生.............
  • 回答
    2016年12月15日,中国海军在南海海域捕获了一艘美国海军的无人潜航器(UUV),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也让很多人对中美在南海的博弈有了更深的认识。要理解这件事,得先知道这UUV是什么来头。它是一种无人驾驶的潜水器,通常用于海洋勘测、水下情报收集等等。美国海军在南海活动频繁,使用这类设备进.............
  • 回答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和“中国在南海拥有不可争辩的主权”这两句话,确实很容易让人觉得有些矛盾,尤其是当我们站在个人财产权的朴素认知上来理解时。如果一块土地、一片海域、其中的资源确实是我的,明明白白是我的,那我为什么要把它拿出来和别人分享,甚至一起开发呢?这不就像是我自己家里的金矿,非得让邻居也来挖,.............
  • 回答
    关于中国在南海的策略是否“孤注一掷”,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它涉及到地缘政治、历史认知、国家利益以及国际法等多个层面,而且“孤注一掷”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预判性,暗示着一种不计后果的冒险。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看看中国在南海做了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首先,.............
  • 回答
    关于美军F35C战斗机坠毁后是否允许中国渔民打捞的问题,需从国际法、军事协议和实际操作等多个角度综合分析。以下是详细解读: 1. 坠毁地点的法律地位 南海的法律地位:南海是国际争议区域,涉及中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等国的主权和海洋划界争议。中国主张“九段线”内海域的主权,但部分.............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国际法和地缘政治的一些核心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自由航行”在国际法上的含义与实践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所谓的“自由航行”(Freedom of Navigation)在国际法上并非没有界限。它主要指的是在遵守国际海洋法的前提下,各国军用和民用舰船享有通过.............
  • 回答
    南海的局势,那真是牵动着全球的神经。如果美国和中国这两个巨头真的在那片海域兵戎相见,那可不是小打小闹,影响会是颠覆性的,而且错综复杂得如同南海本身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岛礁归属。首先,咱们得明白,这战场不会是电影里那种单挑式的对决。南海广阔,水道纵横,潜在的冲突点也很多,从西沙到南沙,从台湾海峡的延伸,.............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让人心头一紧的假设情景,一旦中美在南海擦枪走火,那后果不堪设想。如果中国在南海填海建造的岛礁不幸被美军占领,这背后的复杂性和后续影响,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首先,我们得明白,中国在南海的岛礁建设,其核心目的之一就是强化对相关海域的主权主张和军事存在,维护国家安全和海洋权益。这些岛礁不仅.............
  • 回答
    中国海军近期在南海举行大规模演习,出动了40余艘舰艇,这一举动无疑在全球战略格局中投下了一颗石子,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解读。要评价这次演习,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其背后释放的信号、展示的实力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演习的规模与象征意义:首先,40艘舰艇的规模本身就极具震撼力。这不仅是中国海军近年来在南海.............
  • 回答
    关于印尼宣布邀请日本联合在南海抓扣中国渔船的说法,我们需要先明确其真实性和背景。目前公开信息中,并未有印尼官方正式宣布与日本联合在南海抓扣中国渔船的消息。如果确实存在这样的表述,那么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其潜在的含义和可能的影响:首先,我们需要审视这个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在当前南海局势复杂敏感的背景.............
  • 回答
    美副总统访越并就南海问题表态,以及中国可能采取的应对措施,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地缘政治议题。以下是对这一情况的详细分析:一、 美副总统访越并就南海问题表态的考量与影响美国副总统访问越南,并就南海问题明确表示“帮助越南应对中国”,这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美国“印太战略”和其全球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其考量和.............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因为它触及到了唐纳德·特朗普政府在外交和军事政策上的一个重要辩证关系。我们不妨把这件事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首先,我们得区分“加强美国在南海的军事存在以抗衡中国”和“重建美军”这两个概念。它们之间有联系,但绝不是一回事。“川普对加强美国在南海的军事存在以抗衡中国不感兴趣”这句话,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